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005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 教育综合第三章.docx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第三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教育目的: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质的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联系

教育方针:

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

二者区别:

1、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2、教育方针具有政策规定性和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

3、教育目的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教育方针由政府和政党提出的。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六、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七、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来源于教育解决的矛盾)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的教育理想

(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2、就是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八、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钦斯、马斯洛。

观点: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泰斯纳。

观点: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3)教育的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教育的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阐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培养独立的个性。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含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含义: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

体育含义:

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美育含义: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形成创造美的能力为美育的最高层次。

劳动技术教育含义: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

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智育:

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体育:

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

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使人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素质教育概念

定义: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3、素质教育的内涵:

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教育观念

(二)转变学生观(三)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四)建立素质教育保证机制(五)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

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的概述

1、学校的概念

学校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服务。

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含义: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特性: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3、学校文化构成:

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组织与制度文化构成。

物质为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等。

精神文化:

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组织与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

4、学校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5、学校文化形成过程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三、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念

(1)、广义的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2)狭义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的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

(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

(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4、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我国的制度化教育开始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全国统一教育宗旨的形成

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代表人物:

库姆斯和尹立奇。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之父:

法国保罗—朗格朗)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6、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性、全民性、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和实用性

第四节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开始于“废科举,兴学校”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进程

1、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

又叫《钦定学堂章程》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

《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了制度化。

教育目的是: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学制向现代化迈进。

4、1922年的壬戌学制

该学制又称刘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新中国学制的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3、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基”

4、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和类型

1、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分: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从类别结构分: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2、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是有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3、我国当前学制改革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巩固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是全部教育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政治本位论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城市和农村相结合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6、“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7、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B、健全的品德素质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8、()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A、培养学生认识美的能力B、形成创造美的能力C、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9、中国最早的学校起源于()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教师B、学生C、校园设施D、学校观念文化

11、学校中,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的是()

A、校园环境B、教学设施C、校园绿化D、后勤人员

12、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

1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在()提出的。

A、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五育”病句,这反映了()

A、“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B、“五育”地位存在不均衡

C、“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D、“五育”可以相互取代

15、“教育不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是()教育的理想。

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

16、下列属于教育生活本位论的是()

A、卢梭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斯宾塞

17、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的是()

A、“六三三”制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D、多种形式并存

18、“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A、春秋战国时期B、唐宋时期

C、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后D、明清时期

19、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伦理本位C、科学本位D、个人本位

20、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B、培养“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21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时期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2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替代的关系C、主客体的关系D、具体与抽象

2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不能偏离()

A、教学大纲B、教学计划C、教学目的D、教育目的

24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

A、基本要求B、明文规定C、总的要求D、阶段要求

2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功能,下列不是教育目的功能的是()

A、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B、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C、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D、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

26、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培

27、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

A、培养目标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育法规

28、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B、徐特立D、蔡元培

29、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面向全体学生

C、强调创新教育D、取消应试教育

31《大学》中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

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这主要反映了()

A、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B、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C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D、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2教育目的具有()

A、主观性B、客观性C、主观性和客观性D、随意性

33、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4、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

A、地市级人民政府管理的体制B、县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体制C、乡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体制D、镇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体制

3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B、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D、课程设置

3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

37、在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中,有一种学制的特点是: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等,这是()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多轨学制

38、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全民化阶段

39、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教育组织的出现

40、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是()

A、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全面发展的教育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D、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

A、学习能力B、品德素质C、创新精神D、实践能力

3、学制具体规定着()

A、学校的性质B、学校的任务C、入学条件D、修业年限

4、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有()

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分支型

5、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有哪些()

A、清末废除科举制度B、教育形态定型C、学习化社会的构建D、全国统一教育宗旨形成

6、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7、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类型是()

A、官学B、文士学校C、私学D、书院

8、下列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B、少年宫C、教育考试制度D、教材

9、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

A、六三学制B、五四学制C、九年一贯制D、四二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