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3030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获奖教案2课时

课题情景创设在“化学能与电能”中的应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教学前期分析

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比,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内容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整合以及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和缜密性的培养。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

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学生调研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知识方面:

学生通过“化学1”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

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

能力方面:

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探究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情感方面:

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想象氧化剂和还原剂还能分开反应,而且能真实感受到电子确实发生了转移,觉得很神奇。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对比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实际应用,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的意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识规律。

3.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

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原电池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在实例分析和化学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策略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

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解决途径: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假设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认识发展

提出学习任务

【创设情景】格林太太的烦恼

思考:

格林太太的病是怎么引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找答案。

好奇、惊喜、思考

通过设境激疑,明确学习任务。

 

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建立新思路

(1)指导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

(3)多媒体呈现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

(4)引导学生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

(5)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

试从反应类型分析

(1)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

(3)观看多媒体呈现的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

(4)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

(5)讨论并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

交流回答:

要想产生电能,需要有电流产生,而电流的实质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我们所学过的反应中,只有氧化还原反应具备这一特征,即电子从还原剂转移至氧化剂。

(1)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形成的前提条件。

创设实验探究情景,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极反应式书写

 

创设阅读情景,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创设实验情景,进一步强化原电池模型

【学生实验】

(1)锌片、铜片单独插入稀硫酸

(2)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提问1】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试着去解释。

【提问2】根据你的解释请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

【提问3】装置有何实际意义?

【提问4】该套装置称为原电池,请你从能量的角度给它下定义。

【板书】原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请问锌片和铜片谁是负极、谁是正极?

你的判断依据?

【板书】1、工作原理:

负极:

电子流出的一极,

Zn-2e-=Zn2+(氧化)

正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

2H++2e-=H2↑(还原)

【动画】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

【引导】写出铜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阅读学案部分有关原电池的发展史,学生分析讨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指导实验】

①锌粒单独与稀硫酸反应,观察;

②用铜丝接触锌粒,观察;

③拿走铜丝,观察;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观察。

回答:

前者锌片有气泡,铜无现象。

后者铜片有大量气泡,锌片有少量气泡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结论:

应为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丝上被溶液中的H+得到产生了H2。

学生思考:

可以连接一个电流计

学生观看。

可提供电能

学生思考、回答: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流计指针偏转→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原电池。

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回答:

生:

(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电极为正极

 

学生观看

总反应:

Zn+2H+=Zn2++H2↑

同:

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异:

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讨论、回答:

①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导线连接组成闭合回路

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作实验,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用已有知识去解释一定问题。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明确概念。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迁移能力。

提高概括、分析综合能力

揭示本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化学史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强化原电池模型,应用

检查学

习情况

1、下列装置中灵敏电流计上是否有电流通过?

下列装置是否为原电池?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请为格林太太看病

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课堂总结

【总结】

1、进行知识梳理:

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

引出各种电池和金属的腐蚀,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2、方法总结:

善于观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体会辩证观:

任何事物有两面性。

课后巩固、延伸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里的材料设计一个原电池。

没有电流表可以改用耳机,或者小灯泡等来检验电流的产生。

要求:

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实际操作效果和装置图(提示:

水果本身也存在电解质溶液)

【作业】完成丰台练习册第二节第一课时

将探究实验进行到底

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

(二)原电池

1.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

Zn+2H+=Zn2++H2↑

4.组成条件

①电极: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

②溶液:

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导线:

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

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气氛活跃,让学生参与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研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

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学效果较好。

在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中,做到了

(1)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4)采用小组讨论,集体研究、回答提问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跟踪检测,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

教什么?

如何教?

”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指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固体、生产过程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产生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从而发电。

在所有发电方式中,火力发电是历史最久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燃烧煤、油、气或其他碳氢化合物等燃料,将所得到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组,称为火力发电机组。

发电机是将其它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它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

因此,其构造的一般原则是:

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磁功率,达到能量转换的目的。

发电机工作原理:

发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端盖.电刷.机座及轴承等部件构成。

定子由机座.定子铁芯、线包绕组、以及固定这些部分的其他结构件组成。

转子由转子铁芯、转子磁极(有磁扼.磁极绕组)、滑环、(又称铜环.集电环)、风扇及转轴等部件组成。

通过轴承、机座及端盖将发电机的定子,转子连接组装起来,使转子能在定子中旋转,通过滑环通入一定励磁电流,使转子成为一个旋转磁场,定子线圈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势,通过接线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便产生了电流。

由于电刷与转子相连处有断路处,使转子按一定方向转动,产生交变电流所以家庭电路等电路中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

我国电网输出电流的频率是50赫兹。

核电站

核电站(nuclearpowerplant)是利用核分裂(Nuclear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Fusion)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

目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核分裂反应而发电。

核电站一般分为两部分:

利用原子核裂变生产蒸汽的核岛(包括反应堆装置和一回路系统)和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属:

铀、钚

发电原理

  核电站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

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工作原理图

  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当铀235的原子核受到外来中子轰击时,一个原子核会吸收一个中子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3个中子。

这裂变产生的中子又去轰击另外的铀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变。

如此持续进行就是裂变的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

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热量才能避免反应堆因过热烧毁。

导出的热量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推动气轮机发电。

由此可知,核反应堆最基本的组成是裂变原子核+热载体。

但是只有这两项是不能工作的。

因为,高速中子会大量飞散,这就需要使中子减速增加与原子核碰撞的机会;核反应堆要依人的意愿决定工作状态,这就要有控制设施;铀及裂变产物都有强放射性,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核反应堆的合理结构应该是:

核燃料+慢化剂+热载体+控制设施+防护装置。

安全原则

  为了保护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核电站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和运行均采用纵深防御的原则,从设备、措施上提供多等级的重叠保护,以确保核电站对功率能有效控制,对燃料组件能充分冷却,对放射性物质不发生泄漏。

纵深防御原则一般包括五层防线,第一层防线:

精心设计、制造、施工,确保核电站有精良的硬件环境。

建立周密的程序,严格的制度,对核电站工作人员有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人人注意和关心安全,有完备的软件环境。

第二层防线:

加强运行管理和监督,及时正确处理异常情况,排除故障。

第三层防线在严重异常情况下反应堆正常的控制和保护系统动作,防止设备故障和人为差错造成事故。

第四层防线:

发生事故情况时,启用核电站安全系统包括各外设安全系统加强事故中的电站管理,防止事故扩大保护反应堆厂房安全壳。

第五层防线万一发生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故并伴有放射性外泄启用厂内外应急响应计划努力减轻事故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安全保护系统均采用独立设备和冗余布置,均备有事故电源,安全系统可以抗地展和在蒸汽—空气及放射性物质的恶劣环境中运行。

核电站运行人员须经严格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通过国家核安全局主持的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值岗操作员或高级操作员执照才能上岗,无照不得上岗。

执照在规定期内有效,过期后必须申请核发机关再次审查。

  万一发生了核外泄事故,应启动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疏散人员,封闭核污染区(核反应堆及核电站),清除核污染,以保证人身安全和环境清洁。

  按照纵深防御的原则,在核燃料和环境外部空气之间设置了四道屏障。

即第一道屏障:

燃料芯块核然料放在氧化铀陶瓷芯块中,并使得大部分裂变产物和气体产物95%以上保存在芯块内。

第二道屏障:

燃料包壳,燃料芯块密封在铅合金制造的包壳中构成核燃料芯棒错合金,具有足够的强度且在高温下不与水发生反应。

第三道屏障:

压力管道和容器冷却剂系统将核燃料芯棒封闭在20cm以上的钢质耐高压系统中避免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反应堆厂房内。

第四道屏障:

反应堆安全壳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壁厚近100cm,内表面加有6mm的钢衬,可以抗御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飞出物,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

选址原则

  核电站的选址要求非常高,选址需非常慎重。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关于核电站选址有经济、技术、安全、环境和社会四原则。

  经济原则核电站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和运行,所服务的地区要有足够的用电需求,所以核电站常常选址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后面三个原则则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

核电站必须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对偏远地区,50公里以内不能有大中型城市。

要求厂址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而且要求核电站数千米范围内没有活动断裂,厂址100千米海域、50千米内陆,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厂址区600年来也没有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从核安全的角度来看,核电站选址必须考虑到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事故释放所引起的过量辐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突发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所以,核电站必须选在人口密度低,易隔离的地区。

  另外,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要产生巨大热量,所以核电站的选址必须靠近水源,最好是靠海,这也是大型核电站都建在海边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靠海还可以解决大件设备运输问题。

万一发生危险,在平的海岸线和放射物均匀发散的情况下,污染陆地面积只是完全在内陆的一半。

但是建在海边有利的同时也多出一个风险,就是海啸或者台风带来大浪的可能。

通常会建设防波堤来抵御巨浪的冲击。

但是防波堤只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是比较大的海啸的话,防波堤无能为力,很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及海啸导致核泄露就是一例。

从上述要求来看,内陆地区核电选址更要慎重,因为内陆地区的水源全部为淡水,并且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直接向周边城市供应生活用水,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课题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金属腐蚀、电化腐蚀、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一般概念。

(2)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的认识。

(3)利用原电池概念理解金属腐蚀跟防腐的联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金属腐蚀与金属防腐的学习,提高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2)通过金属防腐的学习,提高用化学基础知识认识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铁生锈、钢铁防腐、水果电池等的研究,培养多留意、多观察等习惯。

形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可认识到原电池既是各种化学电源的基础、又是金属腐蚀的根本,从而体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教学难点生活各类化学电源中反应原理的分析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提问】我们所学这种原电池有缺点,反应一段时间后就不产生电流了,而且携带不方便。

为何时间一长就不产生电流了?

【讲述】为何时间一长就不产生电流?

主要原因是铜极上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极跟稀H2SO4隔开,增加了电池电阻,使电流不能畅通。

那怎样的电池才实用呢?

【板书】二、化学电源

【阅读】实用电池的特点

【板书】1、干电池

【展示】一节剖开的干电池。

【板书】负极(锌筒):

Zn-2e=Zn2+

正极(石墨):

2MnO2+2NH4++2e=Mn2O3+2NH3+H2O

总反应:

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

【指导阅读】干电池,画出重点。

回答。

倾听,思考。

 

倾听。

回答:

产生的电压稳定且较高,便于携带、回收,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

观看。

 

练习。

边阅读,边画重点。

书写

巩固复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掌握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掌握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类电池—铅蓄电池。

【板书】2、铅蓄电池

正极:

PbO2PbO2+4H++SO42-+2e=PbSO4+2H2O

负极:

PbPb-2e+SO42-=PbSO4

原电池反应:

PbO2+Pb+2H2SO4=2PbSO4+2H2O

【指导阅读】锂电池、新型燃料电池

【板书】3、锂电池

边阅读,边画重点。

4、新型燃料电池

负极:

2H2-4e=4H+4H++4OH-=4H2O正极:

O2+4e+2H2O=4OH-

总反应:

2H2+O2=2H2O

【讲述】电池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污染,例如废旧电池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废电池渗出的重金属将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我们不要乱扔,及时回收。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行环保教育。

【讲述】在生活中有许多金属制品随时间推移而生锈,这种现象叫金属的腐蚀,何为金属的腐蚀?

【板书】三、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的腐蚀

【投影】金属腐蚀的本质

【提问】金属腐蚀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M-ne=Mn+

【讲述】金属腐蚀为失电子,是内因,金属越活泼,越易失电子,越易被腐蚀。

金属腐蚀还与外因有关,即与金属接触的介质不同,发生的腐蚀情况也不同。

【板书】2、金属腐蚀的类型

(1)化学腐蚀

(2)电化学腐蚀

【提问】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倾听。

总结:

金属腐蚀是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回答:

金属由单质变成化合物,失电子被氧化。

倾听。

看书,画重点。

回答。

观看,理解。

总结:

过渡到金属的腐蚀。

理解金属腐蚀的本质。

介绍金属腐蚀的类型。

巩固复习。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