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
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全课小结。
四、课堂练习:
(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
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
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教后记: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难点是: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
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
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
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5、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
6、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7、作业:
制表:
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
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
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教后记:
第3课“开元盛世”(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是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曲辕犁、筒车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3、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
1、多媒体(选择题)
2、想一想:
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六、作业:
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
“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是:
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
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朝廷得到了什么?
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
”“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
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
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
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
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6世纪建立痰厥汗国后来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2、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东突厥灭亡。
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3、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4、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
二、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8世纪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
唐玄宗封回纥族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
三、隋唐时,居住着靺鞨族。
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还被称为“海东盛国”
四、南诏:
1、在云南生活着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后来,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3、著名的建筑是千寻塔。
五、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2、7世纪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高原;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
吐番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4)小结:
建议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唐朝与各民族交往状况表,进行本课的小结。
(可播放多媒体VCD)
主要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与唐朝交往情况
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和亲
回纥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南诏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5)练习: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6)作业:
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附:
板书设计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6世纪建立痰厥汗国后来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2、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
二、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三、隋唐时,居住着靺鞨族。
四、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五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番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
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
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
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1、形象导入:
可利用教材导入框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引入新课。
或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引入本课,提出“鉴真为什么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一系列小问题,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上。
2、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
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
--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
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本课的“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
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
5)练习:
找一找,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6)作业:
阅读对比:
如果有兴趣,可阅读《西游记》的任何一回。
想一想书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
附板书设计: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
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本课的难点,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
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
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1、形象导入:
讲述赵州桥时可以先投影:
民歌《小放牛》,从牧童与村姑的对唱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赵州桥的图片或幻灯片。
2、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唐都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讲述唐长安城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向学生展示长安城平面图和大明宫含元殿,使学生对唐朝建筑形成感性认识。
)
---
2、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代《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天文:
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编订《大衍历》
4、医学:
A:
唐高宗时组织人编写《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B: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C:
唐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二)、文学:
1、诗歌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2、散文:
由韩愈、柳宗元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种适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并领导了古文运动
(光耀千古的诗坛”一目,用“光耀千古”突出唐代文学的成就。
建议教师先宏观后微观,宏观即使学生对唐朝诗歌的成就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微观即要使学生对唐朝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