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南京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中考化学试题解析
2007年南京中考化学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大米发生霉变
B.
冰融化成水
C.
木材变成木炭
D.
葡萄酿成美酒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
A、大米发生霉变的过程中有有毒的新物质黄曲霉素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材变成木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葡萄酿成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生理盐水
B.
消毒酒精
C.
液氮
D.
碘酒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解答:
解:
A、氯化钠易溶于水,生理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酒精易溶于水,消毒酒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液氮是由一种物质液态的氮气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D、碘易溶于酒精,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3.某种精密陶瓷是用纳米氧化铝(A12O3)制成的,具有类似金属的塑性和韧性,质量轻,强度高.纳米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
解: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2x+(﹣2)×3=0,则x=+3;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一氧化碳
D.
红磷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白烟是指白色固体,木炭、一氧化碳燃烧时不能生成固体,而是生成气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解答:
解:
A、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产生白烟;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不能产生白烟;
C、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产生白烟;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能产生大量白烟.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掌握白烟的实质,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进行分析.
5.据报道,一高校对南京某湖湖底淤泥的一项调查实验表明,底层沉积的淤泥中铅、镍、铬、锌等重金属含量,已经超过了南京城市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这里提到的铅、镍、铬、锌是指( )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
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分子的构成,用微观粒子来表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氟、钙、铁、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6.“抓好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你认为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
逐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
B.
将废弃的秸杆就地焚烧
C.
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能源
D.
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考点: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
可以从节能、减排、对环境无污染等角度来分析解答.要注意焚烧使处理垃圾的一种方法,但会造成二次污染的,不能采用.
解答:
解:
A、乙醇是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可以节省化石燃料同时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正确.
B、燃烧废旧塑料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能造成空气二次污染,故B错误;
C、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是洁净能源可以节能也可以减排,所以C正确.
D、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节约能源也可减少污染,所以正确.
故选B
点评:
节能降耗减排,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之一,与之相关的知识也成为中考的重要考点.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滴加试剂
C.
过滤
D.
称量NaOH固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
实验操作型。
分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C、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使待滤液沿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
D、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直接放在托盘上会腐蚀托盘.
解答:
解:
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
B、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缺少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掌握过滤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8.化学科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设计和制备新物质,为人类造福.例如,尽管柠檬酸(C6H8O7)存在于一些水果中,但现在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大多数是人造的.下列有关柠檬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柠檬酸属于有机物
B.
柠檬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
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6:
8:
7
D.
柠檬酸的水溶液pH<7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判断;
B、根据柠檬酸的化学式C6H8O7进行分析其元素组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D、根据酸溶液一定呈酸性,其溶液pH<7,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由此可判断柠檬酸(C6H8O7)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根据柠檬酸的化学式C6H8O7可知柠檬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
(12×6):
8:
(16×7)=9:
1:
14;故C错误;
D、根据酸溶液一定呈酸性,其溶液pH<7,因此柠檬酸的水溶液pH<7,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9.气相合成金刚石薄膜被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金刚石薄膜的原理为:
CH4
C(金刚石)+2H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氧化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反应的表达式判断,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氧化反应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
解:
CH4→C(金刚石)+2H2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根据反应类型的概念可知,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观察选项,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根据反应表达式来判断反应类型,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反应类型的特点进行.
10.“绿箱子环保计划﹣﹣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联合行动”已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开展了近两年.下列有关废弃手机中的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节约金属资源
B.
可以节约冶炼相关金属所消耗的能源
C.
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回收废弃手机中的金属材料没有任何价值
考点: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
手机中含有多种金属其中不乏稀有金属,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减小由于冶炼这些金属而消耗的能源,同时也可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解答:
解:
A、可以节约金属资源的说法正确,因为回收的金属可以再次进行利用.
B、金属的回收利用减小了由于冶炼金属而消耗的能源,故此选项错误.
C、手机中的一些重金属废弃后会污染土壤,回收后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此选项错误.
D、因ABC的说法均正确,则D的说法一定错误,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一道金属回收利用题,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节约与环保的教育,属基础性生活常识题.
11.2007年4月26日晚,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火炬及接力传递计划路线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发布.此次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丙烷(C3H8),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3H8+5O2
XCO2+YH2O,其中X、Y分别为( )
A.
1,3
B.
1,5
C.
3,8
D.
3,4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遵循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进行配平即可.
解答:
解:
化学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
通过观察可得出X=3,2Y=8,即X=3,Y=4.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火炬的燃料为载体,考查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中的应用.
12.2007年2月,国家科技部通过的一项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开发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涤纶和羊毛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鉴别
B.
任何塑料袋都可以长期盛放食品
C.
橡胶都是人工合成材料
D.
合成材料的使用有百利而无一害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合成橡胶及其应用;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
A、羊毛成分是蛋白质,涤纶是合成纤维,可根据其性质进行分析.
B、塑料的种类很多,有些在受热时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
C、橡胶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类.
D、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合成材料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危害.
解答:
解:
A、羊毛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味,而涤纶燃烧后为黑色小球,所以可以区别.
B、塑料制品好多有毒的,如聚氯乙烯塑料在受热时会释放出有毒的气体,污染食品.所以错误.
C、生活中的橡胶大部分是合成橡胶,橡胶树产的橡胶属于天然橡胶.所以错误.
D、合成材料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危害,如白色污染等.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试题难度较小,但知识点零散,平时学习要多加梳理和总结.
13.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B.
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D.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7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277﹣112=165;故A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2;故B错误;
C、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故C正确;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的应用.
14.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
氧化汞、汞、氧气都是化合物
D.
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分子种类要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
解答:
解: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不正确.
C、汞、氧气属于单质.不正确.
D、汞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及其物质的分类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解题.
15.乙烯(C2H4)是石油炼制的重要产物之一.常温常压时,乙烯是一种气体,它与另一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另一种气体可能是( )
A.
H2
B.
CH4
C.
C2H2
D.
CO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先计算出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85.7%,因为,混合气体的碳元素质量分数为87%,而乙烯<87%,所以,另一种气体的含碳量一定要>87%才能是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大于87%,分别计算出选项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即可解答.
解答:
解:
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100%=85.7%,
A、H2中不含有碳元素,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0;
B、CH4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100%=75%
C、C2H2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100%=92.3%
D、CO中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100%=42.9%
因为,混合气体的碳元素质量分数为87%,而乙烯<87%,所以,另一种气体的含碳量一定要>87%才能使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大于87%;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二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可以判断属于阴离子的是哪项.
解答:
解:
A、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1,则为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则为阴离子,故B符合题意;
C、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则为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则为阳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
17.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气体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C
CaO固体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FeSO2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除去物质中的杂质,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除去,除杂的时候注意,所选的除杂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后不能引人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可以,所以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经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故A正确;
B、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所以不能用稀盐酸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碳酸钠,故B错误;
C、加水则氧化钙与水反应,使原有物质变质,所以不能用水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故C错误;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排在铁和铜的前面,可以把铁和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加入足量的锌粒,硫酸亚铁和硫酸铜这两种物质都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能用锌除去硫酸亚铁中的硫酸铜,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除去物质中的杂质,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除去,除杂的时候注意,所选的除杂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后不能引人新的杂质.
1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
B.
在tl℃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c的不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时,变成饱和溶液
D.
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计算。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②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等.
解答:
解:
A、由于没有说明温度,故A错误;
B、由于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即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c的不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时,不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于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19.把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加到X、Y、Z三种金属中,Y表面有气泡产生,X、Z始终无明显变化;把X的硝酸盐溶液滴加到Z中,Z表面析出X.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A.
Y>X>Z
B.
Y>Z>X
C.
Z>Y>X
D.
X>Z>Y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
把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加到x、Y、z三种金属中,Y表面有气泡产生,x、z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Y>H,X和Z活动性都小于H,把x的硝酸盐溶液滴加到z中,z表面析出x说明Z>X,综合分析,则三者的活动性为:
Y>Z>X,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20.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 )
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
阴离子阳离子
OH﹣
NO3﹣
Cl﹣
SO42﹣
CO32﹣
Na+
溶
溶
溶
溶
溶
K+
溶
溶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Cu2+
不
溶
溶
溶
不
A.
①Na2CO3②SO3③BaCl2
B.
①NaHCO3②SO2③KNO3
C.
①Fe2O3②CO2③Ba(NO3)2
D.
①CuO②CO③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