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43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docx

新课标新高考专题五地球上的水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专题五地球上的水

考点18: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1-15题,25-27题)

考点19: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6-24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说明:

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某校位于华北平原,该地年降水量420mm。

学校面积约40000m2,有围墙与外部隔开。

学校建设前,径流系数(指流域内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为0.2;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

目前学校要进行校园海绵化改造,使径流系数恢复到0.2。

下图为“某校园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改造后该校园范围内全年产生的径流量接近(   )

A.3400m3B.6800m3C.10000m3D.17000m3

2.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进入“前置塘”,其主要目的可能是(   )

A.减少侵蚀力B.沉淀悬浮物C.提高蓄水量D.创造新景观

湿地主要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

2019年第23个世界湿地日即将来临,《湿地公约》组织明确“湿地与气候变化”为世界湿地日主题,以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B.纬度高,蒸发弱

C.冬季寒冷漫长,有冻土存在D.降水季节变化小

4.湖泊是湿地之一,以下关于湖泊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B.不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

C.具有调节局地气候的作用D.保护生物多样性

“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

该装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下图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6.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

A.水处理B.低压蒸馏C.饮用水储存D.营养液配制

热带雨林是土地生产力最大和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

下图示意“雨林是巨大的储水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雨林这一巨大的储水库储存的主要水体是(   )

A.河湖水和地下水B.蒸腾水和大气水

C.地表水和冰川水D.大气水和生物水

8.一旦雨林面积减少或消失,最先受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B.地表径流C.蒸腾D.水汽输送

9.在生态平衡保持良好的雨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点是(   )

A.水流平稳B.河道宽阔C.流域广阔D.含沙量小

唐朝初期,荆江与洞庭湖常年处于“湖高江低,江不入湖”的状态。

古籍记载青草湖“北连洞庭,南接满湘,东纳汨罗之水;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由此得名青草湖。

此外,青草湖每年也都会出现“青草难觅”的自然现象。

下图为唐初期洞庭湖及青草湖流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唐朝初期,导致洞庭湖区“江不入湖”的原因可能是

A.荆江径流量减小B.洞庭湖区陆地沉降

C.荆江径流量增大D.洞庭湖区泥沙淤积

11.青草湖每年出现“青草难觅”自然现象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夏季节B.夏秋季节C.秋冬季节D.冬春季节

12.与洞庭湖相比,青草湖

A.湖水更浅B.水位更低C.盐度更高D.流域面积更大

我国古代描述洞庭湖的诗文很多,如“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出自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更是妇孺皆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诗文中描述的雾气笼罩岳阳城景观多出现在(   )

A.清晨B.正午C.午后D.日落

14.诗文中描述的洞庭湖(   )

A.含沙量极小B.流域面积大C.水位较高D.流速较小

15.明代后“湖广熟”特指包括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在内的湖南、湖北地区(   )

A.谷子丰收B.小麦丰收C.玉米丰收D.水稻丰收

下图示意我国台湾岛和福建附近海域冬、夏季洋流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①与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和盐度B.南亚季风

C.大陆轮廓和岛屿位置D.东亚季风

17.图中③洋流的特点是(   )

A.流向主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B.因季节不同而强弱变化很大

C.在台湾岛以东形成大渔场

D.常年比较稳定地向北流动

18.冬季横渡台湾海峡的船只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

①浓雾多发

②台风侵袭

③海冰威胁

④风大浪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下图为世界主要渔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世界主要渔场分布特点的正确描述是(   )

A.多分布在北半球热带B.多分布在南半球温带

C.西半球比东半球更广泛D.北太平洋渔场面积最广

20.图中渔场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

A.冷海水上泛,利于渔场形成

B.海洋底部水温高,利于渔场形成

C.寒流水温低,不利于渔场形成

D.北海道渔场与秘鲁渔场的成因相同

鲐鱼属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生存环境距陆地较远,适宜的海表温度为26—28°C。

图甲为2016—2017年某海域鲐鱼渔场重心月变化图,图乙为2016—2017年该海域鲐鱼月平均渔获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海域鲐鱼渔获量大的季节该海域洋流()

A.水温高于流经海域B.自北向南流

C.呈顺时针方向流动D.西侧沿岸上升流势力强

22.造成该海域6—8月鲐鱼渔获量小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水温过高B.降水量过小

C.入海河流含沙量太大D.冷海水上泛强烈

沙丁鱼是冷水鱼,喜欢14~20的水温。

当一股较深、更冷、营养丰富的水流冲击浅海沿岸时,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便在南非沿海开始一年一度向产卵地大迁徙,沿海渔民开始大规模出海捕鱼。

下图为非洲南端沙丁鱼迁徙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沙丁鱼迁徙的月份最有可能是(   )

A.2~4月B.5~7月C.8~10月D.11~次年1月

24.沙丁鱼迁徙的路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温尼伯湖是加拿大第三大淡水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

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流入密西西比河。

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

夏季,温尼伯湖经常暴发蓝藻。

下图示意温尼伯湖流域。

(1)指出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简述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雷德河水文特征的变化。

(4分)

(3)你是否赞同开凿人工运河连通雷德河和密西西比河?

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段由山口流向山前冲积平原,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消失。

下图为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的河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

(1)简述图示克里雅河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6分)

(2)推测近百万年来克里雅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6分)

(3)比较甲河床与现代河床形成过程的差异。

(6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100多个湖泊,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山一湖泊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与外部并无地表水量交换,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水面蒸发量高达3000~4000mm。

图Ⅰ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中南湖和北湖湖区剖面,图Ⅱ示意南湖湖水水位和南湖北岸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

(1)说出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和判断依据。

(6分)

(2)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试运用水平衡原理分析其原因。

(6分)

(3)在图中沙丘下适当位置,绘制地下水水位线,并表示出地下水流动方向。

(6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C;2.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为420mm,校园面积为40000平方米,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前后降水量不会在短期发生变化,径流量系数提高,主要与生活和地面污水有关,计算可得,学校污水相对于降水量增加了168mm,后进行改造,恢复为0.2,则校园内天然降水产生径流量相对于40000*0.42*0.2立方米,污水部分为0.168*40000立方米,相加可得,校园范围内全年产生径流量为10080立方米,最接近10000立方米,故选C。

2.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经过前置塘,雨水在前置塘中经过沉淀、过了及水生生物净化后经溢流进入荷花塘,其作用应为沉淀悬浮物,B对。

学校内地势平坦,径流流速慢,侵蚀作用较弱,A错。

前置塘的设计对于需水量和创造景观意义不大,CD错。

故选B。

答案:

3.D; 4.B

解析:

3.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相关知识。

三江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气候气候变化大,D错误;三江平原地势平原,排水不畅,易造成沼泽,A正确;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气温低,不易蒸发,利于沼泽的形成,B正确;三江平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存有冻土,不利下渗,易造成沼泽,C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表述错误的一项,故选D。

4.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湖泊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B错误;削减补枯是指补充枯水期的水量,从而平衡河道水流,防止泛滥或干涸。

湖泊具有削减补枯的功能,A正确;湖泊具有调节局地气候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C正确;湖泊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水源和栖息地,能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D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表述错误的一项,故选B。

答案:

5.D; 6.B

解析:

5.根据箭头方向,图中字母a箭头指向冷凝水,a代表的是水汽。

水汽来自植物,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植物蒸腾或蒸发,①③对,D对。

该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没有水汽输送、地表径流环节,②④错。

故选D。

6.自然界的降水环节是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水滴。

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低压蒸馏,有水汽上升遇冷凝结过程,B对;水处理、饮用水储存、营养液配制都不存在水汽凝结过程,A、C、D错。

故选B。

答案:

7.A;8.B;9.D

解析:

7.陆地储水,除去高原冰雪之类的特殊水体形式,基本都是以河水、地下水作为储存形式,二者互补热带雨林亦是如此。

故选A。

8.雨林面积减少或消失,第一时间表现在地表径流的剧增。

故选B。

9.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绝大部分来源于雨水补给;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不明显;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无结冰期;无凌汛。

故选D。

答案:

10.D;11.B;12.A

解析:

10.唐朝初期,荆江与洞庭湖常年“江不入湖”,则泂庭湖水位常年略高于荆江水位,湖区泥沙淤积抬高湖底,湖泊水位升高,从而导致“江不入湖”;若仅考虑湖区陆地沉降,则湖泊水位下降,利于荆江河水流入湖泊;“江不入湖”是该地区常年的水体运动特征,与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无关,因此D正确。

故选D。

11.青草湖仅在湖水干涸时,湖盆处才有草类生长,青草湖位于长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夏秋季节水位高,汛期湖水淹没湖盆,此时青草难觅,因此B正确。

故选B。

12.青草湖与洞庭湖进入枯水期时,青草湖“先干”,说明水位下降时,青草湖湖盆更早出露地表,湖水更浅;青草湖湖水与洞庭湖相连通,且青草湖湖水汇入泂庭湖,流琙面积小于洞庭湖且汛期水位略高于洞庭湖;两湖泊均为外流湖,湖泊水体交换通畅,湖水盐度基本一致,因此A正确。

故选A。

答案:

13.A;14.C; 15.D

解析:

13.湖面水汽充足,清晨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冷凝形成雾。

农历八月一般处于初秋,白天气温较高,水汽蒸发不易凝结。

故选A。

14.此时洞庭湖正是汛期,湖水含沙量相对于其他时段应较高;据诗中描述湖泊水几乎与湖岸持平,水位较高;湖泊流域面积是分水岭所包围的面积,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湖水流动受重力、风力等因素影响,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此时洞庭湖流速。

故选C。

15.“湖广”作为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以后特指“两湖”(湖北、湖南)。

元代湖广行省管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

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

这里气候暖湿、雨热同期,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稻米产区,故“湖广熟”特指包括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在内的湖南、湖北地区水稻丰收。

故选D。

答案:

16.D;17.D;18.B

解析:

16.由图可知,夏季时,①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冬季时,①洋流消失,②洋流自北向南流动。

由此可以推断,流经台湾海峡的洋流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在冬、夏季风的驱动下,冬、夏季洋流流动方向相反。

故选D。

17.③洋流为日本暖流,其流向主要受大陆轮廓、岛屿位置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日本暖流的势力比较稳定,并常年比较稳定地向北流动;单一的日本暖流不会形成大规模渔场。

故选D。

18.台湾海峡在冬季受冷空气南下影响,风大浪高,海水蒸发遇到冷空气容易凝结成雾。

台湾海峡纬度较低,受海冰威胁小,台风侵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故选B。

答案:

19.D; 20.A

解析:

19.读图可知,北半球热带渔场分布少,东半球比西半球更广泛,世界主要渔场多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北太平洋渔场面积最广,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冷性海水上泛,海底营养物质被带至海洋表层,浮游生物与藻类丰富,饵料充足,利于渔场的形成,A正确。

从图中看,渔场的形成与饵料的多少相关,与海洋底部温度高低关系不大,B错。

秘鲁寒流附近就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所以不能说寒流水温低,不利于渔场的形成,C错。

北海道渔场的形成原因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形成,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是受离岸风影响,D错。

故选A。

答案:

21.A;22.A

解析:

21.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海域位于北印度洋,根据图乙可知该海域鲐鱼渔获量大的月份大致为10月—次年3月,此期间受东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性质为暖流,该海域沿岸上升流势力弱。

故选A。

22.据图可知,该海域位于北印度洋。

渔获量大小与降水多少关系较小;该海域距陆地较远,入海河流含沙量较小。

冷海水上泛强烈会将底部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会更丰富,这与该海域6—8月鲐鱼渔获量少相矛盾;6—8月该海域处于夏季,鲐鱼渔获量小的原因最可能是水温过高不适宜鲐鱼生存。

故选A。

答案:

23..B;24.C

解析:

23.读图可知,非洲南端位于厄加勒斯暖流与西风漂流的交汇处,寒暖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由材料可知,南半球每年的冬天,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从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浅滩一路向北迁徙到南非德班海域。

5-7月为南半球的冬季。

故选B。

24.引起沙丁鱼大举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洋流的影响,这里位于30°S-40°S海域,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风漂流增强,故冬季寒流势力增强,由南向北侵袭。

故选C。

25.答案:

(1)变化情况:

先升高后降低。

原因:

冰川侵蚀形成湖盆,冰川消融,湖泊水位上升;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消融补给的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外泄通道变化,湖泊水位下降。

(2)河流水量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出现凌汛。

(3)赞同。

原因:

有河流故道可供利用,地势低平,开凿工程量小;提高水系连通性,利于发展航运;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连通两国水系,促进国际合作。

[或不赞同。

原因:

河流水量较小,冰期较长,航运价值较低;可能扩大水污染范围;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跨国流域,工程修建可能引发国际纠纷。

解析:

(1)温尼伯湖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情况与河流补给有关系,补给量大,水位高;补给量减少,水位降低。

由材料“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流入密西西比河。

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可知,大陆冰川消融初期,冰川融化量逐渐增大,从而导致湖泊水位较高,温尼伯湖的水通过雷德河向南注入密西西比河,但是随着冰川融化量减少,补给给温尼伯湖的水量减少,使得湖水水位降低,从而使得雷德河流向发生变化,所以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稳定期水位先升高、后降低。

(2)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及冰期等。

温尼伯湖湖水原来水位较高,其排泄通道为向南的雷德河,所以补给雷德河的水量较多,使得雷德河流量大,且湖泊补给使得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且自北向南流动不会发生凌汛。

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排泄通道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使得雷德河流向发生变化,且湖泊水不再补给雷德河,雷德河的径流量减少,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河流由自北向南流动改为自南向北流动,纬度较高,有冰期,自低纬向高纬流动,初春和秋末冬初会发生凌汛现象。

(3)属于开放性题目,赞同或不赞同均可。

赞同主要从工程量大小及运河开通的意义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雷德河原本是由北向南流动,注入密西西比河,两河之间有故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同时,修建运河可使温尼伯湖水系和密西西比河水系相连,使得北美大陆内部的水运网络更加完善;水体相互连通,可以缓解温尼伯湖夏季经常爆发的蓝藻污染,提高水质。

不赞同主要从运河开通的航运价值高低及对水体污染和物种入侵等角度考虑。

由于温尼伯湖水量较小,运河开通后,通行的船舶吨位有限,且区域纬度较高,冰期较长,运河开凿的航运价值不高;且温尼伯湖夏季经常发生蓝藻污染,运河开通,会导致污染的水体对其他水体产生污染,且随着水体交换,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环境变差,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

26.答案:

(1)①随时间变化河床宽度变小;②河床深度增加,河床海拔降低。

(2)①早期流域内降水量大,理由是早期河床宽阔,说明当时降水补给量大,河流流量大;②后来流域内气候变干,降水量逐渐减少,理由是之后河床逐渐变窄,说明降水补给量减少,河流流量逐渐变小。

(3)①甲河床形成时期,该河段落差小,流速较小,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宽阔河谷;②现代河床因长期的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强烈,河床变得深而窄。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因此克里雅河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结合图形信息a、b、c分析。

(2)结合所学河流水系特征知识可知,降水量大小是影响河床形态的因素之一,因此近百万年来克里雅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可结合河床的宽度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从图中看出,甲时期的河床宽,说明甲时期的河流流量大,可推断出早期气候较湿润,降水量较大;根据图形信息a可知,甲至现代河床时期的河床宽度逐渐变窄,表明河流流量减小,可推断出该流域后期气候较干燥,降水量减小。

(3)第一步:

设问剖析

①明确比较对象:

甲河床和现代河床;②明确答题方向:

可结合甲河床和现代河床的特点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差异。

第二步:

寻找、整合信息

27.答案:

(1)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湖水水位;南湖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南湖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

(2)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致平衡;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3)绘图如下:

解析:

(1)由题图可知,该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位;南湖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而南湖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相关性小,表明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

所以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2)由题干可知,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

“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但由于蒸发量(3000~4000mm)远大于降水量(100mm),而由题干可知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

所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3)由题可知,该处地下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绘制时,地下水位(虚线)需要高于湖泊水面,并在两者交界处平滑过渡,表示地下水流动方向的箭头应为沙丘指向湖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