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100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Ⅱ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包33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

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国学,何学?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

“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

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

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学研究使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其实质相同。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对推进国学自身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能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国学。

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人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就能够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与精神取向追求,普及并传播中国

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的固有缺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要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

不仅要着眼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

C.国学的使命在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我们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国学研究和普及创造出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

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太宗曰:

“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

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高祖不纳,促令引发。

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高祖召问其故,对曰:

“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

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

”高祖乃悟而止。

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

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义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

及将旋,谓左右曰:

“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

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

“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太宗曰:

“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

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

”诸将曰:

“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

诎己从谏,仁心爱人。

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引师趣霍邑趣:

奔赴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仗:

兵器

 C.贼见吾还,必相追蹑       蹑:

尾随

 D.度三王陵,发伏击之       度:

估计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B.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C.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D.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率兵西向,在霍邑被隋将率精兵阻挡,恰遇连天大雨,粮草断绝,但高祖不为所动,促令急攻,最终大败隋军,平定霍邑。

B.平定京城后,高祖辅佐朝政,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后来又改封为秦国公。

高祖受禅后,又改任尚书令,并由秦国公进封为秦王。

C.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D.曾巩在评论中对太宗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他仁心爱民,他的朝代是历史上极治的时期,即使古代的圣贤君王,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7.将上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不纳,促令引发。

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5分)

(2)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8.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6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那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能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钱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

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

“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

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

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

通过多次备课和讲

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

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记录了不断重演的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

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值学术研究的最佳年龄,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

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

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创立新亚书院的另一个意义是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培养传递文化薪火的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

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

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

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

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

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

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应以整理史料为研究重点时,钱穆却坚持个人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授课实践,最终将中国历史形成了一个贯通的体系。

B.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C.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2)文章开篇称钱穆读书治学有一种“民族情怀”,试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其民族情怀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划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

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意兴阑珊。

B、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口若悬河,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C、中国对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有关活动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无可厚非,无须他人说长道短。

D、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中央做出部署以来,无论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都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止,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以清。

B.澳大利亚搜寻马航MH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公布了最新搜索情况。

“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已经开始执行其第二次海底搜索任务。

C、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

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D、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孔子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古时,因为种植和加工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吃粗粮。

粗粮摄入过多,消化吸收受到影响,导致古代人多营养不良。

然而,,导致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增多。

因此,每天适当地摄取粗粮是很有必要的。

粗粮的口感虽然很难满足现代人味蕾的需求,然而,它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B1含量以及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却与经常摄入高热量食物的现代人极其匹配。

A.由于纤维素和维生素B1摄入不足,现代人食物营养不均衡

B.现代人食物营养不均衡,再加上精细食物的纤维素和维生素B1含量不足

C.现代人由于食物太精细,再加上纤维素和维生素B1摄入不足

D.现代人由于食物太精细,纤维素和维生素B1摄入不足

 

15.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

(5分)

张祚琼是湖北省巴东县道路养护工,今年45岁。

在28年的养护生涯中,她清扫过的路面面积达5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把整个湖北省清扫了近三遍。

  在过往司机眼里,她是热心助人的“张大姐”;“她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工作搭档”,她的工友都这样评价她;在领导眼里,她是工作“交给她我放心”的劳动模范;她的丈夫称她是“干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娘”。

而在张祚琼自己眼里,既然做

了一名养路工,她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出

彩”—把路养好,让行人车辆都能平安通过。

1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审美移情”的三种情形。

(不超过12字)(6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说的都是“情”和“景”的关系,而“雁”意象群的发掘,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写景(物)”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言志)”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写景(物)与抒情(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审美移情”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审美移情”的情形指的是: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有一年招收研究生时曾出过一道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题:

“略谈你对八大山人的了解。

”一位考生的回答是:

“中国历史

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

  把八大山人说成是八位隐士我倒是有所预料的,这道题目的“圈套”也在这里;把中国所有的隐士一并概括为“通诗文,有傲骨”,十分有趣;至于在考卷上写“待考”,我不禁哑然失笑了。

朱耷常把“八大山人”这个署名连写成“哭之”、“笑之”字样,我想他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的了。

  与这位考生一样的对朱耷的隔膜感,我从许多参观者的眼神里也看了出来。

他们面对朱耷的作品实在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样潦倒的随意涂抹,与他们平常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习惯差距太大了。

中国传统艺术的光辉,17世纪晚期东方绘画的光辉,难道就闪耀在这些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么?

(余秋雨)

对上述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包33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

考试(试卷答案)

试题答案:

1.C(“空谈心性,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因果关系不成立)(3分)

2.D(“传播中国文化”在文中没有提及。

)(3分)

3.C(从原文来看,该选项信息范围在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是对国学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

  出的判断”。

)(3分)

4.D(经过)

5.A

6.C(A.“高祖不为所动,促令急攻”与原文不符。

B.被授予内史、尚书令和封为秦国公、秦王的均为太宗李世民,而非高祖。

D.与原文的“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不符。

7.

(1)①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急令率军出发(撤退)。

太宗于是在军帐外放声大哭,哭声让军帐内的高祖也听到。

[5分。

答对“引发”“闻”各得1分;大意对得3分。

  ②(隋军)放下悬门(吊桥),老生拉着绳索想把悬门拉起,于是太宗斩杀了他,平定了霍邑。

  [5分。

答对“发”“上”各得1分,大意对得3分。

【译文】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

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举义起事。

经常纡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等到举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

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举义的军队。

恰逢连日大雨,唐军的粮食断绝,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作谋划。

太宗说:

“本来我们举义兴兵,是要拯救苍生百姓的,因此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

现在遇到一些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举义的人很快将解体。

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保全自己?

”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急忙命令军队撤退。

太宗于是在军帐外放声大哭,哭声让军帐内的高祖也听到了。

高祖召他进帐询问原因。

太宗回答说:

“现在我们凭正义的名义起兵,如果向前作战就一定能胜利,如果后退回去就一定解体。

我们的军队解体了,又有敌人在后追击,死亡很快就到了,因此悲伤。

”太祖这才醒悟,不再要求退兵。

八月己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向霍邑进发。

太宗从南原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

隋军放下吊桥(准备投降),老生却拉着绳子想把吊桥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杀,于是平定了霍邑。

  唐军到了河东,关中的豪杰争相奔来归顺唐军。

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发粮食来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关内各路盗贼来谋求进军京师。

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

不久平定了京城,高祖辅佐政务,太宗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改封为秦国公。

义宁元年十二月,又被封为右元帅,统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都。

等到要凯旋的时候,太宗对手下的人说:

“贼军见我们回去,一定会追赶我们,我们要多处伏击来等待他们。

”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经过三王陵的时候,伏击着的唐军出来攻打他们,段达大败。

高祖称帝,任命太宗为尚书令,进而封他为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担任元帅攻打仁杲,仁杲请求投降。

不久各将领来贺喜太宗,趁机问他:

“当初大王在郊野大战打败了敌军,可是敌军的主帅还占据着城池,大王您没有攻下城池的战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宗说:

“这是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逼迫他,使他的计策来不及展开,因此攻克它。

如果不赶快追赶敌军继续攻打,敌人逃跑放弃城池,仁杲招回安抚他们,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

这可以说是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