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反思.docx
《《蜜蜂》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反思(共10篇)由作者精心推荐,作者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这一课,第一个环节我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学。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第二个环节出示学习要求:
研读重点
1.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2.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小组合作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3.全班交流。
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静下心来专心读书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积极发言了。
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达成了目标,
第三个环节出示句子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说话练习:
不是……而是……
学生经过思考举手很积极,这样的教学安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后的环节我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地肯定,并做了总结,让学生明白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没有盲目轻信,而是亲自做了实验,证实了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并出示课后作业
小练笔:
你对听到的一些信息持有怎样的态度?
是深信不疑还是坚决不信呢?
我们也来写一写吧。
这节课我也有些许的反思,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成呢?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
《蜜蜂》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主动探究蜜蜂的知识;
2、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3、体验小蜜蜂勤劳采蜜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究蜜蜂的知识。
活动难点:
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并学习其动作。
活动准备:
DVD《蜜蜂做工》、电脑中蜜蜂采蜜图片若干、谜语。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引入:
“嗡嗡嗡,嗡嗡嗡,我们大家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
”
2、请幼儿一起观看DVD《蜜蜂做工》。
二、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
1、通过视频让幼儿喜爱小蜜蜂。
2、通过视频图片使幼儿了解小蜜蜂辛勤劳动。
师:
“视频上的小蜜蜂在做什么?
他们是到哪里去采蜜的?
为什么他们要采蜜?
小朋友们有没吃过蜂蜜?
甜不甜?
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小朋友也要像小蜜蜂一样做个喜欢劳动的好孩子。
3、请幼儿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于蜜蜂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并提炼。
三、游戏:
看谁最像小蜜蜂
1、请你跟着音乐来学学小蜜蜂爱劳动、打扫班级的动作。
2、带领幼儿去教室外寻找劳动的内容,学小蜜蜂爱劳动。
活动反思:
活动是结束了,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几个环节就略过了,我把时间都花在了介绍蜜蜂的特点,使得第三部分游戏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带小朋友到户外学习蜜蜂的勤劳做环保工作,所以上课时间的合理安排很重要。
还有我对蜜蜂的知识也不是太熟悉,使得有些问题我也很朦胧。
调整思路:
1、第二部分介绍蜜蜂的时间要把握好,给游戏也要留下可操作的时间。
2、在课前应尽量熟悉蜜蜂的知识
第3篇:
《蜜蜂》教学反思作者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蜜蜂》教学反思!
《小蜜蜂》是人音版第四册《飞呀飞》中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对于本课教学,现进行反思,如下:
1、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一节音乐课来说是最重要的,能够始终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是不容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音乐课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关键。
音乐课的教学,多唱、多听最重要。
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在每一遍的听唱中学到知识。
例如:
老师说:
“现在,我们先听一遍歌曲,听的时候想一想这首歌曲有几段歌词?
描述了什么内容?
”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听歌曲,有了设问,便会认真的聆听,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同时,学生也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不会思想开小差。
对一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喜欢它了。
2、音乐课,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课,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表演了。
孩子天生就是一名优秀的表演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模仿能力也很强。
例如:
老师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是怎么飞的吗?
”学生立刻飞出各种姿势,反映出了孩子的天真与可爱。
另外,也有许多学生有自己的创意,做出了可爱的“飞”的动作。
表演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扮演大树,有的充当小草,有的是美丽的小花。
活泼的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着,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因此,本节音乐课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心情非常高兴,也很快乐。
3、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课件制作上来说,包括找合适的图片,打谱等等。
本节课学生在感受到小蜜蜂的辛劳之余,有着愉快的心情劳动。
老师在这里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学生也感悟出了要做一个勤劳的人这样的道理。
第4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蜜蜂》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做试验的过程及试验得出的结论。
(1)我首先以开火车的游戏方式复习课文词语。
接着提问,“我”为什么要做试验,引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理解听说,听说说明了什么?
并板书:
听说!
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框出来!
但由于疏忽,遗漏了此环节,以至于板书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2)接着我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概括做实试验的步骤,试问能去掉中间一个步骤吗,以此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很容易理解!
(3)当蜜蜂飞回来时,作者和小女儿的心情怎样?
(激动,惊喜,意外等),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小女儿说的话。
我只是从语言方面让学生去体会心情激动,其实还可以从动作,神态,去体会,如果换中方式来问:
你从哪里看出小女儿很激动?
这样也许学生理解会更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4)在本文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摧测,准确无误,本能等”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去理解课文!
近反义词一直是我们班的薄弱环节,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同时,让他们说出这个词的近义词,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以后还要加强。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
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5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一篇老课文了。
现在来学习课文重点是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哪个养蜂人的。
2、标一标这一段有几句话。
3、教师引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列宁心想:
()。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他想:
()。
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一见到他,列宁心想:
()。
理解“果然”并联系说话。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列宁仔细观察并进行的思考,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悟。
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这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复述课文,要加上人物的心理、表情及语言,学生说得很有条理,对于同学们这样的学习状态我是很满意的。
第6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
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
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
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
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会有怎样地推测?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
“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
”有的说:
“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
”有的说:
“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
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
”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
“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
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
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有学生说:
“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
”可是有学生却说:
“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
”我不容质疑地说:
“那当然”……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很深刻。
第7篇:
《蜜蜂》教学反思
上了《可爱的小蜜蜂》后,我听取了很多老师的意见,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我重点说说两点。
一、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替,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共同研究、平等交流、互相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
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教师带头给学生赞美,学生回答和你所设想的不一样时,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这是对学生一种起码的尊重,是一种真诚、一种美德、一种修养的外在表现。
学生从教师的赞美中得到了鼓励和赞扬,这将又一次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而在本次课堂上,我出示段落后,要求学生提问,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几名学生提出问题后,刘殊嘉同学却要求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
我怕打乱我的教学设计,便没叫她回答,仍旧要求她提问。
这便挫伤了她的学习积极性。
我应该尊重她,让她回答后再引回原来的思路中去,但我没有。
这就体现了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本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但有些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放了进去,因此显得时间仓促,重点部分挖得不够深入。
合理地安排课时对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今后教学时要经常注意的地方。
由于自己一个学期没有上课,我发现对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有所生疏。
人是需要不断地学习的。
教学反思《《可爱的小蜜蜂》教学反思》一文
第8篇:
《蜜蜂》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
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
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
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
透过这一探究性学习,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
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第9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
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
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
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
“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
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
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
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
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
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
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
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
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
接着小组展示。
四个小组都发了言: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
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
”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
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
“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
”下面一片沉默。
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
怎么办?
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
“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
”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
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
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
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
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第10篇: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一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这篇文章是上次执教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督导讲授的课文,今天再来执教本课,有所感想。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开始,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画简笔画,这是我一直不敢突破的一点,今天我在课堂上尝试一番,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让学生弄清了文中的一些地理方位。
二、抓关键词,进行辨析运用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
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常常”“往常”以及他们的近义词,通过比较辩析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在加以运用就能水到渠成。
如:
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
比如对“果然”的教学,区分果然和竟然,顺便教学居然等相近的词语。
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这也是今后要训练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围绕“他在寻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通过抓住“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果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在留心观察。
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最后让学生通过线路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
再进一步总结:
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朗读是我们班学生的弱项。
在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但读得不够到位,男生不如女生有情感,看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2、课堂评价自我感觉有了较大的进步,能有所针对性评价,但是还不是很灵活。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反思(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