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07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docx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规划

 

陕西省**县**镇**村省生态村建设

总体规划

 

 

**县****村

二0一一年

 

前言

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是指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实行环境和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各项事业,促进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出现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 。

要通过一种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把群众的责任和利益联系起来,把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文明之路。

同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而创建生态村不仅带给广大人们群众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一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尤其在我国农村数量庞大,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

因此要建立生态集约型经济,必须进行生态村建设,将农村建设为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新农村。

目录

总则………………………………………………………………………5

1.1任务由来…………………………………………………………5

1.2规划编制范围……………………………………………………5

1.3目前我国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

1.4生态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6

1.5规划编制的依据…………………………………………………7

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8

2.1自然地理状况……………………………………………………8

2.2村域建设基本情况………………………………………………9

2.3社会经济状况……………………………………………………10

2.4主要资源状况……………………………………………………11

2.4生态村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12

3.生态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4

3.1指导思想………………………………………………………14

3.2基本原则………………………………………………………14

3.3规划时限………………………………………………………15

3.4规划目标………………………………………………………15

4.**村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17

4.1北部北部生态经济农业区…………………17

4.2中部居住区、文物保护区…………………………18

4.3南部工业园区………………………………………………18

5.生态村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19

5.1生态产业体系建设……………………………………………19

5.2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23

5.3生态人居体系建设……………………………………………28

5.4生态文化体系建设……………………………………………28

6.生态村建设的重点项目……………………………………………32

6.1建设项目名称…………………………………………………32

6.2建设位置、实施期限…………………………………………32

6.3建设内容及投资………………………………………………33

7.规划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36

7.1经费来源………………………………………………………36

7.2效益分析………………………………………………………37

8.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8

8.1法制保障………………………………………………………39

8.2组织保障………………………………………………………40

8.3行政管理措施…………………………………………………40

8.4资金保障………………………………………………………41

8.5社会保障………………………………………………………41

 

1.总则

1.1任务由来

根据《中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三城一县创建工作的决定》(**字[2010]15号)的有关精神,**县**镇决定以**村为试点创建省级生态村,为此编制《**镇**村省级生态村建设规划》。

1.2规划编制范围

本次规划编制的范围是**县****村辖区范围内。

范围总面积5000亩。

1.3目前我国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村庄整体建设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根据建设部对全国9省43县74个村的典型调查,96%的村庄没有排水设施,89%的村庄垃圾随意堆放,72%的村庄农民住房与畜禽混杂;几乎所有的村庄使用传统的旱厕。

农村交通道路状况较差、泥土路仍占较大比重。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设施、通讯设施、广场、运动场、文化活动场所、公共绿地的等都十分贫乏。

1.3.2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全国农村仅有24.9%的村庄有建设规划,70%以上的农户新建住宅,旧宅基仍然保留,两头占用,宅基地面积过大,建筑面积过多,滥占乱建现象严重。

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全国在13%以上),结果造成了可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或闲置。

1.3.3地域文化传统丧失

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住宅建设应该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生活习惯及历史文化特点相适应,目前,农村建设大都缺乏地方特色,许多地方浓郁的民居文化内涵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凌乱的钢筋水泥建筑,缺乏人文气息。

1.3.4住宅建设功能布局不尽合理

住宅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不够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对村庄的选址以及建筑的采光,通风与节能等因素考虑较少,甚至有些地区村庄住宅平面布局中,生产与生活、户内与户外、动和静、干与湿等不分,设施不全,设备简陋,不仅难以满足正常的居住需求,而且还容易引发疾病和安全问题。

1.3.5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村庄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许多农村地区没有明确的生态功能分区,房屋建设分散,给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生活区与畜禽饲养区混杂,污染问题突出;同时缺乏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和排放设施,未能与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如生产沼气),环境质量状况恶化。

1.4生态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我们建设生态乡镇、县、市、省的细胞工程。

其目的就是强调土地覆盖空间的异质性,注重对一定空间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居环境实行生态改造,使人们在生产发展、环境友好的空间尺度里过上富裕的生活,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村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彻底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凭借大棚香椿、黄花菜优势产业、绿化地等覆盖率优势,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建设,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到绝大多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对生态示范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生态村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

我们坚信建设文明生态村对于搞好村计划生育、普法教育、普及科技、扫除文盲等工作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创建文明生态村这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必将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推动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

1.5规划编制的依据

1.5.1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0、《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11、《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12、《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10《小城街道环境保护规范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202]82号);

1.5.2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标准

GB2042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3/593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5.3相关规划

(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环境创建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9〕160号)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村、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3)《陕西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4)、《**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5)《**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6)中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三城一县创建工作的决定(**字[2010]15号)

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自然地理状况

**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有十个组,2100人,510户。

从整体上看**村地势南高北边偏低,东面是南关村,南面是梁堡村,西面是伏中村,北面与毕家村土地相连。

从南到北被310国道、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西郑高铁分割。

形成东西狭长地形,居住分散。

**村是**市市级文明村,一村一品示范村,还是市级环境重点整治村。

**村中自然村最有名的为泉护村,泉户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同时提供了该类型发展去向的重要物证。

有老君庙一处。

保护范围为以泉户村为中心方圆500米范围内。

设有文保员三名负责遗址的保护和巡查工作。

但是盗墓贼猖獗,无法进行有效保护。

**县**泉户村遗址

2.2村域建设基本情况

**村行政隶属**镇,全村参加农合率为100%。

村内有**中学,一个医务室、**镇中心医院,固定电话普及率95%。

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也达到了90%,村委办公楼在2007年由村委出资50万元建造,占地面积为2300多个平方。

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村委办公楼内有群众娱乐室、舞厅。

有液化气站一所,可供全村和相邻村镇使用。

村庄道路道路硬化率为100%。

但无排水设施,生活污水沿着巷道直流。

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100%,供水水源来自村内130米机井。

农民卫生厕所覆盖为200户,建有沼气池的村民有86户。

2.3社会经济状况

**村土地面积5000余亩,可耕地面积为3200亩,经济作物有100棚大棚香椿(大棚香椿注册为**香椿)和少量的黄花菜,占地约700亩左右,其余种植小麦和玉米。

人均收入为5000元。

村南有耕地400亩,有**县**工业区约占本村耕地270亩。

有规模化养殖猪场3家,有种猪240头,年出栏共计1000头左右。

**县**香椿大棚

**县**香椿

村内地下水丰富,地上有泉眼,有80米深机井25眼,用来灌溉农田。

村内有140米深水井一个,用于全村生活用水。

农户庭院都进行植树,绿化效果较好。

有规模化养殖猪场2家,有种猪240头,年出栏共计1000头左右。

2.5生态村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2.5.1优势因素

1、土地资源丰富

总面积5800亩,人均土地面积1.5亩。

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合理,通过生态村建设使土地结构更趋合理。

2、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目前,**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00元,已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通过生态村建设,发展生产、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达标在望。

3、领导重视、生态建设的社会基础良好

近年来,**村村通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法律知识等活动,在全村进一步营造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一个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已经开始形成。

为**村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村村的领导班子积极响应创建**镇和全省环境优美乡村街道的活动,重视环境卫生问题和生态村建设。

两委专门成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专人负责。

积极组织人选,把各项工作具体细致的分配到人,每项任务都由专人负责,确保了每项工作的按时按量完成。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

生活不断富裕的**村村村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村领导的大力宣传下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已经初步意识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道路。

一些村民在庭院及居所四周种植了绿色植物,以美化居所环境和发展生态环境。

村领导对各种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工程也都予以理解和支持。

村内有专门清洁人员进行日清日运,使得路面每天都保持整洁。

2.5.2制约因素

1、村庄内生活污水无处排放:

**村村总体村域和道路规划比较整齐,但是没有考虑到村民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问题,导致下雨天,地势较低的村民居住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现象。

生活污水长期漫流。

2、村内巷道无照明设施,村民夜间出行困难。

3、居民总体素质和生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广大村民总体素质还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生产中的技术水平低,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含量和机制创新。

尽管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少数村民受长期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影响,乱倒垃圾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现象还存在,少数村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温饱即安、平安是福,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大计。

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5、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县环境保护部门人员缺少,乡镇未设立环保机构,对乡镇监管少,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更少。

因此,环境保护、环保规划、环保宣传也就无从说起。

6、农村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不完善。

在农村,有关养殖业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治理和监督,农村环境污染程度仍然呈上升趋势。

3.生态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基本原则

生态村建设要根据村级具体情况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施分类指导。

(2)协调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3)量力而行的原则。

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

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

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3规划时限

根据实际,**生态村建设期限为3年,即2011年—2013年。

3.4规划目标

3.4.1总体目标

对生态村建设的预期目标按照国家级生态村创建的考核指标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4.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水平、环境卫生、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等定量和参考指标,见表:

省级级生态村创建的考核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1

村里有生态效益型产业,且产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比率(%);

≥50

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年)

≥5000

3

农户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95

4

生活污水处理率(%)

≥70

5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

≥90

6

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

≥80

7

村庄道路硬化率(%)

≥70

8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9

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70

10

农膜回收率(%)

≥80

11

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

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12

环保宣传栏设置个数(个/100户)

≥1

13

绿化覆盖率(%)

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14

清洁能源普及率(含沼气)(%)

≥70

15

工业、服务业污染物排放

达标率(%)

100%

16

村民环境状况满意率(%)

≥95

3.4.4生态村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随着**生态村的创建,村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新村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社会服务体日趋健全,全村的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

总之,**生态村的建设将大大增加村级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民风淳朴,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该村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村规划目标依据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条件、生产能力、技术力量,从实际出发,通过项目建设创建生态村是可行性。

4.**村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

**村属于三门峡库区的淹没区,在**县2003特大洪水中,属于被淹区。

水资源丰富。

根据自然地理特性、生态环境质量、自然灾害状况现有生产力布局,参照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等资料,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分析,科学合理的规划,可大致将**村划分为三大生态功能区,即北部生态经济农业区、中部居住区、文物保护区和南部工业园区。

4.1北部北部生态经济农业区

以村正北方向毕柳路两侧向2100亩土地作为生态经济农业区,其中1200亩土地做为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基地。

1000亩为大棚香椿、香椿苗圃种植区

在陇海铁路以北和高速路以南土地作为黄花菜、花椒种植区,占地500亩。

主要特点:

本区属平坦地形,易耕种,水利方便。

主要问题:

农膜、化肥使用过量,易造成农膜污染和盐碱发生。

主攻方向和重点:

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由于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加速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化。

突出多种经营,通过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等生态产业,努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格局。

4.2中部居住区、文物保护区

郑西高速以南老西潼路两侧以北区域,作为新村建设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以泉户村方圆500米范围内遗址保护的专用用地。

主要问题:

泉户村遗址盗掘猖狂。

主攻方向和重点:

新村建设布局宜合理,有公用照明设施和垃圾台、生活污水有管道接入**镇污水处理厂,设置国保单位标志牌、警示牌。

在遗址周边埋置100余根“保护文物,珍爱家园”为主题的文物保护界桩。

设置治安防控及文物保护哨卡,将社会治安防控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打击盗掘古墓葬和其他破坏遗址犯罪活动,结合广播“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在重点区域周围安装了有线广播,经常性地开展文物保护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4.3南部工业园区

本区位于项目区陇海铁路以南,310国道以北、**工业园区以外土地130亩。

主要特点:

本区为**县**工业园区,是**县重点规划的工业园区之一。

主要问题:

工业粉尘、工业废水污染严重,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本区域(带)是**村,利用群众的闲散资金,成立石板材加工专业合作社,占地130亩。

以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来反哺农业,促进经济增收。

主攻方向和重点:

依托**工业园区,进行生产和销售。

重点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工业区外设置防护距离和防护林带。

5.生态村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5.1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5.1.1主要目标

重点建设大棚香椿和黄花菜、花椒基地,依托国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划定村化肥农药控制区,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及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施肥,大力使用有机肥料,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断巩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成果。

建立“畜-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畜(禽)、畜(禽)粪便入池发酵、沼液沼渣作为花椒、香椿大棚、黄花菜基地有机肥的生态循环模式,将村内两家养殖场迁至高速铁路以南,高速公路以北,东柳路以东至沟峪河的百亩土地,同时扩大养殖场规模,达到有种猪2000头,年出栏80000头。

形成经济效益2.4亿,建立利用猪粪进行沼气供村民使用、沼液灌溉、沼渣追肥大棚和黄花菜和花椒,形成“猪—沼—作物”的能源生态模式.

5.1.2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致性分析

紧紧围绕创建生态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现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的建设步伐。

产业带的建设要与生态村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依托现有各区建设,立足系统整合,着眼于扩容提升,建设各功能区。

各生态功能区内部要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同时,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5.1.3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

1、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根据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其他相关规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以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达到能量转化率最高、物质产出率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实现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1)推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发展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硬化渠道、喷灌、微灌、滴灌、渗灌、地膜下灌等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水的生态效率,减少用水量,实现用水减量;种植养殖和生活用水方面采取综合循环的办法,洗漱水冲厕所、畜牧养殖业冲洗用水灌溉农田等

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

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适当缩小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对于区内农村空地,要及时复耕;房前屋后要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使用土地,并把对土地的使用和养护结合起来。

如把农耕、园艺、养殖、种树、种草等结合起来,将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及木本作物结合起来,这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等都有很明显的作用;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

大力开发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用于烧饭、照明、取暖等,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有机垃圾采用喂养牲畜、集中腐烂作为有机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将畜禽粪便由目前的作肥料一次性使用,改为生物质能源、肥料两次利用。

即把畜禽产生的粪污通过厌氧发酵提取沼气,解决农村的烧饭、照明等生活用能;再把厌氧发酵后剩余的残渣作肥料使用。

(2)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

第一,减少化肥用量,全面禁用肥效低、挥发性强的化肥,推广有机肥和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新型控释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

目前主要是施肥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

将微量元素及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

第二,减少农药用量,同时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