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444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docx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篇一: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而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明。

古人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性质安排日常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生存能力有所增强,自然时间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也相对减少。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否对现代人已无意义?

萧放认为,古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比现代人要好。

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时间框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的文化创造,是古人在长期自然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文化就因为地理气侯的原因发展成独特的农耕文化。

今天一说起农耕文化好像很落后,但是考虑到五千年可是真先进。

其次,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

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再次,人类无论有多大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终逃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

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在萧放看来,现代人应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清明首先是自然节日,是祖先按物候命名的一个节日。

有祖先的智慧,有祖先要告诉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要讲的话。

这个时刻,基本上已经全面地回春,各种植物都开始发芽生长,大地一片绿色,生机勃勃。

因为它是春天里的一个情景,在春天,在杨柳下,在这种情境当中,人的情感,天什么样,地什么样,那些春天的情景给人的影响,无限春光当中人应该做什么,人首先应该做什么,人要去创造什么,你活在天地间,你有限的人生当中你怎么去生活。

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说的清明这个季节。

它是是农事节气,是农民开始播种的时候。

  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

“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

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那后来就说它怎么演变成一个节日呢,因为它清明之前有个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

这是因为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演变到今天,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篇二:

洛阳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A)

  洛阳市20XX——20XX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A)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

  20XX年6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合申报的33处见证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作为“丝绸之路:

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跨国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答1~2题。

  1.随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河南的“一城一门一关一道”(即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陕县崤函古道)4处遗址点,跻身新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我国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A.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极大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这体现了

  A.文化反作用于经济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D.文化对人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某中学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形成了文明用餐、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这是因为教育

  ①具有共享、传播文化的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关键④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了101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

该纪录片的播出,推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

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③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④是实现并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

“君子和而不同”,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世界文化的共性寓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中③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共同繁荣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寓于世界文化的共性之中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20XX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强调:

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歌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是因为

  ①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传统文化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XX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回答7~题。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生活实际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b.①—③—④c.①—④—②D.②—④—③

  8.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启示我们

  ①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②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③发挥优秀文化塑造美好人生的作用④文艺创作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9.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全盘继承,回归传统”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倾向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

  10.近来,民间创作和流行的热词在网上盛传,“任性”一词还出现在素以严肃正统的20XX《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权不可任性”,让不少网民大呼意外。

这说明

  A肯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b尊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

  c能使网络语言得到全面推广D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11.20XX年2月11日,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发布盛典在人民

  大会堂举行。

“春节符号”图案设计以传统“中国红”为主色调、“中

  国结”和“中国福”的交融为内容,高度概括了中华春节的基本内

  涵。

中华“春节符号”的全球发布

  ①旨在见证中华文明,全面传承传统思想

  ②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③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营造了民族团结和欢庆节日的文化氛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新中装”在20XX年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

“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

这表明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③中华文化在延续中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1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之一。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④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人民日报评论部最近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习近平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最多,如,?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等等。

据此回答14~15题。

  14.习近平曾引用苏东坡的上述名言勉励官员,借以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

这是因为苏东坡的为官之道

  A.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c.完全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D.体现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5.苏东坡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②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20XX年央视春晚小品《投其所好》中的女科长非常善于迎合领导的喜好,溜须拍马,最后却遭到了新上级义正言辞的训斥乃至被“下课”,让全国观众大呼过瘾,该节目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这说明

  A.文化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

  b.文艺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c.丰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D.文化产品越丰富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

许多年轻人对‘农历二十四节气’毫无了解,反倒很迷恋西方公历的节日。

?

这种现状让很多人深感忧虑。

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我国历法由公历改用农历。

回答17~18题

  17.历法,是人类记录历史、安排生产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国的农历又称“夏历”,是由中国汉族经历多个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这说明

  A.历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历法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c.我国的农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用我农历代替公历,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纯洁性

  18.针对“许多年轻人对‘农历二十四节气’毫无了解,反倒很迷恋西方公历的节日”的现象,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①“洋节”也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应大力提倡过“洋节”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公民的民族文化素养③大力提倡传统节日,抵制“洋节”的侵入④充分发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近日,有某地市民报料:

?

我散步时看到一块广告牌上写着‘学雷锋不如疼女人’,觉得很恶心,广告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这是在挑战我们国家多年来树立的雷锋形象。

?

对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这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是一种广告创意。

回答19~20题。

  19.对该负责人的解释,你的看法是

  A.赞成。

广告创意也是文化创新的表现b.不赞成。

广告创意必须追求高雅严肃

  c.赞成。

广告创意应该以吸引眼球为唯一目的D.不赞成。

广告创意也应注重社会效益

  20.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b.文化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c.西方腐朽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的浸蚀D.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热衷于捕风捉影

  21.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陵本《本草纲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刻书成版,现存世仅8部。

此本已被国务院批准将其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大力保护珍贵古籍是基于

  ①中华古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②优秀的中华古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保护中华古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④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标志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22.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是发生在

  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秦的统一,促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c.隋唐时期,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D.宋元明时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23.“文能安天下,武能舍其颅,我是中华好儿孙生死不服输。

自强不自大,立志效鸿鹄,高堂之上教我做人的是岳母和孟母”。

20XX年春晚上,一曲《中华好儿孙》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引起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鸣。

这是因为

  ①炎黄子孙对歌词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歌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③歌曲以现代艺术的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④歌曲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4.4月13日至16日,是云南的傣族传统的泼水节。

节日期间,傣族与其他各民族同胞及游客一起,除进行赛龙船、泼水、丢包等傣族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

这表明

  A.傣族的泼水节既有其民族特性,也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b.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发展中逐渐趋同

  c.傣族的传统泼水节已经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冲淡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不利于保留民族特色

  25.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全民阅读”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3月15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提问时说: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终身受益。

”提倡“全民阅读”有助于

  ①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0分)

  26.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以本民族文化为自豪,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

当不同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文化冲突:

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

  电影《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华人在美国遇到的一个困扰:

影片男主人公的儿子感冒,恰逢爷爷来美探望,于是爷爷使用了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刮痧,来治疗孙子的病。

而美国人认为这是侵犯儿童保护合法权益的,于是福利院强制将孩子抱走,剥夺了其父母的抚养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10分)

  27.“均等化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

《论语·季氏》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对待历史悠久的“均等化思想”。

  28.20XX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要做人民的孺子牛,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艺工作者多出好作品提出建议。

(10分)

  29.关林是洛阳的重量级文化遗存、旅游胜地,每年举办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关林春节民俗文化庙会,迎来了无数国内外朝圣者和游客,也促进了关公精神的传承、发展和传播。

关公精神以“忠义仁勇”为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高度的契合点。

在洛阳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汲取关公文化的精华,弘扬关公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洛阳弘扬关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0.从20XX年到20XX年初,已有十几位国内演艺圈明星因吸毒先后落网。

据知情者称,明星涉毒首先是一种圈子文化。

假如一个圈子里有一个领头的吸毒,大家基本都会吸,“因为你不吸就进不去圈子,显得格格不入。

”此外,在某些明星眼里,把吸毒看作是一种前卫的生活方式、一种地位的体现。

  20XX年9月,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其中吸毒行为被明确点出。

同时,中国大陆42家经纪公司、演出团体也集体表示“不录用、不组织涉毒艺人参加演艺活动,净化演艺圈。

  结合材料,运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杜绝演艺圈的这些不良现象。

  洛阳市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A)

  1.c2.A3.b4.D5.b6.A7.c8(: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b9.D10.b11.D12.A13.A

  14.b15.D16.b17.c18.c19.D20.A21.b22.c23.c24.A25.D

  26.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分)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2分)③要通过教育、商贸等多种途径,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中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增强中外文化相互理解,消除隔阂。

  27.“均等化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待它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全盘接受,又要反对全盘抛弃。

(2分)①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篇三:

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摘要: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在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辛勤的劳动人民对于天气、节气、务农的多方面的总结考察,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务农及生活。

本文就简单的介绍了二十四节气部分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演变

  一、二十四节气来源及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至今,我国仍然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在以往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

  二、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1二十四节气带来的积极作用

  虽然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教育、农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现今的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依然能在务农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清楚的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相应的改变衣食住行适应节气。

清明祭祖踏青,立秋多食瓜果,冬至则多食饺子馄饨,谷雨时节,人们更愿意去赏花,牡丹盛开,带来别样风采。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每到固定时节与节气,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例如惊蛰多伴有温度回升,万物开始生长活动;雨水对伴有降雨,有益农于作物生长;寒露时则降温较多。

  2.2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消极作用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有益之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迷信的内容至今还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例如有的民众深信节气变化以及部分节气会影响嫁娶生葬,但是民众不理解的是,节气文化大多数只是对时节气候变化的总结,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婚嫁等等,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还有不理性的态度。

  现今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如今的生产生活已经步入科技智能时代,人们不应当死守节气文化,而忽略科技的发展,现今的人们日常生活应当理性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中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文化。

  三、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3.1辩证的看待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我国曾一直在处于封建阶级统治阶段,民众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思想,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每当大的天灾发生时,人们都会总结到二十四节气上,在农业生产时代,二十四节气还是对日常劳动作息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继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民俗时,应当保持辩证的眼光,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并存的心态去接受传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以及风情民俗。

在传承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时,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辩证主义思想来正确看待节气文化的有益与无益之处。

对优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