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50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二 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二语文试题

河北省广平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8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

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

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

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

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

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答曰:

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

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

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

古人认为:

“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

“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

)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

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

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

“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

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

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

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

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

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

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

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

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

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因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所以谣最终才能成为谶。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时至今日,谣仍在,谶已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歌谣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成为谶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董仲舒将这种思维系统化,进而促成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谶纬之学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D.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

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二、诗文阅读(共47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9题。

(21分)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

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①,曰:

‘阃②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③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

其母娼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

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

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④。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

①毂(gǔ):

车。

②阃(kǔn):

国门。

③彀(gòu)骑:

善射的骑兵。

④尺籍五符:

指军法条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唐让曰  让:

责怪B.唐谢曰  谢:

道歉、谢罪

C.文吏以法绳之 绳:

衡量D.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椎:

大铁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  独无间处乎

B.兵破士北,为秦所灭     所杀甚众

C.归而奏之            委任而责成功

D.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

6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臣的父亲原是代国的丞相,很看好赵国的将军李齐。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

C.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

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

D.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士兵们都是农家子弟。

从农田里走出从军,知道官府公文、军队的符印。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冯唐敢于“犯颜直谏”性格的一项是()(3分)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②鄙人不知忌讳。

③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④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仰慕廉颇、李牧的威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冯唐则针锋相对,指出即使廉颇、李牧能再生于当世,汉文帝也未必能举贤任能,因而一时激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心悬边事,因而再次向冯唐咨询。

冯唐抓住机会,说明君王任用边关大将,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而不从中干扰掣肘,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C.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冯唐又先后列举了李牧、魏尚二人的事例。

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本领,但因为中央干涉太多,因而都打了败仗。

D.冯唐对汉文帝的批评虽然言辞犀利,但因为理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

最终不仅使魏尚得到赦免,他本人也得以升迁。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分)

(2)臣欲奉召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第10—13题。

(共16分)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

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1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

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

B.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

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

C.颔联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

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D.“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

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14、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

《拟行路难》

(2)楼船夜雪瓜洲渡,          。

《书愤》

(3)日月掷人去,            。

《杂诗》

(4)宫女如花满春殿,          。

《越中览古》

(5)此情无计可消除,        , 。

《一剪梅》

(6)引壶觞以自酌,           。

《归去来兮辞》

(7)      ,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滕王阁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共25分)

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

“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

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

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

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

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

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

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

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

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

“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5、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2)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6分)

 

(4)文章题目是“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

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69分)

四、语言运用(共9分)

16、下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C.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D.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D.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水浒》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

 

①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②毋庸讳言,小说的忠义思想和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③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抨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④但比较起来,《水浒》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广平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B(强加因果)

2.A(B项,偷换概念,②③两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两点原因。

C项,将这种思维系统化的是邹衍和董仲舒两人。

D项,以偏概全,“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

3.D(A项,据第②段,除因童谣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B项,据第④段,并非根本原因,只是原因的一种。

C项,据第⑤段,“用天事解释人事”“规劝、提醒当政者”是邹衍学说的内容。

二、

4【答案】D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

(1)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壮,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

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决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关键字益、宁、且)

(2)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就职,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实在狼狈。

(关键字:

奔驰、笃、苟、告诉)

10、答案:

D

11、答:

“诗眼”分别“自”、“空”。

(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

(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

)(2分)

12 C.颔联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

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

13、 【参考答案】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