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耕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7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农耕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农耕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农耕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代农耕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代农耕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农耕经济.docx

《古代农耕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农耕经济.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农耕经济.docx

古代农耕经济

各位同学,现将1—5单元完整的复习提纲上传,供大家复习使用,希望对大家复习有用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特点)

2.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3.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边疆)

4.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

5.农业经济的特点

重点:

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1)积极:

(自给自足、稳定、积极性)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

小生产、落后性、脆弱性、

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小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落后性);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脆弱性)。

第2课古代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期:

“井田制”(名义上、本质)

(2)春秋战国时期:

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税制改革)

(3)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

私有土地的种类:

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地主土地的来源:

国王赏赐、购买、兼并

2.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战国、汉代、宋初、明清〉、影响、限田措施)

3.田庄经济(特点)与租佃关系(发展历程〈汉、宋、明清〉、影响)

1、土地制度的变迁:

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土地兼并问题:

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井田制的特点: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重点: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知识结构:

1.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

2.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北方游牧区气候变迁〉、过程〈孙吴东晋南朝、中唐、宋代〉、影响)

第4课 古代手工业

重点: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结构:

1.冶金业:

商周(二里头文化、青铜时代)、春秋(冶炼生铁和钢)、汉代(煤开始用做燃料并于北宋普遍)、南北朝(灌钢法)、南宋末(用焦碳并于明朝流行)

2.纺织业:

(1)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前(上古)、西汉(丝国与丝路)、唐代(缂丝技艺)

(2)棉纺织业:

宋元时期(植棉推广、黄道婆)、明代以后(松江、主要衣料)

3.陶瓷业:

(1)陶器(新石器时代〈彩陶、白陶、黑陶〉、唐代〈唐三彩〉、陶为人类共有关)

(2)瓷器(瓷为中华民族发明、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工艺成熟并成独立生产部门、邢窑白瓷、瓷大量出口并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宋代〈瓷都景德镇〉、元代〈青花与釉里红〉、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

4.三种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5.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第5课  商业与城市

重点: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

1.各时期发展概貌

①原始社会末(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②商(职业商人和货币产生)、周(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强大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成主体、各国铸币〈黄金白银〉、著名都会〈政治中心与商业中心合一,以政治功能为主〉

④隋唐(条件――政治统一、运河交通,商业大都会、胡商、丝路)

⑤宋(纸币、无市坊界限的街市、乡村草市与集镇、夜市与晓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⑥元(纸币广泛流通)

⑦明清(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与农产品入市商品化、广泛使用贵金属为币,区域性商帮)

2.古代城市发展(周秦至唐、唐都长安、宋城市突破性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私营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业与农业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后面。

启示:

在古代社会,重视农业是对的,但是将商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对立起来,抑制商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知变通,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知识结构: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市镇、综合国力<耕地、人口、GDP、城市化、世界贸易中心>)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

3.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4.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

5.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

1、资本主义萌芽:

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它的增长、成熟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2、闭关锁国政策:

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其主要内容包括:

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限制对外贸易。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3、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加上农民的贫困,市场进发展受到限制。

②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

本单元是本模块的重点之一。

学习本单元,一是注意西欧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二是注意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对古老中国的冲击,还要注意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差异。

第一部分世界近代经济史部分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结构: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原因(游记、经济发展需要、直接贸易的动机、王权强化、宗教动力)、条件(生产力<物质>、造船航海(技术)、地理知识进步等)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487:

迪亚士、1492:

哥伦布、1497-1498:

达迦马、1519:

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欧洲、对亚非美洲、对世界历史进程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游记》把东方描绘成“遍地黄金”的天堂,刺激欧洲人对黄金狂热追求;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加;西欧各阶层渴望开辟一条与东方直接贸易的途径,发财致富;西、萄等国建立强大王权并积极扩张;基督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西欧生产力发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知识的丰富和科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必要条件;

(2)影响:

对欧洲:

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美建立直接商业联系,路、商路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欧洲人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对世界历史: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对美非:

美洲传统社会受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奴的场所。

对亚洲:

欧洲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美洲白银和高产农作物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课标要求: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殖民区域、扩张手段方式)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形成过程方式(海盗式掠夺、商路战争)、殖民活动(三角贸易,评价:

英—原始积累,促进发展;非洲—经济破坏、非洲人摧残)

早期殖民国家的扩张方式:

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以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方式掠夺财富;西班牙主要是直接掠夺金银,并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英国则依靠是“海盗式”的掠夺,并结合商业战争来掠夺财富。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式——进行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屠杀、折磨、奴役,以及从欧洲带来的传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对欧洲殖民国家来说:

源源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

对世界历史:

欧洲的殖民扩张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条件(社会稳定、人口资本的自由流动、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必要性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经验技术积累、专利法等法律保障)

成果(首先开始于棉纺〈三机〉、治金〈焦煤炼铁〉、采矿〈蒸汽抽水机、安全灯〉、交通〈碎石路、开运河、火车、汽船〉、动力:

标志性发明〈万能蒸汽机〉〉)

对蒸汽机使用与铁路运输出现的评价(看笔记)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经济:

生产力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近代城市兴起

政治(社会结构):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

对世界: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并逐渐联为一个整体。

对东方国家:

加剧西欧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成果:

(电的发明使用、内燃机创制并应用于交通〈汽车、飞机〉、化学新材料研究及化学工业建立〈有机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漆和多种塑料〉、炼钢技术〈酸性转炉、平炉、碱性转炉炼钢法〉、通讯〈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

电的发明和使用的意义:

新能源革命〈高效、便捷、应用广泛〉;催生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是人类技术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特点(与第一次比较):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多国同步展开、以重工业部门为主、日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世界市场的形成:

(1)含义:

指通过国家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交换区域,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过程:

①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

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②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殖民扩张,把许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就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③最终形成: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次急剧扩大,促使生产领域进一步提高,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

三种形成方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原因(物质条件、社会需求、交通通讯技术、贸易自由化政策)

(4)认识:

①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整体世界的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国的长期封闭孤立的旧的经济体系。

②它是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4.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他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

通过对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形式,使亚非拉地区成为欧美国家殖民地。

(3)特征:

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

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③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4)影响:

①进一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旧的社会结构,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②殖民扩张和统治,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缓慢纳入商品经济轨道,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现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经济

1.表现:

(1)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及欧美大陆许多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场获得工业垄断地位。

(2)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有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2.特征:

①经济状况:

受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工业时代。

②经济组织:

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进入了大企业时代。

③经济结构:

工农业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工业生产取得对农业的绝对优势。

④经济体系:

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影响:

(1)在工业时代的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盛行,但大企业出现后,政府与企业关系密切。

(2)工业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客观上也有利于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

课标要求: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重点: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知识结构:

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

特权:

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开放通商)、内河航运权(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子口税特权

商品输入三个阶段:

1942—1946(大量涌入,原因是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

1946年起到60年代(下降并停滞不前,原因具体看笔记—自然经济、购买力、开放程度、文化差异等)

60年代起(长驱直入,涌向内地,原因是低关税与子口税,再加上更多口岸开放(整个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

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侵略,对华外国商品倾销和掠夺原料。

1.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3.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产生买办阶级和近代产业工人与民族资产阶级。

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

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俄美英法四国《天津条约》、英法俄三国《北京条约》。

危害:

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导致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是: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中国海关税收被洋人控制;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影响: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东南沿海大批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4.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

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2.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

3.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

(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

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5)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

三座大山的压制)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三座大山

5.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

2、特征:

(1)从工业化进程看:

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超前,民用工业落后。

洋务官办企业形成官僚垄断局面,民用企业发展滞后。

(2)从工业化布局看:

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偏远内地及农村仍滞留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这是外国资本主义首先冲击通商口岸的的结果。

(3)从工业化结构来看:

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面粉、纺织业比较发达,但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

(4)从产生条件来看:

“先天不足”,缺乏西方工业化所具备的资本原始积累条件,且产生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之中,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艰难。

3、影响:

(1)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成分,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第13、14课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转播媒体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重点: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

1.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食、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断发及不缠足运动

(2)社交礼仪

(3)婚姻及丧葬

3.大众传媒的变化: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影响)

4.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1.交通工具

(1)旧中国

A.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B.航运(轮船招商局)C.航空(起步时间)

(2)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

2.通讯工具

(1)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

3.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

1、特征:

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中国近代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影响:

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这是西方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严重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强大影响以及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

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的传入。

然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是无法抗击的,不管中国愿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科技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