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950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docx

《世界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docx

世界经济

第一章

1、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2、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体。

3、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跨国界的劳动分工,作为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它主要受到各国自然要素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4、科学革命:

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认识上所取得的质的飞跃,一般指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

5、技术革命:

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改造上取得的质的飞跃,通常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改进。

6、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及支付体系的形成。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3)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的产生。

(4)较为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的建立。

(5)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7、简述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首先出现在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它从最早的棉纺织业起步,扩展到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

第一次科技革命可分为三个阶段:

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用机器制造机器。

(2)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此次科技革命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

(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科学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周期变短

各种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集群出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逐渐步入信息社会,人才资源成为主要战略资源

8、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b.国际分工能够提高世界各国的经济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c.由于国际分工从产生之初就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商品和各种超经济强制手段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接受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规则,这使得国际分工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不平等性。

9、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

(1)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

起点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完成,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的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推广,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2)国际分工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爆发了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再一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世界财富迅速增加,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出现了“资本的相对过剩”,它们在继续争夺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本投入,将其作为国内生产的延伸,从而使国际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迅速破裂,世界经济的全球局面彻底瓦解,国际分工也因此停滞甚至中断。

直到二战后,科技发展又有了新的飞跃,一切又发生了新的转折,国际分工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战争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整个世界经济迅速进入了复苏阶段,国际分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细化。

a.垂直型分工的地位不断地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型分工。

b.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分工正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分工形式。

c.国际分工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完全化的趋势。

d.出现了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分工的发展趋势。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国际分工的形式从生产部门专业化发展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甚至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分工的国际专业化格局,即按生产要素为界限而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

当代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科技专业化领域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

10、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分工的基础和稳定性划分:

基于自然资源差异上的分工、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上的分工、协议分工

按参与国的产业关联性划分:

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混合型分工

11、论述科技革命、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是指科学和技术经过长期积累,在某一特定时间发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操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造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转变。

2.国际分工:

就是跨国界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

3.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体。

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联系各国商品和要素流通领域的纽带,但它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加总。

4.相互作用:

科技革命、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三者之间联系密切,是三个重要方面。

a)科技革命发挥最根本的影响力,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推广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促进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和深化。

从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是亦步亦趋的。

b)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c)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科技进步推动了产品创新,带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进步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科技进步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化,反过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一方面能够提高世界各国的经济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从产生之初就是有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商品和各种超经济强制手段系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到国际分工的体系之中解手有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规则,这使得国际分工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不平等性。

c)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的载体,它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

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加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1、“滞胀”阶段: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西欧结束了二战后的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转而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阶段。

1、二战后美,日、欧主要经济发展阶段

A.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二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1947~1953年)

(二)低速增长阶段(1954~1960年)

(三)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3年)

(四)“滞胀”阶段(1974~1982年)及调整阶段(1983~1991年)

(五)新经济产生与发展阶段(1991~2001年)

(六)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

B.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

(一)经济调整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三)经济“滞胀”及调整时期(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

(四)21世纪初的发展时期(2001~2005年)

C.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年)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三)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四)经济衰退时期(1991~2000年)

(五)经济复苏期(2002~)

2、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经济特征: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

美国“新经济”的新特征:

(1)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突破以往的经济周期而且速度加快。

(2)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存。

(3)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在服务贸易方面。

(4)巨额财政赤字得以消除,并出现盈余。

(5)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3、比较美日欧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视为“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又称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遵循平等竞争原则;

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合理;

国际化的市场经济;

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2)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竞争是达到最大效益的唯一手段,而垄断则压制了竞争。

1.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2.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1)德国的银行体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联邦银行在执行职责范围内具有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体制确保其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以达到稳定货币的目的。

(2)控制通货膨胀是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德国的社会保险系统耗资巨大,几乎占GDP的1/3,是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之一。

(2)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

(3)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基本特征是:

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施引导。

日本经济模式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解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都明显强于其他国家。

第三章

进口替代:

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

1、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一)东亚经济呈现阶梯状发展

东亚各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梯上,相互间的经济互补性十分突出:

(雁行模式)发达的工业经济(日本)——第一代新兴工业化经济(“四小龙”)——第二代新兴工业化经济(“四小虎”)——迈向工业化的发展中经济(中国大陆、越南)。

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的阶梯不同,其重要的产业也呈阶梯状发展。

(二)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的潜在资本,减少了东亚国家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

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率均高于世界平均值,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其正向的促进作用。

(3)政府干预

东亚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国家在经济领域扮演着种种极为重要的角色,使企业能够借助国家力量参与经济活动,为经济主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给予本国企业一定的保护。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危机前,东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危机后受到重创。

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出口战略没有及时调整

过早开放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监管不力。

二、“四小龙”的腾飞

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在亚太经济中处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东盟诸国(新加坡除外)之间,在亚太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

“四小龙”都是依靠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达到经济的起飞的。

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以后,它们及时提升产业层次,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移向资金密集型,并加强资本的输出。

3、“四小虎”的跨越

“四小虎”: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四小虎”都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沛的国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这四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产品单一。

各国独立后,利用本国特有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努力发展农业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实行进口替代的方针,发展工业,但经济落后的面貌改变较慢。

4、简述拉丁美洲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一)保护国内市场,扶持幼稚工业

在关税壁垒方面,拉美国家一直把高关税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之一。

拉美国家对内提供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幼稚工业发展。

各国普遍高估本国货币,以降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采用多种汇率制度,以使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企业以最优惠的汇率获得所需的外汇。

在资源配置方面,各国普遍向制造业倾斜,除了为其提供大量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外,农业出口收入也被制造业所占用。

在税收等方面政府更是提供了大量的优惠。

(2)建立国有企业,完善基础设施

为了加快发展制造业,拉美国家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在一些私人无力投资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设立国有企业。

大多数拉美国家在工业化之初就动用了大量国家资本,发展基础设施。

(3)积极利用外资

为了吸引外资,许多拉美国家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外资政策。

5、休克疗法

盖达尔政府的“休克疗法”改革:

(1)加快所有制改革

(2)放开物价,取消价格补贴

(3)紧缩银根、控制信贷,回笼货币

(4)改革货币制度

第四章

七国集团:

1975美日德英法意1976加拿大1998俄罗斯

BRICS: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采用现代生产方式,集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城市和沿海地区,与仍然采用教古老生产方式,分散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并存。

第六章

1、全球化

A.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

即,它们突破国家,甚至是地区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在全球的范围进行选择布局。

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渗透和蔓延

B.经济全球化表现:

(一)贸易全球化及其深刻变化

1.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2.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3.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参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2)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1.全球金融资本的规模空前扩大

2.各类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跨国金融交易不断上升

3.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市场飞速发展

4.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并广泛分布

(3)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是指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一定全在国内,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在国外进行,这些产品可能是成品,就地销售;也可能是半成品,要送往他地进行组装。

至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更是取自全球各地。

这种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的,其行为主体是跨国公司。

(4)国家主权的制约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世界行为主体趋于多元化。

除国家之外的其他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起着一定作用,国家主权因而受到一定制约,部分主权被转移出去。

(5)环境、能源及贫困、人口压力

一方面,全球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摆脱地域的限制。

另一方面,全球化技术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造成的另一恶果是人口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

C.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表现为以下几点:

它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它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

它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

它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可能提供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表现在:

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

2、反全球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多为一些在经济全球化中被“边缘化”了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受到经济全球化排斥的人群。

反全球化的非理性与暴力行为不足取,但这种现象反映的问题是深刻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前的全球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归结而言,反全球化者反对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一是全球化使得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成为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情况;二是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三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第七章

中心-外围说”的观点,贸易条件的恶化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结构造成的。

贸易广度:

参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贸易深度: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1、WTO四个主要议题

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的部门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传统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贸易各国的经济增长

1、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国际上的有效配资,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贸易可以通过外部市场扩大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3、贸易可以刺激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中心外围说认为国际贸易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日益贫困化

在中心外围贸易格局下,贸易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外围国家,国际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八章

脱媒危机:

长期的通货膨胀刺激了市场利率的提高,而存款机构被限制利率束缚住手脚,出现了新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

金融抑制:

各国政府加强对金融系统的控制,对金融资源实行集中配置。

Q条款:

银行对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

巴塞尔协议:

对银行业实施国际监管,首次用国际协议方式确定指导原则。

1、简述金融体制发展的几个阶段(p193)

1、早期的“综合化”、“自由化”阶段

非银行金融机构很少,银行经营业务无所不包,政府限制很少,银行经营活动自由

2、“专业化”、“限制化”阶段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种类增多,政府和中央银行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手段逐渐完善

3、高级的“综合化”、“自由化”阶段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经济金融领域出现新变化,金融管制放松。

发展中国家以金融深化和发展为主。

二,简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得内容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

利率自由化

放松外汇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

发展中国家(亚洲)金融深化

利率自由化

减少信贷控制

金融体制改革

减少资本控制和增加汇率灵活性

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

股权投资,投资者对有关的海外经营性资产拥有有效控制权。

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

绿地投资是创办新企业。

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合并现有企业。

发展中国家以绿地投资为主,发达国家以并购为主。

国际间接投资:

指不以控股为目的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中长期的国际信贷。

获得利息、股利和资本利得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合作关系。

战后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最新趋势特点

1.劳动力国际流动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的。

2.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3.流动基本格局未变,但已呈现分散性和对流行。

现在亚、非、欧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输出国,北美与大洋洲发达国家仍是主要输入国,尽管格局未变,但已呈明显的分散性和对流性。

4.劳动力国际流动具有组织性、规范性。

5.劳动力国际流动更趋向国际化、法规化。

6.短期流动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

2.国际技术转移发展不平衡,世界技术市场的地理分布十分集中。

3.一般传统技术加速转移,而限制尖端、高技术的输出。

国际技术转让的分类(p226)

第十章

经济周期类型

1.基钦周期(2~4年)

2.朱格拉周期(7~10年)

3.库兹涅茨周期(20年左右)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年左右)

长周期理论

第一次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

(一)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周期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因素引起的而非外部因素。

长周期不同于其他经济周期的特点,只是说明长周期的存在,并不是长周期的原因,但是他自己并没有说明长周期的内生因素。

(二)熊彼特的创新说

熊彼特的创新说是解释长周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许多经济学家吸取熊彼特的创新说的观点,发展形成长周期理论主要学派——现代长周期技术创新理论。

第十一章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衣、食、住和医疗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通常以对基本生活费用的测量结果,作为评判贫困与否的标准。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指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概念,贫困者被定义为不占有大多数人所消费的物品的人,这一概念需要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衡量一个典型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且相对贫困标准会随社会范围内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京都议定书p285

1.不同国际组织和国家对于贫困的看法大体涉及哪些方面?

P272-273

经济福利、能力、社会排斥

2.50-60年代国际油价低廉的原因

(1)墨西哥湾加价制度被废止

(2)原油市场供过于求:

a.中东石油供应增加

b美国对石油进口实行限额

C.苏联实行石油倾销

(3)众多石油公司涌入市场,竞争加剧

第十二章

人类发展指数p299《联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试论增长极限理论的不足

第十三章

1.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P322-3242.欧洲货币体系的内容和作用P326

3.欧元区主要国家有哪些?

主要看与欧盟不完全重复的国家

国际经济协调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协调;

区域经济集团协调;

国际经济条约与协定协调;

国际会议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减轻各种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缓和各国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纠正世界经济不平衡:

订立各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约与协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信贷及技术援助;为解决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各种危机提供帮助。

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国际经济协调缺乏预见性

国际经济协调政治色彩浓重,缺乏公正性

国际经济协调的执行缺乏权威性

国际经济协调的效果往往与目标相偏离

第十四章

负面清单:

不给于清单中的投资领域和主体以国民待遇

准入前国民待遇:

在国际投资法中,国民待遇指给予外国投资者不低于在相似情形下本国投资者的待遇,在传统的投资模式协议中,其实用于投资建立后的阶段,而准入前则延伸至投资发生和建立前的阶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定义为:

为了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经济福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彼此自愿地让渡自己的部分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