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40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2

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2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4

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5

第五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5

第六章1976—1989文学思潮……………………………………………………………………………6

第七章80年代小说………………………………………………………………………………………7

第八章80年代新诗………………………………………………………………………………………11

第九章80年代戏剧………………………………………………………………………………………13

第十章80年代散文………………………………………………………………………………………13

第十一章90年代文学思潮………………………………………………………………………………14

第十二章90年代小说述评………………………………………………………………………………15

第十三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16

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17

思考题………………………………………………………………………………………………………17

阅读书目……………………………………………………………………………………………………23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指定的延安文学方向。

二、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

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三、频繁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百花时代”和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63年始的全面的批判运动。

其中,“胡风事件”与“百花时代”为讲述重点。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纪要》及其“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样板”的创造(“革命样板戏”;浩然现象)。

三、地下文学:

“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本章重点: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难点:

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简介小说题材的分类和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二、农村小说:

以周立波《山乡巨变》的独特探索和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困境为两个重点。

三、革命历史小说:

简介《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的“史诗性”;孙犁小说的抒情性与散文化;历史小说《李自成》。

四、“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和“新都市小说”《三家巷》。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一、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观念论证式的主旨及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新人”梁生宝形象;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二、梁斌的《红旗谱》

《红旗谱》中的四场斗争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分析;小说对“民族气魄”的探索。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和林道静的人生道路;知识分子道路主题与女性命运主题的纠结。

第三节李准茹志鹃

一、李准

从农村运动和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细节描写。

二、茹志鹃

以《百合花》为代表的战争小说的“回忆”动机;女性视角下的人物的人性美;《百合花》的短篇艺术。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一、“百花文学”的特点与两种趋向。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主义;刘世吾的职业病;叙述人的心理冲突。

三、宗璞的《红豆》:

江玫感情变化的心理深度;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本章重点:

《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

难点:

“百花文学”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以艾青为代表的知名诗人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命运。

二、以李季为代表的“写实性”诗歌。

三、以公刘、邵燕祥、李瑛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一、闻捷:

《天山牧歌》用牧歌写“颂歌”、借“叙事”以抒情的风格特征;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简介。

二、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等诗作:

时代的颂歌;“抒情主体”与“历史本质”的同一。

四、郭小川《望星空》等诗作:

个体价值与历史洪流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

本章重点:

闻捷的“牧歌”与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难点:

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的发展历程(57年前、58年至62年、63年后)。

二、以郭沫若《蔡文姬》为代表的历史剧热潮。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主题的话剧“高潮”(简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剧作)。

第二节《茶馆》

一、简介老舍的“当代”创作:

政治热忱与艺术“冒险”。

二、《茶馆》:

一曲悲凉的“葬歌”;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连缀细小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

一、关汉卿:

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二、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本章重点:

《茶馆》

难点: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五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以魏巍的朝鲜通讯为代表的50年代初期散文(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二、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

通过艺术借鉴,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

三、以邓拓的《燕山夜话》为代表的60年代初期杂文创作:

对现代教条的质疑性讽喻。

第二节杨朔秦牧等

一、杨朔模式:

“拿着当诗一样写”,在“诗意”的营造中寄寓宏大意义。

这一模式的“弹性”与“生硬”。

二、刘白羽模式:

“为了一种感情的冲激”。

三、秦牧模式:

杂文和随笔的调和。

本章重点:

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

难点:

杨朔模式

第六章1976—1989文学思潮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文学界的“拨乱反正”。

二、第四次文代会

三、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译介20世纪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所谓“现代派”)的热潮。

二、对《苦恋》等作品的批判;“清除精神污染”和对“异化”、“人道主义”的批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复出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和其它文学力量。

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从“回归”左翼主流文学,到“复兴”左翼文学中的“异端”思潮,再到“超越”左翼文学的发展过程。

二、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

三、“方法年”和新批评家的出现;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小说的“现代派”与诗歌的“新生代”;关于“重写文学史”。

四、“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本章重点:

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

难点:

“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启蒙理性的思想观念;在“问题意识”和人物命运间寻找“平衡”的叙事艺术。

二、“知青文学”及其多向性。

三、“寻根小说”:

“反思”到事物“本原”——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冲突”中的“守成”立场;“走向世界”的雄心。

“地域小说”和“文化小说”。

四、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

“形式革命”——重视“叙述”,解构“意义”。

五、“新写实小说”:

俗世化的“现实”;“小人物”的日常生存;“还原”生活的叙述方法。

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

一、王蒙

关注“心灵”;思辨“历史”;“少共”情结和“辩证”观点;王蒙的复杂性。

“意识流”;戏谑风格。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的身心困境。

二、刘心武

问题小说:

“文革”“后遗症”;“纪实小说”:

忧患意识和人道精神;“京味都市小说”:

北京市民社会。

《钟鼓楼》:

市民化趋向。

三、陆文夫

针砭时弊及其社会历史内涵;“糖醋现实主义”;“苏州文学”。

《美食家》:

朱自冶的吃客生涯。

四、高晓声

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细节和幽默。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性格与“国民性”。

第三节蒋子龙张洁谌容

一、蒋子龙

工业改革题材小说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开拓者家族”;阳刚之美。

《乔厂长上任记》:

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

二、张洁

女性意识下的“女性文学”;“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从抒情到审丑再到超脱的风格变化。

《爱,是不能忘记的》:

理想爱情的悲歌。

三、谌容

追求表现“社会深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构思方法;荒诞、滑稽色彩的介入。

《人到中年》:

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

第四节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

一、汪曾祺

民间生活的美丽和民间人性的健康;传统“文人”情调;风俗民情的主体地位;“散文化”小说。

《受戒》:

内在的欢乐与和谐。

二、林斤澜

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的有机融合。

《白儿》:

“癔病”——历史的阴影。

三、邓友梅

人物:

衰败中的“帝都”文化的代表;对风俗文物的着迷。

《烟壶》:

八旗子弟的边缘化命运。

四、冯骥才

对“文化遗迹”的描述;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与对它的“审美”执迷;沟通“雅”和“俗”的努力。

《三寸金莲》:

“津味小说”——“怪世奇谈”。

第五节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

一、张贤亮

“自叙传”和数场争议;“读书人”的受难与救赎;“落难公子”模式。

《绿化树》:

知识者与底层世界的复杂关系。

二、贾平凹

“商州系列”:

地域文化与农村改革的主题;“被剥夺”的“悲剧人物”;视域上的单一性。

《废都》及其争议。

三、王安忆

创作活力:

“雯雯系列”;社会人生小说;“寻根”小说;性题材小说;追述并思考身世的小说;现代都市小说。

“女性意识”:

揭示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

《长恨歌》:

王琦瑶与上海文化精神。

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

一、张承志

“浪漫主义”格调;与底层农牧民的精神认同;宗教情绪;“自发式”的写作方式。

《北方的河》:

“神示的诗篇”。

二、韩少功

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90年代的随笔写作。

《爸爸爸》:

“原始性文化”中的“群体”性格;丙崽——“劣根性”的象征物;细节“写实”与整体荒诞。

第七节徐怀中莫言

一、徐怀中

《西线轶事》:

从描写战争过程到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从塑造“英雄”偶像到塑造普通战士形象。

二、莫言

“高密东北乡”的记忆:

寻找民族先人的野性生命;批判民族后代的怯懦孱弱。

感性化风格:

一个感官意象的世界。

《红高粱》:

寻找理想的生命状态;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

第八节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一、马原及洪峰

“文体的自觉”;马原的“叙述圈套”;解构“意义”的“形式革命”。

《冈底斯的诱惑》及《瀚海》。

二、残雪

现实与梦幻的“混淆”;人的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

《山上的小屋》。

三、苏童

对“意象”的经营;“先锋”与“古典”的和谐。

《妻妾成群》。

四、格非

“叙述的怪圈”;“知识分子式叙述”。

《褐色鸟群》。

五、余华

“残忍的才华”:

对“暴力”、“死亡”的冷静叙述;背离“虚伪的形式”:

挣脱“日常生活经验”和对于“真实”的信仰;90年代“实在的经验”进入“本质的真实”。

《现实一种》。

本章重点:

王蒙、汪曾祺、王安忆、张承志、莫言、马原、余华

难点:

“寻根小说”、“先锋小说”

第八章80年代新诗

第一节80年代新诗概述

一、“文革”后的诗界

两个诗人“群体”:

“复出诗人”和“青年诗人”。

诗歌“资源”的发掘:

外来影响和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歌流脉。

诗的地位的削弱和诗界的矛盾、分裂。

二、“归来者”的诗

“归来”诗人:

“右派”诗人、“胡风集团”诗人、因相异的艺术观念从诗界“消失”的诗人。

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直接抒写的诗歌表达方式。

代表诗人:

艾青、绿原、曾卓、黄永玉、公刘、邵燕祥、流沙河。

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拓展。

代表诗人:

牛汉、郑敏、蔡其矫、昌耀。

三、“朦胧诗”

对“当代”主流诗歌的“叛逆”:

以《今天》为标志的“朦胧诗”运动;关于“朦胧诗”的尖锐论争;“三崛起”和“清除精神污染”事件。

代表诗人: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四、“新生代”

“第三代人”与“第三代诗”;反叛“朦胧诗”的姿态;众声喧哗的诗歌社团及“校园诗歌”和“女性诗歌”;“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著名诗歌社团:

“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

主要诗人:

海子、骆一禾、西川、翟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于坚。

第二节艾青等

饱经忧患而洞察世情人生的姿态;情感的表达为哲思所充实;语言、句式趋于简洁凝炼。

短诗:

《鱼化石》。

平易质朴中的人生感悟。

“大诗”:

《光的赞歌》。

对历史哲学的感悟。

第三节舒婷顾城杨炼

一、舒婷

“个人”与“温情”的“复活”:

“弱者”的“承担”;个体的独立;复句的运用。

二、顾城

“自我放逐”于现实之外的“童话诗人”;超现实的梦境和“纯粹”的词语。

三、江河、杨炼

从英雄主义的“史诗”转向上古美学与上古哲学。

四、北岛

“绝望的抗战”;“人”的悲剧;象征性意象和“悖论性情境”。

本章重点:

艾青、北岛、海子

难点:

“朦胧诗”、“新生代”

第九章80年代戏剧

第一节80年代戏剧概述

一、1977—1979,“社会问题剧”,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恢复。

二、1980—1985,戏剧观的讨论与探索性戏剧,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借鉴。

三、1986—1989,探索的深化与小剧场运动。

《狗儿爷涅槃》和《桑树坪纪事》简介。

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

一、沙叶新

鲜明的世俗色彩;浓重的喜剧色彩。

《陈毅市长》。

二、高行健

“现代戏剧”的理论及其实践。

《野人》:

“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本章重点:

80年代戏剧概述

难点:

高行健的“现代戏剧”

第十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80年代散文

一、散文创作概况

二、“历史”的记忆

标举“真实性”、“个人性”的“老年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

“说真话的大书”。

孙犁和杨绛。

三、抒情散文

周涛等的“西部散文”;王英琦、唐敏等的“女性散文”;张洁、贾平凹等的小说家散文。

四、学者散文与随笔

张中行。

金克木。

余秋雨。

王小波。

第二节80年代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的“轰动”;题材的开放;表现视角的新变;从主旋律报告文学到“问题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者群体的职业化。

二、徐迟;理由;陈祖芬。

本章重点:

巴金的《随想录》等“老年散文”

难点:

学者散文与随笔

第十一章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学环境的变化

市场化对作家生存方式和作品运作方式的改变;知识界对“现代化”及“全球化”的态度和文化想象的改变;“多元化”、“个人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立场的公开呈现;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和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二、重要文学现象

文学潮流的淡化;“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和“文化批评”。

三、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个人立场上反思“历史”的主题;精英立场上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对现代都市生活物化现实主题的“个人化写作”;对“体制外”人事主题的物质性表现。

本章重点:

重要文学现象

难点:

文学环境的变化

第十二章90年代小说述评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

一、池莉

对市民俗世生活的关切与认同;转向都市言情小说。

《烦恼人生》。

二、方方

表现城市底层卑微、残酷的生存状况;“批判性”的视角和叙述语调。

《风景》

三、刘恒

对欲望陷井的关注;细致从容的叙述与恐惧紧张的心理的对比;对现实政治和文化心理的批判。

《伏羲伏羲》。

四、刘震云

关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在“环境”压力下人性扭曲的人物;对“荒诞”和人的异化持续揭发的“哲理深度”。

《单位》、《一地鸡毛》。

第二节女性小说

一、女作家的涌现:

从戴厚英、张抗抗、张辛欣到谌容、张洁、王安忆、铁凝。

二、“女性文学”:

林白、陈染、徐小斌等的小说写作。

第三节新生代小说

一、三种写作类型:

哲学型、私语型、写实型。

二、“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

三、王小波和他的“时代三部曲”。

第四节长篇小说

一、张承志的《心灵史》。

二、陈忠实的《白鹿原》。

三、张炜的《九月寓言》。

四、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

本章重点:

“新写实”小说

难点:

新生代小说

第十三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一、90年代新诗。

二、90年代散文。

本章重点:

90年代诗歌现象

难点:

重要诗作的解读

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

指导学生面向当前文学创作,进行有一定规范和水准的文学批评实践。

 

教材:

1、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三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考题

[第一章]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

2、阐述“文艺新方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举例说明40年代知名作家在“当代”的艺术困境及其“边缘化”的命运。

4、概述50-70年代的“中心作家”的一般特征。

5、简述“十七年”发生的几次全国性的文艺批判运动。

6、比较胡风文艺理论与“主流派”理论的异同。

7、评述“百花文学”对既定规范的突破。

8、概括江青、姚文元代表的“激进派”的文艺主张。

9、概述“革命样板戏”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0、阐明“白洋淀诗群”的思想艺术特征和在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11、评论小说《在晚霞消失的时候》(或《公开的情书》,或《波动》)。

12、简述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二章]

1、联系40年代小说的多元形态,说说50、60年代小说的单一化走向。

2、评述《山乡巨变》与既定规范有所偏离的艺术追求。

3、以《“锻炼锻炼”》为例,分析赵树理创作进入“当代”后所面临的困境。

4、联系作品评述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

5、分析孙犁小说的回忆动机并评述其独特的文体艺术。

6、分析《林海雪原》对旧小说的利用与改造。

7、从人物关系设置的角度解读《三家巷》的“新都市小说”模式。

8、试评述《创业史》主题的观念化倾向。

9、梁生宝与梁三老汉在形象塑造上的优劣比较。

10、就朱老忠是一个“农民革命英雄”这一定见,谈谈你的看法。

11、评述《红旗谱》的“民族化”追求。

12、评析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及其代表的知识分子道路。

13、评述《青春之歌》中被压抑的关于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

14、赏析《百合花》女性视角下对人物“人性美”的表现。

15、概括“百花文学”的两种创作趋向。

16、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林震与刘世吾之间的人物关系。

17、赏析《红豆》中的心理开掘及其带出的叙述笔调。

[第三章]

1、试评述50年代臧克家对新诗历史的清理。

2、从新诗发展史的角度,谈谈49年后诗的路向(旧诗和民间歌谣体)的选择。

3、以艾青为例,分析知名诗人进入“当代”所面临的艺术困境。

4、评述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两种主要体式(叙事诗和政治抒情诗)。

5、评析闻捷《天山牧歌》在叙事和抒情之间的艺术处理。

6、评析贺敬之诗歌中与“历史本质”同一的“抒情主体”。

7、分析郭小川诗歌中个体与时代的矛盾及其最终“克服”。

8、比较郭、贺诗歌的异同。

[第四章]

1、简述50年代、60年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2、联系《蔡文姬》,概述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3、试论老舍“当代”剧作的成功与失误。

4、评析《茶馆》的“葬歌”主题。

5、赏析《茶馆》的“造像”艺术和结构艺术。

6、关汉卿形象评析。

[第五章]

1、概述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念的发展变化。

2、评述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复兴”的成绩与不足。

3、略析邓拓杂文的讽喻空间。

4、结合作品,阐述杨朔散文模式的“弹性”和“生硬”。

5、杨、刘、秦三家散文模式比较论。

[第六章]

1.阐述西方20世纪理论和文学创作对80年代文学的影响。

2.试论文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就80年代的某次大规模文学论争谈谈你的看法。

4.评述80年代后期对80年代前期文学主潮的传承与变异。

[第七章]

1.阐释80年代初期小说潮流的几个概念。

2.从“历史创伤的记忆”这一角度评析王蒙80年代的小说创作。

3.分析《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这一人物的身心困境。

4.评述王蒙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

5.阐发张贤亮“自叙传”类小说受难与救赎的主题,并表明自己在知识者与底层世界关系上的立场。

6.以陈奂生这一人物为例,评析高晓声对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的揭示。

7.概说刘心武小说创作历程的发展与变化。

8.阐释“知青文学”这一概念并描述其多向性发展。

9.描述文学的“寻根”,并阐析其“反思”到事物“本原”的动机。

10.试比较邓友梅与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化意识。

11.联系作品,论述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中地域文化与农村变迁的主题。

12.细读《红高粱》,阐发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

13.评说莫言小说的感性化风格以及对当代小说文体模式的冲击。

14.赏析《受戒》,并谈谈你对汪曾祺“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句话的理解。

15.从文学史的角度,评论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

16.以马原的小说为例,评述“先锋小说”以“叙述”为重心的文体实验。

17.评说“新写实小说”的“新”。

18.解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19.以《妻妾成群》为例,评析苏童小说在“先锋”与“古典”中寻求和谐的创作特色。

20.解读格非的作品,阐释其被称为“叙述的怪圈”的小说结构。

21.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写作的“残忍的才华”。

22.论析余华在90年代的写作所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源。

23.比较分析池莉的《烦恼人生》与方方的《风景》中对世俗“现实”的态度。

24.从《伏羲伏羲》看刘恒小说的生存欲望主题及其流露的宿命情绪。

25.试论刘震云小说对“荒诞”环境和人的异化的“深度”揭发与批判。

26.分析韩少功的《爸爸爸》中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并阐发其象征意义。

27.赏析阿城的《棋王》,并评说其“超脱哲学”的精神境界。

28.讨论史铁生“伤残”小说中的宿命意味。

29.论述张炜作品的“大地”情怀和对社会文化现实的批判立场。

30.论述作家自称为“神示的诗篇”的张承志小说的宗教情绪和写作方式。

31.从《人到中年》看谌容小说对表现“社会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