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句读文言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952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句读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无句读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无句读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无句读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无句读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句读文言文.docx

《无句读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句读文言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句读文言文.docx

无句读文言文

无句读文言文

【篇一:

无句读文言文】

◆◆非回享用户暂时不能发布经验“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

◆◆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相关经验52012.03.17142011.03.2102012.11.0482011.08.1732013.01.07作者的经验如要投诉,请到,如要提出意见、建议,请到反馈。

热门杂志第1期作文书写技巧833次分享第12期祝你好“孕”414次分享第1期当我们有了孩子314次分享第1期新学期新气象134次分享第1期孕妇饮食指导483次分享2017baidu◆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篇二:

无句读文言文】

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例1: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

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

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

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

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

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

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

分析:

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

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二、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

厩(ji)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

厩(ji)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

问马。

(《论语》)

分析:

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

厩(ji)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

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

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

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

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

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

也、矣

三、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与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例4:

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原文标点:

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通鉴》)

分析:

这是裴子野议论南朝刘宋亡国原因的几句话。

幼王临州是指分封年幼的皇族到地方上去做王。

长史、典签都是官名。

当时用骈(pin)体写文章,句子总是两两相对的,从文体特征来看,不能以三句为一个断句单位;再从层次来看,长史和典签各为一层意思。

修正标点:

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四、要关注层次,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五、要关注句意,寻找首尾衔接。

文言文句子衔接往往比较紧密,顶真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文中找出首尾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考虑句读。

六、要分析层次,借助总分关系。

文言文句段间,往往有总分,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据此断句。

七、要培养语感,借助检验定句.

①看断句后语意是否讲得通。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不通。

正确断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看断句后内容是否合情理。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不通。

正确断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例谈文言句读

古人作文章时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大部分的古文是不断句的,人们读书要自己句读。

语意表达已尽处为句,念为gou用v表示(勾与句古时同音),而读则指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的,念为dou用/表示。

《说文解字》说到/(zhu),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实际就是句读(dou)的本字。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古人以习六书,明句读为小学,它是读古书的入门之学。

《礼记学记》说:

一年视离经辨志。

意思是说小孩读书一年后,要考查离经辨志。

这里离经即指句读能力。

句读为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常涉及到语法、修辞和音韵等知识。

一、联系上下文,明辨词句义。

大体说来,词和句的意义有未了解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有的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的是把甲义误认为是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错断句读。

所以,不仅要掌握单个词字的意义,要纵观全篇,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仔细体会推敲,句读出文句的本来结构,使语气清楚明了。

例如:

(1)

(正)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误)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要是没有弄懂这句话中无事是两个单音词,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的无事的意思。

想当然的人很容易句读成第二种形式即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2)而乡邻之生/日蹙

乡邻之生是主语,日是状语,一天比一天之义,如果要将生日当成现代汉语的出生的日子讲,则会酿成笑话,文理根本讲不通。

(3)今齐地/方千里

古文中地方是两个相连的单音词,为土地面积(方圆)之义,如果要译成现在齐国的地方有千里远显然有些牵强。

(4)于是相如前进缶

这里的前进是两个表连动关系的单音词,意义是上前进献与现代汉语意义差别很大,如果没有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的意义,单独出现则无从得知其意义。

二、利用字词标志

文言文当中有许多词在句中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具有暗示性,可以用作句读的标志。

如处于句首的虚词有:

盖、夫(且夫、故夫、若夫)来表议论性的,俄、旋、向者、既而来表时间的,故、然、而、然则来表逻辑关系的连词。

(1)夫战,勇气也。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5)向者仆常厕下丈夫之列

(6)既而将诉于舅姑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9)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处于句末的虚词有:

也、矣、哉、乎、焉、邪、耳、耶等。

(1)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

(2)吾知所以距之矣。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狡兔有三窟,仅免其死耳。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是曰,曰字后面是引语的必须冒号再加双引号,但是须注意的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和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具有独立性,可单独成句的一些发语词,如噫、嘻、呜呼、唉哉等。

三、利用句型标志

1、者也表判断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2、疑问、反问句式如何为、安为、不亦乎、何之有、奈何、若何。

(1)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世方乱,安以富为?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5)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6)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四、利用修辞标志

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修辞现象。

有些修辞现象在形式上具有易于分辨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成为帮助标点文言文的形式。

比较常见的是排比、比喻、回环、顶真等。

(1)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排比)

(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比喻)

(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顶真)

【篇三:

无句读文言文】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

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

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括号中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①四国之为:

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

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扬州中学朱学慧

【参考答案】

1.断句: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断句: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翻译:

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

“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

”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3.断句: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断句的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附答案:

(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2)译文:

雕刻的技巧,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如小一些。

鼻子大可改小,鼻子小不可以改大;眼睛小可以改大,眼睛大不可以改小。

做事情也是这样,为它想好退路,那么事情将很少失败。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

焉,也,焉,也;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