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40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docx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

包33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

考试试卷

命题人:

刘永良日期:

2016年4月7日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穆先生指出:

“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

”“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它的内涵既是指艺术的,也是指道德的,是善与美的统一。

《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无寡”等。

《左传》曰: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立面的多样统一。

孔子论“和”,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以达到“善”和“美”的统一。

“和”与“中”密不可分,“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则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中”强调事物所达到的最佳状态。

在《论语·先进》中,他评论他的学生说: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在艺术与审美方面,孔子对《关雎》的评价颇高: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认为《关雎》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是非常可贵的。

在他看来,像《关雎》那样不淫不伤的诗,才是合乎“中和”的诗,这才是合乎孔子所要求的美。

“中”“和”本身,即包含着“美”与“善”的统一。

孔子在其文质观上也体现出“和”的思想: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在这里指后天学习所形成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质”指内在的道德品质。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就是美的,也是善的。

孔子认为,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会产生偏重的效果,破坏和谐之美,外在的礼仪修养与内在的道德品质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理想的美应是文和质二者对立统一,这是“文质彬彬”的境界,也是“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善是美的基础、内容和目的,对美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审美和艺术的道德与社会作用。

孔子区分了“美”和“善”,又充分肯定了“美”和“善”的统一。

好的客体必须符合美善合一的标准,同时审美主体也必须努力达到美善合一的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乐”。

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从这一角度来讲,“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然能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之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即中庸,是“和”的物质基础;“和”则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的统一。

B.“中”强调事物调和所达到的最佳状态;“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也要统一起来。

C.“中”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等的包容;“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分寸。

D.“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则是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不属于孔子艺术美学思想的范畴。

B.“和”这一美学范畴,不仅仅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也包含艺术创作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C.“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表现了孔子认为音乐只有达到“善”和“美”的统一,才能起到教育作用。

D.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

”钱穆先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化缺乏多元性。

 

B.“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中”的美学思想。

 

C.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在艺术和道德上就是美的和善的。

 

D.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应该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颢举进士,调鄠、上元主簿。

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

“父所藏。

”颢问:

“几何年?

”曰:

“四十年。

”“彼借居几时?

”曰:

“二十年矣。

”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

“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

”其人不能答。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

“频求对,欲常常见卿。

”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

“御史不知上未食乎?

”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

“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颢徐曰: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安石为之愧屈。

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

“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

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

正使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职,改签书镇宁军判官。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

“曹村决,京师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盍尽遣厢卒见付。

”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

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

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使徼幸有小成     正使:

纵使;即使。

 B.尚德之风浸衰      浸:

渐渐,逐渐。

 C.盍尽遣厢卒见付     盍:

为什么。

 D.泛滥于诸家       泛滥:

博览而沉浸其中。

 

5.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程颢的“和粹之气”的一组是(3分)

①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②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

③颢徐曰: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④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⑤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⑥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取了瘗钱之辨、神宗咨访、中堂议事、曹村埽决等事件,充分表现了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的形象特点。

B.程颢回答神宗的提问不知时间的长短,却深得神宗的赞赏;中堂议事不说则已,一说则让王安石愧疚折服。

C.程颢认为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压制公众舆论。

D.程颢放弃了科举考试,广泛研究各家学说,但最后还是从儒家的《六经》中悟通了大道,成为一代硕师名人。

7.将上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5分)

(2)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6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先是一般地通晓知识,然后是喜欢上学习,最后则把学习当作乐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

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

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

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

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

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

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

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

“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

”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

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

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

“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

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

”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

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

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

“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

”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

“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

”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

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

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

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

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

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

“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

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自《古今名人传记》,台北古今谈杂志社出版,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

(6分)

(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划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4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假如每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见贤思齐,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C.在微信公共账号上,他们呼吁文学爱好者们多创作,多评论,推荐优秀稿件,举行读书会等,活动内容丰富,无所不用其极。

D.安倍晋三上台后,要求修改《防卫计划大纲》,计划从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和“鱼鹰”运输机,其危言危行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B.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C.曲阜打造了以爱聚孔子故里、诚播文化名城、孝传千家万户、仁撒和谐社会为主题的64项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典型;

D.近年来,一些领域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犬儒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四位学生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文化经典课堂上,老师要学生从“穿衣服”的角度来表达他们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

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A.甲:

道,乙:

墨,丙:

法,丁:

儒 

B.甲:

儒,乙:

法,丙:

墨,丁:

C.甲:

道,乙:

儒,丙:

墨,丁:

D.甲:

儒,乙:

墨,丙:

法,丁:

 

15.下面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2015”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

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40个字。

(5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1)罗斯金:

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2)歌德: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3)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

不少文化人,他们仅仅将文化当作一种消遣娱乐。

于是,人们在武侠、言情、八卦、野史、演义等低俗与搞笑中消磨了斗志,侵蚀了灵魂,从而解构了仅有的文化储存。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4)不得抄袭、套作。

 

包33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

考试(试卷答案)

试题答案:

1.B(A,“中”是“和”的物质基础。

误。

C,将“中”与“和”解释颠倒。

D,将“和”解释成“中”了。

2.C(“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并不是孔子说的。

3.A(钱穆先生这句话只在强调中国文化史中“和”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否定

  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意思。

4.C(盍,何不)

5.A(②只是说跟神宗议事,⑤处理政事果断有才,⑥做学问)

6.D(前文有言“颢举进士”,“但”的后面也说得不对)

7.

(1)大抵是围绕着端正心术、杜塞私欲、访求贤人和培养人才来建言,务求用诚心感悟皇上。

(2)担心学者厌弃低下浅近的东西而追求高明深远的东西,最终无所成就。

  

8、(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表现了作者落寞佣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略

11、

(1)答案:

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项,“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不正确;D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不正确;E项,“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有误。

(2)答案:

①学贯中西,涉猎群籍,毫无崇外的观念;(1分)②专心讲学,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1分)③为人怪诞,好辩善骂,谈吐诙谐;(2分)④从事著述,尤以擅长用西文翻译我国古籍。

(2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辜鸿铭作为奇人的形象特点,这主要显现于其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

找准有效区间,归纳并整理即可。

(3)答案:

①作者从另一个层面揭示出辜鸿铭的性格特点,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2分)②辜鸿铭所骂之人不是权倾中外就是富甲一方,其恃才傲物的性格跃然纸上;(2分)③选取辜鸿铭惊世骇俗的独到之处,可以更加突出其人之“奇”。

(2分)

(4)答案:

辜鸿铭赞美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爱国情怀,他仇视崇洋媚外思想则与他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所形成的精神压迫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推崇他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悠久文明,但是不应盲目排外,毕竟,世界多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包含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胸怀。

(言之有理,即可适当给分)

12、B(A.巧言令色:

巧,虚浮不实。

令,美,善。

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

C.无所不用其极:

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得出来,褒贬失当)

13、B(A搭配不当,可改为“提出…的口号”。

C项,动宾搭配不当,“打造”改为“开展”。

D项重复累赘,去掉“令人”二字)

14、C(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语段中甲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的体现;儒家主张伦理秩序,看重身份地位,所以乙生特别提及身份地位,应该是儒家伦理秩序思想的体现;墨家主张艰苦朴素,法家主张法规制度,正是丙生和丁生的表现。

15、答案示例:

①该图由四颗爱心组成,环环相扣,构成中国结造型。

②整个图形象征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根同源,同心协力,在公益慈善领域紧密合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16.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②他不仅爱好美食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7.【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由三个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亦称命意作文),形式上与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接轨,理解时需综合理解三则材料,方算扣住题意。

三则材料,谈到了一个共同的关系:

文化土壤、修养、氛围等与人的思想关系。

其中,第一则材料是名言,从正面列举文化修养的可行途径,具有形象性;第二则材料也是名人名言,以比喻形式,从正面阐述文化修养对思想的影响;两句名言从文化到思想,从形象到抽象,具有层进性。

第三则材料是现象概述,从反面说明不良文化对人思想的冲击。

  学生构思时,可从正面切入,谈先进文化对人思想的引领作用,也可联系现实,谈庸俗文化对人思想的消极影响。

比如,近年来的穿越、演义、后宫、揭秘、探佚等各种打着文化幌子的影视剧,其对历史的曲解、误读,对人的思想健康是一种危害,长此以往,对我们民族的负面影响难以估计,我们需要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良好的思想修养的环境。

写作此文,宜结合社会现状,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危害,寻找对策,显示一种思维的深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