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研修个人总结修改.docx
《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研修个人总结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研修个人总结修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研修个人总结修改
“国培计划2017——2018”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研修个人总结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中心学校方宏伟
“国培计划2017——2018”——中西部教师国培项目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小学研修落下了帷幕。
本次国培近两年的时间,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家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课题撰写的理论培训;也有深入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
随着培训脚步的跟进,我的心开始惶恐起来,由最初的轻松愉快到现在的忐忑不安,我倍感肩上的压力重大。
这种压力,来自于我对自己的重新审视。
我深知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极大的提高,与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着专家们的讲座,领略着名师们的教学风采,认真做好笔记,不断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在实践学习中成长自我。
现将我本次的培训收获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这次国培学习,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
专家和名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成为名师,是他们在用智慧做教育。
本次培训,歙县教师进修学校本来安排我参加团队地理成员到安庆参加学习。
此时由于本人在歙县新安中学上挂学习,同时每周一帮助电教馆在线课堂巡查。
所以只能推辞。
虽然没有去安庆,但是作为地理中心组成员,骨干成员,协助胡武泽老师做好各项培训活动。
同时经常和地理中心组成员,新安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胡孝兰经常交流和研究探讨。
教育需要智慧。
只有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在跟岗培训期间,各位教师给我们呈现的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教师的智慧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学识底蕴和人文涵养。
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感悟的教师,能使自己的才能不断地滋养壮大,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的智慧到底从哪里来呢?
1.从学习中来。
教育是一种“学习”的职业。
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
一个教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是难以取信于人的。
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
其实,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
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源头活水”,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更新观念,才能用新鲜的血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王秋冬局长在集中培训的方案解读上说道:
今年的工作坊项目以“乡村教师教学重难点问题解决和综合素养提升”为主题,针对安徽省参训教师的不同水平层次打造三条能力提升通道,找准教育扶贫实施路径分层施策。
2.从实践中来。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人成为智慧型老师的前提的话,那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获取智慧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
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教师的发展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一个教师学习的成果和效益,不能在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得到反映和体现,只是停留在你的学习笔记本上时,对你的学习就会形成消极的负面影响,你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应对检查的。
反之,一旦学习的成果和效益,能很快在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得反映和体现,你就会增强实践的决心和信心,进而形成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研课磨课环节,本人作为歙县团队骨干成员,积极承担上公开课,本人通过在歙县新安中学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认真积极主动和中心组成员,和歙县新安中学地理教师共同集体备课。
认识本次国培主要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教具教学思想。
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研修主题,按照研修任务,结合校本研修,开展研课磨课。
研课环节着力开展课例,进行对照反思,突出经验学习。
磨课环节突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打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送培团队针对学校研课磨课的难题,通过示范教学、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生成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
“核心素养”之我见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
安徽省歙县新安中学上挂交流教师:
方宏伟
一、素质与素养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素质和素养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素质特指有机体生来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先天遗传因素。
作为生理条件,人的素质无疑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是实现其各项能力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
所谓素养则是指人们经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识、品德、技能或技巧等等。
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交往过程逐养成的。
与素质不同,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通过教化方能习得的。
尽管素养是人们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两个概念都和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但它们毕竟具有不同的内涵。
上世纪末,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以及随后这一主张渐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人们对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现今,人们更倾向于将素质理解为:
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及其质量水平。
素质和素养之间的区别淡化了,消失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二者已然成为一组同义词。
日常生活用语和行文中,素养和素质两个概念相互代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以为常了。
如果说上述两个概念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大多只表现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
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素质概念,用于成人和专业教育时,则通常会为素养所取代。
例如我们可以讲:
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质量和水平的教育;也可以说:
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们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等等。
总之,一句话:
在儿童和青少年那里被称为素质的东西,在成人那里则常常被称为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妨把素质理解为发展中的素养,素养则是更成熟的素质。
笔者所以不厌其详地诠释素质和素养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实在是因为二者对于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太重要了,只有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才能够对由这些基本概念衍生出来的,诸如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等新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
否则,没有共识,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将很难进行。
二、核心素养是怎样定义的
平心而论,笔者是衷心赞成关于核心素养的主张的,而且认为当前提出核心素养的举措恰逢其时,对实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问题是定义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中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实实在在,不能玩文字游戏,要让学校师生好理解,可操作。
在人们对素养的内涵已然界定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核心素养的问题,还必需对“核心”的概念以及所以会成为核心的理由也要达成共识,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人们所追求核心素养,进而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人的社会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以及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使得人才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
然而,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总会有规律可循。
研究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追寻他们所以能够在所处的环境和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个中缘由,条分缕析提炼致使他们所以成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共同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我们需要的所谓核心素养。
人们会发现,核心素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过程中都会发挥某种共通的作用,它们是统帅人才成长的“纲”。
抓住了它们,就有可能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教育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当年战斗在解放区的“抗大”及其各个分校,毛主席亲自为它们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训,简明扼要,无异于对抗大学员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为抗日战争、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干部,为新中国的创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个案例,是远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
据当事人总结,“爱国、正义、刻苦好学”是学校师生的“基本共性”,这也可以说是学校在抗日后方艰苦条件下办学实践中,师生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国家多难之秋,是师生的这些素养成就了学校“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的绩业。
办学8年,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向抗日前线的达1300多人。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其中联大师生当选院士的,有193名之多,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引路人,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
论述得到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同,16年前中国新课改也曾从中汲取营养。
上述国内办学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无疑都可以在研究核心素养时予以借鉴。
近来,笔者的一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学生,用微信传给我一幅“学生核心素养”图,说是听一位教育专家报告时得到的,图的内容从《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的署名文章《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中得到印证。
这是一份自教育部文件下发以来,殊不多见的专家们研讨核心素养问题的一次记录。
据专家介绍:
“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并指出核心素养即是“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关键”和“共同”的素养。
经查,所谓9个核心素养,来自于核心素养体系研制者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解,即在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为三个维度之下,各提出3项要求,合起来即成为所谓的9个素养。
其思维逻辑如下: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述思路当然可以用作借鉴和参考。
只是这面面俱到的要求,很难讲是核心素养,因为就常识而论,多核心就是无核心。
9项素养的平行排列,了无重点,更像是一份“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图式,只是作为对“理想”的表述还不尽完善,不够准确。
例如,在自主发展维度下,将显然不是同一层次的学会学习与生涯规划等同对待;在文化修为维度,对科学的要求仅仅是精神,审美要求仅限于情趣等等,似都值得商榷。
笔者甚至想,倘以这样的图示之于教育,恐无异于按图索骥,非但培养不出千里马,即使有宝马良驹站在面前,以如此标准逐项对照,怕也会失之交臂。
需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全面发展都是各具特色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从事教育,也和干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不知道抓或不会抓住核心素养这个重点,或虽然知道抓,却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政策也会剑走偏锋,充其量都只会落得事倍功半的结果。
更令人担心的是,以这样的标准“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全国不分东西南北中,城乡一体化地推行下去,即使出发点再好,恐怕也很难不异化成为新一轮应试教育高潮,从而断送核心素养倡导者们美好的初衷。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结构一脉相承
什么是核心素养,又该怎样定义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体系?
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素质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认识切入,进而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上世纪末,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观和人才观开始从“唯分数、唯知识、技能”向“全面育人”转变。
起初,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曾经引起社会热议。
各种观点交集,结果却莫衷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很快便以“依法施教”为由,将讨论引向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然而,关于什么是素质,以及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甚至有关什么是素质这样的基本问题,也依然是见仁见智。
依前述对素质概念的理解,人的素质具有复杂的结构性,它是由不断成长、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基础系统、功能系统和动力系统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的:
基础系统,包括知识、技能、体魄等要素,为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质的条件;功能系统,是指能够使基础系统各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因素,包括方法、智力(也称能力)和意识等,基础系统与功能系统又合称知能结构;动力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价值观,是它决定了人们发展的方向及其质量和水平。
素质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能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三个子系统大体上可以分别与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相对应。
素质结构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本质上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条件,有效地提升人们素质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反思素质教育实施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日俱进的新要求,研究素质结构各个要素在人才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将之与核心素养联系起来考虑,从中提炼和规范符合中国教育现实,又能承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建议核心素养不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担当。
学会求知。
即会求知,求真知。
求知的本质是认识世界,求知的过程也即是人们形成和完善自身素养的过程。
求知,要遵循认知规律,也即处理好认知过程中,知与行同生共长、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不外乎两种:
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都要认真学习,潜心把握。
两种知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要“求实、求真”。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讲求证据,规避偏见,挑战常规,是获得真知必需的条件。
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专业素养的重要特征,也是作为人才自身发展、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适应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特点和需要,必须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逐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
学会做事。
即会做事,善共事。
做事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其本质是除旧布新,对世界的建设或改造。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要学习并具备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本领,为了把事情做对、做好,有效地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效益,需要按规律行事,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和研究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组织与运筹能力。
当今世界,合作和共享,共处和包容,正在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具备合作的意愿与合作的本领,熟悉社会的游戏规则,培养角色意识,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是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此外,为了个人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需要培养关爱自然和环境,关爱社会和他人的情怀和品格,以及长于生涯规划,主动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会担当。
即勇担当,能担当。
担当,涉及主体性和责任心。
人们对自己、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待整个人类都要负以责任。
社会地位各异,分工各不相同,能力亦有区别,人们所能承担的责任自然各不相同,但一事当前,敢于负责的胆识,并能在实践中有效而真实地负起责任,实在是要求人们特别是其中佼佼者的一项核心素养。
培养敢于担当,
能够担当的一代新人,有必要突破“以德为主”“以德为先”的德育定位局限,践行“以德为魂”、厚德载物的宗旨。
坚持德育实践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和情怀,引导学生从小即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勇敢地面对责任,心地光明,襟怀坦白,重信守诺,恪尽职守,敢挑重担,不推脱,不掩饰,不追风,不矫情,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为国家、为民族“立德、立身、立功、立言”的心性和品德。
陶行知先生指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践行前述三项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会求知,求真知;会做事,善共事;勇担当,能担当。
学生的发展也可能还不够那么全面,但他一定属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属于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人,属于当今社会顶天立地真正的人。
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年四月九日,本周一中午时间,本人接到歙县新安中学的通知告知,由于周五休宁海阳中学教师到新安中学交流学习,要求本人准备一节公开课。
接到任务后,结合进度安排,加之本周的月考。
本人考虑关于印度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这部分内容。
因为本部分内容较少。
同时也可以通过本人所带的三个班级进行对比,研课和磨课。
另外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查询最近三年的一师一优课的部级优课。
找到关于印度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创新课,北京市教师的一节部级优课。
先后两天认真学习。
从教学设计、课件、以及学生材料还有录课视频的学习。
教学背景及设计思路:
印度是学生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在认识大洲的基础之上认识的第二个国家,两个国家同在亚洲,同为我国近邻,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非常典型。
学生已经通过学习日本如何发挥岛国优势发展工业,获得了认识国家的一些方法。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她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非常突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
因此这堂课的关注点在印度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她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
苹果手机是该堂课的一个重要线索,用它作为媒介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服务外包产业?
运用图表和地图、视频等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以苹果手机为平台分析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能够给我们哪些借鉴。
学生从中体会,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分析地图、图表、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说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概括总结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提高学生阅读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感受科技影响生活,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
运用文字材料和视频资料概括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分析统计图表资料分析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结合本人参与的2017年安徽省初中地理教师的国培体会——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条内容给出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即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地理学习宗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通过近两年在来新安中学交流学习体会,通过本人对初中地理课教学探索,仅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更好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谈几点想法:
1、教学中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选准身边热点,视频导入,培养家国情怀。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学生一般对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有些事件他们可能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就要精心选取身边或近期发生的与课堂内容有紧密关联的热点事件,通过截取视频或新闻报道、网络链接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定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如,本节课中,导入时用苹果手机广告科技性.mp4视频资料、印度IT优势.mp4视频资料。
视频播放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引起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科技创新精神。
2、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手段融合,图形演示,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及时空变化知识,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一课虽早已结束,但议课环节中老师们的点评却依然在耳边回旋,听课老师们都提到了课堂的一大亮点: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使用,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课堂情境的创设、视频及图片的展示、图12006年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分布,资料来源:
中国市场情报;图2印度在全球外包市场中的份额,数据来源:
NASSCOM现场调查统计;美国苹果公司对“iphone7的forcetouch技术应用调试”进行了公开招标;学生通过资料总结观点,寻找资料文字等教学环节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养成,而多媒体的融入恰好提供了这一平台。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往今来,热衷于地理方面的学习,精通地理学的名家众多,如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内容,如今人们谈起还妙趣横生;三国时期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因而古人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被誉为博学之士,可见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是多么重要啊!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知识呢?
我认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环节3:
接着选用美国苹果公司对“iphone7的forcetouch技术应用调试”进行了公开招标等教学中。
教师活动部分——提供材料:
美国硅谷成了“印度乐园”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相关材料创设场景:
美国苹果公司对“iphone7的forcetouch技术应用”进行了公开招标,收到了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投标书,两个团队分别陈述了自己承接该项软件服务的优势.请列举中国和印度承接该项服务外包项目的优势条件。
教师播放视频:
班加罗尔—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中心优势。
教师补充:
苹果公司最终选择了印度软件公司。
教师提问:
在这次招标中,中国没有中标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活动部分——进入情境,角色扮演中印两家软件公司。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印度infosys团队准备和参与:
小组讨论分析印度的优势有哪些?
学生中国中软国际团队准备和参与:
小组讨论分析中国的优势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补充印度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
4、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理应用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人口的迅猛增长,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这不但给地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也要求我们交给学生相应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