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53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57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分析  

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

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

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  【P】

(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

“何时再见先生?

”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

劝勉世人。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宰沭阳二年    宰:

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决:

打开

C.代为治筐箧治:

备办

D.奉母闲居奉:

侍奉

※【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决:

判决。

附: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

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人,那地方的人,也不能忘记他。

我治理沭阳县两年,乙丑年,调迁到南京。

现在已是戊申年了,感动于吕峄亭观察使连写三封信邀请我,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

钱君本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并且留着胡子,接三长得很像他,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他反而不很清楚。

这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夜深了摆下酒宴,听到车声辚辚,是吕峄亭派遣使者来接我。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一顿饭工夫,看见城墙挡在前面,知道这是沭阳城新建的。

几十位官绅争着来扶车。

大概昔日的儿童,现在已是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人了。

第二天,进入县衙游览,到之前人们准备膳食的地方,姊妹斗草玩耍的地方,昔日会见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步行走,盘桓逗留,潸然泪下,伤感地擦拭着眼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口井、一处排水的阴沟,也对此生情,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

他们说起当年我判决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

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县中朱广文擅长写诗,吴中翰精于鉴赏,解、陈二位年轻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经常到了深夜,嘴里还在滔滔不绝。

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画人物小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谈论上下古今,有时招人过来,有时叫车前往,没有片刻闲暇。

于是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做客,也忘记了自己年老并且衰朽了。

住了半月,冰雪渐飞,一年将要结束了,不得已苦苦地辞别主人。

主人仍然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替我备办好行装,牵好缰绳完毕,握着我的手问道:

“何时能再见到先生?

”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忍心回答。

唉!

我今年已经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说能再来吗?

忍心伤害他说不再来吗?

然而以五十年前县令的身份,到过去任职的地方拜会,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四品的尊贵官员,侍奉母亲闲居在家,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老县令,世上像吕君的人更少啊。

离散而又聚合,聚合而又离散,离散可以再聚合,但人老了却不能再年少。

这一别之后,我不能学习修养高的人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绘制两图,一幅用来送给吕君,一幅用来自存,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可以重来旧地,做官的人可以这么想,迎接旧官如同新官,主人也可以这么想。

孟子说: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提笔记下这件事,可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是对区区几个朋友的聚散而生的感触。

考点探究  【P】

考纲在线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要解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

而不明白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

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

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求考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对于常见实词的掌握,多有两个误区:

一是用猜代积,二是以今律古。

所谓用猜代积,就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不注重常见实词的积累,临考凭感觉去瞎碰乱猜,总以为常见实词浩如烟海,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放弃积累,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

所谓以今律古,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对古今异义词不作辨析,想当然照搬了现今的意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的特点,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较少,往往有其固定的意义。

我们常常望文生义地对实词作了解释,表面上意思似乎贯通,实则歪曲了文章的本意。

例如: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十分”的意思。

类似这样的古今异义的实词,常见于文言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存一份小心,切忌想当然地做出判断。

夯实基础 【P】

理解文言“一词多义”指要

1.如何认识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

①动词,吃。

《寡人之于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③专指饭。

《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④读sì,喂。

《马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通“蚀”,亏损。

《易·丰》:

“月盈则食。

再如,见:

①看见。

《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会见。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③接见、召见。

《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④xiàn(现),出现、显现。

《荆轲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⑤表示被动。

《荆轲刺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的被动意义,使它变成了虚词。

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即是此用法。

2.怎样确定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特定义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

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高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例如“见”(見),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

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例如:

会见、召见,又引申为“显现”“显露”。

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有联系,主要是在用汉字反映事物时,本无其字,只好假借。

词义的引申主要有两种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距离远近的不同。

如“寒”,本义为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为寒冷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又引申为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一步引申为恐惧、害怕(“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

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没有距离远近的区别。

如“节”,本义是竹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辐射引申为木节(“盘根错节”)、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多义现象:

(1)类似联想。

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

如:

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

如:

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

当然,凭以上两种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

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

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在复习中,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为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

课堂导练  【P】

设题角度Ⅰ:

采用客观题,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

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三年,民各自矜奋,曰:

“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

”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

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

“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

”莫不忖度而后从事。

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

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

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

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

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

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

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

“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

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

后三年,为庙祀我。

”及期而死。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

其夕,梦翼而告曰:

“馆我于罗池。

”其月景辰,庙成,大祭。

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节选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动:

晓谕

B.三年,民各自矜奋矜:

夸耀

C.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期:

期限

D.于是民业有经经:

秩序

※【答案讲评】B (矜:

激奋,振奋。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牛鸭鸡,肥大蕃息蕃息:

繁衍

B.子严父诏,妇顺夫指指:

指责

C.民贫以男女相质质:

抵押

D.尽没为隶没:

没收

※【答案讲评】B (指:

同“旨”,意旨,意志。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佣除本除:

抵除

B.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树:

种植

C.与若等好也若:

D.馆我于罗池馆:

客馆

※【答案讲评】D (馆:

修建庙宇。

附:

参考译文

罗池庙,是前刺史柳侯庙。

柳侯在治理柳州时,不轻视百姓,以礼法晓谕民众。

三年后,柳州百姓都变得振奋勤勉,他们说:

“柳州虽然远离京城,但我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天子派来这样仁慈的人(治理柳州),假如我们不听他的感化,那我们就不是人了。

”于是老老少少互相告诫,不要违背柳侯的命令。

凡是在乡里或家中做什么事,都(会考虑一下)说:

“这样做柳侯知道了,会不会赞成呢?

”没有人不是先揣测估量然后再谨慎做事的。

凡在政令规定的期限内,百姓们都会乐意接受柳侯的劝诫,不管迟早,都会按时完成。

于是百姓从业有一定的秩序,公家没有收不齐的租税,逃亡出去的人都从四面八方回乡来了,大家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建设。

院落里盖起了新房子,摆渡口有了新渡船;池潭庭园,干净整洁;猪牛鸭鸡,肥大繁衍。

孩子听从父亲的教诲,妻子顺从丈夫的意志。

婚嫁丧葬,各有章法;友爱兄弟、尊敬长者,慈爱子女、孝顺父母。

以前百姓贫困,常以子女抵押,时间久了无能力偿还,他们的子女就被没收为奴隶。

柳侯到了以后,按照国家固有的法令办事,以佣工抵除本息,把那些沦为奴隶的子女全赎回来。

大力兴修孔庙(力倡儒学),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治理得规整有序,种植名贵树木,柳州的百姓皆大欢喜。

柳侯曾经与他的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在驿亭饮酒,说:

“我被时俗所抛弃,寄生在此地,有幸与你们成为好朋友。

明年我可能去世,死后会成为神。

等我死后三年,请你们为我修庙祭祀。

”果然第二年(柳侯)就去世了。

柳侯逝世后第三年的初秋辛卯日,他的灵魂降临在州府官署的后堂,欧阳翼等人见后伏地而拜。

那天晚上,柳侯托梦给欧阳翼说:

“请为我在罗池修庙。

”那月丙辰,罗池庙修成,举行了大祭。

有个过路客叫李仪的喝醉了酒,闯入庙堂侮辱罗池神,立时得病,扶出庙门即倒地身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

于是明年上计①,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塘之鱼,以利平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注】①上计:

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

责备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诛:

C.三年不治      治:

治理得好,太平

D.君反以罪臣     罪:

怪罪

※【答案讲评】B (诛:

惩罚。

附: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

“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

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

”晏子回答说:

“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我请求为此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

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

“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

“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

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

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

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

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晏子说罢)拜了两拜,便要离去。

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

“您再去治理东阿吧。

东阿,是您的东阿。

我不再干预了。

设题角度Ⅱ:

采用主观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阅读下面这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

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

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

夏人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

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

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

神宗即位,为开封府判官。

神宗问:

“卿知青苗法便乎?

”对曰:

“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掊民财诚便。

今欲为长久计,爱养百姓,诚不便。

”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

瞻不应,由是不得留京师,出为陕西转运副使,改永兴军转运使。

五年,卒,年七十二。

太皇太后语辅臣曰:

“惜哉,忠厚君子也。

”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京东盗贼多次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

(“数起”,多次起事。

“守臣之不才”,定语后置句。

“报”,回复、回应。

2.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王安石想让赵瞻协助自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职)诱引赵瞻。

(“饵”,名词作动词,诱引。

“以”,用。

附:

参考译文

赵瞻,字大观,他的祖先是亳州永城县人。

英宗治平初年,赵瞻由都官员外郎任侍御史。

英宗下诏派宦官内侍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纳安抚各部。

赵瞻认为唐代用宦官担任宣慰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皇上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

赵瞻多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

适逢文彦博、孙沔作西夏经略使,另派冯京安抚各路官员百姓,赵瞻又请求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托有威望的老将代理。

西夏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抵抗,皇上反而加封长卿做集贤院学士。

赵瞻(对皇上)说应当贬退长卿而不应当奖赏,(皇上这样做是)颠倒了赏与罚的标准。

京东盗贼多次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

于是赵瞻要求告老还乡,力谏应追回内侍王昭明等四人,英宗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采纳了赵瞻的意见。

宋神宗登上帝位后,升赵瞻做开封府判官。

神宗问他:

“你知道青苗法实行起来方便吗?

”赵瞻回答说:

“青苗法是唐朝末年动乱之时实行的,用于聚敛百姓的钱财确实方便。

现在皇上想要制定令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话,(青苗法实施起来)确实没有什么便利。

”当初,王安石想让赵瞻协助自己(施行新法),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职)诱引赵瞻。

但赵瞻不答应,因此不能够留在京师,离开朝廷任陕西转运副使,又改任永兴军转运使。

元祐五年,赵瞻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太皇太后对辅佐大臣说:

“可惜呀!

他是个忠厚的君子。

”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懿简。

技巧导津  【P】

一、推断词义的三大原则

1.推断词义要紧扣上下文,因文定义

一词多义,是根据它在词典中的价值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常常就只有一种用法,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

“知”字,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应为本义,作动词“知道”解;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中,应译作“了解”;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应译作“认识,熟知”;到“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中,则转为名词,是“知觉”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也是名词,但按文意应作“知识”解。

可见离开上下文去推断词义,就只能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

这也是学生答题时的误区之一。

2.推断词义要有历史观念

语言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运动着的。

这种运动表现在词汇上,就是词义的演变。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阶段总有很多的新词、新意出现,忽略了这一点就会犯“泥古不化”的毛病。

以“是”为例。

在先秦时代,“是”一般只作指示代词,不作判断词,如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中,则为指示代词“这”。

西汉开始,有作判断词的情况,如在“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中则为判断词。

自此两种用法并存,如在《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中的“是”则可理解为判断词,但也可作指示代词讲,这是属于过渡阶段。

《三国演义》“岂是下寨之地”中的“是”就纯属判断词了。

3.推断词义要有强有力的证据

一切的科学结论,都是从大量的材料中,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升出来的。

没有证据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从已经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到例证。

如2018年江苏卷第6题D项“奉母闲居”的“奉”是“侍奉”的意思,对此我们可把《陈情表》中的“逮奉圣朝”作为佐证。

二、推断词义的十种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半旁半音,半旁半义,形声字的“义旁”给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例如《庖丁解牛》中“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是冷僻字,“硎”从石,从语义上可以推出是“磨刀石”。

又如“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宋史·第二百五》),“觐”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根据其形旁“见”的含义,加之“觐”的对象是其“父母”,可以推断“觐”的意义是“拜见”。

再如2018年天津卷第8题C项“杨君缄书赍图”中的“赍”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部分是一个“贝”字,自然与“财物、物品”有关,解释为“赠送”是恰当的。

2.通假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根据古音通假时音同音近的字才能通借的原则,试着找通假关系,推断出词义。

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孰”,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推断“孰”同“熟”,是“仔细”的意思。

又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D项“其治以脉,不以证”句中的“证”是“征”的通假字,意思是“症状”。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