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43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docx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

 

讲座幻灯ppt下载1 讲座幻灯ppt下载2

 一、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理发育,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末期。

这个时期,人体生长在经过青春期的急骤发育后,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也就是发育成熟和定型阶段。

他们的身体生长,主要表现在形态发育、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育、性生理成熟几个方面。

  1.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

  我国高中学生,大多数年龄在15-18岁的范围内。

这个年龄阶段,人体的生长发育反映在外部形态上有些什么特征呢?

一是身高、体重、胸围的发育。

这是评价身体发育的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出现增长速度减慢,年增长值减少的趋势,但仍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二是男女孩子由于肌肉、脂肪的增长水平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体态特征。

三是性生理成熟带来了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除生殖器官以外的不同性别的特殊征象,男孩子形成了宽肩体壮的男子汉现象,女孩子则发育成丰满娇美、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2.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育

  到了高中阶段末期,孩子的心脏机能加强,肺活量增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细胞的分化均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迅速发展,达到了人生的最高水平。

此时,他们的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但也容易冲动、闯祸甚至出事故。

  3.性生理成熟

  性生理的成熟给孩子造成巨大震荡。

由于男女机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意识的产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异性间的吸引、接触、交往就成为必然。

有人将性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两性疏远期、两性接近期和两性恋爱期。

高中生即处于两性接近期。

因而,高中时期的异性交往是符合规律的,可以不必大惊小怪,为此而惶恐、担忧。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

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

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

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

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

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对异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

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隐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

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10.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总之,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

这种情况对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内化为高中生自身的需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矛盾,成为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动力。

同时,高中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为认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向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

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

  高中生认知学习的自控程度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渐趋成熟。

高中生能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

他们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探究性体悟的课题。

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并且元认知水平提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准确和效率。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

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

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

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

“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

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

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

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

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

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

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承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

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前瞻性。

  青年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

正如马赫列尔所说:

“青年是在把过去——现在——本来联结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在《冬天的晚上》一诗中这样描述青年占有未来的优势:

  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

  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

  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

  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

  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地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将赢得未来”。

  5.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对此梁启超有一段极妙的对比: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放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推保守也放永旧,推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6.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

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

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

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

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

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

  7.社会性。

  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象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

如模拟角色活动“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对自治、自理、自立、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刊物等的要求,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

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

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

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高中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

  高中生所掌握的道德行为准则知识日趋增多,其道德知识结构也日益复杂。

同时,他们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水平也有了新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更加概括、抽象;从内容上看,更加深刻。

高中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渐达到“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水平,并且对不同类型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较高;其次是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大致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他们不仅仅自觉遵守某些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及社会公则的灵活性。

我国的有关学者研究基本支持了这一理论。

其具体结论可概括为:

①大部分高中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倾向于阶段5;②依高中生道德判断的特征可将其所处的阶段定名为“以自身的责任感及利害关系为前提的服从阶段”;③道德概念的理解与道德判断的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较少,它们并不同步发展,主要表现在高一学生不及初中的判断水平;④往往把主观因素看作首要的,把客观因素看作次要的;⑤从跨文化差异比较结果看,我国高中生道德认识水平高于美国同龄人,其成因可能是文化背景及教育方式。

  高中生通过道德思维获取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

高中生道德观念的发展与其道德判断能力紧密相联。

有人用四个故事分别研究了16岁的高一学生对学习、集体任务、社会公益学习、劳动等的责任观念的发展规律,发现他们在“强制性责任水平”、“半理解责任水平”、“原则的责任水平”等三级水平中大多数达到“原则的责任水平”。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

高中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支配下实施某种道德或不道德行为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情感特征。

情感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道德感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感,是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二是想象性的道德感,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的道德感,是一种把道德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最自觉的情感体验。

以上这三种形式的道德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高中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中,且每种形式本身又有程度与水平等级的问题。

但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各种道德情感形式中,伦理性的道德感体验占据优势,由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也不断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直觉的情绪体验日渐减少。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高中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发展中的社会群体,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道德情境,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必然表现出种种道德行为习惯。

林崇德的研究表明,高中生已经有80%形成了道德习惯。

从道德习惯的内容上看,两极分化的现象很明显,包含着良好的与不良好的道德习惯;从道德行为习惯的稳定性来看,高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他们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往往要比在家里和社会上要好。

此外,我们还发现高中生的道德习惯有一定的“摇摆”性,同学校与家庭教育管理水平有关联。

所以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其道德行为习惯具有可塑性。

  (五)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与其智力发展的情况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高中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

  

(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祝蓓里将其归结为以下六点: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

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

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

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

  个性的形成也包括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或具有相对稳定的自我的概念。

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适当的自我概念,对其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

认识成分──对自己品质和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与此相关联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下述三方面:

第一是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影响到高中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性程度或消极性程度;第二是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特点的高中生,往往具有更适当、更稳定的自我概念;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其影响是同方向的;第四是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据调查,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和罗森贝尔克用横断法对比研究了三个年龄组(8岁至11岁、12岁至14岁和15岁至17岁)被试的自我形象特点,结果发现,15岁以后,被试的自尊感增强、羞怯感减少,自我评价最为稳定。

德国心理学家对12岁、16岁及19岁的中学生的自我形象的调查也表明,自我形象在经过了12—16岁的显著变化后,便逐渐趋于稳定。

  由此可见,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

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在青年初期──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虽然个体在童年时就开始产生了一些简单的自我评价,但那时的自我评价多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折射到自身而产生的,缺少其内在性。

到了高中阶段,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才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趋深刻,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不仅是高中生个性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有目的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高中生进行自我评价不完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出自于实现理想自我的愿望,或是对失败和挫折的反省。

所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调控及自我改造和完善。

  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2.价值观的确立

  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

  

(1)高中阶段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

“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里,都没有象在青少年期这样如此关心价值观问题”。

的确,当个体进入青少年期,确切地说,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便开始考虑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种自然事实,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所导致:

  第一,随着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能够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能够有较正确的道德意识。

因而,他们有能力以一种相对熟练的模式对待许多问题;

  第二,进入高中以后,意味着很快就要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在继续求学中进行专业选择等问题。

所以,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对高年级的高中生来说,面临着各种机会,需要做出自己的抉择,而在对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判断时,需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前提,这样才能既可以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保持内心准则的一致性,又可以较为灵活地应付各种变化,也将使以后人生的各个侧面处于一种协调状态;

  第三,高中生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儿童们的行为准则往往较为单一,而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而高中生则面临较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例如,同伴团体中可能倾向于一种价值内容,而父母则倾向于另一种价值内容。

高中生既想选择与同伴团体相同的价值内容以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又不想与父母的期望相背离,在这种内心冲突的情况下,就强迫他们确立某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第四,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更正确地对待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

所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确立价值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

诸如:

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3)价值观的确立在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初步确立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