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933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ocx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孙睦优任建雄

(浙江万里学院管理系,中国宁波,315101)

  摘要:

总结了“九五”期间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了入世后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基础条件。

并从战略的角度,阐述了宁波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

  关键词:

WTO,可持续发展,宁波地区

  当今世界人类物质文明空前发达,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消耗也是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21世纪对环境的保护将上升到十分重要地位,环境及环保产业将越来越重要。

世贸组织还规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企业产品一律禁止出口和生产。

因此,入世后宁波地区为实现跨世纪现代化战略,避免传统现代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生态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对入世后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重点研究和实施。

  一、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九五”期间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步入“九五”以来,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引导,在其内部中观和微观经济运行中,过去的几年过热的宏观环境刺激下所形成的粗放型规模扩张,造成了供给结构与市场形势转变后的需求结构之间出现差异,至使微观商品市场销路受阻,供给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增长不能大幅度上升。

再加上1997年亚洲出现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制约了商品外贸市场。

因此,“九五”以来,宁波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适度增长的正常势头,保证了“九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发展指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基础性的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好成绩。

  1.宁波国内生产总值(GDP),“九五”平均增速12%以上。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37.4亿元,占全省GDP的近1/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90年增加了2.8倍。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11%;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因此,九五”期间平均GDP增速达到了12%以上,虽然与计划目标相比,GDP相差了3个百分点,但在市场约束强化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增速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人均GDP指标“九五”前三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13.38%,1998年人均GDP实际已达18195元,2000年人均GDP为22078元。

扣除近几年价格下降因素,人均GDP实现了计划目标值23600元。

  2.宁波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九五”平均增速可达20%,大大超过了“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3%的目标。

1998年全部财产收入达到87.6亿元,“九五”前三年平均增长18.15%;1999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1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6%。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35亿元,增长28.3%。

这是宁波市“九五”规划全部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中唯一能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快速增长的指标。

  3.宁波外经外贸取得新业绩。

199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50.09亿美元,增长18.9%。

200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外贸出口51.68亿美元,突破50亿美元大关,增长48.6%;出口依存度达到36%。

“九五”期间,外贸进出口额平均每年以18%以上的速度递增。

出口市场已扩大到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州和拉丁美洲等地。

  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投资格局渐趋合理。

1999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64个,比上年增长29.5%;合同利用外资6.57亿美元,增长28.5%;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

在全国利用外资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我市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实际外资保持全面的增长。

2000年形势更为乐观。

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50个,比上年增长51%;合同利用外资9.52亿美元,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6.22亿美元,增长20%。

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2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6%。

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重要载体的引资作用明显。

开发区、保税区成为引进外资的主战场,两区合同外资达到6.03亿美元,超过全市总量一半;实际外资2.7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43.5%。

外资项目规模明显扩大。

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9个,比上年增加27个,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从投资来源看,亚洲合同外资增幅达61.66%。

欧洲合同外资增长171.86%。

从投资领域看,三产吸收外资比例提高,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总数35.7%和21.6%。

  重点开放区域逐步崛起。

由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区和大榭岛“三区一岛”构成的沿港经济带已形成一定的开发气势。

1999年,“三区一岛”实现出口总值7.9亿美元,占全市的23.2%;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6家,总投资3.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四项指标分别占全市的21%、45%、42%、41%。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交往和旅游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成功举办了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活动。

1999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110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1.2万人次,创汇4810万美元。

2000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30万人次,增长11%;接待海外游客12.4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创汇5588万美元,增长16.2%;国内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增长10.2%。

  4.港口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外港和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基地的要求,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攻方向,新辟远洋干线6条,每月航班增加1倍,20多家船队公司落户宁波,建设了沿海港口内支线,开通了杭州至宁波直通关;积极开拓散货业务,1999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9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1.0%;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准箱,增长70.1%。

2000年货物吞吐量达1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0万标箱,增长50%,增势较猛。

  5.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全市继续推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推进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宁波名列第3名;率先通过省政府“一控双达标”的考核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大了地方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颁布了《宁波市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办法》,创建和巩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继续禁止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禁止机动车使用含铅汽油。

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12项主要污染物全部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Ⅰ--Ⅱ级水平,城区内河水质明显改善;余姚江等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为宁波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的基础条件。

  6.宁波市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1998年全市居民人均收入为5596元,“九五”前三年平均增长9.65%,超过了“九五”计划目标。

200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21元,比上年增长15.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增长5.6%,增幅提高3.6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实际支出11361元,比上年增长7.5%。

其中非消费性支出3364元,增长9.4%,消费性支出7997元,比上年增长6.7%。

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9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户的比重从上年的28.5%扩大到34%;77.5%的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再就业工程成就显著。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这无疑为宁波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宁波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分析

  步入“九五”以来,宁波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改革开放,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引进人才和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市,改善发展环境,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和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的好成绩。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也还存在不少客观上和主观上的问题,需进一步分析,以利再战。

  1.城市化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宁波可持续发展进程。

  宁波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也是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是一个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的副省级城市。

可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显著。

下辖十一个县(市)区,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可市区面积仅为10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总人口533万,可市区人口只有118万,占1/5。

199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70亿元,可农业总产值只有140.7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191.5亿元,但农业总产值只有148.4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21元,可农村居民只有5069元,也仅占1/2。

由此可见,宁波经济发展是在工业化过度中孤军发展,而导致宁波出现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这集中地反映在城市化滞后问题上。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总体来说是增长有余,发展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之全国平均水平更为突出。

以城市人口比重为例,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超全国的平均水平。

再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尽管宁波人均GDP已超2万元,但非农产业相对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4.9,工业相对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亦达到5.7。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宁波市传统农业部门的改造和发展不能与工业的高速增长同步。

过多的人口与劳动力依然滞留在传统农业部门,未能随着经济增长而适当聚集,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分散的居住方式还使这些人口的生活方式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使市场需求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张;农业中滞留着过多的人口还限制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农业迟迟不能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迈进,这反过来又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因为没有消费者)。

因此二元结构的矛盾是宁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一切经济矛盾的根源,而城市现代化滞后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

  宁波区域结构的矛盾体现在两个层次。

一是宁波市与上海市分工不合理,宁波市与上海市不仅产业结构类同,而且产品销售市场同构,文化传统如出一辙,使宁波在上海的阴影中走不出来。

宁波市能否走出上海阴影,由竞争关系变成互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宁波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和持续创新,第二个层次是宁波市内部分地区经济结构矛盾。

核心是各县市、区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形成经济增长极。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区域不平衡发展是经济的必然规律。

有意识地培养区域经济增长极,使之发挥积聚效应,进而产生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的最短路径。

然而,宁波市各县、市、区产业结构严重超同,与宁波市结构相似系数高达95%以上,县、市、区之间关系混乱,缺少互补性、协调性。

这一矛盾使宁波市每年投资规模虽然与深圳不相上下,但其效率和发展速度明显落后深圳。

  3.产业结构的矛盾

  按照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一、第二产业能占经济发展比例应分别在10%和20%以下。

当然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目标值。

现在不要求,以后也不一定要求,这要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是目前宁波市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大致为9%和56%左右。

显然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工业组织结构落后,现代化大型企业偏少,高新技术化改造的传统产业不多,家庭式、作坊式企业占据重要地位;产出结构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产业比例很少。

产业素质低,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陈旧落后,产品档次低,规模效益差。

而第一产业倒接近此比例。

不过这种比例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不是针对某一个城市,若针对某一个城市而言,第一产业的比例还是偏高。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宁波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是以传统的方式,按家庭式、作坊式简单的方式进入了传统的工业行列,所以在9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土地占了90%的宁波市却使工业经济的比例达到了56%。

二是说明目前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还是很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同时结构还很粗放。

这样有损于资源的浪费,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占宁波市35%,比起第二产业来发展缓慢。

这说明了宁波科技水平不高。

可见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科研开发力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后于同类城市。

宁波市第三产业尚不具备高速发展的条件。

据资料表明,宁波1998年万人科技人员的比重只有209人,到2000年也不会超过250人,这说明宁波在培养和吸收人才的力度还需加大。

同时,据宁波现代化进程评价发现,不论是在它包括下辖各市县的宁波全市,还是中心城市或下辖各县、市,科技教育因素几乎都是它们距离现代化目标最远的指标。

  二、入世后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基础条件

  入世后,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宁波经济发展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保证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入世后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1.入世后,宁波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水良港优势将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宁波港位于我国大陆中部,紧靠长江黄金航道出海口,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及海滨地区的重要港口,是国内大型中转枢纽港之—。

港口集疏运网络相对完善,铁路、公路和航运等交通条件良好。

已与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的518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年吞吐量已达亿吨级大港。

入世后,必将给引进外资,开展国际贸易,发展港口工业等带来极大的便利。

  2.入世后,工业有了广阔的进出口市场,必将给宁波市的一些产业部门,如纺织服装,五金,电子机械,家用电器,仪表仪器,现代化农业等带来更大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将在技术进步,外资引进,体制改革等带来良好的经验和促进动力。

  3.入世后,农业有了广阔的进出口市场,宁波较强的农村经济实力为宁波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全市11个县、市、区,已全部进入小康,县城经济实力十分强劲,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多数乡镇经济实力总体水平迅速上升,在与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入世后,发达国家城市经济运行机制将转入宁波,在国内具有经运行机制先发优势的宁波,将如虎添翼。

将进一步全面促进宁波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发政策,宁波乡镇企业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工业已占全市工业的80%以上。

与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市国有企业比重较低,一些乡镇企业近几年基本完成转制,已提供了转制的思想基础。

因此,利用这次入世的推进,将让宁波经济运行全面转制减轻了压力,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5.入世后,将带来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可帮助宁波解决宁波第三产业滞后的不合理性。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60%-80%,美国已达到75%。

可宁波第三产业比重仅35%,这与沿海开放城市和全省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可以预见,入世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以及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结合宁波目前三产出现的巨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必将进入一个转变增长期,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柱。

  

(二)入世后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入世后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与外部环境有关,而且取决于本市内在的产业基础,以及相关的需求和资源保证条件。

  1.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取决于产业生产供给能力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产业供给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供给能力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等决定因素。

从宁波市一、二、三产业现实供给能力的提高和变化的分析来看,一、二、三次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势较好。

  第一产业总体将处于平稳状态,“十五”时期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3%的水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一产劳动力将进一步转移,劳动生产率会有较大的提高,总体上一产业供给能力能够保持平稳小幅增长趋势。

从一产业构成来看,产业内部结构将会随新的农业政策,特别是粮棉政策的出台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种植业比重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而渔业畜牧业和林业生产会有所增长。

特别是渔业和畜牧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

加入WTO后,国外畜牧业产品的价格和品种优势比较明显,会对国内畜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国外先进的畜牧业生产技术也会加快引进,生产能力又会有所增强。

宁波市畜牧业产品消费需求比较平稳,这反过来又会对生产能力提高有较大促进。

总体判断,畜牧业生产能力将呈现前弱后强的态势,总体会有所发展。

渔业生产能力保持稳定增长,渔业生产发展势头很好,水产养殖快速增长,远洋捕捞能力有所增强。

宁波拥有广阔的滩海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全市海水养殖面积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40万亩,同时,实施了禁鱼期,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产品质量,数量有所提高和增长,捕捞技术也有明显改进。

  第二产业将处于稳定快速增长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宁波市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阶段,工业快速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

但在市场制约下,发展的方向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提高产业层次来提高生产能力。

从工业生产能力增加角度来分析,目前全市工业生产能力已有富余,但不全是有效的供给能力,因为存在档次低、效率差和市场不对路问题。

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加,将主要靠新的工业投入才能形成,特别是要有市场、有科技、有效益的工业生产能力投入。

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单位投资额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有所增加,特别乡镇企业技改投资目前有快速增长之势。

近年来,有些行业由于技术更新和市场开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如造纸及造纸制品业年均近增51.77%,文体用品制造业年均近增43.2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年均近增27.54%,服务及纤维制造业年均近增12.51%等。

这些发展比较好的行业也正是目前外贸出口的支柱行业。

随着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的出台,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化,可以预见那些科技含量高,体现区域优势的行业仍将是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

  第三产业将呈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增速将会超过二产业。

从三产业投入情况看,近年来宁波市在交通、邮电、房地产、商贸、金融和文教卫生等三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始终维持在75亿元左右。

仅新增投资带来的供给能力增长预计在13%以上。

如果三产能力利用得好,即资产利用率达到1:

1.5,加上闲置能力的充分利用,“十五”期间年均7%的三产业投资增速完全可以支撑三产业10-11%的增速能力。

在工业化中期以后,三产的增速会逐渐超过二产业,其比重也随之迅速提高。

特别是文教卫体事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迅速增长。

因此,劳动力也会逐渐由一、二产业向三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就会减轻。

入世后,对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巨大。

从GDP来看,国外先进技术,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质服务进入宁波市,会对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很大促进,民族三产也会在竞争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支撑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有增长的需求来支撑的。

从目前看,宁波市经济增长的需求基本是平衡和持续的。

从消费需求看居民消费呈平稳增长态势,“八五”期年均增长7.95%,“九五”期前三年年均增长已达14.34%,GDP增长拉动了4.25个百分点,特别是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较快,后两年经过调整已趋平衡,预计“十五”期间总消费年均增幅将在13-15%之间。

  从投资需求增长情况来看,过去的10年不够平衡。

含有泡沫经济成分。

“八五”期间总投资增长速度达到年均33.41%,其中固定资本形成年均增长37.16%。

进入“九五”以后,国家经济进入调整期,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投资规模一直在300亿至310亿之间徘徊。

相应固定资产形成的增速由7.16%落到5.43%,投资需求呈低幅增长态势。

预计“十五”期间将有稳步提升,大致年均增速在8-10%之间。

  从净出口需求增长情况看,“九五”期净出口总量迅速扩大,其对经济增长需求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九五”期前三年年均13.9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中,拉动了经济增长3.24个百分点,贡献达23.18%。

从目前外贸进出口运行态势看,入世后,外贸出口会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同时外贸进口也将呈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净出口年均增长将能维持在3-5%之间,增幅将有十分明显的回落,这将对经济增长达到需求支撑作用削弱。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净出口,增大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持作用。

  3.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

  经过“八五”以来国家对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宁波市的能源、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已基本缓解,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剩。

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银行存贷差呈不断扩大之势,资金供给能力增大。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资金供给条件进一步趋向宽松。

从劳动力资源条件看,数量上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有待于进一步分流,同时安徽、江西、四川等地的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并且劳动力成本低廉,扩大生产规模的劳动力数量有保证。

但从劳动力构成看,体力型的普通劳动力居多,技术型的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层次高、技术能力强的劳动力依然短缺。

但随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业务培训能力的加强,劳动力结构上的矛盾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从自有资金情况看,部分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改组、改制、资产重组,通过对部分资产的调整、改造,也积蓄了相当数量的资金。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供给环境良好。

从技术条件来看,随着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引进人才,加强高教,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的“一号工程”全面实施,“十五”期间技术要素资源情况会有很大的改观。

从能源、原材料和供水等物资条件来看,经过“八五”期间的大规模的建设,供给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北仑电厂、白溪水库的竣工投产,电、水资源充裕。

随着宁波港口能力的拓展和相关集疏网络的加快建设,以及国家近几年来能源、原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宁波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供给保障。

  三、宁波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

  最近国务院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的批示:

宁波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宁波市的发展要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以及直辖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港口贸易和新兴海洋产业。

在确定1965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要保持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相对独立的组团式布局,加强组团的交通联系,严格保护组团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要加强市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和产业配套合理,城乡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城镇体系,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

到2000年和2010年,城市(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实际人口分别控制在98万人,130万人以内。

国务院在批复中还指出:

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重点保护好月湖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

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控制和减少大气噪声及固体污染物的污染;特别是港口工业、化工工业等引起的环境污染;要重视水污染的治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体系,整治河网水系,限制开采地下水,保护城市水源。

  国务院的批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