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136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建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建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建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建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建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建报告.docx

《城建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建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建报告.docx

城建报告

鹿邑县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府调研组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城市,更好适应“省直管县”的发展要求,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接轨,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城建发展课题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县产业集聚区、四个办事处、文明办、建委、城管局、交通局、两个景区、环卫所、园林所、城区交警中队等单位,实地察看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陈抟公园、紫气园、汽车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内几个大花园社区建设情况,以及芙蓉街农贸市场、中心市场、杨园大世界市场等部分街区的卫生状况,考察了县城周边的城市建设管理情况,采取召开相关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等形式,就我县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成效

(一)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2004年,我县对《鹿邑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进行了修编,新修编的规划确定县城发展方向为“东连、西延、北拓、南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心一轴四区”,即以老城区为中心,以涡河景观带为发展轴,老城区东部为文化旅游区,西部为行政办公区,北部为产业集聚区,老城区为居住商贸区。

尤其是2007年以来,县城规划以创建“生态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为目标,特聘请北京视野信息咨询中心的专家对我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确立了“城市抓水”、“旅游抓香”、“工业抓园”“农业抓养”的工作指导思想,理清了城市发展的思路。

按照“东连西延,北拓南控,涡河为轴,两翼发展”的总体城区规划,编制了《鹿邑新区行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完成了12.6平方公里的《鹿邑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同时,制订了城市棚户区改造的三年规划,即利用2至3年时间,对涡河付桥四角1885户、15.1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进行改造。

城区规划面积由2004年的19.5平方公里发展到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2004年的18平方公里发展到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2004年的12.1万人发展到26.3万人,城市化率达32.8%。

(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累计投资11.5亿元,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成效显著。

城区形成了“七横七纵”的城区主干道路框架,城区主次干道34条,总长157公里,道路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

新修建了园区路网、东西迎宾大道、紫气大道西段、鸣鹿路北段、谷阳路东段等,实施了省道207环线改造工程,城区主干道全部安装了护栏、路灯,对城区内10条次干道进行了硬化、亮化,配套装置路灯4223基,安装隔离栏21600米;建设城市公园两个,其中陈抟公园投资700万元,占地264亩;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54座,万人拥有量达4.2座;投资6400万元完善了城市供水工程;投资6126万元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可日处理废水3万吨;投资4616万元,建设了垃圾处理场,并已规范使用。

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641公顷,绿化覆盖率36%,公共绿地554公顷,绿地率达到31.1%,人均公共绿地10.9平方米,并在绿地、游园和广场中建设了雕塑、桌椅、景石、小品,配备了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完善了服务功能,满足了居民休憩活动的需要。

2009年,获得“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同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单位。

2.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

2006年起,我县下决心探索一条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

2007年,我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经河南省发改委正式批准,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2008年县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河南省贸易加工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特别是2009年以来,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思路,强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建成了产业集聚之城,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截至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0.04亿元,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修通了产业集聚区内七纵四横11条道路,全长76公里,并进行了高标准亮化、绿化,铺设排水排污管道全长12.5万米,架设12座桥梁,供电线路6800米,建设3.5万伏变电站,标准化厂房26栋19.6万平方米。

尤其是今年以来,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产业集聚区商贸功能区、综合服务区等,兴建了职工食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使职工的生活有了保障。

止目前,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总数达到68家,实现产值65亿元,利税7亿元,解决了2万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

3.新区建设迅速启动。

目前路网框架已基本形成。

已经入驻单位有公路局、广电局、计生委及计生指导站、中心医院;公安局、党校正在紧张施工;人防办、体育场项目选址工作已结束,即将进入施工阶段;新区供水管网已经现场勘测,即将展开施工。

(三)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县先后建成怡景花园、海景花园、九安花园、鸣鹿花园、君临天下、万商京都等15个住宅小区和鹿邑商贸城、副食品一条街、建材一条街、世鑫绿化农贸广场、芙蓉街农贸市场、杨园大世界等商贸城,总占地773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建设了鑫苑小区、农行小区、义乌商贸城等商住一体小区。

法姬娜欧洲城、华展国际酒店、翰正中央花园等一批大型城市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四星级的迎君国际大酒店;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了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对涡河、鹿辛运河、鹿叶运河进行了治理、绿化,形成了三河景观带,体现了“城市抓水”的理念,使县城增添了几个休闲散步的场所。

(四)城市管理取得巨大突破

2007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城市管理局,并将县建委主管的绿化队、环卫队、公交办分流出来,与城管监察大队一起归口城市管理局。

并先后制定出台了《鹿邑县城市管理暂行规定》、《鹿邑县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定》、《鹿邑县城区门前五包管理暂行规定》、《鹿邑县建筑垃圾弃土管理暂行规定》、《鹿邑县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使城市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坚持“重治严管、疏堵结合”的方针,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根据县城道路长度、管理难度、摊点和门店密度等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县城主次干道划分为2条严管街、20条严控街和8条监管街,同时对路灯、公园、垃圾处理、公交客运、绿化、环卫等工作均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行精细化管理,使管理主体精细化、职责分工明晰化、实施内容具体化,促使城市管理进一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认真开展文明单位创建,至目前有14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46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为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及管理水平,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进行一至两次环境整治大会战,大会战以把鹿邑打造成净、美、亮、雅、整洁有序的卫生城和文明城为目标,重点治理城市“脏、乱、差”,使鹿邑一年更比一年美,一年更比一年靓,为我县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舒心、和谐、健康、温馨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问题

(一)城市规划滞后

1.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

我县中心城区只编制了总体规划(1994年编制,2004年修编一次),目前规划体系不完善,城市建设没有依据,规划操作性不强,造成城市规划工作相对混乱。

2.城市规划雷同化,缺乏城市特色。

规划模式单一,缺乏科学、统筹地发展计划。

近年来城市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群众都说鹿邑临街门面均是“火柴盒”式的建筑。

当前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现象,沿街大修门面,但是人居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景观单一,绿地面积少,反而降低了区域效益的商业价值。

如两个景区附近的街道缺乏特色,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鹿邑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宜居、宜业、宜人城市,陶冶居民的良好城市文化氛围。

3.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流程制度的宣传、公示力度不够,城市的规划缺乏民众参与机制,群众自身也缺乏规划参与意识、法律意识,不能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建设水平总体不高

1.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对落后。

我县现有的道路设计标准等级偏低、道路狭窄,线性不畅,道路相对老化,县城的交通、供水、排污、燃气、通信等配套设施运行还不够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主干道停车场和公厕少,群众有所反映。

2.私搭乱建遏制不力。

我县个人私自建房、违规占地、占压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建设“堵”、“理”、“疏”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3.经营城市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营城市层次较低,开发处于“零敲碎打”状态。

经营城市局限于出让城市土地资源使用权、经营权,还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来建设、包装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开发、连片开发、组团开发。

4.城中村改造任务较重。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大的开发商不愿改造老城区,导致老城区环境得不到较大改善,老城区建设脱节,这就使一些小的房地产商一拥而上,纷纷和三、五户联建一些商住房,但规划布局不合理,使本来就杂乱的老城区更加“杂乱”。

新区开发形成新的城中村,为县城的后续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三)城市公共设施未能真正推向市场

公用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单一,政府是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县城市公用企事业还未真正从粗放型向经营型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理想。

宣传不够到位,没有发动社会力量搞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全民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意识淡薄。

(四)城市未能实现常态化管理

城市管理有时紧时松现象,综合整治时、领导强调时市容市貌非常好,过一阶段又有所反弹。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店铺外溢、市场外溢、占道经营、占街为市现象没能较好解决,仙台路东段、真源大道南段、文化路北段该类问题比较严重;二是乱排油烟、乱倒污水、噪音扰民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仙台路中段的夜市小吃,弘道苑文化广场、仙台路东段小吃摊点有该类现象;三是广告设置不规范,城市“牛皮癣”多,乱涂乱画乱张贴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城区路灯灯杆上小广告过多;四是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影响市容卫生。

例如孟滩街有露天垃圾、栾台路南段、博德大道东段建筑材料堆满人行道、挤占行车道,栾台路北段木材市场占用人行道等;五是路灯管理还需要加强,个别地方仍有破损灯、白昼灯等现象;六是车辆管理不够到位,车辆违规停放、违规调头现象严重,北关汽车站和真源医院门前三轮车、出租车扎堆停放待客,公安局刑警队门前停车较多,尤其是下午晚上时常拥堵,人车混流在县影剧院门前,交通受阻现象时常发生;七是夜市规范不到位,固定地点少,夜市小摊过多、过乱、过杂;八是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五)土地市场不够规范

由于我县过去以土地作为优惠政策,降低门槛进行招商,造成部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土地利用不科学,监管不到位,手段不强硬,有私自买卖土地现象。

在盘活土地的过程中,政府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力度。

近年来,我县虽不断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但一些用地单位和个人为了单位或自身利益,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致使各种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发生。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底以来,我县已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925宗,涉及土地面积2236亩(其中耕地1861亩)。

三、建议

城市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新形势下,城市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建设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

因此,要认清形势,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思路,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我们认为,近期我县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思路,要努力做到“三个明确”。

即:

一要明确县城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省管县”的要求,把县城建设环境美、秩序优、宜居住、宜创业的中等文化旅游城市。

二要明确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

就是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民本鹿邑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相结合,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灯红草绿、生态宜居的文明城、卫生城、旅游城。

三要明确加快县城建设的基本路径。

要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修编。

既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又要统筹抓好国土、消防、城市绿化、道路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使县城建设有章可循。

二是控违。

既要严格控制乱搭乱建,又要切实加大对违章建设依法查处力度,保障有序建设。

三是建新。

按照建设城市亮点工程与民心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抓好新上项目建设,建好行政新区。

四是改旧。

就是要稳步改造旧城区、改善旧设施、改变旧面貌。

改造旧城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主要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的理念,对城市、产业、空间、生态等作出科学规划

1.聘请高端智力者编制一流规划。

把高起点编制和执行规划放在首位,进一步优化县城提档升级。

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建议聘请同济大学、中国城市建筑设计院等院校的相关规划专家,根据我县地处南北融通区、东段结合区的特点,借鉴南北建筑风格,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一区一色、一街一景的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制我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尽快编制覆盖县城规划区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配套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使之形成以总规、详规、专业规划为内容的城市规划体系。

要具体抓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文化旅游规划及基础设施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2.强化规划特色意识。

规划应突出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注重县城规模外延和老子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及相互协调,进一步丰富县城旅游文化特色。

注重弘扬老子文化,体现地方和历史个性,充分挖掘老子文化,将老子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恢复和营造富有民族和谐的自然和美的人文景观效果。

深入挖掘和弘扬老子故里地方建筑文化传统与特色,把地方建筑风格融入到城市现代建筑中,体现建筑之文化旅游神韵。

加强县城周边和城市入口建房“穿衣、戴帽、洗脸、画眉”,使“城市抓水”的特色更加突出。

3.牢固树立人本、生态规划理念,坚持规划的超前性。

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当中,以人的适应性、满意度、发展可能性来评价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做到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全面促进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同时,必须坚持生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兼顾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城市、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批分期实施”的原则,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加快道路、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电信、绿化、环卫等设施的规划,建设配套齐全、布局合理、节约资源、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居住区。

同时,要遵循“城乡一体、以城为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站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战略高度,科学规划鹿邑县城的后续建设发展蓝图。

坚持规划、规模、规范“三规”并举,做好绿地系统规划、环境治理规划、城市空间景观规划、文化特色规划和分区建设规划同步进行,超前规划设计,用规划遏制无序建设的现象。

4.重视协同好旧城区和行政新区的关系,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老城区挖潜改造和新区、产业集聚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照《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以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适当开发老城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并在老区与新区、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发展中,逐步完成对老城的改造。

(二)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1.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理念,确立“以新带旧”城市建设思路。

要以西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导,带动老城区发展。

一是抓住全国各级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及“省管县”的政策机遇,把行政新区建设一个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及居住为一体的生态、环保新家园、现代新城区。

二是由政府牵头,对新区进行统一整合、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组团开发,集群发展。

重点以“连片开发”为主,用地将以平方公里计,提高城市品位,体现老子文化旅游城市特色,打造具有鹿邑特色的地标式建筑。

建设单位主要事务是“运营城市”,配合我县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经营能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而不仅仅只是开发房地产。

三是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

强力打造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引进大投资商建设300-400亩的标准化厂房,并给予优惠政策;对产业集聚区内现有的具有发展前途、高层次、高附加值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四是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出形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城市居住小区化和主干道升级改造及纵深开发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使老城更绿、更亮、更美。

一方面,以有改造任务的办事处为基础,把旧城改造任务分解到各个办事处,由城建部门统筹,办事处牵头,进行改造治理。

同时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工业进集聚区,居住进社区的新理念,树立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居民到配套设施齐全,管理、安全到位的小区居住,树立“小区无房,等于没房”的新观念,从思想上改变“私人私自建房,居住自家宅基地”的旧观念,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减轻旧城改造的压力。

2.规范土地市场,盘活城市土地。

一是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

将土地全部纳入全县统一的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一律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在土地资产的运营上,实行统一收购、统一整理、统一储备、统一规划、统一出让的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

禁止土地隐形交易,防止土地囤积行为,严肃查处炒买、炒卖土地行为。

对未经招拍挂出让,擅自开工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严厉惩处,从而有效地维护土地市场的统一。

二是严格控制供地总量。

强化土地供应计划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年度供地总量。

在供地过程中,坚持有保有控,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对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适当调控,防止需求过剩导致供地总量失控。

通过严格执行供地计划,把土地市场调控在非饱和状态,形成卖方市场,收到少卖地多赚钱的效果。

三是大力推行净地出让。

在土地出让前,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治理,变生地为熟地后,再推向市场,提高土地收益能力。

四是不断规范协议出让行为。

深入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招拍挂和协议出让的“两个规范”,严格界定协议出让范围,不断提高协议出让的市场化水平,一方面公布出让计划,尽可能扩大信息覆盖面,创造有效需求,增加交易机会;另一方面在地价的确定上,采取一宗地一评估的办法,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使协议出让更贴近市场。

五是切实加强地价管理。

不断完善地价政策,充分发挥地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功能分区调整,加强核心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有偿使用力度,提高核心区内土地的收益潜力。

六是大力推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严格实行工业用地定额管理制度,根据产业类别、投资额度、生产规模等因素,核定用地规模,核减超指标的用地面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投资产出比。

严格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对收回的闲置土地重新启动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观念,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市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可从以下渠道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1.出让项目经营权,实行招商建设。

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城市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

2.对城市的户外广告标牌,公交线路经营权和停车场(点)、水面、园林环卫设施等公共产品的经营权,对道路、桥梁、公园、广场、雕塑的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3.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

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共享,人民城市人民共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

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筹集更多的闲散资金参与城市建设。

4.通过市场运作,实行特许经营权转让。

对垃圾清运权、环卫保洁经营权、公共绿地养护权、公园设施经营权、垃圾污水处理等投入市场营运,推进市政、绿化、环卫等公用事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逐步把公用事业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产业经营,从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投入,逐步实现市政、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

(四)强化管理,走依法治城之路

持续推进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努力寻求县城管理的治本之策,长效之路,积极探索城管职能社区化模式,明确由社区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负总责,提升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要努力实现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的“三个转变”。

1.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要借鉴外地经验,逐步将环卫信息系统、路灯监控系统、市政道路管理系统构建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城市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基础。

比如,大连市路灯、市政、环卫都建立了GPS车辆定位系统,通过对市政、排水、环卫等各巡查车辆全天候监控和管理,实现全区域、全时段覆盖,运用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条街巷路。

通过把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实,抓好,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果。

2.处理好“三大”关系,严格行政执法。

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大力实施“安家”工程,在不影响市容、不妨碍交通的前提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落实管理人员,解决菜农卖菜难题,方便市民买菜;规范摊位,解决商贩的经营难题,避免沿路叫卖;划定临时经营点,使这些小商贩在指定区域内“安居乐业”;修建多个夜市区域,将所有占道经营的夜市摊点全部归并到夜市区域内,形成规模化经营;规划固定的经营场所,解决流动居民困难群体的经营问题,收到变乱为景效果;设立“百姓信息发布栏”,免费提供给市民发布,有效破解“牛皮癣”。

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处罚的关系。

在执法中,做到教育为先,处罚在后,把对市民文明行为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去抓,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使之能自觉遵纪守法。

处理好社会参与与专业执法的关系。

强化建设、公安、交警、工商、卫生、城区四个办事处等相关部门职责,整合大城管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城管,拓展城管的参与面。

动员共青团、妇联、工会、学校、老年人协会根据各自管理的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城市管理内容,继续推行“门前五包”,落实沿街单位的城市管理责任,引导发动全县机关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每周一个工作日作为义务“城市管理日”,激发广大市民自觉爱护家园、美化环境的主人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3.强化“三大”活动,规范市民行为。

一是抓好专项整治活动。

县城管理违规违法行为时常出现,集中反映为乱搭乱建、乱停乱靠、乱牵乱挂等,针对这些现象,加大日常巡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并巩固整治成果。

从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三管齐下,始终坚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力维护良好的县城容貌。

二是抓好市民文明教育活动。

通过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市民爱城、拥城、护城的自觉性。

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积极效应,凝各界之志,聚全民之力,共奏城市和谐旋律。

三是抓好文明创建活动。

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全民抓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