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3节《改革的后果》参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1.docx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3节《改革的后果》参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3节《改革的后果》参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3节《改革的后果》参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1
第3课改革的后果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两个阶段四个方向的扩张
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分析图表
情境再现
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
问题探究
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的意义
意义的几个方面
归纳分析
问题讨论
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1.扩张原因:
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
2.扩张的分期和战事(1811-1841)
概况:
第一阶段(三次战争)
第一次:
应奥斯曼素丹要求,占领阿拉伯半岛;
第二次:
为弥补国库空虚和兵源不足,占领苏丹;
第三次:
应奥斯曼素丹要求,入侵希腊失败。
第二阶段(一次战争)
为争夺叙利亚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
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
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打出《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
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
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
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
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
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
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
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
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
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
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
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
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
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
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
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
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
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
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
”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
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
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3.影响:
⑴埃及获得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⑵战争影响改革进程,加重人民负担,动摇阿里政权的根基.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一)长期的对外扩张,严重削弱了埃及的国力
原因:
国力强盛,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
目的:
扩大疆域,巩固专制统治和独立
(二)内忧:
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埃及人民的赋税负担沉重,劳役、兵役频繁,
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武装起义时有发生,
(三)外患: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助土反埃,穆罕默德·阿里被迫接受屈辱条件。
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
“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
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
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
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
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三、改革的意义
1.局限性:
⑴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
⑵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积极性:
⑴政治---结束混乱局面,确立中央集权;
⑵经济---推动了近代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⑶军事---增强军事实力,维护埃及主权;
⑷文化---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推动埃及历史进步.
(5)综合国力上---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实际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6)近代化进程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总之,改革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学思之窗】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
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
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提示:
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
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
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
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提示:
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
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提示:
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
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
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略
(二)学习延伸:
略
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马木路克】
马木路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
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
马木路克人于1250年建立自己的王朝。
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
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
【包税制】
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
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
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
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
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
二、归纳与总结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
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教学后记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