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546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4、画线的句子写得好吗?

为什么?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6、把短文中的句了补充完整。

 

《小鸟天堂》阅读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主干(ɡán ɡàn) 兴(xīng xìnɡ)

奋缝(fãnɡ fânɡ)隙 的(dí de)确

二、选词。

 

陆续 继续

(1)我们( )跳上一只船。

(2)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有鸟影。

 

光明 明亮

(3)那翠绿的颜色;( )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4)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 )了。

 

颤动 移动

(5)船平静地在水面( )。

(6)……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四、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

纠正:

(2)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展示:

(3)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片刻:

(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留恋:

五、填一填。

 

作者两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 );写出了它( )、( )特点;侧重于( )。

第二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 );写出了它们()、( )的特点;侧重于( )。

 

六、先解释词语;再造句。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七、短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

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

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按文中内容。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 。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__ 。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昨天不是________ ;而是________ 。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

(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对大榕树的称呼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附加题

一、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陆续 

(2)应接不暇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榕树正在( )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 )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 )。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火烧云》阅读题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  )  凶猛——(  )  镇静——(  )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画“√”;不是的画“×”。

(1)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  )

(2)远处天空中的云朵像是大海里翻起的几朵浪花。

(  )

3、请用“~~”画出第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

(一)

爬山虎刚长(cháng  zhǎng)出来的叶子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    。

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ïng   zhî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îng     kōng)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给文段补充完整。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均匀(    )    拂过(     )     引人注意(    )

4、给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C、满、全;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 

(3)一阵风拂过。

(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

5、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

一是(    );二是(    );三是(     )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

(二)

以前;我只(就是说   仅仅是)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①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③茎上长叶柄(bǐn  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  jīng)上。

 

爬山虎的脚触(cù  chù)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 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zháo  zhe)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花费  费用)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文中的括号里给出了加点字的不同含义;请联系句子用“√”选出正确的解释。

2、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痕迹(      )      牢固(      )     逐渐(      )       

4、我能写反义词。

弯曲(       )     仔细(        )     萎谢(        )

5、“能”字有几种解释:

①有能力的;②能力;才能;③能够。

下列句子应各选哪种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         ) 

(2)小红的爸爸是一位种田能手。

                         (         ) 

(3)我们应该多方学习;掌握多种技能。

                   (         ) 

6、第一自然段中①~~ ④句的顺序混乱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   )—(   )。

(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7、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请你在短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用“——”画下来。

8、用曲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9、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如果……就……

(1)(    )我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2)(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     )不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3)(    )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掉了。

 

10、把描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动词抄写下来。

()()()()()()

 

《蟋蟀的住宅》文段选读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和()。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和();外部特点是()、()、()和()。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和()。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宁可……也不不光……还因为……所以

A:

蟋蟀的出名()由于它的唱歌;()由于它的住宅。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

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肯随遇而安。

7、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

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B: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

C: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D: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巨人的花园》选段阅读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1、文段节选自

2、按要求填空。

近义词:

任性()温暖()反义词:

冷酷()愉快()

3、“噢!

是这么回事呀!

”中的“这”指的是()

A春天又来到花园的原因B冬天过去了C小男孩

4、词语搭配(从文段中找)

()的脸颊()的心()的花朵尽情地()

5、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通过这个童话故事也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去年的树》阅读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

“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

她问大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

2、在第8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请用线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4、鸟儿两次看着灯火;它会想些什么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写出来。

5、你喜欢故事中的鸟儿和树吗?

你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

6、学了这篇童话;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白鹅》节选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

但音调上大不相同。

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

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

这是表示对人惧怕。

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那鹅就不然:

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竞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

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

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描写白鹅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鹅步态的傲慢。

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蕴涵着作者对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

5、仔细体会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

6、高傲的白鹅容易被人捉住;你从中获得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4分)

______

《长城》阅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下面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瞭望()

A.liáoB.liào

(2)血汗()

A.xiěB.xuè

2.选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1)陡峭()

A.料峭B.平坦C.平稳D.安全

(2)坚固()

A.坚硬B.脆弱C.软弱D.纤细

(3)雄伟()

A.微小B.弱小C.伟岸D.雄壮

(4)自然()

A.天然B.自由C.刻意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C.长城是修在八达岭上的。

4.说长城是人类世界史上的奇迹;是因为(  )。

A.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B.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C.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长城是全凭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建造起来的。

 

《颐和园》阅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突出长廊的()和()的特点。

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特点。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再介绍()、()。

()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4、请用横“________”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

在文章中起()作用。

点明()。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

第二段中用()、()。

第三段用()、()。

6、画“”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看到()和()。

观察顺序是()。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

分别写了()、()、();重点描写();突出()。

9、耸立的意思是:

();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

都是先();再()。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时的美;第二句写了()时的美。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

换成“划”字好吗?

为什么?

13、作者根据()顺序先后游览了()、()、();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15、”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7、画舫: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葱郁: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情气爽: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搭石》片断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在加粗字正确的读音下画“____”。

俗语(súshú)  协调有序(xéixié)  

人影绰绰(zhuóchuò)  伏下身子(fúfǔ)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经常——(  )  大概——(  )  情景——(  )

3、第二段通过描写走搭石的两种情景来反映乡亲们的感情;这两种情景分别是(    )和(    )。

4、用“~~”线画出文中的一句俗语;并说说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搭石”要“紧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联结着

(2)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带去了

6.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试着写一写你发现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阅读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