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训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914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培训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家长培训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家长培训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家长培训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家长培训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培训笔记.docx

《家长培训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培训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培训笔记.docx

家长培训笔记

星星雨家长培训笔记

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

别看细节小,礼貌很重要。

坐得要端正,驼背可不好。

不要仰趴叉,不要随便摇。

坐要坐得正,站要站得好。

养成好习惯,人人都喜欢。

随时随地,就地取材。

把握时机,随机应变。

成长:

1.改变已有的对孩子不客观的认识要客观地认识孩子。

2.改变自己悲观绝望的心态,相信我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

3.学会科学地爱孩子。

4.学习能最有效地帮助的孩子的方法。

预后的影响因素:

1.个体自身的能力条件

2.环境促进条件

3.社会的接纳条件

不管小孩如何哭闹,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孩子做对了,就奖励,不要过份关注孩子的情绪。

情绪

1.错误情绪:

    ① 抱怨多于赞美。

② 将自己的挫折感溢于言表。

③ 将对孩子的失望感表现出来。

④ 情绪波动大,闷闷不乐。

2.错误情绪的作用与结果:

① 使孩子有挫折感。

② 使孩子惧怕类似的情景。

③ 使孩子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愉快感。

④ 使孩子进一步退缩到自我封闭的状态。

⑤ 造成孩子自伤,他伤。

3.学会欣赏孩子的进步。

① 把握课题难度,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帮他体验成就感。

② 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爱的眼神给以鼓励。

③ 赞美优点优先于不良处。

 a.发出内心的赞美

 b.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

 c.忽略所不期望的行为

 d.尊重孩子,相信每一种人生都是完美的。

以赞美为主调,创造教者与学者的良性循环。

指令(发出指令就一定要做出正确反应)

1.概念:

2.指令的意义:

让孩子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是有关系的意识。

3.发指令的原则:

及时,适时,准确,扼要,有必要性,可实现性(说了就要做到)。

4.发指令的技巧。

① 目标明确,环境单一。

② 观察孩子的反应,适当给以辅助。

③ 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适当提高的原则。

葡萄  菠萝

① 拿紫色的一串一串的水果给老师,四次指令,六次,七次指令。

② 拿出一块积木,老师先敲桌子,然后让孩子也仿做。

③ 接着拿出两块同样的积木,叫孩子和老师一起同时敲桌子。

④ 拿出葡萄,“把葡萄放在桌子上面“,放了,夸他,重复三次。

用汽车做强化物,每一次他按要求做好就给他玩一会儿汽车。

强调建立他的交换意识。

⑤葡萄,两个菠萝,再换两个草莓,“拿一样的“重复六次左右。

配对:

开始是颜色和形状都一样的,然后是形状一样,颜色不一样的,之后可以进一步到同

类的,比如水果类,玩具类,车,等等

课前准备:

① 坐好。

② 把手放好。

③ 看着我。

当我们发出指令后给孩子5秒钟的反应时间。

刺激→选择(信息处理)→比较(建立是非)—→反应

生活自理

1.概念:

就是指自我照顾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建立独立生活。

2.生活自理包括:

① 进食:

吃、喝

② 穿衣

③ 梳洗

④ 如厕

⑤ 出行

⑥ 财物管理

3.重要性:

自我照顾是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能力表现也有助于社交发展。

4.为什么少年班的学生要做生活自理的训练?

智力,大脑发育

5.学习自理的先决条件:

① 模仿。

 ② 知觉。

 ③ 大肌肉。

④ 小肌肉。

⑤ 手眼协调。

⑥ 语言的理解。

 ⑦语言表达能力

当你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后,就是对你的人生提出一个挑战。

把孩子向良性方面引导,给他快乐,不改变原则。

从现在开始做什么事情都不晚。

注意力的选择出现了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

在孩子能认出物品之后,要求他分别说出物品的名称,孩子辅助下说出第一个物品的名称,换第二个物品之后,孩子也只是说第一个物品的名称。

ABA的基本原理

    1.理论基础

    ① 名称:

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

② 理论基础与原理           

行为学理论:

①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② 前提是控制条件。

③ 重要是展示结果

期望行为——奖励(强化)

不期望行为——忽视(惩罚)

行为学理论:

① 行为是对外部刺击的反应。

② 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③ 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择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

S(刺激)——R(反应)——C(结果/强化)

    |            |              |

  可控制的   可改变的       可控制的

3.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① DTT五元素:

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

② DTT回合公式:

             强化

 指令        反应       结果         停顿

       辅助

             下一回合

通过停顿让孩子知道一个回合的结束和下一个回全的开始

一、测评

二、制定IEP计划

三、实施

测试老师建议。

1.练习孩子自控力,交换意识

2.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孩子语言仿说能力

训练计划

1.参与能力

① 能独坐在椅子上。

指令:

(坐好)

② 听到“手放好”后能做出正确反应

③“看着我” (有目光接触)

④ 在玩时听到叫名字有反应

2.模仿:

①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② 模仿粗大动作

③ 模仿精细动作(手指动作)(这样做)

④ 模仿口部动作(唇,齿,舌)

                        孩子的能力

                                                   

            操作能力              配合能力

⑤ 按顺序模仿动作

观察能力,视觉记忆能力,视觉广度能力

3.认知能力

① 听懂一步动作指令。

② 识别身体部位。

③ 识别卡片

认识发展:

形象(实物)——>表象(图片)——>抽象(语言)

④ 识别熟悉的人

⑤ 识别卡片上不同的动作

⑥ 识别物品的功能(例:

拿梳头用的)

⑦ 识别方位(上,下,左,右)

儿童对空间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从2岁开始到4岁已经能掌握。

里,下,后,从3岁半基本掌握。

外-从4岁开始,4岁半基本掌握。

中间-掌握年龄在4—5岁之间。

左,右起始年龄为4岁,但到6岁尚未掌握(例:

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面)

语言表达能力:

① 仿说:

单音:

要,吃 

             叠音:

爸爸

             语词:

苹果,天安门

             短句:

五个字以内的句子

② 完整回答特殊问句?

 这是什么?

这是笔。

(强调完整)

回答一般问句?

 这是笔吗?

是或这是笔

回答社会性问题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

 你几岁了?

学业能力训练

① 物品配对

a.跟我拿一样的。

b.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c.把桌上两个一样的东西拿出来。

② 相同图片的配对

③ 物品与图片配对

a.拿它的图片。

b.把这个东西拿出来

c.把桌上的东西放到他的图片上

d.识别颜色

  3岁认识黑,白,红,黄,绿,蓝

  4岁认识褐,橙,紫

  5岁认识灰,粉,粉红,可以用基本色调配其它颜色。

e.识别形状

  三岁能识别圆形,方形,三角形。

ABA与孤独症

1.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

① 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

② 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障碍

③ 医学上因病因不明无法对症,行为改正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切入点。

2.ABA的四大设计特点

① 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的。

② 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

③ 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④ 训练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

3.ABA的四大操作特点

① 对行为进行分解

② 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有期望行为标准

③ 反复教,注意泛化和巩固

④ 从一对一开始,逐渐过度到小组和集体课

如何把握训练的目标

1.目标的概念:

训练所要达到的水平

2.目标的特点:

阶段性与系统性

3.目标的设置:

因人而异,可操作与可控制性

目标的设置

一、范畴:

① 课题的难度

② 时间的长短

二、如何设置目标

 ① 了解孩子能力的基准线

 a.在一般的情况下,孩子能完成怎样的课题

 b.在一般的情况下,孩子能配合多长时间

 ② 结合孩子当时的配合情况灵活设置目标

强化

一、强化:

1.意义:

强化是ABA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概念,DTT回合中表现结果的环节,体现了行为

训练的基本理念(交往时愉快感)

2.概念:

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设的反应

3.原理:

指令——>正确反应——>强化

         指令——>不正确反应——>不强化

              某种行为

适当的                       不适当的

强化                         不强化

继续出现该行为                该行为逐渐消失

二、强化的种类

   根据强化的动力来源:

外在强化(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奖励性刺激)

                       内在强化(来自

   外在强化是手段,内在强化是目的

三、强化的方式

 1.正强化:

 ① 概念:

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

 ② 正强化的技巧:

  ⑴ 及时,夸张(五秒钟之内)

  ⑵ 判断准确

  ⑶ 创造机会

  ⑷ 契约对兑,没有附加条件

  ⑸ 坚持原则

③正强化的意义:

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2.负强化:

①概念:

当正确反应出现时,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

或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他不喜欢

的结果就会出现。

②                 某种行为

         正确行为             错误行为

    移去不喜欢的刺激物     出现不喜欢的刺激物

 该行为得到强化继续出现     该行为没有得到强化逐渐消失

③ 负强化的技巧:

 a.赏罚严明   b.贵在坚持  c.反复提醒  d.与正强化同时使用  e.说明原因

④负强化的意义:

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3.正负强化的使用

① 制造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的反差

② 使用原则:

 a.学习新东西多使用正强化

 b.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

四、如何判断什么是该强化的行为?

什么强化技巧是行为训练的核心,被强化的必须是正确的行为,赏善不赏恶。

 1.从家长的角度去判断

           孩子的行为

          是否应该强化

是                 否

     继续出现           减少消失

     2.从孩子的角度去判断

       我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

是                      否

           

继续出现                减少消失

行为ABC:

A.前事   B.行为    C.结果

一分钟讲述

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或正发生的事情后给孩子讲述

1.训练目的:

家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随时随地就地取材进行自我训练,把握时机,

随机应变,帮助孩子仿说,练习应答,表达需求及增进认知(家长若能积极应用,孩子的进步

可期)

2.要求:

讲述的内容要完整,连贯,突出重点,表情丰富生动,声音要响亮。

   名称  颜色  形状  功用  类别  材质  关联判断

示范课

     1.要求孩子说出自己的名字,经过几次尝试都不能成功,降低目标,说“妈妈好”。

成功。

     2.识别动词卡片,存在困难,降低目标,成功,孩子很高兴,逐渐调高目标,孩子逐渐成功。

行为问题

行为学——行为矫正——ABA

目标:

用正性行为代替问题行为

一、行为的界定:

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会影响到孩子或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处罚方式的禁止和限制

 1.一般学术界认为,处罚不良行为对身心残障的人而言是不人首的做法,也严重的破坏个人的人性尊严。

 2.处罚的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时过境迁,问题行为就会故态复萌,甚至会愈演愈烈,一定要不断加重处罚才能收到暂时的效果。

 3.放弃处罚的原因是其副作用太大太多。

使用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孩子会学习父母,老师的处罚方法而用在别人身上。

三、功能分析(行为ABC分析法)

 A.前事      刺激——>行为——>结果

 B.行为

 C.结果     可控制   可改变    可控制

四、前事的控制

 1.先兆:

在真正严重的问题行为发生之前所发生的行为一般称之为先兆。

问题行为处理的上策是防患于未然。

 2.前事:

有些行为并未出现先兆这种顺序,而是一触即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其主要的

关键则是找出某一种刺激引发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这种刺激一般称之为前事。

 ① 内在前事:

  a.身体健康情况  b.睡眠  C.饮食  d.生理的疼痛  e.癫疯

 ② 外在前事:

时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在场

五、结果的控制

 1.用问题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功能假设——>控制结果

 2.逃避或脱身于厌恶的环境(我们要坚持原则,要求孩子做所要求的事情),找出原因,

尽快修正,然后通过训练让孩子去适应各种环境。

 3.用问题行为作为情绪上的发泄。

  教会孩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代替问题行为让孩子的问题行为无效无果。

 4.行为训练:

    压制坏行为,而忽略了疏导疏通工作,任何一种行为不管其是好是坏都有其目的功能,我们首先要找出其功能。

六、强化物

 1.概念:

在DTT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

其特点是多样性,凡是对孩子起到鼓励作用的都可作为强化物。

 2.强化物的种类:

 ⑴ 一级强化物:

直接或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

吃的,喝,玩的,依恋物

 ⑵ 二级强化物:

成为一级强化物的信号的强化物,在一定条件下习得

  ① 社会性强化物 :

 真棒、 微笑

 

  ② 活动性强化物 :

 学习中断一下,活动一会儿

                   举高高

  

  ③ 象征性强化物:

  分数, 红花,硬币

  ④ 内在性强化物:

  自豪感、 成就感

3.强化物的选择:

 具有鼓励性是选择强化物基本准则

 ① 是否有效  ② 安全性  ③ 可实现性  ④ 可管理性

4.强化物的使用原则:

 ① 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② 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

 ③ 二级强化物逐步代替一级强化物

 ④ 避免过度强化

    给孩子过多的一级强化物。

强化物太单调。

二级强化物和一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七、强化频率

1.固定比率(1:

1)

2.变化频率(x:

1)

配合较好

情绪较好

进行他比较喜欢的活动时

课题难度不大,孩子能独完成时

                      孩子的能力

          配合能力                操作能力

自制      情   注    配力点   选择性

我能      绪   意    合的

控力           力    能特     可改变性

    通过学习,提高配合能力。

辅助

    辅助≠代劳

    1.概念:

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有意识地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帮助儿童在指令和

反应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以保证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辅助

刺激      正确反应    强化       停顿

2.辅助的种类

① 身体辅助:

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以助他完成正确反应。

 a.完全的身体辅助。

  b.部分的身体辅助

② 动作示范:

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先发指令,再做示范动作)

③ 手势辅助:

用手势动作指点或示意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④ 方位辅助:

将刺激物置于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⑤ 语言辅助:

 a.用语言补充或描述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

 b.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答案。

⑥ 视觉辅助:

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辅助

⑦ 反差:

三、辅助的技巧:

1.时间——辅助要及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

2.反差——改变刺激物与其它物品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如大/小,生疏/熟悉。

3.辅助与强化相结合——注意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给予强化。

语言表达能力的辅导

    一、语言和语言能力

    ㈠ 语言:

语言是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

号系统。

    ㈡ 语言能力:

1.倾听能力  

2.辩析语音

3.语言理解

4.语言表达

㈢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确切地说就是言语( 是人们在各种

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活动。

二、障碍特征:

言语障碍是言语的功能性障碍(不能理解言语的功能)

㈠ 言语的功能

1.言语是人们认识和交际的工具。

2.分析语言的能力。

㈡ 障碍表现

1.没有意识地发音

2.具有清楚地说出单音,叠音,词组,句子,但不具备配合能力。

3.有模仿的意识,能仿说,但发音不清楚或没有节奏。

4.能按要求仿说,但只是机械地仿说,而不理解语意,不能在交往的过程中使用语言。

5.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使用语言交往的意识,但往往是词不达意。

6.缺乏沟通的动机。

三、重要性

㈠ 言语能力的出现和提高,能促进铆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㈡ 言语能力的出现和提高,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学业能力,提高儿童在学校或幼儿园的学习质量。

㈢ 言语能力的出现和提高,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周围环境及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㈣ 言语能力的出现和提高,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人及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更好地表达自身的需求,促进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理解和接纳。

㈤ 言语能力的出现和提高,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感知他们情感并表达,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辅导

㈠ 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阶段

1.模仿阶段

① 模仿发单音

② 仿说叠音

③ 仿说词语

④ 仿说短句(五个字以内的句子)   年龄±2

⑤ 仿说长句(五个字以上)

⑥ 仿说复合句(两个句子以上)

2.应答阶段:

是指儿童对他人的问话能做出回应(回答)

① 儿童听到他人叫自己的名字时,能够应答“哎”

② 回答四类问句

 a.特指问句:

这是什么?

你是哪里人?

 b.一般疑问句:

这是...吗?

是,这是...

                            不是,这不是...

 c.是非:

这是不是...?

是,这是

                       不是,不是

 d.选择问句:

这是...还是...

              这是...不是...

 自我意识,自信,自尊的发展。

3.主动表达

⑴ 情景性的表达

 ① 表达在特定条件下生理需求

 ② 表达在特定环境里的心理需求

⑵ 情感的表达

 ① 表达自身的情感感受

 ② 感受他人的情感并表达

⑶ 学会使用问句

   视觉辅助,写文字提示

⑷ 描述性语言

 a.用一句话描述图片或物品

 b.用几个形容词描述物品:

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大大的。

 c.不用形容词描述事物:

这是苹果,它是水果。

 d.描述怎样去做一件事情,比喻刷牙过程

 e.描述一个话题,水果能吃,它有...

 f.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梨和苹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交流阶段

⑴交换信息:

我有...    我看见...  

           我也有...   我也看见...

         交换社会性信息:

你好,我是... 我是...

⑵ 按要转述信息。

⑶ 情感交流

五、辅助的消失

 1.辅助程度的减弱

    同一辅助强度在五次成功之后就可以减弱辅助程度。

 2.适时延长“等待”的时间(时间不要超过5秒)

    探测回合,当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五秒到了还没有反应就需辅助。

 3.以保证正确反应为前提。

总结:

辅助消失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动作,避免孩子造成对辅助的依赖,因此在第一次使用辅助时就要想到辅助的消失。

意义:

1.帮助孩子理解指令,保证做出正确反应

2.建立对指令必须做出反应的意识

3.使教师的教学继续进行。

塑造法

    一、概念:

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

二、运用:

三、意义:

能够增加孩子获得强化的机会,并使他有成就感。

四、原则:

注意赏进不赏退,赏好不赏差

五、经常需要采用塑造法的情况

1.身体动作

2.语言技巧

3.书写及绘画

连环法

          ABA

DTT      塑造法     连环法     泛化    巩固

    一、连环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不同的单元行为,将较简单的单元行为连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教。

二、要点:

先将目标分解以确定孩子已会了哪些环节,哪些还没有先练习各个单元行为

三、形式

1.前进连环法:

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到最后

2.后退连环法:

从最后一个单元行为开始练习。

四、练习举例:

在练习完成第一步时,其它的步骤要在辅助之下完成。

1.摆好餐具垫

2.将盘子放在垫子上

3.将餐巾纸放在盘子的左边

4.将叉子放在餐巾纸上

5.将刀子放在盘子右边

6.将勺子放在刀子的右边

7.将杯子放在刀子的右边

1.前进连环法

2.后退连环法

目标分解

1.课题分析/分解

将一个行为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强调各部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使用连环法就是对一原则

的体现

2.学习能力的分解

DTT和ABA的特点就是从微小的部分入手教,甚至分解成更细小的部分。

第四周家长会

1.有必要才发指令

2.发了指令就一定要求做出正确反应。

学习如何去学习

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口语

1.会唱数

2.能按要求唱数

3.点数(要求口,手,眼协调一致)

4.点数说出总数

5.说出相邻数

二、数字

1.认识数字

2.数字排序

3.识别相邻数

① 找出相邻数(卡片)

② 写出相邻数(书写)

4.一一对应

5.数与实物对应

6.实物与数对应

三、目测说出总数(内化)

四、数的比较

    如:

5>4   7<9  3=3

    以守恒为前提       ○○○3            ○○○

                       △△△3   3=3      △△△

    先理解一样多,再理解多与少

五、数量的增加

     给老师手里加一块积木

                 二.......

                 三.......

六、数量的减少

七、数的组成:

            

八、加法计算、    形式运算阶段

九、数的分解           6

                    2      4

十、减法运算

泛化

1.帮助孩子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应用新学到的技能

2.教师使用一般化的强化方案

    一、概念:

大致的或类似的转换是ABA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二、作用

三、种类:

刺激的泛化,反应的泛化

刺激的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