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294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旅游文化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旅游文化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旅游文化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旅游文化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概述.docx

《旅游文化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文化概述.docx

旅游文化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1.西方的文化定义

法国:

法国的《迈尔百科辞典》(1971):

“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

《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

“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

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2.我国的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

近代之前,我国的“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的文治教化和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本教材的文化定义:

文化: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的“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

西藏的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

中庸观念

(二)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举例:

原始的山川草木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的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等旅游景点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

举例:

中东地区国家的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是文化。

3.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举例:

中国的故宫、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并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的建筑材料,而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

(三)文化的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四)文化的种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

大群体的共有文化相对于其中的小群体文化而言称为主文化。

亚文化:

相对于大群体的共有文化来说,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2.雅文化和俗文化

语言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文化称为雅文化或高雅文化。

语言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的文化称为俗文化或通俗文化。

雅文化又叫在朝的文化,也叫阳春白雪。

俗文化也叫在野的文化,或是下里巴人。

3.文化和反文化

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形成一种文化并且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同时还会存在一种与其完全相反甚至对立的文化,那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就是文化,相反或对立的文化就是反文化。

(五)文化的等级序列

由小到大: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区

1.文化特质

是指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文化最小、最基本的单位。

人类文化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都可以称为文化特质,它便于人们识别不同文化系统的细微差异。

例如,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中国人穿旗袍,日本人穿和服。

2.文化丛

一定文化特质的集合或组合称为文化丛或文化丛结。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是陶器,生活用具是陶器,装饰也是陶器,形成了陶器文化丛结。

3.文化模式

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

文化特质、文化丛只是一个社会群体文化在某一质点、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表现,文化模式则是反映一个社会群体在整体上的文化状况或面貌,而且文化模式较之文化特质、文化丛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一种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产生或消失并不能立即引起整个文化模式的改变。

不过,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当文化特质、文化丛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文化模式的相应变化。

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助于人们把握区域、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和差异。

文化模式具有排他性:

个人的价值选择必须遵从社会的价值体系(孝道);吸收与自己相类似的文化。

4.文化区

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它有一定的文化中心和覆盖区域,有可以分辨的范围和边界,在区内具有相对的文化均质性。

综合文化区和类型文化区。

(六)旅游文化定义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人指出:

“一定意义上,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事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最早正式使用了“旅游文化”一词。

(其阐述内容具体见教材)这个定义更多得解释了文化的类型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但没有讲明旅游文化的本质。

由于旅游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又是一个新兴学科,其概念的科学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将学术领域的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其一,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

其三,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生活观念形态的一种反映,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

而且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会文化向旅游领域的简单移入或嫁接,而应该是以一般文化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

同时尽管旅游活动古已有之,其中不乏文化因素,但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应该是现代的事情。

旅游文化:

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化规律。

从广义上说,它是一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从狭义上说,它研究的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旅游文化的问题。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是按照旅游文化的构成来划分的,由于构成的划分角度不同,因而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见解:

(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文化的结构,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旅游精神文化。

旅游物质文化,指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者视觉可以辨识的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态的文化物质实体,如宫殿、园林、坛庙、古人类遗址、桥梁、造像、碑刻、雕塑以及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等,如苗族芦笙节、大理三月街、傣族泼水节等。

旅游精神文化,也叫旅游观念文化或旅游心态文化,指引导、影响人们旅游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等,如儒家“中和为美”、道家“自然为美”、佛家“空灵为美”的审美观念对旅游者思维的指引。

(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

包括旅游者的观念、行为模式、思想与信仰,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

旅游客体文化。

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象。

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随着旅游消费内容的扩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旅游介体文化。

在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起到中介体作用的文化。

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导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等,其中旅游服务文化应是旅游介体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三)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特性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的特性,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两部分,即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文化,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

前者主要研究文化对旅游者旅游态度、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后者则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旅游审美的文化特征和基本类型。

旅游经营文化是旅游经营者所反映和创造的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是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过程,包括旅游资源文化特质分析、旅游产品的文化规范、塑造和表现方法等。

旅游企业经营文化,是指旅游企业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显在和潜在层面上的文化建设。

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是指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宏观的经营文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确立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环境的营造、旅游对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业的影响等等。

(四)按照文化交流环节划分的研究内容

此种划分方法认为,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是以旅游主体为中心,以区域文化生态为对象,以跨文化交流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多样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

因此,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即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和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的特征,以一般文化的特征为基础,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承袭性和交融性。

1.地域性

就是指地域差异性。

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自然环境说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文化,像树上的果实一样,依照气候和其他地理条件而产生。

东西方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就孕育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透彻地指出: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

”这种地域性文化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环境,民族分布的地域性又是文化地域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正是这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构成了旅游吸引物的魅力,从而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2.承袭性

即文化的继承性。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

继承下来的文化既包括物质的,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烹、炒、煎、炸、炖、煮、酱、腌、炙、溜、熏、烤等多样化的烹调手法;也包括精神的、无形的,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民族性格,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沉淀于潜意识底层。

文化的承袭性使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今天,旅游者能够领略不同地域千差万别的文化景观,就有赖于文化的这种特性。

实际上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承袭性,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

比如我们把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这种文化的变化和演进在旅游过程中是随时可以感受到的。

3.交融性

是指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

古今中外,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文化的交流冲突从未中断。

历史上,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冲突不断。

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汉、唐、明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远地区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尤以唐朝为盛。

当时的绘画、歌舞、服饰、器具大多带有西域文化的风尚,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长安,“洛阳家家学胡乐”。

少数民族乐器也多有传入内地,并且沿用至今。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的相互融汇、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

文化交流促进了洲际、国际、族际间的文化认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整个文化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给后人留下数量巨大、价值极高的文化遗存。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受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影响,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表现为历史悠久、生命力强、积淀深厚三个方面。

1.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华夏5000年文明,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历经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进入现在的工业社会,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转换,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汗漫似海,累积层叠,灿烂辉煌,是民族发展的无穷滋养和动力,是永恒的精神长城。

历史文化是无价的,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其中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被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在它们之中,唯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等息息相关。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质文化,形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黑格尔在比较各个文明古国之后说:

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

中国旅游文化与中国5000年文明史一样生生不息,其演进过程从未中断,而且借助自身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形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3.中国旅游文化积淀深厚

在中国,古人类遗址、宫殿陵寝、王府民居、特色城镇、名人故居、村寨城堡、弄堂胡同、宗祠牌坊、石窟园林、亭台楼阁、桥梁水利、书院会馆、战争遗迹、碑塔寺观、壁画岩画、书法雕塑、歌舞音乐等历史文化遗迹比比皆是,极具旅游价值。

中国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还创造出能够指导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文化。

这种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审美趋向、民族性格。

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大度气概,还是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相一致的“天人合一”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为邦本思想,都是人类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具有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激励人们形成强烈的趋善求治的价值取向。

这些精神文化同样对旅游者具有十分强大的感召力。

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第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无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其魅力均在于文化内涵。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物化的文物古迹、无形的民族风情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无疑都属于文化范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风貌。

自然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自然现象等。

人类对历代名山胜水进行了文化建设,使其从客观的物理世界转变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具有文化美。

名人足迹、诗词、歌赋、游记、题咏、碑刻等,将山水等自然景观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泰山的摩崖造刻、杭州的苏公堤、四川的都江堰都是具有永恒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

山水美是思维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概念,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具有文化性。

第二,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根本特性

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经历,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通称为旅游产品。

美的享受,精神的升华,文化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根本的追求与向往。

离开了文化与审美,又何谈旅游。

旅游者迥异于一般商品的消费者,他是文化消费者和审美消费者,购买的旅游产品必须是文化产品。

换言之,旅游业生产销售的核心产品必须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

因此,旅游业开发景区要注重文化内涵,强调文化品位,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文化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旅游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导向的服务性行业,全体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形成“宾客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念,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

为此,旅游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为旅游者这类文化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

如在礼仪上,要注意仪表整洁,穿着得体,谈吐文雅,举止大方。

旅游接待人员的总体仪表美恰似一尊动态的雕像,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典雅端庄的仪表是无声的语言,是精神世界和气质风度的外化,会给游客的旅游审美活动创造一种积极而愉快的前奏。

而且作为“民间大使”,旅游从业人员的仪表美还具有社会意义,它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再如旅游从业人员还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微笑服务,“微微一笑不费力,可产生无穷魅力,受惠者变得富有,给予者不会致穷,微笑转瞬即逝,却留下永久的回忆。

”这种明朗、甜美、自然的微笑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语形式,对游客起着积极的情绪诱导作用,它有助于创造出温暖和煦的友好气氛,使游客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益于积累或形成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即“美好的回忆”。

此外,旅游从业人员还应精通专业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心理、禁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丰厚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宽自己的国际文化视野,以便提高旅游接待工作的有效性。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它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日益成为各界频繁讨论的论题。

定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

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Globe’90)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项指标: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核心目标: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

旅游业的可持持续发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游者、当地百姓、未来的旅游者以及未来的当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同一利益群体代际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

(三)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对它的内涵——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乐生活动。

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义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

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性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第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称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

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如由于旅游者乱涂乱画等不检点的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接待地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真面目等等。

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它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侵害。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

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