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892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神启论”:

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天赋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

“情感欲望论”: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英国思想家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以上观点是错误的,引出正确观点。

2.马克思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原始的人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这些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维持群体的生存。

这样,在人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交往和关系。

为了交流彼此感受,协同劳动中的行动,保持群体内应有的秩序,也就有了在事实上萌芽状态的道德。

所以,我们说: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关系,也无道德可言。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以后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进而形成道德。

第三,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如动物出自本能,而是有目的、有意识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劳动对于道德起源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为什么发展变化?

弄清道德的本质,直接关系到道德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作用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所以,它决定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经济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公有制为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种是私有制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因而,社会道德体系划分为原始社会的“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纯朴道德”、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我们知道,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比如,义务,荣誉,良心,幸福。

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一定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道德本质的这一规定性,主要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不同的利益集团,或是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或是为了争得应有的利益,便逐渐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进而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行为。

道德的这种阶级属性,在当代集中表现为不同的社会阶层道德体系。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体系的兴衰起落、进退消长,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道德体系的更替。

人类道德演变的基本轨迹就是:

某一社会经济关系日益腐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旧的道德体系日益走向衰落——新型道德体系的某些因素逐渐形成——

新旧道德体系展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新的道德体系取代旧的道德体系—新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

另一方面,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内部的某些变化。

道德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解答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它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务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

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

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

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道德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功能基础之上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表现为:

1.作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因素:

影响其它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影响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各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人群有不同的道德。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占统治地位。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其发展与进步日益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有哪些呢?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句话: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

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

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其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

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始终贯串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表现出一种为国家、民族、集体利益的献身精神。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二)推崇“仁爱”原则和追求人际和谐。

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孔子崇尚“仁爱”原则。

孟子主张“仁者爱人”、(爱别人、爱众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今天人们所反对的“栽赃陷害”、“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等思想,所提倡的“君子不夺人之爱”,“与人为善”,“息事宁人”等思想,都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脉相承的。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现在人们提倡的“公平竞争”、“任人惟贤”,反对的“投机取巧”、“任人惟亲”,都是与“立人”、“达人”一脉相承的。

(3)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我们今天常说的“尊老爱幼、扶老携幼”;“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等都是与“老吾老”、“幼吾幼”一脉相承的。

(4)“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就能够搞好团结。

以上这些内容引申为你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别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

(三)、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将相和》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成圣”的目的。

《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道家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墨子“尚贤”,推崇“贤人”、“圣王”,将之视为理想人格。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七)其他:

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潮:

一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只看到了传统道德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它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只承认传统道德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否定它的一般性、普遍性。

主张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方道德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要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有人以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东西,两者相互排斥,要搞市场经济就别奢谈道德,要讲道德就别搞什么市场经济。

持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以此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或是以捍卫道德的面目出现反对发展市场经济。

有人在嘲讽:

“道德多少钱一斤?

”有人在哀叹: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济交往中,尔虞我诈等不道德行为触目惊心,大量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等都是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表现。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2、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3、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

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为人民服务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

首先,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探讨人生问题。

他于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提到:

“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要“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建立在关于人、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等系统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

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为人类服务”。

其次,1920年,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提出:

“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

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

再次,只要我们全面考查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会马上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爱因斯坦

最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在引用了列宁提出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后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为了人民大众”的,只要对文艺的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内容,“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1944年9月,他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脍炙人口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使用了“完全”、“彻底”两个副词,这包含了“为人民服务”需要“全心全意”的意思。

时隔不久,他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即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服务,以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最高行为准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劳动和工作。

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但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与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因而只有培养和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四、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人民服务。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尽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声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为最高层次,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得到的要求。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1、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2、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表现为: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因此,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道德目标,而许多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给出一些漫画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二)社会主义荣耻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

(3)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4)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耻观

1、爱国爱校爱集体,勇敢肩负起当代青年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不做有损于国家、学校和集体利益的事情。

2、服务社会,服务同学,服务他人,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在奉献中体现自身价值,反对自私自利。

3、崇尚科学,刻苦学习,砺练本领,增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反对愚昧无知。

4、勇于攀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自强自立,反对好逸恶劳。

5、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互助进步,教学相长,反对不文明行为。

6、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建和谐校园,反对迟到、早退、缺课、违纪现象。

7、共创节俭校园,弘扬艰苦奋斗作风。

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坚决反对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享乐之风。

8、营造健康、文明、积极的校园文化,坚决抵制庸俗、低级、堕落的文化。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公民基本道德规

范,它的提出,

1.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首要的道德要求。

爱国:

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升华为对祖国的忠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推进现代化进程。

守法:

要求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强调公民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2、明礼诚信

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诚信,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