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44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docx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

文/周宏春

摘要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在人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观念,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应该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意识,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率先垂范,将绿色化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变小为大,生活方式绿色化将成为人们的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生活方式绿色化:

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据此,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生活方式绿色化与绿色消费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涵

生活方式绿色化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在“衣”的方面。

人诞生以来,“衣”的功能不断变化,从遮羞、保暖到美观。

追求美观成为现代服装的重要功能,“人靠衣裳马靠鞍”就是经典表述。

在西方,炫耀性消费已不受待见,逐步向保暖功能回归;而我国的少数人仍在追逐奢侈性、炫耀性消费。

不少国人出国旅游的兴趣之一是购买奢侈品和顶级时装。

鉴此,应倡导勤俭节俭意识,避免过度消费;倡导将自己已经不用但质量仍好的衣物捐赠给需要的人,减轻生态足迹。

在“食”的方面。

食乃“果腹”也。

在“吃不饱”年代,“画饼充饥”是人们的口头禅,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营养过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每年“大吃大喝”带来的餐桌上的浪费超过2000亿元。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了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方面的治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事实上,人胖了再“减肥”是多重浪费,因而应当以营养结构合理的食物代替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坚决不吃珍禽异兽,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住”的方面。

“居者有其屋”,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动员口号和国人的努力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居住面积迅速提高,现已达到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应理性认识住房大小,毕竟“睡觉只要一张床”。

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土地占用面积、建筑材料和能源、水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也密切相关。

我们应当自觉承担环保责任,不能只考虑“安乐窝”而不管不顾生态环保。

在“行”的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2014年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

“堵车”成为一些城市的“常态”,由此带来的油品进口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以及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凸现。

如果我国人均小汽车保有量与美国一样,4个人3辆车,届时中国私人小轿车数量将达11亿辆,比目前世界上的汽车总量还要多;所修建停车场和道路需要的土地面积,大约相当于我国水稻田总面积;每天耗费的汽油比目前世界汽油总产量还要多;再考虑产生的污染和交通堵塞,这样的消费模式带给中国人民的将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因此,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出行,应多骑自行车,不能一味追求汽车数量。

在“游”的方面。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于“行万里路”,也是丰富业余生活、打发闲暇时间的不错选择。

然而,少数人在旅游中,随手乱扔垃圾、踩踏草坪,乱刻乱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有失东方文明的举止必须改变。

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素质,在旅游中自觉做到“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大小便,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实施“黑名单”制度,将不文明的人和行为记入“黑名单”,以树立中华民族保护环境、爱好文明的良好形象。

绿色消费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支撑

国际上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

一是倡导消费者选择没有受到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除人们理解的绿色低碳及资源效率高外,绿色消费还包含人类健康、不降低生活水平及方便舒适性、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涵。

可持续消费10年框架计划列入了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峰会的成果文件中,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就业,推动生产和消费的资源消耗最小化,不欠子孙后代的资源环境“账”,让子孙后代享受到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体现了人类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起,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的“三绿工程”。

中国消费者协会把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主题年”。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先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绿色消费模式专列一章,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我国存在一些绿色消费误区。

有人将绿色消费当成了“消费绿色”。

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

非绿色产品不用,但一次性塑料袋随手乱扔;有些家庭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但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各地建了很多高尔夫球场,不仅占用大片土地,还耗用大量水资源,这是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娱乐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很不利。

此外,我国没有开展绿色消费的统计、核算和评价。

将防雾霾口罩、空气净化器、新能源汽车、有机食品等归入绿色消费并非好事;如果这些产品消费“方兴未艾”,恰恰反映我国的“绿色消费”任重道远。

推动绿色消费,倡导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义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人类消费正在给地球带来挑战。

WWF出版的《世界生命力报告2014》数据显示,在40年时间里,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9%,淡水物种的生命力指数下降了76%。

全球范围内90%的野生渔业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或完全开发。

在过去50年中,地球上约一半的原始森林消失了。

目前,全球每分钟消失39个足球场面积的森林。

生态耗竭速度的增长源自人类碳足迹的增长。

自1961年以来,人类碳足迹增长了11倍。

2014年的地球超载日是8月13日,即人类在8月13日以后使用的都是借地球以后的可再生资源。

我国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湿地湖泊萎缩、地面沉降等问题十分突出,也导致物种的丧失。

因此,把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传递给公众,并吸引更多负责任的企业参与,以此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转型,让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模式成为新常态,十分迫切。

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和矿产资源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从国别而言,美国比中国小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人口仅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人均国土面积中国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因此,我国不能照搬美国的消费模式。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和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不良消费方式。

因此,必须通过推动我国绿色消费,减少消费中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能源、水资源利用不当,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土地沉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能源的不合理消费还会增加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家庭生活的过度消费则增加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导致一些城市周边堆放大量生活垃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甚至危害居民健康。

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也与汽车的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雾霾天气多发,给群众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改善环境,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消费具有连带效应,减少消费可几何级数地减少资源投入。

德国学者魏茨察克提出了生态包袱的概念,即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减少消费可以成倍地减少前端的资源投入。

例如,一个10克重的金戒指,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一件170克重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公斤等。

在生态系统的末端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投入,还可以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污染排放。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带来诸多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我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

改变不科学的消费习惯,提出并倡导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消费理念尤为迫切。

绿色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经济政策以增进消费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最终归宿.不但可以达到投资促进消费的作用,也有助于解决人口、资源、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城镇化以及全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诸多问题,在转变消费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时,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永续发展。

消费具有弹性效应,增加消费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事实证明,各种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

但如果消费数量增加,这种效果就会被抵消。

如汽车引擎的改进可以使耗油量降低、污染排放量减少,但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却轻而易举地抵消了这种效果;住房设计及建筑材料的改进可以减少建筑材料消耗、节约能源资源,但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会抵消这种效果。

因此,控制盲目的、不顾环保的消费需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重要,也是实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必然选择

由于绿色消费理念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尚未纳入到宏观决策的全过程,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尚未植根于群众,“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阻碍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人们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

因此,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矫正我国当前存在的不正常消费行为,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等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面临多重制约

绿色生活方式尚未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绿色消费文化尚未形成:

生产者在设计和提供消费品环节,没有考虑或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原料的再生料使用比例,以及节能、可回收性、可降解等特征;媒体对公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影响力,但在宣传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文化方面基本缺位;在这一大背景下,绿色生活方式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虽然近年来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国内外活动不少,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公众对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为什么要绿色消费,哪些是绿色产品,哪些品牌产品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等的认知度还比较薄弱。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识不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一部分人有了绿色生活的意识,但离转化为绿色行动还有很大差距。

换句话说,绿色消费尚未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面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公众埋怨的多,从自身找原因的少,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因此,亟需采取措施,提高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度。

绿色消费的促进政策尚不完善

我国绿色消费的鼓励性政策不完善,绿色消费品认证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生产者没有义务生产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绿色产品,消费者无法识别哪些产品是绿色产品。

一方面,关于绿色产品认证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认可机制,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鱼目混珠,难分真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生产和市场出售的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而那些不顾环保、浪费资源的产品,则价格相对较低,绿色产品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对浪费型、奢侈型消费的惩罚性政策相对缺失:

政府尚未制定财政支出应采购绿色消费品的约束性制度、对非绿色消费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惩罚性财税措施等。

政策的不完善影响了绿色消费的氛围形成。

缺乏绿色生活方式的联动机制

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管理机制缺失,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工作推动,人们在生活中在一些领域已经树立起环保意识,由于一些制度不尽完善,配套设施还跟不上,导致相关工作推动缓慢。

涉及部门众多,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难度较大。

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面极广,需要环保、发改、工商、工信、商务、财政、教育等众多部门联动,携手推进。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点和保障措施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统筹安排,需要多方面协调推进。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也需要全社共同行动,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是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合理制定远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分工。

依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新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出台“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细则”,使之与“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相呼应,与中央下发的意见精神相配套,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二是规范绿色消费市场。

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

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以节能、降耗、减污、降碳为目标,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基地建设,扶持绿色产业。

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和追溯制度,对假认证伪绿色产品予以严厉打击。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

应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按行业、领域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开展绿色信贷,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

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

运用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

四是培育生态环境文化。

文化对公众的影响是无形的、久远的。

应培育环境文化,做大做强环境文化产业,创作出一批倡导生态文明、反映环保成就,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图书、书法、绘画、摄影等环境保护宣传品。

大力开展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境文化活动,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文化产品,利用影视、戏曲、音乐及图书漫画等形式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方法,使生活方式绿色化由无意识、下意识上升为行为习惯。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推行绿色消费,增强绿色理念,营造绿色氛围。

建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持续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自觉形成以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开展绿色生活教育活动,制定公民行为准则,增强道德约束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让公众随时可以关注绿色生活指数。

六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率先垂范。

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同时,要用好名人效应,倡导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适时推出绿色生活形象大使,激励他们做好示范,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力戒炫耀性消费。

七是将绿色化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消费是人们每天都有的活动;每一项消费活动都会对资源、环境、生态产生影响。

应尽量使公众的消费绿色化,如尽可能购买散装物品,抵制过度包装的产品;选用节能环保的家电等家庭用品;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剃须刀、梳子、拖鞋等产品;使用可充电电池;鼓励学生教材重复使用;用天然、无公害的物品代替化学制品和杀虫剂;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抑制不合理消费。

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变小为大,生活方式绿色化将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行为习惯。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