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453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下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下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下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下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教案.docx

《七下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教案.docx

七下语文教案

翰英中学2016——2017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型:

讲读

程序

备注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步伐一起走上这条探险之旅。

  二、速读,整体感知:

  1、走进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作品有《罗曼·罗兰》等,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

  2、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完成这个句子:

“茨威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并从文章中找出依据,读一读。

  三、研读,探究赏析:

  我发现:

聪明的你,在阅读中是否发现“悲”之所在?

  ①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②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③他们认为: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悲”之所在:

A死亡之悲:

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失败之悲:

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作证之悲:

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我认识:

课文题目中编者特意在“悲剧”之前加上了“伟大”,你认识到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吗?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文章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细节,正是从这些细节,我们发现了探险家高尚伟大的地方』细节:

  ①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见证他们完成的业绩,而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赞叹。

  优秀品质: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

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

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伟大”之所在:

A热爱探险事业,勇于为事业而献身

  B从容面对死亡

  C强烈的团队精神

  D诚实、守信用,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四、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翰英中学2016——2017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课型:

讲读

程序

备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 rè]):

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

疑虑消除

幅度(fú dù):

①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

②两个可能极限之间的距离或长度。

急剧(jí jù):

快而剧烈;急速

抖动(dǒu dòng)①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

②颤动。

共振(gòng zhèn):

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敏感(mǐn gǎn):

①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

②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

耐:

禁得起;味:

意味。

寻味:

探索体味。

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预定(yù dìng):

意为:

在事前筹错。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

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轮廓(lún kuò):

轮廓,指边缘;物体的外周或图形的外框。

引申为事情的概略。

辨别(biàn bié)指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期待(qī dài):

期盼,等待。

俯瞰(fǔ kàn):

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分辨(fēn biàn):

区分辨别。

呈现(chéng xiàn):

展示出。

视野(shì yě):

空间范围或见识 。

验证(yàn zhèng):

检验或测验精确性或准确性

确凿(què záo):

真实,确实。

纯净(chún jìng):

①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物质或杂质的。

②无污染的;单纯洁净的。

轨道(guǐ dào):

①轨道指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等行驶的路线。

②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

也叫轨迹。

③物体运动的路线,更多的是指有一定规则的,如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和人造卫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

④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

生产已经走上轨道。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

本:

树根;末:

树梢;置:

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倒悬(dào xuán):

意思是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常用在民意、军事、政治等方面重大变化上。

错觉(cuò jué):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模拟(mó nǐ):

模仿,仿效。

遨游(áo yóu]):

远游,漫游。

鉴于(jiàn yú):

①关于;考虑到②由于,按照,根据。

严谨(yán jǐn):

①严肃谨慎。

②(结构)严密。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

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稠密(chóu mì):

 ①亲切,密切。

②又多又密。

摩擦(mó cā):

①使用压力在一物体表面上摩动。

 ②物体间擦动时有阻力的情况。

③观点相反者之间的冲突

瞬间(shùn jiān]):

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

呼啸(hū xiào):

①发出吹口哨的声音。

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

②发出的具有像笛子一样的尖脆声音。

裂缝(liè fèng):

一条细长的开口,细隙缝。

故障(gù zhàng):

①发生障碍或出了毛病。

②阻碍进展或影响效率的紊乱状况。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

聚精会神,屏住呼吸。

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

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寂静无声:

安静的没有声音。

容非常安静。

一般用来形容夜晚。

隐约(yǐn yuē):

①困厄;俭约。

②谓义深而言简。

③依稀不明貌。

模糊(mó hu):

不分明,不清楚

二、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比喻,夸张。

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

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意外”指: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

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

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

心情:

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

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

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

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明确:

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五、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

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模仿《太空一日》的写法,写一篇表现自己探险经历的文章,要求脉络思楚,语言简明。

总结固趣

本文写作者作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于平实的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一日为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有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就吸引眼球,“意外出现了”,不仅让“作者几乎难以承受”,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也让读者为之揪心。

“我看到了什么”,既写见到了什么,也写没有见到了长城,表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神秘的敲击声”写出了船行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出回归过程的惊险。

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据有很强的可读性。

布置作业:

1.预习《带上她的眼睛》,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翰英中学2016——2017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型:

自读

程序

备注

 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

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

回眸2016,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   漫步(màn)   迟钝(dùn)   闲暇(xiá)

  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

  

(2)词义

  迟钝:

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

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

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

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3.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交流点拨】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②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

(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

  ③为什么出不来了呢?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交流点拨】第2段:

“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第43段:

“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

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伏笔。

  2.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运用旁批法来体会其作用。

课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旁批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旁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或疑惑。

写完之后交换看,精选最棒的一则旁批交流。

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1)“热,热得像——地狱。

”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这不合常理。

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这几处就是埋下的伏笔。

  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

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

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这个小姑娘处境实在是太惨了,惨得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个事情。

  (3)“呀,真美,能闻闻它吗?

不,别拔下它。

”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悲惨。

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

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

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请你设想一下。

  【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

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

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

“你来了。

”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

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

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点拨】今天通过对科幻小说伏笔的旁批与品味,我们不仅读出了构思的精妙,也读出了科学及献身的精神。

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翰英中学2016——2017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

第24课《河中石兽》课型:

讲读

程序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

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

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

河中:

表示地点;石兽:

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讲了一个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