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705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努力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高质量发展目标时期,是体育事业肩负历史使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时期。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结合体育发展实际,为明确“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举措,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体育领域变化大、亮点多、发展快的五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省体育系统高位谋划“1542”工作思路,有效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省,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四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累计投入10.55亿元用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创新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资助新建新工程项目近千个,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社会足球场地已达1248片,建设各类冰雪场地27个、在中部地区规模最大。

到2020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二五”末1.29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

积极唱响“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新主题,每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百场以上,带动县市举办赛事活动千场以上、镇村举办赛事活动万场以上,初步形成“百千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格局。

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十二五”末1600万人增加到1900万人,全省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4%。

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统筹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竞技体育实力提升。

深入推进运动员体能强化工程、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竞技运动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省运动员共获得国际比赛冠军297项次,全运项目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获冠军95项次。

体育产业日益壮大。

稳步实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四年行动计划,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体育消费政策体系,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体育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

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体育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体育培训、体育康养、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航空俱乐部、潜水夏令营、击剑培训点、冰雪运动场等新模式应运而生,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99%,比“十二五”末提高9.12个百分点、休育市场主休明显增多、省体育产业集团挂牌成立、卓尔当代文体等成功上市,体育产业机构总数达到25000家左右。

体育产业扶持力度加大,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拉动效应明显,五年来累计投入6916万元扶持136个项目。

体育彩票销售安全有序、持续稳定,全国排名由“十二五”末第20位上升至第8位,“十三五”期间累计发行体育彩票480亿元,筹集公益金91.48亿元。

体育竞赛提档升级。

“十三五”期间,共举办46项国际一流赛会、115项国内一流赛事,其中成功举办了军运会、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环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圆满承办了世界杯男子篮球赛、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等国际顶级赛事,精心打造了网球公开赛、马拉松、爱飞客飞行者大会等品牌赛事,提升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体育改革取得实效。

探索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竞争性申报制度”“省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竞争性申办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省体育工作强大合力。

联办共建改革成效明显,省优秀运动队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

事业单位改革“试水”突破,进一步营造了改革氛围、积累了改革经验。

足球改革深入推进,制定出台了《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列入国家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健身专项行动试点城市。

体职院恢复高职招生,体育人才、体育宣传、体育法治以及体育文化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建成体育强省的重大机遇期。

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为体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为建成体育强省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全面建成社会为体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体育多元功能价值更加彰显为体育发展拓展新路径。

体育事业发展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全省各级各部门、广大群众对体育多元功能价值的认识,体育的强身健体、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引领的功能不断拓展,体育与教育、卫生、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的效益更加彰显,现代社会对体育综合价值和高质量发展的期许,必然引领体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体育发展开辟新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身的必要性。

作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决战之地、决胜之地,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消费意愿更加强烈,给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体育发展也呈现新特征、面临新挑战。

体育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部分市州至今没有标准的“一场两馆”、少数市县甚至没有“一场两馆”,市、县、乡、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仍然缺乏,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基础不牢,高水平教练员和顶尖运动员青黄不接。

新项目一时难见成效,落后项目振兴发展依然艰难。

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全形成,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还不畅通,省级业余体校支撑作用不充分,市县级业余训练基础弱化。

职业体育发展步伐不快,“三大球”发展水平不高。

体育产业发展质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产业总量不够大,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带动力、影响力不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高端供给不足,智能型、智慧型体育设备、运动装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

体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体育工作管理人员不足,制约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育事业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创新管理服务模式转变。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为国争光为省添彩为使命,以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弘扬体育文化为引领,以加快体育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治理效能,奋力谱写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全面领导。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走体育发展道路,深化体育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体育,破解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主动顺应大体育时代融合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体育与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各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真正让体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对体育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特色与普及的关系,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总体目标是:

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十三五”体育发展水平、高于“十四五”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体育综合实力位于中部地区前列、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群众体育高质量有效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参与全民健身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功能稳步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建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稳定的优势项目群。

评价体系公平合理,训练体系科学高效,赛事体系成熟定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办队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奋斗目标。

——体育产业倍增目标顺利实现,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彰显。

产业体系更全、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市场主体更活。

智能制造、智慧体育、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更广,发展环境更优,体育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三大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助力“三大球”全面振兴。

2021年和2025年全运会力争各夺得1枚金牌;运动员进入五人篮球和排球2024年国家队阵容,2021年和2025年全运会力争夺得1枚篮球或排球金牌。

——青少年体育共享融合发展成果,释放育人综合功能和价值。

体教融合取得实质进展,青少年健康促进、后备人才培养、赛事融合进一步加强,建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1000所。

——体育文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

以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初步形成。

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的成效,体育治理效能大幅提高。

党对体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依法治体更加深入,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加科学。

专栏1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第三章“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建设

坚持把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以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为抓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场地设施。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科学编制体育场地设施全域规划,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社区足球场、户外运动中心等健身设施,并通过科学定位和专业评估,统筹考虑增加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

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金边银角”建设小型、简易、便民群众体育设施。

推进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新建或改建县(市、区)级“一场两馆”项目100个。

坚持以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为引领,推动新工程向城市社区、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延伸拓展。

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

推动体育场馆多元化投资运营,实现一馆(场)多用。

推进体育场馆智慧互联,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深度应用。

广泛开展健身活动。

持续唱响“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全民健身新主题,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进一步完善“百千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探索建立群众体育运动健身等级制度。

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重点支持“三大球”、冰雪项目系列赛事活动、大众山水运动等全省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发挥我省资源禀赋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推广民族和地域传统特色赛事活动,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蓬勃开展,增强全民健身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加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政策支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引导多元力量举(承)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落实《省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制定体育赛事活动工作指南和评估办法,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体育赛事活动监管和服务。

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

加快省、市、县体育总会建设和省级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体育总会。

大力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和乡镇、村全民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基层群众健身有组织、有阵地、有指导。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完善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内容。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党组织应建尽建,强化内部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

积极探索体育社会组织孵化试点,建立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等级评估制度,开展多元化监管,重视监管结果运用。

优化全民健身服务。

围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体育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活动,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

充分利用体育场地资源,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与社会共建共享,实现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

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打造省全民健身信息化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咨询、国民体质监测等信息化。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加大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职工等人群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提升重点人群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探索推行“基层体育委员”制度,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专业师生、体育科研人员参与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

开展体育扶贫助力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以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持续支持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壮大为重点,激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活力。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身促进健康新模式,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将监测指标纳入我省健康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加大体卫融合试点力度,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卫健、民政等部门合作,推动学校、医院、社区和社会力量等开展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一站式”服务,促进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下沉到群众身边。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运动促进健康相关专业,培训可开具运动指导方案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

建设“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出台慢病防治运动干预服务指南,促进重点人群通过运动提升身体素质。

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认真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要求,主动融入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国家战略布局,利用我省地理资源优势,助力冰雪运动加快发展,促进在竞技冰雪、冰雪健身、冰雪产业、冰雪人才等方面的跨越发展,将打造成为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示范省份。

积极推动冰雪进校园,开展冰雪冬令营活动,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持续办好冰雪大会,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活动形式,办成标志性的精品赛事活动。

引导各类主体投资新建一批冰雪运动场所,全力打造地区自然滑雪场和,咸宁等室内冰雪场馆为代表的国家“南展西扩东进”示范基地。

专栏2公共体育服务重点工程

1.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

持续推进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不断优化项目类别设置、资助模式、建管运维方式等,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三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

到2025年,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县级项目覆盖100%县(市、区),乡镇项目覆盖90%乡镇(街道),村级项目覆盖80%中心村(社区),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2.“百千万”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品牌工程。

重点推广“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

“十四五”期间,每年举办100余场省级、1000余场市县级、10000余场乡镇(街道),社区(村)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3.特色体育示范阵地建设工程。

贯彻落实《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办法(试行)》,创建体育菁英培养基地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菁英基地)150个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1000所。

完善省、市(州)、县(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点)建设,各级打造常态化监测示范点1-3个。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坚持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作用,稳步推进我省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贡献力。

优化项目布局。

按照“夏奥项目全覆盖、冬奥项目上水平、优势项目扩规模、潜力项目抓提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战略选项,增强羽毛球、游泳、跳水、举重、赛艇、花样游泳、田径体操等传统优势项目和基础大项,新增冰雪、手球、曲棍球、棒垒球、水球、橄榄球、街舞等新兴项目和集体大球项目,合并弱势项目、淘汰落后项目,重塑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新优势。

建立省运周期衔接顺畅、有机统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开放举办体制。

探索推进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办队模式。

深入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合理规划项目布局,提高训练水平,打造20-30支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我省竞技体育新的成绩增长点。

通过公开竞争申办、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资助等方式,拓展延伸“省队市(县)办”、“省队校办”、“社会组织共办”多元化办队模式。

积极承接国家队省办。

完善竞赛体系。

各类社会主体依法组织商业性赛事,形成覆盖全部项目、全部年龄、全部人群的体育赛事体系。

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统一的全省性青少年体育赛事,省级单项运动协会组织职业赛事、青少年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

对接全运会赛制改革取向,全面推动全省综合性运动会改革。

加强赛事安全管理。

举办、承办50次以上国际赛事,150次以上全国一流赛事,扩大体育影响力。

强化体能训练。

继续推进运动员体能强化,完善体能测试指标体系,以“体能+科技”打造运动员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科学化、体能考核常态化,将体能指标纳入运动员招收资格条件,体能考核成绩纳入项目中心绩效管理范围,省优秀运动队基础体能达标率实现100%。

培养后备人才。

完善“1+6+名校+N”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同步建设、资源共享、互相支撑。

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认定工作,优化县(市、区)级青少年训练布局。

推进更多运动项目在学校中普及,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运动项目贯通一致的“一条龙”人才体系,解决学生体育技能特长培养衔接问题。

开展新周期国家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考核评估和建设工作。

以赛事引领全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向。

推动职业体育发展。

加强职业体育发展规划引导,研究制定税收、赛事安保等扶持和激励政策。

完善现有的足球、篮球、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建设,推动排球、羽毛球、网球、棋牌、冰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建设,力争使我省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10支以上。

进一步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职业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水平。

推进科技助力。

将体育科技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引进先进训练设备,推广科学训练技术,完善现代检测手段,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组织和实施科技攻关,构建多学科、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强化体育、科研医疗等融合为一体的复合型保障团队,提高训练监测、运动创伤防治和运动营养补给水平,实现重点项目,重点运动队保障团队全覆盖。

加强反兴奋剂管理。

建立参赛、进队、上岗三大资格准入教育与测试体系,健全常态化反兴奋剂管理机制,实施全覆盖的兴奋剂检查和反兴奋剂教育监督,加强对涉兴奋剂风险品的管理,加强安全管控和风险排查。

推进奥体片区标准化兴奋剂检查站建设,建立反兴奋剂教育拓展活动示范基地,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

专栏3竞技体育发展重点工作

1.完善竞技体育科医保障体系。

加强省优秀运动队“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建设,完善保障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和运行办法,实现保障团队全覆盖。

完善建立“科、训、医、教”一体化的训练基地模式,建成1-2个国家级训练基地,打造竞技体育科训中心。

加强与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合作。

2.完善“1+6+名校+N”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明确项目中心、省属体校、学校、基层体校和社会组织在后备人才培养条中的职责。

对接我省竞技体育战略选项,进一步扩充训练项目,建立以项目中心为龙头的上下联动机制,加强“1+6+名校+N”工作的计划性、统筹性和协调性,每年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

省属体校布局项目不少于20个,省属体校在训青少年运动员不少于2000人,省属体校“三集中”运动员不少于600人。

4.建立人才强体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间,全省高级教练高水平裁判员年均递增5%以上。

到2025年,全省教练员队伍规模1000人以上,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规模达2500人(含省队市办、校办、联合培养运动员)。

培养反兴奋剂检查官50人,纯洁体育讲师150人,建成2个以上反兴奋剂教育培训基地。

(三)实施产业倍增行动,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坚持把体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内循环,全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市场化、体育产业一体化,推动体育服务加快发展,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倡导全民健身,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健身俱乐部和健身组织,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

繁荣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游泳、徒步等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发展电子竞技、航空运动、汽摩运动、冰雪、马术、山地户外运动、帆船、击剑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积极推广居家健身、工间操等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

繁荣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引进和培育一批长期落户的国际顶级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较高品牌价值的主场赛事,不断扩大网球公开赛、爱飞客等赛事品牌影响力。

规范发展体育培训业。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培训市场,有序开展体育培训机构等级评定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评价工作。

创新发展体育制造业。

建立促进体育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联动机制,支持体育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生产车间,推广应用智能技术与装备,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强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区。

深入推动体育与旅游、教育、医养、商贸、文化、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

加快提升生产性体育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体育中介咨询、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产品研发设计、体育创意营销等。

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建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对湖业会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两翼支撑作用,辐射带动全省全域协同发展。

围绕“两城一地一中心”总目标,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国家运动健康城市、国家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赛车航空运动产业中心”。

支持城市群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以休闲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智能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支持城市群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以户外运动产业和体育高端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支持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