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169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docx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也曾如此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作出的贡献

作者/出处:

叶松庆   日期:

[1970-01-01]

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

"物理成了他的生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李政道的经历表明,"物理"决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

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感染、吸引着他,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3],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本文拟评述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历史性贡献,以期更多的人了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哲学意蕴及美妙。

   1.融合的重要地位

  

  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观照、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是具有不同规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正如李政道所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科学与艺术是同渠分流发展过来的"。

[4]人们认识和驾驭科学与艺术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有些人善于把两种不同的方式统一起来,即融合科学与艺术。

   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发明巨匠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如:

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郎之万等;《科技日报》在1987年设专栏发表了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如: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

爱因斯坦曾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东西超过任何一位思想家,也超过了高斯所给的。

"[5] 钱学森曾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

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些,活一些。

"[6]杨振宁、李政道从艺术中得到启发和灵感。

而艺术家也从科学中获益。

如:

屈原、达芬奇、哥德、罗蒙诺索夫、郭沫若等。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就曾明确表示,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人体雕像中看到了毕达哥拉斯、欧基米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旋律中听到了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

上述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是,对事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执著,内心世界充满科学精神和艺术魅力,惯于用艺术审美眼光来看待他们所发现的定律、公式和艺术成果,他们都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获益,都达到炉火纯青、超越自我的至高境界。

这些铭刻历史的事实,表明科学与艺术可以融合,并相互启发、相互作用,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共同创造人类的辉煌。

   科学与艺术古代是自然融合的,两者有着血缘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类最早的乐器或称最早的物理仪器是用兽骨和芦苇制作的笛子。

只是到了中世纪,在自然科学本身日渐细分化的状况下,科学与艺术才逐渐脱离,使科学与艺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分渠而过,既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科学与艺术又恰似隔有一层透明纸,相互辉映,却又难以直接对话。

长期以来,人们对两者的关系探讨不够,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甚至不屑一顾。

在科学家和艺术家中真正能融合科学与艺术的为数不多,何况常人?

直线性的思维和模式单一化的教育,塑造了不少纯粹的科学家或艺术家,也培养了不少"科盲"和"艺盲",使两者始终存在距离,难以携手并进。

这种状况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自身各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加剧。

"科学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学"[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J.D.贝尔纳所称的"高度发展的科学几乎与传统艺术文化完全隔绝的状况"[8]必须改变,科学与艺术日益融合已成历史的必然。

进一步加强科学界与艺术界的接触、了解和交流,加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切有识之士的深切呼唤。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预言: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9];美国著名科学家I.阿西莫夫认为"科学与艺术两者本是一体"[10];郭沫若毕生为推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作出了努力;钱学森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等,但在常人眼里,科学与艺术又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多数人并没有深切感受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直接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在当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重要地位如何确立?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点如何探寻?

怎样使更多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理解和认识对方的领域并相互借鉴、获益?

怎样使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深入人心,被常人所认同,并投身于其中?

   青年时代就"对艺术和历史有很大兴趣"[11]的李政道以他那超人的勇气和魄力,迎难而上,承接了这副重担,进行了可贵而不懈的研究与探索。

自1987年以来,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上,李政道多次邀请了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沙娜、袁运甫、鲁晓波等著名画家为科学专题作画。

绘画的主题是"高温超导"、"超弦"、"量子引力"、"粒子物理"、"表面物理"等当代物理学前沿课题。

这些以艺术家的视角表达科学思想的开创性的绘画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12]

   1991年,李政道首次提出"物艺相通"(后称"科艺相通")这个科学概念[13],认为科学或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就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对发展人们的非线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立体化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

  1993年6月5-6日,李政道首倡并和著名国画大师黄胄联袂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科学家陈省身、卢嘉锡、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严东生、王大珩和艺术家张仃、吴冠中、靳尚宜、袁运甫、郭燕等近200名科学界、艺术界人士围绕绘画、陶瓷、音乐就科学与艺术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严谨的研讨。

可谓"是建国以来,首次如此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聚集一堂"[14],受到钱学森的高度评价,称赞李政道在会上的报告"很不错"[15]。

这对科学与艺术融合重要地位的确立,对科学与艺术的交流、融合、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政道充当"红娘",为科学与艺术牵线搭桥,使两者喜结"姻缘",促成了高层次的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他的开拓性举措引起了我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

"1993年6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了为配合研讨会而举办的科学与艺术绘画展览;6月5日,宋平、温家宝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6月6日的研讨会。

"[16]

  1994年9月,李政道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大会上,用幻灯机向大会展示的中国画家用国画艺术描绘现代物理科学的多幅作品,并播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龚镇雄和音乐家周廉洁为科学画卷谱写的音乐,引起各国物理学家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受到国际科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1995年以来,由于李政道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已引起我国科学界和艺术界的普遍关注。

进一步加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已逐渐成为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共识。

   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已予以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民众中已有了深厚的基础,标志着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的确立。

李政道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2.阐明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不少人惯于把科学和艺术看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科学注意实在、求问,其价值标准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科学家相当冷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艺术家富于情感,直觉(形象)思维是其特长;科学发现靠的是智慧,艺术发现依赖于情感。

两者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和下意识、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问题,二是发现的评价问题。

"[17]由此,长期以来两者各行其道,各谋其事。

比如,爱仑·坡、科勒律治、济慈和布莱尔等一些诗人,就认为科学与诗歌的关系是"人类精神的对立的两极,二者所要求的敏感性与才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18]

   李政道独辟蹊径。

他认为整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他一直主张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对比和联系起来研究,多次总策划了科学与艺术通过绘画、音乐、诗歌这种特殊形式进行交流和对话。

在1993年6月6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研讨会上,李政道首次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此后,又在1995年5月北京的"自由电子激光国际研讨会"、10月的"科学和艺术展示研讨会"、1996年5月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演讲会"、1997年5月在炎黄艺术馆举行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1998年6月在欧美同学会举行的"科学与绘画展览会"、1999年6月8日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林俊卿嗓音边缘科学暨'科学与艺术'研讨会"等不同场合中以不同的方式多次畅谈"科学和艺术"这一主题。

1998年4月,在发表于《文艺研究》98年第2期上的"艺术与科学"一文中,李政道从"复杂与简单"、"静与动"、"科学的发现与艺术的表达"、"对称与不对称"、"真理的普遍性"等五个方面,对"科学与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评价。

他向来确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

她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19]关于智慧与情感的问题,李政道有着辩证的观点,没有情感,智慧不能开创新的道路;没有智慧,情感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20]

   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李政道历来站在哲学的高度,反对把两者抽象对立起来,而是采取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即从两者融合的视角加以确定。

在他眼里,科学与艺术是互为条件的,并具有丹麦科学家N·玻尔曾指出的那种"互补性",两者的创造性和系统功能是一致的。

他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它们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结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21]他特别强调,"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22]"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艺术和科学一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3]1999年6月8日,他再次强调,"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24]

   这种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独特见解,是李政道毕生融合科学与艺术的亲身体会和系统总结,也是他的智慧与情感二元性的充分展现,是以往学者所没有表述过的。

尽管一些科学家或艺术家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侧面论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如,穆斯泰·伽里姆的"科学探索大自然,而艺术探索人的心灵";契太依戈罗茨基的"科学著作的生命短,而艺术则可以永葆青春";巴尔扎克的"艺术家的猜想与科学家的发现多么相似",爱因斯坦的"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等[25],但均没有象李政道这样给以准确的定位,并予以完整的阐述。

他不仅打破了传统说法,而且有了创新,精辟地揭示了科学与艺术之间过去"尚未揭示出"而"应该揭示出"的关系以及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综合美。

  

   3.倡导追求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综合美

  

   众所周知,科学家与艺术家审视、认识世界的角度是不同的,惟有美能把两者统一起来。

美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属性,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也是科学家和艺术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当然,科学与艺术有着各自独立的美。

科学美包括自然美、理论美等,宏观上的这种美容易被人们感悟到,微观上的这种美却唯有科学家才能领略到。

艺术美包括形象美、音韵美等,这种美通常易被人们发现和接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美的鉴赏,已不限于或满足于单独的某种美。

多样化、综合性是一种根本趋势。

而要鉴赏和接受综合美,人类不仅需要智慧和情感,还必须使科学艺术化和艺术科学化,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后形成的综合美作出判断和评价。

正如普恩凯莱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达不到艺术的程度就是作为科学不完备的程度。

艺术如不体现科学美就意味着艺术的不成熟。

"[26]

   "科学与艺术虽然研究方法不一样,但都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也可以说就是追求美。

"[27]李政道曾在1995年10月的研讨会上表明这一鲜明的观点。

他积极倡导、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综合美。

对于科学美,李政道早已十分熟悉,对于艺术美,他也是非常在行,而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综合美,他也已深层领略。

李政道曾多次例举了他领略这种综合美的情景。

其中之一就是他是怎样看待屈原的《天问》并从中得到综合美的享受的。

《天问》可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对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李政道在潜心研究《天问》后,认为其是"基于几何学的分析,应用精确的推理,并且以气势磅礴的诗句写成的宇宙学论文"[28],既有非常浪漫的形象设问,又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最深刻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29],具有"中国文化固有的内涵"[30],是典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范例,使人享受到由此产生的综合美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而言,人的审美价值观决定了人的审美结果。

李政道的审美价值观十分不凡,且对他的审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他认为"对称具有美感简洁性与其含义深刻普遍性的统一"[31]的特点,在物理学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自然界中的对称是一种"产生于平衡的比例的形式美"[32],是一种静态美,也是一种简洁美。

而自然界中的不对称同样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动态美、复杂美。

物理学家通常重视宏观上的对称美,因为根据对称性原理可以描述出自然界宏观上的普遍规律。

如,麦克斯韦于1879年提出的四个方程式,就具有绝妙的对称美;人们对爱因斯坦1916年发现的广义相对论的确信,是因为其最富有艺术性的对称美。

而李政道在重视宏观的对称美的同时,特别关注微观世界的不对称性,亦即动态美。

他善于把宏观上的对称美与微观上的不对称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以艺术美的形式表达、展现出来。

因为,他深信"微观的世界与宏观的世界两者是分不开的"[33]。

他的这种审美价值观,与艺术家兼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凡属出众的美无不在其匀称方面有某种独特之处"[34]的审美标准,与科学家海森伯"美是各个部分相互之间以及与整体之间真正的协调一致"[35]的审美标准相吻合。

这表明李政道的审美价值具有综合性特点。

   显然,李政道与杨振宁1956年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就受了这种综合性审美价值观的有益引导,尽管当时并没有人明说。

他与杨振宁在研究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有左右不对称的现象中,追求并领悟到宏观的对称美与微观的不对称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综合美,确认了该定律,进而揭示出其中的美学原则和普遍意义。

他指出:

"科学与艺术的很多内容是基于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36]。

以至37年后的1994年李政道在参观西安博物馆时发现现在的"左右"是汉代竹简中"左式"演变而来时,他顿悟当年"宇称不守恒定律""正是基于实验证实了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中镜向性的镜向不对称"[37]而确立的,"文字上的演变与科学上的进展,竟有相似的思路"[38]。

遂写一诗表达感想:

汉代式系镜中左,近日反而写为右;左右两字不对称,宇称守恒也不准。

[39]

   从美学的角度看,科学与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李政道的顿悟为人类认识未知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具有强烈审美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具有综合性审美价值观的科学家,才最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4.实践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绘画表达尖端科学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范例很多,但大多是在潜意识中或无意识中造就而成,科学的发现和艺术的表达以及两者的融合并没有完全达到意识境界。

如:

达·芬奇能画出维妙维肖的人像,这得益于他于1500年解剖了30具左右的尸体而获取的人体结构知识,但他"多是从实用方面接近科学的"[40],他与阿尔贝提、安东尼奥·德拉·托尔等人共同创立了艺术上的自然主义,也并未有意识地用绘画来表达科学的发现或科学现象;"阳光能把白色变成黑色"这一自然现象是德国科学家约翰·威廉·里特的发现,但他却没有研究其是否可应用于绘画,倒是法国的一位名叫路易斯·达古埃里的舞台美术师潜心于此,不仅用于绘画,还在18世纪30年代发明了照片。

这些例子表明,科学与艺术在表面形式上向来存在视距。

   绘画与尖端科学何能联系在一起?

绘画艺术能表达科学的发现吗?

很多人确实感到不可思议。

   李政道显然有着这样的信念:

具有艺术美的表达,比起没有艺术美的表达,更可能是对于宇宙万物的正确描述;具有艺术美的科学答案,是科学家所应追求的;自然界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和绘画中的对称与不对称都遵从美学原则,以绘画来表达科学发现及科学现象是最能反映科学与艺术融合底蕴的方法之一。

   至1999年6月,在李政道的倡导和直接关心协助下,著名国画大师们创作了数十幅科学画卷,在用国画艺术表现现代物理科学的深层尝试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画师们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深邃的科学主题,如:

李可染的"晓阳辐射新学光"--科学之光,表达的是"同步辐射应用";华君武的主题是"高温超导与C60-",表达的是"双结生翅成超导";吴作人的"无尽之极"的主题是"二维强相关电子系统";黄胄的"天马行空"表达的是"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等。

可见,科学发现和科学现象可以用艺术形式直观表达并予以评价。

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可以相互转化,为人们提供种种通俗的、有趣的科学与艺术的共有表现载体。

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语言。

   兼任中央工艺美院名誉教授的李政道"独具慧眼,善于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研究文化现象"[41],他认为"对称的事物带一点不对称有好处"[42]。

他的这一观点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自然规律。

在1995年10月15日的"科学与艺术展示研讨会"上,拿出一幅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复制品。

这幅画看上去有部分显然是很对称的。

李政道说,假如我们把它从中间切一刀再翻过去,让它绝对对称,很难想象有人敢走进自然界里的这样一座山。

因为它太不像自然的了。

所以,自然界没有宏观上的绝对对称。

可见,物理学中蕴含着美学原则,绘画中蕴含着自然原则。

   李政道用他那科学的思维指导着国画大师作画,他积极和艺术家们进行"科学沟通",从而相互受到启发,进而迸发出灵感,这一点也是他的独特之处。

当大师李可染在围绕"场超弦与量子力学"这一科学主题作画时,李政道则用科学家独具的生动语言简捷地向艺术大师解释了"四维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只是十维空间中的一根弦的表现"这一超弦理论观点,使李可染深受启发,为科学所感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两次改变他的作画风格,创作出表达深邃科学思想的科学画卷。

   作为杰出的世界科学大师,李政道具有一种非凡的审美直觉。

在科学的美学原则中,简单性原则尤被他重视。

1996年4月下旬,应李政道之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为科学画卷出了新作--《简单与复杂》,李政道称此画"不但有深刻的艺术造诣,而且具有尖锐的科学含义"。

[43]这幅画也蕴含了李政道的"科学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44]、"问题愈基本,其解愈简单"[45]这一哲学观点。

   在画家袁运甫创作"自由电子激光"这一科学画卷时,李政道写了两句话给他:

"汉镜传讯达万里,自由电子集须弥"[46],使袁先生大受启发,将汉代铜镜、万里长城烽火台、激光发射装置集于一体,构成了跨越时间空间的艺术画面,其中就饱含了李政道所指出的"艺术的普遍性"。

   从李政道向艺术家们提出的种种科学画卷命题所展现的思路,我们已经领悟到,他邀请国画大师为尖端科学作画,决非仅是一种用绘画方式来反映科学某一领域表面状态的追求,而是寻求在一种更深邃的意境中,确定一个最佳融合点,进行科学与艺术的直接对话、沟通、融合,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灵感应、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增强自信心,自觉地发现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方法,以加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李政道同画家在绘画与尖端科学这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点上的实践表明,科学给予艺术的最大奉献是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创作手段和活力,使他们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更大的创作欲望,从更加理想的视角去创造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则表达了科学美、艺术给了科学以人格力量,艺术为科学家的创造提供了新的启示、灵感和精神动力。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5.预见21世纪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前景

 

   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从初始时的自然融合到中世纪的分道扬镳,尔后又经历过合分阶段,眼下又到了一个新的融合时期。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世纪,也是文明整体化发展的世纪。

最有力的证明之一就是计算机艺术(绘画、雕塑、作曲、演奏、舞蹈设计等)这一新颖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兴起。

对计算机艺术最通俗的理解是"用计算机创意、设计及制作作品"。

以绘画为例,以往用的碳笔、颜料、纸张、画布等,而现在可以用计算机。

计算机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和实质内容上与传统作品迥然不同。

计算机艺术使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态、结构及梦幻效果的变化易如反掌。

计算机艺术的价值体现在思想观念与创作风格、信息的生成与存储、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质量的保障与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突破,它将引来一场深刻的科学与艺术革命。

这一点是科学家与艺术家都能认同的。

计算机的魅力,它对灵感的引发,正激励着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携手去创造人间新的奇迹。

计算机艺术则集中体现了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的观点,证明科学与艺术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方法也是相通的,融合是可行的、必然的。

计算机艺术只是现阶段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1999年5月1日在中国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自然、科技、文化、艺术交融的宏大展现。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又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盛举。

此外,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影视、人机"对口诗"、电脑音乐、网络文化、电子书法、多媒体艺术、激光艺术等,凡是艺术中使用了高科技或科学技术中渗入了艺术因素,都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表现。

   李政道作为"科艺相通"的世界大师,他预见到21世纪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时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变化,......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复杂化"[47],并阐明"在人类未来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与艺术也将日趋走向相互渗透和结合。

"[48]、"艺术与科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它们都追求真理"49的观点,他确信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21世纪将会出现如同20世纪初期那种"科学文化发明"。

   可以说,李政道对21世纪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预见性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

他指出,"仅是基因并不能解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

我认为21世纪微观和宏观会结合成一体。

这个结合对应用科技可能会有极大的影响。

"[50]他此处表达的是"微观的粒子与宏观的真空是分不开的,二个必须同时处理"[51]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进一步强化了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