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971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0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言1

第1章绪论1

1.1日用陶瓷的定义和分类1

1.1.1日用陶瓷的定义1

1.1.2日用陶瓷制品的分类1

1.2日用陶瓷的发展1

1.2.1日用陶瓷的发展历史1

1.2.2日用陶瓷的发展现状2

1.2.3日用陶瓷的发展趋势3

1.2.4科技进步的发展历程4

第2章工艺设计方案6

2.1建厂地区和厂址的选择6

2.1.1建厂地区的选择的主要因素6

2.1.2厂址具体位置选择的原则6

2.2全场总平面工艺布置7

2.2.1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7

2.2.2主要措施9

2.3总平面布置的工艺要求10

2.3.1工厂的组成10

2.3.2工艺要求10

2.4主要生产车间的布置10

2.4.1泥料制备车间10

2.4.2成型车间11

2.4.3焙烧车间12

2.4.4辅助生产车间12

第3章工艺设计计算13

3.1工艺流程的原则13

3.2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13

3.2.1原料的组成及性质13

3.2.2产品品种及质量要求14

3.2.3建厂规模及技术装备水平14

3.2.4建厂地区气候条件14

第4章原料性质与配方15

4.1矿物原料的性质15

4.1.1粘土类矿物原料及其性能15

4.1.2长石类矿物原料16

4.1.3硅质原料16

4.1.4其他矿物原料16

4.2陶瓷原料中各种氧化物的作用16

4.3差减法计算坯料配方19

4.3.1坯料配方的计算19

4.3.2釉料配方的计算22

4.4工艺性能指标24

第5章全厂物料平衡计算26

5.1物料平衡计算的意义26

5.2工艺参数的选择26

5.3陶瓷厂主要工艺参数实例27

5.3.1陶瓷厂主要工艺参数27

5.3.2其他设计参数28

5.4物料平衡计算28

第6章工艺设备选型和计算33

6.1工艺设备选型的作用33

6.2设备选型应考虑的因素33

6.3车间工作时间与生产班制的计算34

6.4不平衡系数的选取36

6.5破碎设备计算与选型36

6.5.1粗碎设备的选型36

6.5.2中碎设备选型37

6.5.3细碎设备选型37

6.6泥浆泵的计算与选型38

6.7泥浆搅拌设备的计算与选型39

6.8筛分设备的计算与选型40

6.9除铁设备的计算与选型41

6.10真空泵及其泥浆池的计算与选型41

6.11压滤机的计算与选型42

6.12输送设备的计算与选型42

6.13隧道窑选型43

第7章原料车间设计44

7.1原料车间工艺特点44

7.2原料车间工艺布置的原则和要求44

7.3原料车间各设备的特点45

7.4原料的储存与运输46

7.4.1原料的储存46

7.4.2原料的运输46

7.5原料的贮存面积的计算和堆放46

7.6厂区的绿化、美化设计47

7.6.1绿化的意义47

7.6.2绿化原则48

7.6.3绿化对象48

7.7环境保护计划48

7.7.1采用标准48

7.7.2主要污染源49

7.7.3污染的防治49

参考文献51

谢辞53

引言

日用陶瓷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大约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在唐宋时期,陶瓷制造已相当发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产品闻名于世,陶瓷器作为商品开始批量输出海外。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历史鼎盛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代表,以其精美多样的产品、精湛的技艺,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1]。

90年代以来陶瓷工业迅速发展,产量猛增,经营体制更加灵活多样,日用陶瓷科技进步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各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改造更新有了活力,全行业呈现出蓬勃昌盛的景象;产品数量猛增,质量明显改善,行业面貌出现突破,繁荣了国内外市场。

日用陶瓷出口贸易已成为我国轻工产品外销的拳头商品之一,为国家争得巨额外汇。

为进一步了解唐山地区日用陶瓷的发展状况,决定借鉴传统日用陶瓷厂工艺技术结合现有的先进设备及技术进行年产1800万件日用陶瓷厂坯料车间工艺设计。

第1章绪论

1.1日用陶瓷的定义和分类

1.1.1日用陶瓷的定义

英文名称:

domesticceramics

供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类陶瓷制品,有陶、细瓷、炻瓷三大类。

1.1.2日用陶瓷制品的分类

(1)按瓷种分类。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质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等。

(2)按花面装饰方法分类。

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色釉、未加彩的白瓷等。

(3)按用途分类。

如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饭具等。

1.2日用陶瓷的发展

1.2.1日用陶瓷的发展历史

日用陶瓷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大约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在唐宋时期,陶瓷制造已相当发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产品闻名于世,陶瓷器作为商品开始批量输出海外。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历史鼎盛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代表,以其精美多样的产品、精湛的技艺,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建国以前,我国陶瓷行业受到了严重摧残,一蹶不振;而此间西方制瓷业却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的瓷国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3]。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陶瓷业获得了新生,在破残的基础上恢复并得以发展。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国日用陶瓷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根本上消除了“备料用石碾,手工拉形坯、燃料用槎柴,烧成靠龙窑”的原始传统的生产方法。

五六十年代期间,在“百花齐放”正确方针的推动下,日用陶瓷技艺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形成了以原料产地为中心的南北方各陶瓷集中产区。

各地生产出具有各自独特风采、格调迥异、繁花似锦的陶瓷品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正确方针指引下,日用陶瓷科技进步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各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改造更新有了活力,全行业呈现出蓬勃昌盛的景象;产品数量猛增,质量明显改善,行业面貌出现突破,繁荣了国内外市场。

日用陶瓷出口贸易成为我国轻工产品外销的拳头商品之一,为国家争得巨额外汇。

  90年代以来陶瓷工业迅速发展,产量猛增,经营体制更加灵活多样,各主要产瓷区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亏损企业。

技术进步步伐放慢,全行业收益不理想。

具体从日用陶瓷产区也可看出,由于改革开放和机制的转变,地方政策的灵活多样,一些过去大的产瓷区如:

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国营企业生产不景气,有的甚至倒闭,使得这些产区日用陶瓷产量的排名在逐年下降。

同时也有一些新产区正在蓬勃发展,主要是机制活,民营企业在不断增加,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人才、注重新产品开发、注重市场(新闻发布、招商、广告),并注重建立现代的销售网络和营销理念(建立代理商、分销商)。

例如:

广西北流、广东潮洲、福建德化、山西怀仁等由于地方政府重视并成立陶瓷行业协会,使得日用瓷生产大幅度增长。

目前广东省产量占全国第1位,广西省占全国第4位,山西省占全国第7位。

由此可看出目前全国日用陶瓷的发展有一个区域性的变化,主要是机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日用陶瓷工业的发展[4]。

1.2.2日用陶瓷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日用陶瓷工业。

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日用陶瓷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陶瓷企业遍布全国,形成了江西省景德镇、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福建德化、广东佛山、湛江、汕头、潮洲、辽宁海城等重点陶瓷产区;建立了陶瓷研究所、设计院、大专院校与陶瓷装备制造、装饰材料制造等专业工厂,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业已建立;产品品种也由日用陶瓷、陈设艺术瓷扩展到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及高技术陶瓷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日用陶瓷行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和装备,使许多产区、企业的生产进一步现代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创汇增加,我国日用陶瓷工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全国现有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约1700家,约占全部企业的21%,职工总数近40万人。

村办、民营个体企业由于受业主资金、技术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大多数企业起点较低,投入较少,生产的品种多数是低档产品。

我国日用陶瓷产量是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每年总产量的40%,出口量同样是世界第一。

随着行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日用陶瓷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改善,从过去的一般细瓷,增加了炻瓷、强化瓷、耐热瓷、骨质瓷、高石英瓷等。

2002年我国日用陶瓷产量为140亿件,出口量82.23亿件,出口换汇17.13亿美元,单件换汇0.208美元。

2003年日用陶瓷产量170亿件,出口量92.91亿件,出口换汇20.44亿美元,但单件换汇仅为0.22美元。

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从2001年起日用陶瓷出口比例超过50%以上,出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但多年来单件换汇平均在0.20-0.25美元,平均达到0.30美元以上的仅有两年:

即1995年为单件换汇为0.36美元(这也是历史最高一年),1997年达到0.32美元。

而产量在1992年以后就达到60亿件以上,其中达100亿件以上有3年:

即1997年115.59亿件;2001年131.54亿件;2002年140亿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日用陶瓷大都属于低档产品,换汇率很低,仅为国外产品的1/5-1/7。

由于出口出现竞相压价的现象,不仅使得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还会造成国际外贸时倾销发生,给日用陶瓷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我国日用陶瓷在国际上声誉下降。

1.2.3日用陶瓷的发展趋势

国内陶瓷市场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升温,内销日用陶瓷需求市场出现了以下几点显著变化:

一是粗瓷和质量差的细瓷滞销,中档细瓷行销。

目前,除少数“老、少、边、穷”地区一些没有解决温饱的家庭外,从城市到农村,家庭餐桌上很少见到粗碗或破碗;一般家庭,特别是新组建家庭,基本上都有一套以上的“当家碗”、“当家茶具”,二是套装餐、茶具和酒具供不应求,用户开始讲究产品包装。

此外,受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宾馆瓷、餐馆瓷需求强劲是日用陶瓷国内市场出现的又一新特点。

目前,我国建成和在建的高档宾馆、酒店有一千多家,年消费日用陶瓷价值逾亿元。

由于资金限制,多数宾馆、酒店无能力购买国外高档宾馆瓷,而不得不将求购眼光转向国内。

即使有经济实力的单位,考虑配套,补单困难,也纷纷转向国内市场。

我国日用陶瓷行业从国内外两个市场来看,目前应尽快进入重要的调整提高期。

尽管日用陶瓷出口逐年还会略有增加,但由于日用瓷还只是中低档产品,不能进入国际高档日用陶瓷行列,更兼发展中国家本民族陶瓷工业的崛起,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日用陶瓷外贸,不采取有效紧急的调整决策,日用陶瓷外贸将会出现一个拐点,不但在出口金额上逐年下降,出口数量也会不断下降,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认为,我国的日用陶瓷必须从产品质量争得高档次,以优质共识品牌抢占市场,这应是我国21世纪日用陶瓷的总体面目。

具体而言就是:

以组织研发和生产世界市场承认的高中档日用陶瓷为主攻方向高档日用瓷和日本、英国、德国等抢占国际市场,增加市场份额;中档日用陶瓷面向第三世界,并同时生产出适应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受欢迎的日用陶瓷,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注重国内日用陶瓷市场,以高档日用陶瓷阻挡国外日用陶瓷的扩张,以中档日用陶瓷满足国内广大顾客的需求。

尽管要实现以上目标会有各种困难,但我国陶瓷界只要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就一定能逐步创造出新的辉煌。

1.2.4科技进步的发展历程

(1)陶瓷原料和坯料制备

在我国日用陶瓷发展的第一阶段(1950-1978年)陶瓷原料制备主要方式是石碾,极易造成质量、成分和颗粒级配等的波动,故难以生产出中档日用瓷产品,更谈不上生产高档日用瓷。

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2013年)后,陶瓷原料正在逐步实现标准化。

目前苏州青山高岭土、福建龙岩高岭土、山西大同土正是如此,已部分商品化,并向坯料、釉料标准化、商品化方向迈进。

在原料加工工艺上采用的新技术与装备有:

粘土淘洗技术、高梯度磁选技术、振动过筛技术、容量法配料、高压滤泥机使用、大容量球磨机使用、氧化铝瓷球衬板使用等等。

坯料制备极少数已采用喷雾干燥造粒。

(2)釉料制备新技术

随着快速烧成技术的应用,对釉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改进釉料制备工艺来提高釉料质量、增加产量。

传统的滚筒式球磨机制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它难以满足新工艺、新技术对釉料颗粒度、颗粒级配及分布的要求。

用新型搅拌球磨机、环隙级配球磨机取代是理想的选择。

采用这种新型球磨机的同时,又采用锆质或钇锆质材料作为研磨介质,可保证球磨机具有较大填充系数,利于提高产量。

这两种新型球磨机较易洗涤,且能耗低、制备的釉料质量较高,可以明显减少针孔、滚釉等缺陷。

(3)成型工艺技术和装备

在我国日用陶瓷发展的第一阶段(1950-1978年)成型主要是手工拉坯或刀压。

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2013年)后,逐步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成型工艺技术和装备。

在注浆成型方面,主要是引进了一些注浆生产线。

更进一步的是采用压力注浆成型既可采用单件模具,又可实现多件模具组合式成型,还可由多件模型组成转台式压力注浆成型生产线。

它与普通注浆成型一样既可进行空心注浆,又可进行实心注浆。

成型过程可自动控制和自动记录,压力注浆成型以新型合成树脂模具取代了传统的石膏模具,避免石膏残渣对陶瓷坯体的污染。

可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保证产品具有清晰的外形轮廓和均匀的致密度。

在塑料泥料成型方面从滚压成型机配链式干燥机生产,开始逐步引进和消化吸收了盘、碟、杯生产线,并逐步得到了推广。

在冷塑料成型技术和设备方面,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等静压成型技术和设备,为异形和浮塑产品开辟了广阔天地。

在施釉技术方面:

在手工施釉的基础上,引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施釉机,解决了回头釉和釉缕的缺陷,但这些施釉机必须用在素烧后的产品上。

(4)烧成工艺、窑炉和燃料结构

二次烧成工艺是提高产品档次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我国北方,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工艺生产软质瓷,以唐山骨质瓷为代表,由于使用煤气隧道窑,实现了明焰无匣烧成,其单位能耗二次合计不超过4500千卡/公斤瓷,在我国南方,以中国景德镇瓷厂和重庆兆峰的产品为代表,采用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工艺生产硬质瓷。

在重庆兆瓷引进高温辊道窑,使用天燃气实现明焰无匣快速烧成,素烧4.5小时,釉烧5.5小时,其单位能耗二次合计不超过1500千卡/公斤瓷,达国际先进水平。

从目前实践看,要上高档瓷必须采取二次烧成工艺,这对今后高档瓷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绪论的最后应该有二级标题,带出1段~2段,引出主旨,并承上启下】?

第2章工艺设计方案

2.1建厂地区和厂址的选择

厂址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厂速度、建设投资、产品成本、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所以厂址选择是工业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厂址选择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选择建厂的地区位置和选择建厂的具体厂址。

建厂的地区位置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或各部、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计委根据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工厂的所在地区或几个大概的地点,并且要在计划任务书内加以注明。

工厂的具体厂址则由设计单位会同该企业所属的工业部门和主管机关的代表和建设单位共同选定。

2.1.1建厂地区的选择的主要因素

(1)原材料的来源,

(2)燃料、动力供应的条件,

(3)产品运输距离以及消费区(或产品集散地)接近程度,

(4)设厂地点工厂与协作单位、科技服务部门、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源的配合情况,与该地区工业布局的关系。

2.1.2厂址具体位置选择的原则

(1)厂址位置的确定

必须考虑到主导风向,即厂址应该在居民区的下风处,地下资源水源即水患,电力供应以及距离居民区远近等条件。

厂址要尽量接近当地工业区城、城镇原有建筑,并利用当地市场及行政策略。

(2)运输线路的配合

这对陶瓷厂来说至关重要。

由于生产中消耗大量原料、燃料、材料,以及生产成品的销出均属较大吞吐量的运输,因此,建厂的地点要便于铁路接轨或靠近公路干线或港口码头。

中小型工厂需采用铁路线运输时,厂址与铁路干线承运站之间,不宜有河流或其他复杂工程阻隔。

运输线路进厂方向,要与工厂总平面平面位置相适应。

(3)厂址地势与总平面图方位的确定

这关系到厂内外的运输、地面水的排除以及通风条件。

厂址平坦且坡度较小时,虽可在建设中省去大量土方工程,但因不能保证地面水的顺畅排出,并不适宜于工业建设;窝风的盆地因通风条件不良以及运输上的不方便,也不易做选址。

通常厂址地势的最适宜坡度应为4%左右的倾斜度。

一般工厂总平面图均已长方形外廓来选择厂址所占地形于方位。

厂区方位往往极大程度决定了车间的排列走向产生不同采光及通风效果,这对于操作工人较为密集的陶瓷生产而言,不可忽略。

(4)厂址的水文地质条件

厂址的地质应该考虑到地表土壤有较大的地耐力;地下水位置低;以及地下水对水泥钢材的腐蚀程度要低。

此外,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还应掌握当地的气象资料(如气温、降雨、降雪、风向、风力等)

2.2全场总平面工艺布置

陶瓷工厂的总平面设计,是根据工厂的生产性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的组织及特点,在已选定的厂址上,对合理地布置厂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堆场、道路、工程技术管网、生活福利设施、管理保卫机构和厂区的美化绿化等所进行的总体设计和竖向布置,并全面地解决他们相互间的协调问题。

2.2.1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陶瓷工厂和其他工厂一样,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的基本原则:

(1)厂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交通运输线路的布置应使工艺流程顺捷,并保证合理的生产作业线;

(2)原料、燃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应当是连续的短距离运输,避免交叉和往返;

(3)适当地把厂区划分成为几个地段,把生产性质、防火、卫生条件、动力要求和交通运输等同类的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在一个地段,按生产作业线分布于工厂的厂区内;

(4)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应简单、布置应紧凑,以便厂区利用率达到最大限度;

(5)辅助车间及仓库应尽可能地靠近它所服务的主要车间;

(6)动力设施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7)厂内人行道距离应最短,并尽可能避免与货运路线交叉,特别是在工作紧张及行人往返多的地段内;

(8)厂区的管线网,除必须转弯外,应尽可能取直,不应在铁路和道路路基下面敷设各种管线,集中埋放地下管线地带应位于建筑物和道路之间;

(9)布置建筑物时应考虑日照方位以及主导风向,应保证室内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及防止日照辐射热的投入,若有往大气中大量排放出煤气、烟、灰尘及不良气体的建筑物,当主导风向非常明显时,该建筑物必须布置在其他建筑物的下风侧;

(10)必须根据工厂的发展预先考虑将来扩建的可能,以便在用少量的投资,不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不改变原有总平面的设计意图和不拆毁较大建筑物、构筑物的条件下,达到扩建的目的;

(11)根据地形起伏、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把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在条件好的地段,以节约建设投资;

(12)应满足运输线路、防火卫生条件及工程技术管线的要求;

(13)应使厂内外铁路、公路、动力线路、卫生工程线路和本地区的其他设施连接合理、工厂和住宅区的联系方便;

(14)易燃、可燃和燃料仓库必须布置在生产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下风侧,经常散出大量火花以及有明火源的车间,均应布置在易燃、可燃和燃料仓库的下风侧;

(15)合理地选择建筑型式,使之便于生产并缩小工厂占地面积,缩短工程技术管线及运输线路;

(16)厂区内不允许修建医疗所、消防、警卫人员宿舍和运动设施等,但某些设施可设在厂区外的防护区内;

(17)规模较大的企业分期建设时,必须尽量缩短第一期工程的占地面积和生产作业线长度,以降低工厂的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

(18)工厂总平面图应有合理的艺术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应与周围的环境及建筑物相配合,外观轮廓和道路系统平直整齐,各个建筑物相互协调,适当地美化使工厂成为一个建筑艺术的整体;

(19)建筑物、构筑物应作行列式或间节式布置,并应与建设场地的长轴或短轴线平行或是一小角度[5]。

2.2.2主要措施

总平面布置的工作中,为了满足各种要求并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采用的基本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厂区划分:

合理的规划厂区,可以节约用地,建立良好的建筑整体,保证必要的防火卫生要求,合理地组织人流和货流。

陶瓷工厂厂区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主要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仓库堆场区、动力区、厂前区。

以上分区一般是对大中型陶瓷工厂而言,小型工厂由于建筑项目少、工程设施简单,其布置原则虽然相同,但厂区划分上往往不太明显。

(2)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为了合理安排货物的运输,需要研究货流分布与方向是否合理,线路是否短捷等问题。

工厂上下班时有大量的工人出入厂区,形成较大的人流,最合理的人流组织是线路最短及与货运的交叉最少或避免交叉。

正确的组织人流、货流,对于工厂的正常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消灭事故,便利工人的通行和货运的畅通等问题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设计中应认真妥善地解决。

(3)选择建筑形式:

陶瓷工厂的厂房可分为两大类:

单层厂房与多层厂房。

(4)布置紧凑:

在进行陶瓷工厂总平面布置时,除了满足各车间生产的基本需求和建筑防火卫生要求外,还应该注意节约厂区用地。

在设计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下列两点:

建筑物轮廓力求简单规正、沿建筑红线布置建筑物。

(5)考虑扩建与改建:

改建与扩建企业时,应善于利用分散的旧厂房改建为联合大厂房,以达到满足生产要求。

凡是一切可以利用的,如生产设备、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围墙等,应尽量利用,以节约投资,并需考虑不因基建施工而停止生产。

(6)防火卫生要求:

在总平面设计中按建筑设计防火原则和卫生标准要求,在厂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与居住区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

这对于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劳动人民的健康,以及为企业附近的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具有很大的意义。

另外,还要考虑车道、人行道的宽度、工程技术管网布置所需的宽度和绿化美化等要求。

2.3总平面布置的工艺要求

2.3.1工厂的组成

一般日用陶瓷工厂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主要生产车间

①泥料制备②制品成型③上釉和彩饰④制品烧成⑤检验与装配

(2)辅助及修理车间

辅助及修理车间是为主要生产车间服务的车间服务的车间。

(3)生产服务设施

①动力设施②运输设施③给排水设施④工程技术管网⑤堆场及仓库

⑥行政管理和生活福利设施⑦绿化及美化设施

生产工艺流程是总平面设计中最根本的设计依据之一,工厂总平面布置必须中充分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要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生产流水线能顺利运行,线路最短而且无交叉和逆行现象。

2.3.2工艺要求

合理地组织生产路线,不仅有利于生产和运输,而且对于节省建厂投资,创造良好的经营和卫生保健条件也能起重要作用。

在总平面设计中,还要满足卫生、防火、劳动保护和技术安全方面的要求,并应和土建、交通运输、动力设施灯的设计密切配合。

生产中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流动路线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来决定的。

2.4主要生产车间的布置

2.4.1泥料制备车间

本车间主要任务是将进厂的陶瓷原料进行加工而制备出合格的泥浆、可塑性泥料。

对于大型陶瓷工厂原料常是依靠铁路运输。

为了缩短路线长度,要求布置在近铁路的进线处,而且常将铁路直接引入原料仓库附近或原料仓库内,以便采取机械化的装卸设施。

用汽车运输原料时,要求布置在靠近公路入口处,并避免公路的交叉。

利用水运时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