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71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docx

嘉荫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18威尼斯的小艇类文阅读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

类文阅读—18威尼斯的小艇

清丽迷人的阿里山

提起阿里山,我就不禁想起台湾民歌《高山青》。

我一直喜欢这首歌: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我喜欢它单纯得犹如真理。

“高山青,涧水蓝”,这是比喻,然后单刀直入地道出: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喜欢这首歌,所以很早对阿里山有了憧憬。

于是又知道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花的海洋是要在春天才能看得到的,当春神在阿里山迈开她的脚步,足迹所到,便是遍山盛开的樱花。

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

至于“林的世界”,原来台湾因为山多,所以森林也多,岛上森林覆盖面积曾一度达三分之二——现在仍达到52%,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省.阿里山因为山势平缓,树木更显茂盛,所以便有“林的世界"的盛誉。

在我们上山途中,两边一律是森林,而且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森林带.换句话说,就是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

在阿里山山脚,是热带林区,有龙眼树、姜花丛等;山腰是温带林区,有竹林、杉林等;到了近山顶的地方,则有柳杉、红桧,甚至有寒带的针叶类的植物。

在同一座山而囊括了全球各气候带的植物,这自然很难得,起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此山必须坐落在热带地区,这样山脚才可能有热带植物;其次,此山必须够高,这样才可能有寒带植物。

这两者阿里山都具备了,因此变成了植物研究者的乐土.山上辟有研究植物的林区,专供有关人士进行研究之用。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别,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郁郁葱葱.极目望去,阿里山的峰峦,无论高低远近,全是静止而又汹涌的绿,广阔而又深厚的绿,活跃而又执著的绿。

1。

本文中重点介绍了。

A.阿里山的水B。

阿里山的森林C.阿里山的热带植物

2.下列对阿里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阿里山的姑娘像水一样,少年和山一样壮。

B.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

C。

阿里山是地中海气候,早晚温差大.

D.阿里山的山很绿。

3.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什么用法?

请选择.

A。

直接引用B.特殊含义C.突出强调D.特定称谓

(1)“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2)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

()

4.怎样理解“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这句话?

5。

试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答案:

1.B2.C3.

(1)A

(2)D

4.从山脚到山顶,分布了不同气候带的植物。

5。

第一自然段:

“我”喜欢台湾民歌《高山青》中的阿里山。

第二自然段:

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故乡,云的家乡。

第三自然段: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郁郁葱葱。

 

荷兰的花

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

于是,荷兰人在大海里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

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许是这土地是用血汗换来的缘故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在新垦的田野上荷兰人种满了心爱的花儿有郁金香风信子百合花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郁金香到处开放,不但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的花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

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很久以前,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他们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那可怜的模样了,它出落得十分庄重、典雅,就像一位作家说的那样,“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1。

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按照提示,从短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提取词语。

体现荷兰人爱怜郁金香的词语:

描写郁金香的词语:

3.短文最后一句话“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说明了。

4.读了短文,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兰的花,还了解了荷兰的人。

荷兰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

1.,、。

,,、、……,。

2。

小心翼翼、捧、轻轻抚弄庄重、典雅、艳丽、完美

3.荷兰到处都种郁金香,郁金香非常多

4.例:

荷兰人勤劳,热爱土地,对花痴迷,有颗热爱生活的心,有双美化生活的手,还有让人敬佩的创造精神。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品味研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关爱别人的品质,使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助“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认识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也跟你们一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文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

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这唯一的听众,走进这感人的故事中去吧!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是谁?

他给你留下怎样初步的印象?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同学、老师交流?

二、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作者的成长经历。

教师指导小结:

1家中练琴遭冷遇2林中练琴遇知音3演技高超生感慨

2、借助这些的信息把故事简单地给同桌说一说。

三、深入研读,品味感悟。

文中的“我”由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能奏出真正的音乐,是老人善意的谎言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老人是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老人言行的语句,用心品味,更深层的感受这位唯一听众高尚的人格魅力。

一会,我们交流各自的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交流预设:

从我和老教授的几次对话中老人的语言、动作、表情感受老人的良苦用心。

1、品味老人语言。

1、“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

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指导:

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人却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听了老人客气的话语,我会怎么想,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一读。

2、“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谁会在意这位耳聋的老人在场呢?

听老人这么说,我怎么想?

老人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从“每天"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老人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此时,年轻人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

)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老人做我的听众,我求之不得,老人还要感谢我,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我该如何回报呢?

老人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予我鼓励,扬起我的自信,让我们再次品味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动情的读一读。

2、老人的表情动作。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对我有声的鼓励,那么她作为我唯一的听众时所流露出平静的眼神是对我无声的支持。

“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什么?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1、“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平静的眼神中包含着什么,让我羞愧、惊慌的心很快平静下来。

(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老人默默地鼓励和关心,给了我自信,天天如此,多么真诚,多么令人感动,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地潭水。

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

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着什么?

为什么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努力,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四、通读全文,体味情感。

老人编织这善意的谎言,让作者在经历了无数美丽的早晨,最终弹奏出真正的音乐。

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曲子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清晨吧,去感受老人的良苦用心。

有感情地读读全文,细细地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互谈收获。

1、上节课的学习,作者的学琴经历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在语言上可以创新、添加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2、同桌谈谈你的收获。

二、升华主题,由衷赞美.

1、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的练琴,得益老人无声的鼓励,而整个过程,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位耳聋的老人,结合课文内容,你觉得唯一的听众是一位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各抒己见,从多方面谈一谈。

学生可引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悟或体会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是充满着爱心的教师,是一位不教而教的教育家;她是一位能用巧妙办法、善意的谎言来呵护年轻人的自尊心,激励年轻人刻苦努力的老人,……

2、面对这样一位高尚的老人,一位“不教而教”的师者,我们由衷的赞美她吧.(提醒学生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名言佳句。

三、欣赏美好。

这是一篇集人美、情美、景美、语言美的文章,选择你觉得美好的地方品析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交流课后第二题。

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品析的句子进行交流。

四、拓展阅读,丰富想象。

1、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发挥你的想象,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学生想象,续编故事。

2、在你的的生活中,面对困难、困惑,遇见过这样理解你、关爱你的“听众”吗,讲给同学听。

五、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小文章。

课文题目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寻答案.随着读文的深入,学生会发现目前已知的速度快的事物有哪些。

人、鸵鸟、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这些事物一个比一个快。

读着作者引人入胜的文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一趟奇妙的科学之旅。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也会在快速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这篇课文是科普文,篇幅较短,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题目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在了解课文中所写事物的速度后,让学生根据速度的快慢为事物排序,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们已知的事物速度。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记下自己的阅读时间,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默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事物的速度。

2.能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事物排序.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难点

读懂课文,给事物排序。

教师:

关于速度的科普片,课件。

学生:

课前用计时器记下自己读课文的时间。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播放猎豹的视频,让学生说说从视频中看出了什么.(猎豹的速度快.)

2.提问:

你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吗?

3.学生交流。

4.教师点评后板书课题.

5.齐读课题。

6.快速地读一遍阅读提示,跟着提示默读课文。

二、检查默读情况

1.交流:

读课文共用了几分钟?

比之前预习时的读文时间有没有缩短?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读文收获.

3.请时间短收获多的同学向大家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方法。

三、学习字词

1.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及生字在文中所组的词语。

2.课件展示生字新词。

3.针对字词提出疑问,全班交流探讨。

四、自主探究,共同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写下自己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二。

5.全班交流课后习题二的答案.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教学本课时,我由题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整堂课坚持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教师只是引领者、点拨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学习,进一步体会快速默读的好处.

3.月是故乡明

1。

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你知道哪些和月亮相关的思乡名句?

(课件出示月亮的图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月是故乡明)

3。

简介季羡林生平。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词语,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3。

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5。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小时候:

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童年趣事)

离开故乡后:

在各地望月(成年经历)

6.小结:

抓住“小的时候”“在故乡只待了六年”“现在年事已高"这些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短语,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梳理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

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

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

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4)小结:

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

2。

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

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后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

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4.小结:

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小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

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

“小月亮"的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5。

除了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的表达方式,思考这样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课前活动:

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及父母对你所给予的期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

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总结、记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补充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资料)

5.课件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谈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一)临危受命

引:

王承书,这是一个怎样的名字?

课文中是如何评价的呢?

1.找出课文中评价王承书名字的段落,自己读一读.

2.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指名说说王承书是个怎样的名字。

引:

从刚才课前做的小游戏当中,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名字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都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期盼。

那么王承书这样一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里可能会包涵着怎样的含义呢?

1.利用字典,了解并选择“承”的意思.

课件出示“承”在新华字典里的义项,学生读“承”的意思,思考并选择:

“王承书"里的“承”可能是什么意思?

(承担、担当)

2.在课文里,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呢?

3.王承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担当起这个使命的?

4。

有感情朗读句子,此时,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工具书及课文内容,挖掘出王承书里“承”字的第一个涵义:

承担,担当,体会王承书勇于承担使命的魄力。

(二)超常承受

引:

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将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很多很多,所以,我认为王承书的“承”字还应是“承受”的承.板书:

承受

1.从1961年春季的那一天起,从她说出那三个字的一刻起,她将要承受些什么?

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真的又承受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多读几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读自悟,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A.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句子: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读句子:

师:

这三个字会让王承书放弃这么多,这些王承书知道吗?

(知道)知道了,她却仍然不假思索地对钱三强说:

“!

"生接读句子后半部分。

(3)对此,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板书:

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承”字的第二个涵义:

承受。

体会王承书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甘愿承受各种压力、苦难的爱国情怀.

B.那么在接受使命后,她真的放弃这些了吗?

1.课件出示句子: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1)指名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理解“消失了”的含义。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引: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王承书的这个“承"还应该是信守承诺的“承”。

板书:

信守承诺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挖掘到“承”字的第三个涵义:

信守承诺。

懂得王承书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引:

王承书还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困难呢?

2.课件出示句子: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

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一下一下、不分昼夜”的含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将这种感情送到句子里去,读读句子.

引:

其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句话。

3。

课件出示句子: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

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2)作为科学家,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你认为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著名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她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事业和家庭都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由此看来,王承书还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板书:

甘于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王承书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C.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1964年10月16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浸满王承书心血的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作为不折不扣的功臣王承书来说,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她依然选择了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那么,她这样做是一时的冲动吗?

你从哪儿读懂的?

课件出示句子: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三)别样人生

引:

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含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王承书用自己的书写了。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练习说话。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

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教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更多的了解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激发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