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的病因病机25页精选文档.docx
《乳痈的病因病机25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痈的病因病机25页精选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痈的病因病机25页精选文档
乳痈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常发生于产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
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
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
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结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失于疏泄;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产妇体虚汗出,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婴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一、内治法
(一)气滞热蕴证(乳痈初起)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
瓜蒌牛蒡汤加减。
全瓜蒌15克、牛蒡子9克、天花粉12克、黄芩9克、炒山栀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皂角刺9克、青皮6克、陈皮6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二)热毒炽盛证(酿脓期)
辨证分析:
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治法: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方药:
透脓散加味。
穿山甲6g,皂角刺6g,当归6g,川芎6g,白芷9g,黄芪9g,牛蒡子9g,金银花15g
(三)正虚邪恋证(乳痈破溃后或术后)
辨证分析:
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
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穿山甲10克,皂刺10克,银花12克,白芷9克,陈皮6克,浙贝15克,甘草6克
二、外治法
(一)郁乳期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
(二)成脓期局部按之有波动感或经穿刺抽脓抽得脓液者,应及时切开引流。
一般采用与乳头方向呈放射状的切口,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长度与脓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畅不致袋脓,但需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而乳晕部的浅表脓肿、乳房后的脓肿或乳房周边脓肿,则可在乳晕边缘或乳房周边作弧形切口。
若脓腔较大者,必要时可在脓腔最低部位作对口引流。
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
急性胰腺炎
中医称胰腺为“膵”,其功能属于肝脾两脏,故不论是肝、胆、脾、胃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本病,如《古今医鉴》说:
“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只食冷物,内有邪热,素有顽祛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虫幼作痛,种种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
”故常见病因如下:
一、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特别是饱进甘肥膏粱之品,或多饮酒浆,均
可损伤脾胃,积滞于中,化湿生热,邪热湿食互结,导致阳明腑实,热水相结,形成实热结胸。
二、蚘虫内扰:
蚘虫窜入肝胆之道,肝气胆液蕴结,胰腑中焦之气液不得宣泄,因此中和之气偏,清津之液浊,流通者滞,顺行者逆。
三、七情:
凡情志不畅、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疏泄;而肝气郁结、横尅脾胃,致胃气不降、脾失健运、脾胃功能失调诱致本病。
四、创伤、手术、妊娠:
上述诸因素均可导致肝胆气郁,脾胃气机升降失司,郁而化热,湿热阻于中焦。
由此可见本病病理过程为肝胆气滞、肝脏气滞不但可以横尅脾胃,亦能
化热传脾、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则湿从内生、湿热蒸热、湿热阻于脾胃而显脾胃湿热或脾胃实热之候。
若病进,正虚邪陷则呈现气血败乱之厥脱症;脾胃热盛化火传入营血,可致热深厥深;胃热化火,可迫血妄行,热水相结则结胸里实,热血相搏瘀血腐脓或血瘀成块,热去湿留,则湿邪困脾,邪去正伤,脾阳虚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治疗。
(1)邪郁气滞型。
主证:
上腹及两胁阵痛或窜痛,时痛时止,恶心欲吐,腹不胀或不甚胀,
上腹仅有压痛。
舌淡红苔薄白或黄白,脉弦紧或滑数。
治则:
疏肝理气兼清热燥湿通便。
方药:
清胰Ⅰ号。
柴胡16克,大黄16克,白芍16克,黄芩12克,芒硝12克,元胡12
克,木香9克,胡黄连12克。
方解:
方中柴胡、元胡、白芍入肝经,疏肝理气;黄芩、胡黄连清热利
湿;木香行气祛湿;大黄、芒硝清热祛湿通便。
加减法:
大便每日超过3次者,大黄、芒硝适当减量;急性疼痛减轻及肠道通畅后,去大黄、芒硝加陈皮6克、姜半夏15克,以降气祛湿;妊娠患者用制大黄、芒硝减量。
(2)脾胃湿热型。
主证:
阵腹或两胁胀痛,拒按,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或绞痛。
冷热
交作,口苦,咽干,口渴不欲饮,泛恶不止,大便不爽,尿短黄赤,多身目俱黄。
舌质红降,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
清热利湿,行气通下。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知母20克,黄芩12克,栀子16克,柴胡16克,胡黄连10克,川朴
16克,木通16克,车前草16克,泽泻20克,枳壳12克,龙胆草16克,甘草6克。
方解:
方中黄芩、胡黄连、龙胆草泻肝经湿热而利脾胃;知母、栀子清中焦湿热;木通车前草、泽泻清热祛湿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川朴、柴胡、枳壳疏肝行气通腑。
加减法:
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6克、川楝子16克;黄疸者加茵陈20克、
郁金16克;腹胀甚加大腹皮20克、莱菔子16克。
(3)脾胃实热型。
主证:
上腹突然剧烈胀满疼痛拒按,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刀割样痛,
饮水进食加剧。
高热,有痞、满、燥,实、坚证象。
口不渴,呕吐频作,溲
赤便秘。
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洪数或弦数。
治则:
清热泻火,通里逐积。
方药:
清胰合剂。
大黄10克,胡黄连10克,元明粉10克,木香6克,元胡10克,丹皮
10克,栀子16克,川朴16克,枳实16克,甘遂1.5克,甘草6克。
方解:
胡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元明粉行气通便,使火热之毒从
大便而出;川朴、枳实、木香行气通里;丹皮、甘遂通便逐积,峻攻而下。
加减法:
热重者加银花16克、连翘20克;呕吐重加代赭石20克、姜半
夏16克;有结块者加穿山甲16克、龟角刺20克、三棱16克、莪术12克;严重腹胀加莱菔子16克、大腹皮20克、王不留行16克,以行气通便。
(4)蛔虫上扰肝胆型。
主证:
持续性上腹疼痛,伴上腹偏右阵发绞痛,自觉有物向上钻顶,痛
引肩背,痛时汗出肢冷,痛后凡如常人。
其人伴吐蛔面部、巩膜见虫斑。
苔薄白或微黄或红花舌,脉弦紧或弦细,忽大忽小。
治则:
清胰通理制蛔驱虫。
方药:
清胰汤Ⅱ号。
柴胡16克,黄芩9克,胡黄连9克,木香9克,白芍16克,槟榔16克,使君子16克,苦楝皮16克,黄柏16克,元明粉9克(冲),乌梅肉
16克,甘草6克。
方解:
柴胡、白芍、木香疏肝行气通里止痛;黄芩、胡黄连、黄柏清热
泻火;乌梅肉酸能制蛔;使君子、苦楝皮、槟榔杀虫驱蛔。
加减法:
伴食积者加莱菔子16克、焦六曲20克、生山楂16克;肩背痛加防风12克、秦艽16克、薤白16克,以通经止痛。
(5)脾胃虚弱型。
主证:
上腹胀痛减退,肢冷喜热,不思饮食,食后胀泻,嗳气便结,全
身乏力。
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
健脾和胃,助运消食。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红参16克,云苓16克,白术16克,北芪20克,党参20克,淮山16克,神曲20克,谷麦芽各20克,苍术16克,鸡内金16克,甘草6克。
方解:
方中红参、党参健脾益气;北芪、淮山、白术健脾益胃而不燥;苍术、云苓祛湿而益脾助运;神曲、鸡内金、谷麦芽健脾和胃、化谷消食。
加减法:
面色苍白、自汗神疲肢冷加肉桂1.5克、热附子12克;暖气便
结加莱菔子16克、王不留行16克、川朴16克以降气通便。
(6)变证冶疗。
①气血厥脱:
症见面色青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可用回阳救逆合参附汤、独参汤。
汗多亡阳者取参附尤牡汤加减。
②热深厥深:
症见烦躁不安,腹胀痛,全腹拒按。
脉细微,四肢厥冷,舌苔黄燥或灰黑。
用清营凉血、解毒开窍之剂,甘露消毒丹台犀角地黄汤加减。
③热实结胸:
腹胀,从心下至少腹硬,手不可近,心中懊、呕吐频作、高热汗出。
脉沉而紧或洪数,予大陷胸汤加减。
2.外治法。
(1)四黄水蜜外敷痛处,每日2次。
上腹胀、大便不通者,予大承气汤200ml,保留灌肠,弱泻为度,每日2次。
3.单验方。
(1)清胰片:
柴胡10克,黄芩10克,胡黄连6克,菊花10克,元胡
10克,木香6克,大黄10克,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2)柴芩承气汤:
忍冬藤20克、蒲公英20克、柴胡9克、黄芩10克、金铃子10克、陈皮6克、大黄10克、芒硝9克,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胰腺炎。
(3)温胰汤:
吴茱萸10克、干姜6克、川朴9克、枳壳9克、柴胡9
克、川楝子10克、元胡9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适用于脾肾虚寒型胰腺炎,即急性胰腺炎恢复期。
4.针炙疗法。
(1)体针:
取穴:
足三里、下巨虚、内关;中脘,梁门、阳陵泉、地机;脾俞、胃俞、中脘等,可任选一组或几组交替使用。
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3次,也可埋针保留。
(2)水针:
穴位注射选用足三里或下巨虚,每穴用当归针4ml,每日1~
2次。
(3)耳针:
选穴,胆区、交感、神门、胰、内分泌。
方法:
于上述穴位压痛明显处选2~3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二)西医治疗对于本病,腹胀严重的脾胃湿热或实热证及需手术者应该禁食,行胃肠
减压,并予抗生素、输血、输液等。
本病腹痛剧烈者应酌情注射解痉、止痛剂,激素的应用及腹腔穿刺抽液化验,配合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氨苄PG等防治感染。
对于下列情况应尽早手术治疗:
1.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或急性化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腹膜炎,经非手术治疗,观察一段时间不见好转。
2.重症胰腺炎合并腹膜炎、肠麻痹及中毒。
3.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已并发脓肿或假囊肿。
4.多次反复发作经检查证实有奥狄氏括约肌狭窄或胰管梗阻。
方法:
1.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引流术,适用于胆管炎胆石症或胆道蛔虫引起者。
2.胰腺包膜切开及腹腔引流术,适用于胰腺坏死肿胀明显者。
3.胰腺脓肿切开行流术:
适用于发热持续不退有脓肿形成者
急性阑尾炎
根据本病有腹痛和右下腹固定压痛及消化道症状的特点,属中医“肠痈”范畴中医认为:
肠道的功能力受纳水谷,分清化浊,吸收精微,传化糟粕,
肠道气机内上而下为顺,肠痈的发病,始于气机痞塞,继而气滞血瘀,肠络不通,瘀久化热,热蕴肠中,继而腐脓,甚则热毒炽盛,痈脓溃破。
具体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或恣食生冷,以致脾胃受损,
导致肠腑传导失司,槽粕积滞而生湿生热,遂致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痈。
二、寒温不适:
六淫之邪外侵,其中热毒、火毒直接侵犯肠腑,郁遇气
机,或风、寒、燥邪犯肺,肺气夫宣,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气滞成瘀化热为痈。
三、情志失常:
恼怒郁结,忧思烦闷,气机不畅,胃肠痞塞,传化失职,
易生食积,气血郁滞,日久化热成痈。
四、劳累过度,饱食后暴急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滞血瘀,肠道传化不利,败血浊气壅湿中成痈。
五、胎前产后:
因胎热内生留滞肠中,或产后败血停积,胃肠结滞。
总之其病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壅,本病湿热期,热邪很易
燥化,进而耗阴,致病期缠绵,如果邪盛正虚,则可出现很多变证,热与食相结,可出现痞、泻、燥、实、坚的热结阳明怔(放射性肠梗阻),瘀热相持,则右下腹出现肿块(阑尾包块或脓肿),湿热下迫大肠则腹泻如痢,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频数如淋(盆腔脓肿),热深不能外达,壅闭于内则出现热深厥深的厥证(感染性休克)。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治疗。
(1)瘀滞型(相当于急生阑尾炎初期)。
主证:
初为院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小腹,按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呕,暖气纳呆,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脉迟紧或弦数,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正常或暗红。
治则:
行气沽血兼清热解毒。
方药:
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大黄16克;牡丹皮12克,元明粉15克(冲),桃仁12克,冬爪仁20克。
方解:
方中大黄、元明粉苦寒泻下,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桃仁破瘀行滞;丹皮凉血清热;冬瓜仁散腹胶中结聚。
全方配伍,功能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加减法:
便秘者重用大黄16克;腹痛重者加赤芍12克、香附12克;脓多、渗液多加败酱草16克、薏仁20克;腹胀、欲呕者加厚朴16克、大腹皮
20克燥湿行气除满。
(2)瘀热型(相当于本病成脓期)。
主证:
腹痛较剧,右小腹硬实,按之甚痛,痛而拒按,可们及压痛之肿
块,发热,自汗,口干渴而欲饮,便秘尿黄,或院腹痞闷,身倦无力,呕吐频繁,口渴而不欲饮,便溏不爽,尿黄浊,舌质红,舌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
通腑泻热,解毒透脓。
方药:
阑尾清化汤。
银花16克,公英20克,大黄16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赤芍16克,地下20克,川楝子16克,穿山甲16克,红藤16克,甘草6克。
方解:
银花、地丁、公英清热解毒;桃仁、赤芍、丹皮、川楝子活血法
瘀;红藤、穿山甲解毒透脓;大黄通腑活血。
全方合用透脓解毒、通腑泄热。
加减法,发热甚、口干渴加败酱草16克、天花粉20克,清热生津;痛甚加延胡索16克、皂角刺16克活血止痛;脘腹痞闷、口渴不欲饮、便溏不
爽加冬瓜仁20克、木香12克行气化湿。
(3)毒热型(可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者)。
主证:
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急,手不可近,心下硬实,腹胀,
高热口渴,自汗,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舌尖红,
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治则:
清热解毒,通腑排脓。
方药:
加味清肠饮加减。
银花16克,连翘20克,地丁20克,公英20克,黄芩16克,当归12克,红藤16克,薏仁20克,冬瓜仁20克,大黄16克,川朴16克,枳实
12克。
方解:
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黄芩清湿热、荡涤肠胃;川朴、枳实苦温行气,破结除积等;当归、红藤活血排脓;薏仁、冬瓜仁散腹内瘀结。
诸药台用,共奏解毒排脓,泻热通腑之功。
加减法,若兼恶寒发热者加葛根20克、柴胡16克;气胀作痛者加赤芍
16克、大腹皮20克;湿热盛加黄连12克、黄柏16克、桅子16克;口于舌燥者加鲜生地20克、鲜石斛20克;大便硬结不通加元明粉12克、沙参16克、麦冬16克。
根据中医手诊原理,手指甲根部白色月牙部分叫半月痕.是人体精力是否充沛的刻度表,精力越充沛半月痕越白,面积也越大.一般年轻人大拇指的半月痕是指甲的1/5,边缘清晰.十个手指只要有八个手指有半月痕,就表示精力充沛,如小手指也有半月痕表示精力相当旺盛,如半月痕减少可以补充蛋白质和黑色食品,如黑米,黑木耳等.尽量保持身力旺盛要适当锻炼.
怎样以指甲测健康
看指甲测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这是不唯心的。
一个人必须营养好,指甲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医生们往往能以此诊断出重要的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指甲反常的现象:
1.杵状膨大:
指甲显着地向上拱起,而且围绕手指变曲。
指甲杵状膨大可能表示患有气肿、结核病、心脏血管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肝硬化。
2.蓝新月:
指甲根部的新月形白痕若有一层蓝晕,表示可能有下列病症中的任何一种:
血液循环受阻、心脏病、雷诺氏征状、手指和脚趾的血管痉挛,通常是由于曾受冷冻所致。
但有时也与类风湿关节炎或自身免疫的疾病红斑狼疮有关。
3.匙状甲:
指甲中间下陷,整片指甲变成平坦或匙状。
这种指甲与铁质不足性贫血病、梅毒、甲状腺障碍,风湿热等有关。
4.林赛氏指甲:
指甲近甲尖的一半呈粉红色或褐色,近甲状表现的一半呈白色,这种指甲又名两截甲,可能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迹象。
5.博氏线:
指甲上出现横沟,是表示营养不良或得了某种会暂时影响指甲生长的严重病症,如麻疹、肋腺炎、心脏病突发。
6.泰利氏指甲:
指甲下面的皮肤大部分变成了白色,只剩下近指甲尖处的一小部分仍然呈现正常的粉红色。
这可能表示肝脏硬化。
7.黄甲征候簇:
指甲生长速度减慢,而且变得厚和硬;呈黄色或绿色,成因包括慢性呼吸疾病、甲状腺病或淋巴病等。
8.出血:
指甲上如果出现这些纵向红纹,是表示微血管出血,如果多条这种血线出现,可能预示患了慢性高血压、牛皮癣或一种名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命感染。
9.不规则凹点:
很多牛皮癣病人有此现象。
10.成行的凹点:
指甲的表面变成如打铜师傅捶成的铜器表面,有时是因为患了簇状秃发症所致。
这是一种医学界还不甚了解的身体免疫病,会造成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
11.褐斑或黑斑:
这种色斑,特别是那种指甲扩展到周围的手指组织的,可能是表示患了黑色瘤。
它们也许是单一的一大块,也可能是一堆小斑点,最常见的出现地方是拇指和大脚指。
指甲上有竖纹通常有两种情况:
甲纹嵴甲板薄而脆,有纵行嵴状突起,远端常破裂和分导驳因营养不良所致,也可见了于扁平苔藓,斑秃等疾病的患者。
甲纵沟典型的为甲板中央有一纵嵴,嵴顶凹陷为浅沟,也可以无嵴而呈显着沟纹,常因甲基质受损所致,也可见于扁平苔藓等疾病的患者,为变态反应的一种表现。
为及时发现你的疾病,请经常注意观察自己的手吧,它可能正在向你提出警告
指甲与疾病预测
对指甲的分析始于古代。
希氏学派的医生提倡指甲分析法,此法延用至今,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小小的指甲上也能如实反映出人体的健康情况。
指甲背向上隆得很高,而指甲周围往下弯,呈弧形。
这种形状的指甲可能表明有肺气肿、肺结核、心血管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
指甲基部新月状处呈蓝色,这说明可能有下列疾病之一:
血液循环受到损害、心脏病、雷诺德综合病症--手指和脚趾动脉痉挛,这通常是极度寒冷所致,有时也与风湿性关节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有关。
指甲凹陷、扁平或呈勺状。
这与缺铁性贫血、梅毒、甲状腺疾病、风湿热有关。
林赛指甲(又叫双色指甲)。
接近指甲尖那一半呈粉红色或褐色,而接近护膜那一半呈白色。
这种指甲可能是慢性肾衰的征兆。
指甲上有平行的深沟。
这是营养不良或任何暂阻止指甲生长的严重疾病引起的,如麻疹、流行性肋腺炎、心脏病以及腕管综合症。
指甲下大部分皮肤呈白色,指尖部正常的粉红色区域减少而呈带状。
这种指甲可能表明有肝硬化。
指甲生产速度减慢,指甲增厚、变硬、呈黄色或黄绿色。
其原因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甲状腺或淋巴腺疾病。
这种纵向血条纹表明毛细血管出血。
血条纹很多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牛皮癣,对生命有潜在危险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征兆。
牛皮癣患者大多数都有这种不规则深洼的指甲。
指甲的深洼很像用铁锤锤打而成的黄铜制品,其原因是簇状脱发--一种导致局部和全部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两种颜色的指甲,尤其是从指甲扩大至其周围组织都是棕色或黑色的指甲,可能与恶性黑色素瘤有关。
它们可能是一个大斑或一片小斑点。
拇指和大脚趾上最可能出现种症状。
异常指甲与主病
正常人的指甲为手指第三指骨的一半,幅度不宽不窄,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有一定的硬度,边缘与肉平行,呈淡红色,富有光泽,无斑点,无凹凸。
如果指甲小于第三指骨一半,多属体质衰弱、消瘦,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但抗病力强。
指甲较软的人,精力差,易疲劳,喜睡眠,抗病能力差,常萎磨不振。
指甲硬脆易断的人,常有贫血,食欲不振。
指甲上有白斑或云母样,表示缺钙硅等微量元素,并有寄生虫,这种人易神经过敏,易烦躁,有习惯性便秘。
指甲根部的淡色弧形圈称甲半月弧,俗称健康圈。
正常的健康圈面积约占指甲的?
-1/5,无阴影。
健康圈的宽窄、大小因人、因种族而异。
通常男性健康圈约3毫米,女性略小,食指、中指、无名指宽窄依次递减,小指多无。
老人较窄,营养不良者常消失。
健康圈的变化最能提示机体营养状况,是人体营养状况的提示灯。
指甲—健康晴雨表
指甲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正常指甲,红润含蓄,坚韧而呈现弧形,平滑而有光泽,指甲根部的甲半月呈灰白色。
如果指甲形状和颜色变异,表明人体可能罹患了某种疾玻下面介绍观察指甲的一些常识:
从指甲的形状上看:
指甲扁平、凹陷,呈匙状,脆而无光,是肝水不足或缺铁性贫血、低色素性贫血和浅色小细胞性贫血的征兆。
指甲呈鹦嘴状,指端如鼓槌,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伴有紫绀、风湿性心脏并慢性心力衰竭和肺脓肿、肺气肿、硅肺、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症。
指甲出现横纹,是肾病或心肌梗塞发病的先兆;出现纵纹,缺少维生素A,是肝病的先兆;出现内陷坑纹则是呼吸功能不好。
从指甲的颜色上看:
指甲变白,急症见于失血、休克;慢症见于贫血、钩虫并消化道出血、肺结核晚期、肺源性心脏病等;如白得像毛玻璃一样,则为肝硬化的特征;指甲变白变薄变软,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玻指甲变黄,是缺乏维生素E,中医认为多由湿热熏蒸所致,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胡萝卜血症、肾病综合症等。
指甲变灰,是患了甲癣,初期甲旁发痒,继则指甲变形,失去光泽而呈灰白色。
指甲青紫伴有红色小刺,是缺氧引起的,预示心肺有玻指甲一半红色一半白色(俗称阴阳甲),是肾功能不好。
指甲出现白点或絮状白斑,可能是缺锌或胃肠道有病或贫血;出现黑斑或青斑是中毒的表现;指甲周围出现红斑,多见于红斑狼疮和皮肌炎患者。
甲半月呈蓝色,是末梢循环不良;明显发红者,是心力衰竭的表现;甲半月明显者,肠道吸收好;没有或窄小者,消化能力差。
指甲确是观察人体健康的一个窗口,所以我们应当时常注意它的变化,特别是长期美甲者,不要忘记隔段时间给指甲放个假,让它露出本来面目,如果发现多个指甲变异,应及时就诊;如果只有一两个指甲有变化,则不必惊慌,可能是外伤所致。
手指甲以粉红色,有光泽,厚薄适中,软硬适度,不易折断,表面光滑,健康圈(指甲底部的半月形)占指甲的五份一长度(最好五个指甲均有)为健康之兆。
如果色苍白、色黄、色青、色黑、无光泽、过厚或过薄、过软或过硬、易折断、表面粗糙无光泽有凹沟、纵条纹、白斑、健康圈比例不正常多为体质较差之兆。
手指端苍白,为气血两虚,紫晦为血瘀。
方形指者易患结石症。
汤匙指者多为阴虚阳亢之体质,易患中风,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