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55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21年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该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2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如图,出土于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

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A.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

C.重在表现高超的制作技艺

D.是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

2.《尚书·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里居(君)”这体现了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具有:

A.严格的上下等级特点B.部落联盟的某些特征

C.绝对的控制与服从关系D.鲜明的血缘宗法关系

3.《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

“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4.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同时还搞“封禅”(封是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山下祭地)。

这说明秦始皇:

①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根据②宣扬天命论,为其统治服务

③主张以柔克刚,传世百代④传播封建迷信,愚弄老百姓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④

5.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琅邪台刻石上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称“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下列各项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经济政策重在打击非生产性活动

B.秦朝的经济政策力图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秦朝的经济政策鼓励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秦朝的经济政策体现民本思想爱惜民力

6.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

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7.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

这充分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8.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雅典的公民大会在处理例行公事时通常不会发生引人入胜的辩论。

但在讨论军国大事或审判高级领导人时,则会出现唇枪舌剑、往返驳诘的场面。

这说明公民大会辩论场面出现的前提是:

A.丰厚学养的辩论家在场B.出现了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C.遇到了难以决定的议题D.民众法庭办案不公失信于民

9.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

以上法律制定的目的是:

A.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

C.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促进罗马经济的发展

D.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保证罗马法律的公正

10.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王室。

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A.拓展生存空间B.延伸贵族王权

C.殖民掠夺活动D.奴役他方民众

11.1850-1870年的法国,煤产量从不到450万吨增至1,333万吨;钢产量从28万吨增至101万吨……。

20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两倍,对外贸易额增长三倍。

农业也开始由工业装备起来,化肥、脱粒机、收割机、刈草机的使用日益普遍。

由材料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到第二帝国晚期,法国成为欧洲工业中心B.重工业、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

C.到第二帝国晚期,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D.君主制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12.2012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前俄亥俄州司法部长理查德·科德雷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随后发表声明,称奥巴马绕开国会对科德雷的任命是史无前例的越权行为。

按照美国的制度设计,下列属于越权行为的是:

A.国会立法经复议以⅔多数通过后生效B.国会对总统可以行使监督权

C.总统可以单独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D.最高法院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13.《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这表明统一后的德意志:

A.实际上仍然是君主专制政权B.在外交方面普鲁士居主导地位

C.实际上是普鲁士势力的延伸D.深受普鲁士专制传统的影响

14.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

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C.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D.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

15.有人说: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16.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不仅拒绝袁20万元的收买,还毅然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此文传诵一时,这表明:

A.梁启超已经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B.梁启超在动员人们反袁过程中影响巨大

C.梁启超坚决拥护辛亥革命的一切成果

D.梁启超借反对袁世凯主张复辟君主专制

17.1937年,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这充分反映出:

A.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官僚资本的强大挤压

B.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得到官僚资本的全面保护

C.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势单力薄必须得到国家的庇护

D.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抗日爱国

18.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

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资享受

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19.中共的某次会议决定:

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

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请判断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

20.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英国“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A.“一国两制”能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B.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高

C.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到1997年,英国租借香港期限已满

21.

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境内

②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关

③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④体现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

“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23.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24.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

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

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

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A.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B.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1分;26题16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1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材料二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

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

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

(2分)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10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印度斯坦是亚洲地区的意大利。

喜马拉雅山相当于阿尔卑斯山,孟加拉平原相当于伦巴第平原,德干高原相当于亚平宁山脉,锡兰岛相当于西西里岛。

在土地出产方面是同样地富庶繁多,在政治结构方面是同样地四分五裂。

意大利常常被征服者的刀剑压缩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家,印度斯坦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它不处于伊斯兰教徒、莫卧儿人或不列颠人的压迫之下时,它就分解成像它的城镇甚至村庄那样多的各自独立和互相敌对的邦……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二:

这些细小刻板的社会机体大部分已被破坏,并且正在归于消灭,这与其说是由于不列颠税收官和不列颠兵士的粗暴干涉,还不如说是由于英国蒸汽机和英国自由贸易的作用。

这些家庭式公社本来是建立在家庭工业上面的,靠着手织业、手纺业和手耕农业的特殊结合而自给自足。

英国的干涉则把纺工放在兰开夏郡,把织工放在孟加拉,或是把印度纺工和印度织工一起消灭,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摧毁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

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他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印度在被英国殖民以前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4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革命”是指什么?

(2分)以中国为例说明这种“社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马克思对英国殖民者在亚洲的作用持怎样的观点?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由于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软弱无力,即便是有最正确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乱了步调的现象,我们正处于这种阶段。

目前,俄罗斯复兴和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

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体系。

这并不是呼吁建立一个极权制度。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任何专制和独裁都是短暂的,只有民主制度才能长久不衰。

尽管民主制度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但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这更好的制度。

在俄罗斯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即是指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联邦国家。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xx年12月)

材料二:

90年代的第二个重大教训是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

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管理体制,让无所不包的国家从上至下为每个企业制定出工作细则,而是让俄罗斯国家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确立社会发展的最佳目标和合理参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创造条件和建立各种机制。

……在确定国家调控体系的规模和机制时,我们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由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

——《普京文集:

文章和讲话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xx年)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普京的观点。

(2分)他这样主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4分)

(2)俄罗斯是何时成为一个联邦国家的?

(1分)普京宣称的“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与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有何区别?

(4分)

(3)普京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其中之一是向金融寡头如媒体大亨古辛斯基等发起攻击。

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4分)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xx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

一、选择题(24小题共48分)

01-05:

ABACD06-10:

BACBC11-15:

CCDBD

16-20:

BAABB21-24:

DDCA

答案解析:

1.A【解析】从“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以及陶醉于鲜花的芬芳”等的描述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故A正确。

艺术品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当时的制作技艺不能用“高超”来形容;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与题干不符。

故不选BCD.

2.B【解析】A、C、D三项不符合内服外服制度的含义。

3.A【解析】“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是指人工合成肥料,故A正确。

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C选项与材料不符;“萌之、夷之、芟之、耜之”是指一年四季草的生长及对草的处理,不能反映“重视适时耕作”。

4.C【解析】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是用以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故①正确;秦始皇搞“封禅”,说明②正确;③与材料不符;五德终始说不是封建迷信,故排除④

5.D【解析】“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体现重农抑商,故A选项正确;“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体现了小生产者的经营方式,故B、C选项正确;秦朝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故D选项错误。

6.B【解析】由材料可知,种稻利薄,便改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农村商业的发展,故B选项为深远影响。

A选项与事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

7.A【解析】从“官搭民烧”和“形器走天下”,可知A选项正确。

B选项与事实不符;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

8.C【解析】从“讨论军国大事或审判高级领导人”可以看出是遇到了难以决定的议题,故选C项。

雅典的公民大会从来不缺丰厚学养的辩论家,故A选项不正确;公民大会上的话题都是公众普遍关心的,故B选项不正确。

D选项与题干不符。

9.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状况,故A选项不正确;C选项和D选项与题干不符;从所给的时间看,正是罗马的对外扩张时期,故B选项正确。

10.C【解析】从题干上的“哥伦布……可任当地总督”以及对土地财富的分配,可知C选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本质”。

11.C【解析】由材料中的“煤、钢产量的增加,工业总产值和对外贸易额的增长,特别是农业也开始由工业装备起来”这些信息,可知C选项正确。

到19世纪晚期,英国仍为欧洲的工业中心,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为表现,不是结论;D选项与事实不符.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特点的理解。

美国总统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故选项C属于越权行为。

13.D【解析】统一后的德意志是君主立宪制政权,故A选项错误;BC两选项不符合题意;从“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等信息可知D选项正确。

14.B【解析】从材料可知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性能优良,故能反映出B选项。

ACD三个选项都不能如实反映题干的意思。

15.D【解析】“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选项是最能佐证观点的一项。

ABC三项都不能全面反映题干的观点。

16.B【解析】从“此文传诵一时”便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梁启超始终也没有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故A选项不正确;“梁启超坚决拥护辛亥革命的一切成果”夸大了事实,故C选项不正确;D选项与事实不符。

17.A【解析】从“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强行买走”等信息可知,A选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事实或不符合题意。

18.A【解析】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故A选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事实或不符合题意。

19.B【解析】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和“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等信息可知,B选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B【解析】中国收回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就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故B选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21.D【解析】此图反映了二战后英、法、美、苏分区占领柏林地区,柏林在民主德国境内,故排除①,其他说法正确。

22.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当前世界局势的根本性变化即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指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实质。

材料不能反映A、B、C三项。

23.C【解析】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宗旨。

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

24.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这与苏联长期以来体制的严重弊端有关。

但苏联的解体不是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结果,也不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更与历史上的沙皇体制无关,这体现了俄国人民追求民主与民生幸福的一种变革。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25.(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与君主专制统治之间的联系21分)

(1)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

(2分)

清朝:

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分)

(2)经济特征:

明代中期工商杂税的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以及材料三当中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分)

发展趋势:

缓慢发展(2分)

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的观念。

(10分)

(3)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而明清时期的专制君主为维护封建统治必然加强君主专制。

(3分)

或材料一中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而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的特征。

(3分)

26.(考查英国的殖民政策对亚洲国家的双重性影响16分)

(1)政治上长期分裂,各自独立;文化繁荣,宗教众多;多种族并存;经济上自给自足且富庶繁荣。

(4分)

(2)社会革命:

是指印度旧的社会生产方式被西方近代工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造成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相应变化。

(2分)

影响:

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使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近代民主思想得以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变(预备立宪、戊戌变法等)(6分)

(3)双重性观点。

首先,英国在亚洲(印度)执行了破坏者的使命,即消灭了亚洲旧的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或对亚洲国家进行了野蛮的侵略,使亚洲一些国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次,英国在亚洲(印度)执行了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4分)

27.(考查冷战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影响15分)

(1)观点: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民主、自由的权利和经济发展。

(2分)

原因: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势力在国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分)

目的:

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行政长官的特权,遏制一些民族地方势力的分离倾向,维护俄罗斯的统一。

(2分)

(2)1991年12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即成为一个联邦国家。

(1分)

区别:

普京主张的是“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即在不引发大的社会变动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强调遵循“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家调控的自由社会经济体系。

(2分)

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由国家控制生产,控制产品的调配。

(2分)

(3)金融寡头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可以左右俄罗斯高层的决策,这样就可能妨碍普京“建立强大国家政权”的进程,成为左右俄罗斯经济振兴的障碍,因此要保持决策的正当规范就必须清除寡头势力。

(4分)

 

'r355528AE0諠0n3376683E6菦325967F54罔7317037BD7篗319807CEC糬37423922F鈯2500661AE憮2885570B7炷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