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585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纸(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

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3.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

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4.表1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表1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入十一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 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5.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

“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7.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离经叛道B.追求真理C.反对理学D.强调民本

8.表2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表2

时间

承借人

货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9.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

“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

”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10.20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专门创办了《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一些有关妇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倡导“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11.1924 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

“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12.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

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1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成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14.图1为1953至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

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15.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路印。

图2是新中国在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它表明当时

A.中国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B.“大跃进”运动引发了浮夸风

C.中国国防的发展举世瞩目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显著

16.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

其做法

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17.“调整罗马人与外族人关系的法律,并且逐渐成为在人的自然理性的引导下的以解决历史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为内容的法律”,是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18.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

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19.图3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0.“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

”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21.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

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2.1714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

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23.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

这一变化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B.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24.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A.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得到广泛传播B.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D.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25.“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26.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

”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

”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27.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的行动。

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

” 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柏林危机

28.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

”其目的在于

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B.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29.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

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秋序以对抗苏联等国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30.表3 选自某历史著作归纳的历史史实,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表3

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

9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50年代和60年代大公司重新掌握日本经济

90年代后期印度和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问世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80-1987年大多数拉美国家收入下降

2000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3000万人

1982 年墨西哥拖欠国家债务

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组约世界贸易中心

A.美苏“冷战”B.世界政治多板化C.区域经济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在答题纸(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作答选考题时,请考生务必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除黑,客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3.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1--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5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3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史氏(梁启超)曰,班定远(班超)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古罗马帝国),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达,谬言海上之奇辛殊险,英遂气沮,于是东西文明相接触之一机会坐失。

读史正是有无穷之憾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 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

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

而我则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二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

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表现出的求同存异精神与和平诚意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

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

与此同时,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除了进出口贸易外,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思想意识的层面看,万隆会议的成功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

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能的。

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亚洲地区一些矛盾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是否愿意借鉴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万隆经验,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李潜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与中国对万隆会议的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开辟新航路影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说明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趋向。

(10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

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他列举白话文的八益;一曰省日力,二曰除矫气,三曰免枉读,四曰保圣教,五曰便幼学,六曰省炼心力,七曰少弃才,八曰便贫民,并“一言以蔽之曰:

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

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破和立的具体同一,在白话文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

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选做部分

33.(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年龄区分黄(3岁以下)、小(3岁-10岁)、中(10岁-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上)。

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纳租粟三石,绸絹二丈、绵三两。

户口不实便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藉,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

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

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祥”,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

經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99)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概括指出南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举措。

(9分)

(2)据材料,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

(6分)

34.(15分)【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

基本内容是:

因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即“全体一致”原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会员国如违背盟约而从事战争,其他会员国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军事及政治制裁。

在联合国宪章中,集体安全规定的基本内容是:

安全理事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即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之行为之应付方法,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当事国实行制裁,如和平手段不足以恢复和平,安理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等等。

——据徐蓝《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联合国宪章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反映出二战后国际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9分)

(2)根据材料,指出在集体安全原则方面,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有何明显的不同。

(6分)

35.(15分)【历史-重要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观应在同治、光储年间编写《易言》一书。

他在序言中指出“由今之道,变今之俗,宜览往古,法自然,诹远情,师长技,攻其所短,而夺其所恃。

”这正是《易言》一书写作的宗旨。

郑观应认为,在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国的出路“一言而蔽之曰:

莫如自强为先。

”他指出。

“欧洲各邦皆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

益纳税于货,而寓兵于商也。

”在该书的《论商务》《论开矿》《论火车》《论电报》《论机器》《论船政》等篇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积极主张近代企业由商民自办,认为中国商政不兴,主要在于政府官员的巧取豪夺和官场腐败积习的干扰。

在政治改革方面,他大胆地提出设议院的主张,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

唯在上之人权衡自乘”,上下“情谊相隔”。

他把两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 三代之遣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观应思想主张的历史意义。

(6分)

第I卷

1.A 2.B 3.D 4.C 5.C 6.B 7.A 8.D 9.A 10.D 11.A 12.C13.A 14.C 15.B 16.B 17.C 18.A 19.D 20.B 

21.C 22.D 23.B24.C 25.D 26.A 27.A 28.B 29.B 30.D

第II卷

31.

(1)不同:

郑和下西洋影响有限;西方开辟新航路,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推动了西方探险活动的持续开展。

(4分)

成因: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西方远航则是为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所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海外殖民。

(6分)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实行海禁和重农抑商,导致航海活动每况愈下;西方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推动,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远洋航海蒸蒸日上,(6分)

(2)传统特点:

坚持和平友好交往;比较注重扶助弱小国家。

(4分)

新趋向:

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谈化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思想更趋成熟,“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2.评分说明:

分值

要求

一等(10-14 分)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体现材料信息内涵。

(3分)阐述时代背景准确,运用史实合理,由此推导出的历史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11分)

二等(4-9分)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与材料信息有所联系。

(1-2分)

阐述时代背景准确,运用史实合理,由此推导出的历史结论基本成立;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7 分)

三等(0-3分)

所述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0分)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0-4分)

答案应包括自拟论题,如:

如体现思想与文体二者关系的“新思想与新文体”、“新思想与新文体相辅相成”等;体现新文体作用的“新文体与思想解放”、“新文体促进思想启蒙”等;体现过程的“近代中国语言的变迁”等;体现时代性的“思想运动与文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等。

(3分)论证部分应包括材料信息的解读(4分),依据教材所学知识进行的阐释(4分),以及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认识。

(3分)

示例

论题:

新文体与思想解放(3分)

论证:

材料表明,维新派人士认为旧思想与文言文密切联系,主张借助白话文宣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8分)总之,新文体是传播新思想的有效载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需要使用新文体。

(3分)

33.

(1)背景:

隋初户籍混乱;强宗大族隐庇人口。

(4分)

举措:

制订户籍新法,按年龄区分人口;命令官吏清查隐漏户口;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

(5分)

(2)确保了政府赋役征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强宗大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户籍制度的完备,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6分)

34.

(1)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更加珍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加突出;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强制性,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9分)

(2)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国联盟约未对侵略正式规定具体的制裁措施,联合国明确规定了包括武力在内的制裁措施。

(6分)

35.

(1)主张: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4分)

背景: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出现了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兴起。

(5分)

(2)具有进步和爱国的意义;冲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