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909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牙合)的生长发育

  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

  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

  咀嚼压力

  周围肌肉压力

  前后的动力平衡

  1)向前的动力:

  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

  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

  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

  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建(牙合)6个月

  乳牙(牙合)2.5岁~6岁

  替牙(牙合)6岁~12岁

  恒牙(牙合)12岁以后

  乳牙(牙合)特点

  

  乳牙早期

  

  乳牙晚期

2.5~4岁

4~6岁

牙排列紧密无间隙

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

无显著磨耗

显著磨耗

乳牙位置较正

  

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

深覆(牙合)减小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

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

  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

  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中切牙间间隙

  (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

  (4)暂时性前牙拥挤

  (5)暂时性远中(牙合)

  (6)暂时性深覆(牙合)

  早期恒牙(牙合)特征

  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牙列

  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其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牙列分类

  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牙弓长度的测量

  

(1)牙弓长度的测量:

以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间连线为底线,由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向底线作垂线为牙弓的总长度。

  

(2)牙弓宽度的测量:

左、右第二磨牙颊面间最宽的距离。

  

  牙列长度与宽度

  牙齿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

  

  

  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规律

  

  

  上颌其他磨牙略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其他磨牙则略向舌侧倾斜。

  牙体垂直向关系 (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

  (牙合)平面:

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其他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联系:

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牙齿排列方法及原则:

  

  牙列生理意义

  

  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在咀嚼运动中互相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而且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牙体的倾斜方向使咀嚼产生的力沿着牙体长轴传导,有利于咀嚼能力的发挥和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使上下牙列之间广泛而紧密地接触,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黏膜。

  牙体的倾斜有利于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便于舌的活动,保持面下1/3丰满。

  (牙合)曲线

  ·纵(牙合)曲线

  ·横(牙合)曲线

  纵合曲线:

  下颌:

(Spee氏曲线)凹向上

  切牙段→尖牙→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第二,三磨牙

  平直逐渐降低最低逐渐升高

  

  

  

  横牙合曲线:

  又称Wilson曲线。

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牙合)曲线。

  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的横(牙合)曲线。

  

  (牙合)与颌位

  (牙合)

  (牙合)为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是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

当牙尖交错(牙合)的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牙尖交错(牙合)又可称为正中(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

  1.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

  

  2.覆盖与覆(牙合)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

  

(1)覆盖:

亦名超(牙合),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前牙,即指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正常情况下,距离在3mm以内,超过者称为深覆盖。

  超过3mm者为Ⅰ°深覆盖;

  超过5㎜者为Ⅱ°深覆盖;

  超过7mm者为Ⅲ°深覆盖。

  

  

  

(2)覆(牙合)

  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如在前牙,盖过的部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1/3者,称为正常覆(牙合)。

超过者,称为深覆(牙合)。

  

  深覆(牙合)的程度取决于下颌前牙切缘咬在上颌前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咬在切1/3以内者,称为正常覆(牙合);

  咬在中1/3以内者,称为Ⅰ°深覆(牙合);

  咬在颈1/3者,称为Ⅱ°深覆(牙合);

  超过颈1/3者,称为Ⅲ°深覆(牙合)。

  反(牙合):

下颌牙反盖着上颌牙;

  对刃(牙合)(对(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齿彼此以切缘相对,或以颊尖相对;

  开(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

  锁(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反锁(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覆盖、覆(牙合)的生理意义

  提高咀嚼效能保护软组织

  

  切道

  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的轨道。

  

  切道斜度

  是指切道与(牙合)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

其斜度大小,为上、下颌前牙间所存在的覆盖与覆(牙合)程度所影响。

  

  3.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

  

  4.尖牙接触特征

  

  

  5.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

  

  面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窝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沟的对位接触关系

  尖与隙的对位接触关系

  6.正常牙尖交错(牙合)的标志

  

  中线→上颌唇系带

  一牙对两牙

  尖牙关系正常

  第一磨牙中性关系

  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

  前伸(牙合)和侧(牙合)的特征

  1前伸(牙合)

  

  当下颌由牙尖交错(牙合)位依切导向前、下运动的过程中,上下牙列间的咬合关系皆为前伸(牙合)关系。

  1前伸(牙合)

  

  

  2侧(牙合)

  下颌向一侧运动,该侧(工作侧)上下牙外侧牙尖相接触,对侧牙不接触为侧(牙合)。

  

  

  (牙合)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1(牙合)的分类

  

  2平衡(牙合)的分类

  

  

  

  

  

  尖牙的有利条件

  

(2)尖牙牙根长、粗大,支持力强。

  

(1)尖牙舌面窝的制导。

  (3)尖牙位于牙弓前部,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4)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能及时作出调整。

  

  单侧平衡(牙合)

  

  面部结构的关系

  1鼻翼耳屏线

  指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牙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

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牙合)平面,以恢复牙列及咬合关系。

  

  2面部协调关系→唇齿关系

  指下颌位于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

唇部丰满适度,唇能自然闭合,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

  

  

  眶耳平面(Frankfort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

  特点:

与地平面平行(端坐时)

  由眶下缘最低点到外耳孔上缘连成的平面称眶耳平面。

当人端坐、头直立时,此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此平面可用作牙列、咬合及牙列相对运动时的对照基准平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参考平面。

  

  Balkwill角

  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连线与(牙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

  称Balkwill角,正常平均26°。

  

  Bonwill等边三角形

  概念:

双髁突中心←→下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

  特点:

等边三角形,边长10.16cm。

  后人研究表明:

等腰者多(双侧对称),等边者少。

  

  面部协调关系

  面部分区:

  三等分:

分割点:

  

  

  (颌位)

  

  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颌位

  牙尖交错位

  (牙位,正中(牙合)位)

  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

  姿势位

  (息止颌位,临床休息位)

  

  颌位

  1.牙尖交错位---ICP

  牙位

  正中(牙合)位

  稳定?

  最大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颌位-牙尖交错位

  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

  

  ②大部分入的髁突基本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

  

  ③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

  ④牙尖交错位可重复

  

  ⑤牙尖交错位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⑥该位置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牙尖交错位的影响因素 颌位-牙尖交错位

  ①牙尖交错(牙合)异常;

  ②肌功能异常;如一侧咬肌痉挛,可使下颌在牙尖交错位时出现偏斜,上下牙不能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

  ③颞下颌关节异常、髁突发育异常、髁突重度骨质吸收、下颌骨骨折移位等,都会造成咬合接触的异常,上下颌牙不能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

  

  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颌位-牙尖交错位

  ①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吞咽、言语等口腔功能活动均与牙尖交错位有着密切关系

  ②由于牙尖交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下颌的运动型(记忆型),决定下颌的闭口轨迹的终点。

  ③(牙合)面的解剖嵌合关系决定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临床上常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2.正中关系---CR

  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位于下颌窝的最上、最前(最中)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CP

  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1mm,此时,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中的功能最后位置,从此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矢状面观

  

  3.下颌姿势位---MPP

  息止颌位。

当头直立位,口腔在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的时候,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从后向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称为息止(牙合)间隙,也称为自由间隙,约为1~3mm。

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1.姿势位的形成机制颌位-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多被认为是当个体端坐或站立、头直立位时,为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所产生,即升颌肌处在最小的收缩状态以克服重力保持下颌在一个平衡位置。

下颌姿势位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位置,无论从长期和短期观察,它都是可变的。

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闭合,在正常情况下,垂直运动距离与前后运动距离之比为1:

1到3:

1。

  

  2.垂直距离与息止(牙合)间隙颌位-姿势位

  垂直距离也称为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以用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与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之差即为息止(牙合)间隙值,借此大致确定无牙颌患者上下颌的垂直位置关系。

  

  3.下颌姿势位的意义颌位-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颌牙不接触,不产生非咀嚼性磨损,牙周与颞下颌关节组织不受力,口颌肌比较放松,这是维持口颌系统健康所必需的。

正常人在24小时内上下颌牙接触的时间仅十几分钟。

  下颌姿势位靠肌张力和下颌骨重力的平衡来维持,其稳定性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体位、下颌骨重量(缺牙及牙槽骨吸收、广泛金属修复体等)、肌紧张程度以及异常的咬合关系如覆(牙合)、覆盖比例过大、反(牙合)等会影响姿势位的稳定性。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下颌姿势位又是相对稳定的。

  4.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1)协调关系:

一位(10%)二位(90%)

  长正中(longcentric):

RCP直向前滑动1mm到ICP

  

  

(2)非协调关系:

RCP到ICP有(牙合)障碍,偏滑

  

  不协调性

  由下颌姿势位通过主动肌肉收缩上提下颌达到初始的(牙合)接触时,下颌的位置为肌接触位(肌位)。

正常情况下,肌接触位是与牙尖交错位一致。

如果在闭合过程中遇到干扰,不能直接到达牙尖交错(牙合),则为肌位与牙位不调,(牙合)便是不稳定的。

在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的移动过程中,如果向上的距离小于1mm,或有向后、向前以及出现左右方向的移动,则表明存在某些异常因素,以咬合异常和肌功能异常最为多见。

  

  5.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前伸(牙合)颌位

  指下颌前伸(牙合)时,相对于上颌位于ICP前方的下颌位置。

比较稳定的前伸(牙合)颌位包括对刃颌位(或切(牙合)颌位)及最大前伸颌位。

  ·最大前伸(牙合)颌位

  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的颌位,此时只有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

  ·侧(牙合)颌位

  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颌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都称为侧(牙合)颌位,具有重复性的侧(牙合)颌位包括同名牙尖相对侧(牙合)颌位(简称尖对尖位)和最大侧伸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