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初中物理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
1.《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我们知道,在只有一个小灯泡的电路中,灯泡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是相等的。
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用电器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有什么关系?
请做出猜想。
实验:
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如果能测出图16.2-1中A与B、B与C之间的电压,就可以找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1、设计实验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选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L1、L2连接电路。
根据电源电压选择电压表的量程。
3、将电压表是两端分别连到A与B、B与C、A与C,测量电压
。
4、改变两个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想做做:
生活中常常把一节电池的负极和另一节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组成电池组。
用这样的办法可以把两节、三节或更多的电池串联起来使用(图16.2-2)。
分别测量每节电池两端的电压,然后测量这个电池组两端的电压。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串联电池组两端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
(3)试讲过程中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4)要求适当板书。
初中物理《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熟悉的串联电路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问:
已经知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那么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学习了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那么电压规律是怎样的呢?
2、猜想假设:
学生猜想电压的关系:
相等、从正极出发沿电流方向越来越小、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3、实验设计
提示:
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
我们知道,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
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
教师引导:
实验除了要连电路之外,还需要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为了结论具有普遍性,还需要换上另外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再次测量电压,看看是否还有同样的关系。
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
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
4、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
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
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5、归纳数据,形成结论
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
(三)巩固提升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四)小结作业
情感升华式小结:
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思考作业:
并联电路的电压有什么规律?
(预习)
板书设计
2.《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
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演示:
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
1、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图15.1-4),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2、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
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图15.1-5),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与用橡胶棒的情况一样吗?
实验现象是,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
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要有适当板书;
(3)教学中体现生活实例。
初中物理《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并解说:
电工在安装设备的时候,如果导线不够长,往往需要接一段。
而电工在接导线的时候时会把导线外面的皮扒掉,接好导线芯之后在缠上黑胶布。
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是张开的,B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1)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开有什么不同?
生:
用橡胶棒相连,A、B的张角没有变化。
(2)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连接在一起,观察A和B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和橡胶棒的现象一样吗?
生:
用金属棒相连两个验电器,现象与橡胶棒的不同,此时A的验电器的张角变小了,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提问:
这说明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生:
这说明了验电器B也带电了,由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教师总结:
上面实验说明了,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在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上面实验也说明了金属能够导电,有的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巩固提高
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上面没有电子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D、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不容易导电
(四)小结作业
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以及金属导电的原因。
作业:
把酒精灯的火焰靠近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稍微合拢些,这说明验电器的电荷减少了?
板书设计
3.《凹透镜和凸透镜》
如果仔细观察眼镜,你会发现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不一样。
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样的镜片是凸透镜,如图5.1-1甲;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这样的镜片是凹透镜,如图5.1-1乙。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如图5.1-2,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除了眼镜外,很多光学仪器和日常用品也用到了透镜。
例如照相机镜头就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图5.1-3)。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初中物理《凹透镜和凸透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
能让光透过的镜子,我们称为透镜。
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除近视眼镜外,还有远视眼镜(即老花眼镜)。
仔细观察两种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
它们的形状不同,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而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老师: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如远视镜片、生活中的放大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新课讲授
老师提问:
凸透镜和凹透镜只是外形不同吗?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不同:
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凹透镜能成缩小的像。
)
老师演示:
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到纸上有个小小的光斑。
换一个凹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不能看到光斑,而且四周比中间还要亮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总结:
这说明两种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把上面的现象画出来,结合图形,如:
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直线叫主光轴。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对凹透镜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虚焦点。
焦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字母f表示。
在此基础上,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如图2所示。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种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它们在形状、成像及对光线的作用等方面不同,具体见下表:
(四)作业
如何测得透镜的焦距?
板书设计
3.《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如图8.2-2,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加砝码。
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
2、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
3、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个角度后释放;
……
请把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二力平衡需要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要有适当板书;
(3)试讲中至少设置一次小组讨论。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举例:
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
(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
(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
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
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
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
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巩固提高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1.5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
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
(四)小结作业
作业:
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
4.《密度》
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和铁块,它们的质量并不相同,铁块质量最大,铝块质量较小,木块质量最小;而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两个物体由同种物质构成,但一个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
也就是说,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实验: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我们用铝块做实验,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
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为一条直线。
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体积为0时质量也是0,所以根据m=0和V=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
通过所作的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到铝块的质量与体积大小的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与你的猜想一样吗?
结论:
铝块的质量跟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面的探究中,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
如果是铁块或者木块,这个比值会跟铝块的一样吗?
密度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
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如果用ρ(读作rou)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那么用公式写出来就是
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³。
有时候也用克每立方厘米做密度的单位,符号是g/cm³。
这两个密度单位的关系是
1g/cm³=1×10³kg/m³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描述实验过程即可;
(2)要求适当板书;
(3)要讲物理概念的意义。
《密度》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铜块、铝块。
提出问题:
1、如何区分一杯水、一杯酒精?
2、如何区分铜块、铝块?
(通过颜色、气味、软硬度等区分。
)
教师:
如何区分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学生疑惑)
教师总结:
当两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同时,可以根据物质的另一种特性来区分它们,我们这一节课就要探究这种特性——密度。
(二)建立概念
1、提出问题、猜想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我们如何验证呢?
2、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3)实验方案要注意什么?
(4)记录哪些实验数据?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为了降低难度,提供的圆柱体的体积已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收集数据。
4、观察数据,分析论证
圆柱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让学生描点作图找规律,图像为一个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一定,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5、评估
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再测一种其他物质,看是否同样符合规律)
(2)描点作图为什么有的点不在直线上?
让学生用铁块再次进行上述实验。
(可简略一句带过)
过渡:
物质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这就说明这个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引进了密度这个物理量。
物理意义: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其密度也不同。
(三)巩固提升
1、一桶水与一滴水的比较,谁的质量大?
密度呢?
说明了什么?
2、由密度的公式
能否说明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请同学思考回答,其他同学做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
是密度的定义式子,某一种物质的密度与m、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决定。
(四)小结作业
提问问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并且让同学们回去收集和思考密度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5.《温度计》
实验探究:
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1、熟悉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图12-12)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4)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2、测量
将液体温度计依次放入冷水、温水、热水中,分别测量并记录三杯水的温度。
注意,在测量水温时,要遵循我们刚学过的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与同学交流,看看大家测量的温度有何异同。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要有适当板书;
(3)试讲过程中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温度计》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三杯温差不大的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水更热?
教师:
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交流办法。
学生交流办法:
用眼睛看,用手摸。
教师:
找几名学生来用感官来判断哪杯水热。
引导讨论出“用感官得出的结果不准确”。
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温度的高低?
学生:
感冒会有体温计来量体温。
教师:
对,很好,为了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大小,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温度就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那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准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新课探究
1、温度计与摄氏温度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温度计,请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
(提示:
温度计为玻璃制造,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
温度计由玻璃管,液柱,刻度,液泡四个部分组成。
摄氏温度的中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并把它平均分成100份。
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第1步:
教师布置任务,类比刻度尺的测量,每个小组进行测三组不同温度(冷、热、温)的水温,并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注意安全问题:
防止热水烫伤及摔坏温度计)
第2步:
学生汇报各组的测量结果。
第3步:
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过程,及说明正确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做示范。
(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和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4)待温度计内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正确的温度计使用方法,重新进行不同温度水温的测量,体会正确的操作步骤。
2、视频展示多种温度计的相关知识,比如体温计,数字式温度计等。
(四)小结作业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温度、温度计、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并回去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