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62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docx

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docx

2021年中级经济师《旅游经济》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的价格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称为()旅游需求。

A.潜在

B.有效

C.延缓

D.受抑制

【答案】B

【解析】旅游需求可分为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和受抑制的旅游需求。

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按照一定旅游价格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2.下列实现旅游需求的条件中,属于客观条件的是()0

A.具有个人支付能力

B.满足开阔眼界的需要

C.满足放松身心的需要

D.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答案】A

【解析】旅游需求产生的客观条件包括:

①支付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才能实现各自的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支付能力的大小;②闲暇时间,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的活动,没有足够连续的时间,外出旅游是不可能的。

3.形成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是人们()。

[2013年真题]

A.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

B.社会地位的高低

C.闲暇时间的长短

D.旅游动机的强弱

【答案】D

【解析】实现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须具有出游的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动机就是引发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决定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

旅游动机就是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动机的产生与人类其他行为动机一样,都是来自于个人的需要。

4.旅游支付能力取决于人们全部收入中扣除()之后的余额。

A.社会保险费

B.子女教育费

C.必须缴纳的税金及生活和社会消费支出

D.个人生活费

【答案】C

【解析】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为衡量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则表示旅游支付能力越强。

5.旅游需求不仅受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他一些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影响。

下列影响因素中,属于推力因素的是()□

A.政府对国民旅游的政策支持

B.旅游目的地完善的旅游设施

C.旅游目的地大力的促销宣传

D.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

【答案】A

【解析】客源地推力又称市场引发力,它与旅游需求量的大小成正向变化,即客源地推力越大,旅游需求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从客源地推力因素来看,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客源地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②政府对国民旅游的态度和政策;③人口数量、结构与偏好。

6.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表现为()。

A.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B.旅游目的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吸引力

C.同一时段内旅游冷点地区和热点地区并存

D.不同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设施存在明显差异

【答案】C

【解析】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包含:

①从旅游客源地来说,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表现为旅游者多产生于经济较发达国家(地区),且多数游客流向风景名胜地区和文化特色显著的地区;②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需求在地域上表现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冷点地区的并存,即多数到访游客往往集中在交通发达、旅游设施健全、旅游吸引物知名度高的地区。

7.随着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公民前往欧洲旅游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这现象反映出旅游需求具有()的特征。

A.敏感性

B.时代性

C.仿效性

D.投机性

【答案】A

【解析】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是指人们对出游环境发生变化所作出的敏感反应,这种环境变化既包括政治社会环境又包括自然经济环境。

如果出游环境出现了不利于游客的情况,如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大大超出了游客的旅游预算,游客就可能会取消对该国的旅游计划。

8.旅游供求在()上的矛盾表现为旅游目的地国家出现的“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冷点地区”的不协调。

[2013年真题]

A.时间

B.季节

C.空间

D.价格

【答案】C

【解析】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包括:

①从旅游客源地来说,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表现为旅游者多产生于经济较发达国家(地区),且多数游客流向风景名胜地区和文化特色显著的地区;②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需求在地域上表现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冷点地区的并存,即多数到访游客往往集中在交通发达、旅游设施健全、旅游吸引物知名度高的地区。

9.旅游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旅游需求量变动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成反方向变化。

A.旅游营业收入

B.可支配收入总额

C.旅游产品价格

D.目的地人均收入

【答案】C

【解析】旅游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旅游需求量变动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成反向变化,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成正向变化。

10.旅游产品价格变化对旅游需求量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和()。

A.动态效应

B.替代效应

C.关联效应

D.互补效应

【答案】B

【解析】导致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价格反向变动的现象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价格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11.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程度称为()。

A.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B.旅游供给规律

C.旅游供给交叉弹性系数

D.旅游供给量变化规律

【答案】A

【解析】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旅游供给弹性。

测量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则为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它是旅游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百分率之比。

12.当某旅游产品的价格从100元上涨到150元时,该产品的市场供给数量也从2000个单位上升到2500个单位。

这说明该旅游产品的供给()。

A.富有弹性

B.缺乏弹性

C.无弹性

D.弹性一致

【答案】B

【解析】测量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而变化的程度称为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它是旅游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百分率之比。

其测定公式为:

本题中,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为:

由于Es小于1,则说明该旅游产品的供给缺乏弹性。

13.当旅游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旅游供给量更大幅度的变化时,旅游供给弹性系数()会()。

A.等于0

B.介于0与1之间

C.等于1

D.大于1

【答案】D

【解析】测量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而变化的程度称为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它是旅游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百分率之比。

当大于1时,表明旅游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即当旅游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旅游供给量更大幅度的变化。

14.旅游需求的实现与其他商品需求的实现不同的是(

A.产品不具有使用价值

B.具有旅游意愿

)。

C.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D.具有一定的闲暇时间

【答案】D

【解析】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异地特定时期内的消费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消费的异地性和时限性,因此,定义旅游需求时必须加入时间因素。

15.()是衡量一个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需求潜力的重要指标。

A.支付能力

B.旅游动机

C.闲暇时间

D.心理刺激

【答案】A

【解析】支付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需求潜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纳入到旅游者选择决策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决定着旅游者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16.旅游需求可以分为()0

A.长期旅游需求和短期旅游需求

B.直接旅游需求和间接旅游需求

C.有效或现实旅游需求和受抑制的旅游需求

D.主观旅游需求和客观旅游需求

【答案】C

【解析】旅游需求可以分为:

①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按照一定旅游价格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②受抑制的旅游需求,是指那些因各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或暂缓购买旅游产品的需求状态,它又分为潜在旅游需求和延缓的旅游需求。

17.旅游市场形成的基础是()。

A.旅游者

B.旅游需求

C.旅游供给

D.旅游资源

【答案】B

【解析】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基础,缺乏旅游需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市场基础就不牢固,旅游产品价值实现就会遇到障碍,因此,要实现旅游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就必须时刻关注旅游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激发更多的现实旅游需求,引导和创新与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18-般以()的高低作为衡量旅游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

A.总收入

B.可自由支配收入

C.当年收入

D.活期存款

【答案】B

【解析】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旅游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则表示旅游支付能力越强。

19.客源地推力与旅游需求量之间()。

A.成正向变化

B.没有关系

C.成反向变化

D.成线性关系

【答案】A

【解析】客源地推力又称为市场引发力,它与旅游需求量的大小成正向变化,即客源地推力越大,旅游需求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0.下列各项中,()是影响旅游需求规模的一个基本因素。

A.总人口

B.年龄

C.职业构成

D.城市化程度

【答案】A

【解析】在旅游偏好比例既定的静态情况下,总人口数越大,旅游需求量也越大,所以总人口是影响旅游需求规模的一个基本因素。

21.目的地拉力与旅游需求量之间()。

A.成反向变化

B.没有关系

C.成正向变化

D.成线性关系

【答案】C

【解析】目的地拉力又称为市场吸引力,它与旅游需求量的大小成正向变化,目的地拉力越大,则旅游需求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2.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互动因素中,()是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A.经济距离

B.文化距离

C.汇率

D.政治因素

【答案】A

【解析】客源地与目的地互动因素包括:

①两地间的经济距离;②两地间的文化距离;③货币汇率;④通货膨胀程度;⑤政治因素。

其中,经济距离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往返的旅行时间和交通费用的综合,是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23.文化距离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差异程度。

A.生活习惯

B.社会文化

C.语言

D.传统风俗

【答案】C

【解析】客源地与目的地互动因素包括:

①两地间的经济距离;

②两地间的文化距离;③货币汇率;④通货膨胀程度;⑤政治因素。

其中,文化距离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语言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差异程度,主要包括:

①语言差异;②生活习惯差异;③社会文化差异等。

24.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具有()。

A.季节性

B.敏感性

C.地域性

D.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旅游需求的指向性包括:

①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②旅游需求的区域指向性。

其中,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指向性,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流量呈现出旅游淡季、平季和旺季的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