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108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docx

01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

课题

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

1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

2.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

3.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认识物理模型假说的方法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放射性的学习,提高对放射线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通过对放射性的了解,学习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

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

难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具

多媒体展示系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1。

提问:

我们在很多科学书籍和杂志封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图标符号,大家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如果回出来了:

表示原子的结构,教师就继续提问。

提问:

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原子的结构的吗?

(学生一般都不知道。

引入课题: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及其发现过程——第一节原子结构。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1856-1940)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后来人们还发现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以及光电效应等现象中,都从物质的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这就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是中性的,可见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就成了当时物理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2。

1903年,汤姆孙综合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枣糕模型假说。

他设想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中,如图所示。

该模型虽然能解释原子为何呈现中性等现象,但不久就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3。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片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几乎达到180°。

提问:

同学们说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原子内部几乎是空的)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仔细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4。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的现象:

大多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都相当远,原子核对它们的作用力很小,因此,它们仍然是沿直线前进的。

少数α粒子在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较近,原子核对它们的排斥力较大,因此使它们发生偏转。

偏转角度大的α粒子极少,那是因为原子核非常小,α粒子非常接近原子核的情形很不容易发生,如图所示。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为10-14~10-15m,而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m,所以,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放大成一座能容纳万人的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乒乓球。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他发现某些α粒子钻进了氮原子核,并把氮核内的一个粒子驱逐出来,使氮核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为了了解这个从氮原子核里被驱逐出来的新粒子的性质,卢瑟福就在这个实验装置里加进电场和磁场,并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从而确定了这个新粒子就是氢原子核,他把它叫作质子。

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表明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891-1974)重复了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和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先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

查德威克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射线粒子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中子。

后来人们又从其他许多原子核里都打出中子来,从而表明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5。

自从质子和中子被发现后,德国的海森伯(1907-1976)和苏联的伊万年科(1904-1994)各自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假设,如图所示。

由这种假设演绎出的一些结论与大量实验结果相符合,因而这种假设很快被人们所公认,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

本节前面的图标是一个简单的原子模型,常作为高新科技的代表符号。

三、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1852-1908)在实验中首先发现,铀能放出肉眼看不见的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某种射线。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1859-1906)和玛丽·居里(1867-1934)夫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又发现钋、镭也能够放射出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

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6。

通过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在垂直穿过磁场时分成三束,如图所示。

根据电磁学的知识可判断出,中间一束射线是不带电的,另两束射线分别带正、负电荷,人们把这三束射线分别叫作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经过实验分析,人们发现α、β、γ这三种射线具有不同的性质: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即α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使底片感光的本领也很强。

但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即β粒子),其电离作用较弱,贯穿本领较强。

要阻挡β射线,就需要用6mm厚的铝板了。

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即光子),其电离作用最弱,贯穿本领最强,要用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墙才能阻挡它。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7。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射线能伤害生物的细胞和组织,形成放射性灼伤,例如核武器爆炸时的光辐射会严重灼伤生物组织。

另外,射线的电离作用会损害细胞中的DNA,使它们停止发挥作用或发生变异。

变异的DNA可能会引起细胞失控分裂,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生长。

这就是放射性致癌的原因。

图所示的图标是国际通用的放射性物质的标志,大家要培养对放射性物质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远离放射源。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8。

放射性辐射不能被人体感官(如触觉、视觉等)感受到,但可以用专门仪器测出来,如图所示为一种测量放射线强度的仪器。

度量人体所接受辐射剂量的单位是Sv(希)。

天然辐射从宇宙中来,自古以来,辐射便在大自然环境里无所不在,岩石、泥土等都可能存在辐射。

不仅地面、建筑材料、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发出辐射,甚至我们人体也会发出辐射。

人体在接受微量的辐射时不会遭到损伤;人体若突然受到大量辐射,超过1Sv,会导致急性辐射伤害,并生成短期症状,如胸闷、呕吐、极度疲倦和脱发等现象;若所受辐射剂量达到10Sv而又缺乏适当治疗时,则会有生命危险。

此外,辐射会增加患癌和子女出现遗传缺陷的机会。

我们目前接受的辐射剂量中有82%是来自自然界,18%来自人为来源。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年受到天然和人为放射性辐射的总剂量约为2mSv。

因利用核能发电而使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在总剂量中只占1%。

我国在放射性管理方面有很多严格的限值规定,目前运行中的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照射均远远低于规定标准。

在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一年受到的照射剂量仅相当于我们通常做的一次X光检查。

在一个铺有大理石地面的大厅里,环境监测人员测得室内的瞬时辐射剂量是每小时0.1μSv。

在秦山核电站中所有带有放射性的物质和工艺流程都被严严地包在安全壳里,反应堆安全壳旁边环境的瞬时辐射剂量只有每小时0.08μSv。

在正常情况下,放射性辐射不仅没有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繁衍生息,而且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已将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使它造福于人类,已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学生观看

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大小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板书

回应节前问题

板书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板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结合生活

 

结合技术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天然放射现象

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元素发出三种射线,分别叫作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过量的放射线照射会对人产生危害,大家要培养对放射性物质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远离放射源。

回顾本节知识;体会思考方法;感受情感态度

练习7-1

1.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答像铀、钋、镭等物质具有放射性质,可以释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这三种射线具有如下不同的性质: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即α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使底片感光的本领也很强。

但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即β粒子),其电离作用较弱,贯穿本领较强。

要阻挡β射线,就需要用6mm厚的铝板了。

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即光子),其电离作用最弱,贯穿本领最大,要用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墙才能阻止它。

思考并回答

课后

作业

练习7-1

3.答略。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完成本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