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308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docx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

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

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教学难点

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

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四、教学时数:

5

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

(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

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

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

D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比较优势,那么后者也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图1静态外部规模经济

在静态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可能受历史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确定,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

(2)动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政府应提供贸易保护

后起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能学会某种特定的知识,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会积累起整个行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的条件,获得规模经济效果。

这一学习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

曲线L2表示B国的学习曲线。

在动态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入该行业,政府必须提供贸易保护,即所谓的保护幼稚工业。

图2动态外部规模经济

2、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因而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控制市场,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国际贸易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从而使厂商扩大产量,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等成本支出较大的产业来说,更显得重要。

(2)国际贸易解决了内部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

与封闭的国内市场相比,世界市场可以容纳更多的厂商存在,同时单个厂商的规模也扩大,从而解决了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

PP线可简称为竞争价格线,它表示随着市场中厂商数目的增加,竞争性增强,行业定价降低。

CC线可称为规模经济线,反映的是规模经济对厂商平均成本的影响,厂商越多,各厂商的销售量越少,平均成本越高。

世界市场取代了国内市场,各厂商销售量增加,C1C1线向下移动为C2C2,这时均衡点也变为E2,平均成本下降为AC2。

图3国际贸易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性的矛盾

二、产品异质性模型

与需求多样化相适应,产品是异质性的,产品的种类是多样化的,这就与规模经济构成了矛盾,克鲁格曼、范尔威、迪克特等人所构建的产品差异性模型旨在解决这种矛盾。

这些模型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上的产品是异质的,每一种产品系列的生产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效果。

1、需求多样化模型

1977年,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D—S模型。

它假定所有人都天生一样,生产中存在着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

当消费品种类增加时,每种消费品的生产规模就会缩小。

市场竞争会去折衷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

由于国际贸易能增加整个世界市场的规模,这就使得折衷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加大,所有人都将有更多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廉价的产品。

D—S模型说明:

第一,国际贸易使生产成本和价格下降;第二,扩大的市场使产品种类增加,因而使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第三,国际贸易使厂商之间的竞争增加,使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完全竞争价格,因而减少了垄断造成的资源分配扭曲。

2、水平异质性模型

水平异质性(HorizontalDifferentiation)是指产品各品种之间的差异性是来自于它们特性上的不同,或者说是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

比如同一产业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

水平差异性模型都可以归入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Models),其中比较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模型。

克鲁格曼模型表明,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收入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产业内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消费者将从消费品种数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剩余分配的改变中获益。

3、垂直异质性模型

垂直异质性(VerticalDifferentiation)是指在一组产品中各个产品具备的核心特征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或理解为产品质量上的差异。

比如同一产业生产不同等级的可替代的产品。

垂直异质性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范尔威(1981)模型。

它的思想是每一行业不再生产仅仅一种同质产品,相反,一系列质量不同的产品都被制造出来(每种同质产品都被许多竞争厂商制造)。

如果一个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另一个国家高,则该国在自给自足时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比另一个国家高。

高收入国家会专门生产质量较高的品种,并出口其中的一些品种,同时从低收入国家进口某些质量较低的品种,可供给的品种比收入相同时要多,价格下降,同时产品的质量总体上可能会得到改进。

第二节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M.A.Porsner)和哈弗鲍尔(Hufbauer.g.G.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1、内容

技术创新→技术差距→国际贸易→他国引进或仿效技术→技术差距缩小→贸易停止(工业制成品贸易)

图1技术差距模型

2、评价

引入新要素技术,扩展了H—O定理的要素范围。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维农(Vernon)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

1、内容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增长、标准化阶段,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生产与贸易。

(三个阶段、三种要素密集型、三类国家)

产品在创新阶段属于技术密集型,创新国凭借其技术优势生产并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

产品在增长阶段属于资本密集型,其他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优势生产并向发展中国家乃至创新国出口。

产品在标准化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凭借其劳动力廉价优势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和创新国出口。

图2产品的生命周期

2、评价

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使比较利益学说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三、干中学、技术外溢

1、干中学

“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

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

“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

2、技术外溢

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

技术外溢,又可分国际、国内、行业间和行业内几种不同情况。

(1)国际技术外溢

若技术引进国将外溢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

它不仅提高了技术引进国本来就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率,而且使技术外溢国可以从引进国进口价格更低的产品。

反之,对双方均不利。

(2)国内技术外溢

尽管技术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内的技术外溢会更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较快的国内技术外溢过程,本国以前领先的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国内技术外溢”也会使别国在他们原来有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更有领先地位。

可见,技术的国内传播使各国的差异扩大。

这说明,历史原因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类似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论。

(3)行业间技术外溢

一个行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外溢到别的行业,使别的行业的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4)行业内技术外溢

国际贸易及其产生的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行业内各产业集团的技术差距。

四、蛙跳模型

克鲁格曼、齐顿(1993)提出。

采纳(包括引进与开发)新技术对当期的领导者没有吸引力,他们可以在当期的高生产率水平上沿袭旧的生产方式,而对于落后者却是值得的。

由于新的技术在长时期内生产能力更高,跟随者会积极开发新技术,最终会成为领导者,也就是出现蛙跳效应。

有一种力量可以降低蛙跳的可能性,即领导者对当期的技术的了解可使之更容易实现技术进步。

五、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1、内容

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边际分析框架下的,认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具有不同的理论。

而由杨小凯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则内生了个人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及市场一体化,被称为内生贸易理论,因为它能把市场一体化程度内生,能解释何以国内贸易的发展会产生国际贸易。

该理论认为,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结果,其市场容量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

个人活动原始经验积累→生产率提高→能负担交易费用→分工水平提高

国际分工与贸易→……

↗收入增加→能负担更多交易费用↘

↘商品种类增加↗

2、新兴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1)基础不同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外生比较优势利益为基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则以内生比较优势利益为基础。

(2)分析框架不同

新古典贸易理论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分离,新兴古典经济学采用消费者——生产者统一的分析框架。

(3)解释范围不同

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原理不一样。

国内贸易是由于纯消费者不生产,必须为生存而贸易;国际贸易则是因为比较优势,代替部分国内贸易而已。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则可以统一解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结果。

图3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图4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特点

3、评价

(1)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提供了统一的理论依据。

(2)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林德贸易模式。

(3)忽略了先天条件即资源禀赋的差异。

(4)毫无人为干预色彩,与现实不符。

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

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要么不能较好地全面解释各种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要么不利于一国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从而不利于获得较多的长期贸易利益。

这些问题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可以解决。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提出。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产业优势又源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一、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的整合作用。

四个基本因素为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两个辅助因素为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由此构成所谓的“波特菱形”或完整的“钻石系统”。

如图1所示:

 

1、生产要素状况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

这些要素可以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

2、本国需求条件

包括本国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强大的产业集群,则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能改善创新的条件。

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与结构要能适应国家环境且又适于培植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强大的本地或本国竞争有利于促使企业从事创新。

5、机遇

机遇事件常常会消除已有竞争者所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并为在新的条件下某国的公司取而代之和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6、政府

政府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影响四个基本因素。

总之,上述六个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竞争优势的产生和保持发挥作用。

同时也应注意到上述因素也发生相互的影响。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

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

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经历了由弱至强而渐弱的周期,即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增长时期,而第四个阶段则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下降时期。

三、国家竞争优势论特点

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1.前提不同

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2.角度不同

竞争优势理论从国家角度,考虑一个国家在贸易活动中的得失。

3.范围不同

竞争优势理论是将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包括非价格竞争能力与他国进行比较。

竞争优势理论除了考虑现实情况之外,还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

4.性质不同

竞争优势是绝对性的概念。

5.原因不同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

6.密切联系

发展竞争优势应该以传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

四、国家竞争优势论评价

1、国家竞争优势论是对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整合与完善

它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它是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1)国家竞争优势的六项因素体现了理论整合

A、从要素状况来看:

竞争优势中的初级要素概念与传统的资源禀赋一致,高级要素概念与现代的新要素大致相当。

竞争优势论强调对要素动态开发和升级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与产品生命周期论、人力资本论、研究开发论类似。

B、从需求状况看:

国家竞争优势论内涵了林德的偏好相似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论与产品异质论。

C、从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因素来看:

国家竞争优势论开创性地把产业集群理论与国际竞争力联系起来。

D、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这种微观分析也是以往国际贸易理论忽视的。

E、从政府因素来看:

国家竞争优势论与保护幼稚工业论及战略贸易理论一样关注政府作用。

政府因素也包含了新要素论中制度影响贸易的观点。

F、机遇这一辅助因素包含了“技术外溢”观点与克鲁格曼的历史偶然也会造就国际贸易格局的观点。

(2)强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分析是理论完善

波特详细列明了每种要素对其他要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将国家竞争优势划分为四个阶段是动态分析。

2、国家竞争优势论的不足——低估了政府作用

在波特看来,一个国家要具备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或产业的自强不息和创新机制。

政府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性因素。

实际上,政府是一个关键因素。

(1)关于四个基本因素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要素有政府干预才能较快孕育成熟。

政府干预主要是制订并执行有关法规与政策。

(2)关于四个发展阶段

一国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单靠市场作用,其过程相当漫长。

摆脱衰退状态,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需求多样化模型2、水平异质性模型3、垂直异质性模型4、产业内贸易5、技术差距论6、产品生命周期论

二、简答

1.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2.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分析产业内贸易。

3.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并分析各个阶段的贸易模式。

4.试用技术差距模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向的演变。

5.分析技术外溢的种类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6.试用技术外溢、干中学理论与蛙跳模型来分析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7.试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8、论述国家竞争优势论。

*9、自由贸易的理论及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