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11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

新课标高中历史经济史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经济史的核心价值:

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概念:

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历代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部门以及某些自然地理环境(与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有密切关系的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进一步可扩大为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历代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阶级、阶层、家庭、婚姻等;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则包括历史上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近年来的史学范式: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按纵向来分可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按横向来分可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有政治文明、物质、精神文明等。

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全球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现代化史观认为: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等。

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

因此经济史我们可以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来复习,经济史总的概括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由于学生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特别陌生,对此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详细的阐述。

★、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为例)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

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耜耕或者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时)→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2、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1)、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

(2)、商周时期:

少量的青铜农具、主要是耒耜、石锄、石犁

(3)、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汉代: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还出现了犁壁、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牛耕技术推广。

(5)、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2)、汉代:

出现了代田法,后来又出现区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隋唐时期:

水稻种植普遍采取育秧移栽技术。

(5)、宋元时期:

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

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

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6)、明清时期:

明朝由外国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和种植。

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出现了套耕法。

4、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改进

(1)、水利工程

名称

修建时期

所在省份

作用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灵渠

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期改制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宋朝时出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

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个体农耕

①、商周时期,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多采用集体劳作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春秋战国时期: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原因、特点、评价、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谚语)

①、性质:

井田制名义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一种贵族土地私有制。

②、内容、

③、瓦解:

时间、原因、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确立的过程、分类(国有制有哪些、土地私有制有哪三种形式)、

②、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

时间、根源、影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有哪些、目的、结果。

7、中国古代土地的经营方式:

田庄经营、租佃经营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的进步:

时间(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商周侍寝是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

代表产品: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技术的进步:

西周时期已经有了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懂得冶炼生铁和钢、

西汉时期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使中国冶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③、冶铁燃料的进步

春秋后期用木炭冶铁西汉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使用焦炭冶铁

2、制瓷业

①、商朝时期②、东汉时期烧出成熟的

③、南北朝时期烧出成熟的④、唐朝时期已形成了

⑤、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⑥、元朝时烧制出和开始进入生产时期。

⑦、明朝创造了和

⑧、清朝出现了和

3、丝织业

①、原始社会我国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汉代时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的称号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出现了技艺。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时期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和成为丝织业中心

4、棉纺织业:

①、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改造棉纺织技术,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③、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1、构成因素:

以官营手工业为例:

管理者(官员),原料(官府提供),产品(官府分配,不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

经营形态

出现时间

特点

地位

生产的目的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2、在民营手工业中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①、时间、地区、部门

②、原因、基本特征

(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表现

①、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的誉称。

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

②、唐朝起

③、明代

④、清代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秦朝以前的历史):

商业开始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②、商朝:

,成为独立的行业;商朝人以善于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③、周朝:

实行“”政策,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

④、春秋战国时期: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时期:

商业发展缓慢

①、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②、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日中为市、坊市分开)

3、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①、原因: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流通。

②、表现: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和“”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

商业空前繁荣

①、原因:

②、表现:

A、两宋商品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元朝,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集于此。

5、明清时期,国内商业继续繁荣

表现: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③、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和

④、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

(二):

从贝壳到银元――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商周时期:

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和职业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

货币形态有了很大发展。

从取材上看,一般以青铜为主,也有归金属黄金和白银;从外形上看,有布币、刀币、贝币、切割称量币等。

3、秦朝、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奠定了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4、西汉武帝时:

铸造,通行全国。

5、唐初:

废止五铢钱,发行“”。

反映了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和人们货币即财富观念的增强。

6、唐宋时期:

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

7、北宋:

四川地区出现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8、元朝:

将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纸币流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

9、明朝:

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三)、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②、官府设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

①、城市中和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市中。

城郊和乡村的“”更加普遍。

②、旧时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宋朝还出现了新的娱乐场所

2、主要商业市镇或商业都市

(1)、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

、、、。

(2)、北方商业都市:

、、、、等大都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3)、南方商业都市: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使、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的大都会。

以至于出现“”()的说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1)、西汉时:

由于和,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

因为统治者实行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有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注:

(十三行是充当官府与外商之间的中介机构)

2、朝贡贸易:

(1)、含义:

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

不在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典型: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的特点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1)、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3、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历代政府重农抑商的表现

(1)、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

抑制富商大贾

①、原因: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动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

A、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B、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

、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赋税等等。

(3)、明清时期:

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表现)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清朝雍正帝也强调: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为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③、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重农抑商

(1)、积极性:

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下,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原始资本积累和自由劳动力市场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的落后。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2)、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危及统治

(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4)、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内容:

(1)、海禁:

明朝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

主持下进行。

清初禁止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2)、闭关锁国: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政策(不是全部禁止,还留下广州一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

3、评价(有积极的、但主要是消极的)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全。

消极是主要的:

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时间、地点、行业: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现象(特征):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小农经济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手工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封建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

④、地主、商人受传统思想影响,买田置地,很少投资于手工业,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⑤、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从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压制了资本主义发展,

⑥、长期以来重利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工业文明(工业化)

一、工业文明的准备阶段

(一)、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影响)

(二)、早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哪些国家、各自对外扩张的特点、过程、结果怎么样?

如何评价早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工业文明的崛起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

1、条件:

政治前提(制度、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资金条件(资本)

劳动力条件(雇佣、自由、高素质的);市场条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市场);

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丰富还是贫乏等)

2、重要的发明创造(开始的标志、有哪些重大发明?

3、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1)、条件:

政治前提(制度、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资金条件(资本)

劳动力条件(雇佣、自由、高素质的);市场条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市场);

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丰富还是贫乏等)

(2)、重要的发明创造(电力工业、交通领域、化学领域、通讯领域)

(3)、影响

三、市场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

2、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原因是早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叫初步形成)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4、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也叫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四、工业文明的扩张(课本主要讲述对中国的冲击)

(一)、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冲击

1、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沿海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原因是什么、表现、解体的地方、影响),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有哪几种),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关键要抓住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运动

背景、内容(特别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代表)、评价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①、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代表性企业

②、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确切的说是甲午战争后)、原因、表现、影响

③、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时间(1912——1919年,也可以说是一战期间)、原因、表现、影响

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时期:

时间(1927——1936)、原因、表现、影响

⑤、民族工业的萎缩时期:

时间(1937——1949)、原因、表现、

⑥、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时间(1946——1949)、原因、表现

4、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和对民族工业发展有利的因素有哪些?

5、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二)、对中国社会生活结构的冲击(可以从社会史的研究角度来看)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在什么地方?

(1)、衣着改良:

原因、表现、影响

(2)、陋习革新:

原因、表现

(3)、饮食变化:

原因、表现(4)、住房的变化:

表现

(5)、礼仪的变化:

、表现(6)、婚姻风俗、丧葬风俗的变化

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背景

(2)、表现

3、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铁路的发展概况、公路的发展概况、水运的发展概况、航空的发展概况。

(2)、通讯的发展概况

4、交通工具的变迁和通讯事业的影响

5、大众传媒的变迁

(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概况

(2)、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概况

(3)、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4)、“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个经济政策、五个领导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1921年2月)

(1)、背景、目的、内容、特点、评价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8年,也有的学者说从1926年开始逐渐取消)

背景、标志、内容、特点、作用

3、“斯大林模式”也称为苏联模式或者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确立)

背景、形成过程、特点、评价

4、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执政):

背景、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5、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执政):

背景、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6、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执政):

背景、内容、特点、结果、失败的原因、

7、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和教训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过渡时期(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一化三改)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含义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地区、突出成就、意义

③、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1953——1956)

哪三大改造、走什么样的改造道路和方式、特点、实质、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66)

(1)、成功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

背景、内容、意义

(2)、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②、大跃进:

内容、评价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特点、后果

④、纠正失误: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3、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时期(1966——1976)

(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很快从政治领域波及到经济领域,前两年工农业损失超过1000亿。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邓小平被打倒后,国民经济形势又陷入了混乱。

4、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

原因: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的指导

5、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现在)

(1)、起点: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基础、内容、意义

(2)、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作用

②、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内容、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过程、结果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②、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是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③、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六、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自我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标志、特点、表现、影响、各国的对策及结果

(二)、罗斯福新政

背景、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复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特点和实质、影响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表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的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①、黄金时期:

时间、原因②、滞胀时期:

时间、表现、各国的对策

③、复苏和繁荣:

时间④、衰退时期:

时间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实质、发展历程、范围、评价

6、第三产业的兴起:

原因、作用

7、新经济的出现:

概念、时间、领域、出现的原因

8、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含义

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原因、建立的过程、两个机构及宗旨、特点、认缴资金及地位、评价、崩溃

2、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原因、经过、性质、宗旨、评价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三大支柱及意义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1、欧洲联盟:

原因、形成过程、特点、意义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原因、建立过程、特点、目的、作用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原因、过程、特点、性质、扩大、合作的内容、意义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