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707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docx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第9章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与保障体系

学习目标

1.把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内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把握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以及运用的主要调控手段。

3.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把握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4.认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9.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

9.1.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是当年生

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用于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

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是指生产过程中

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新创造的价值是全部社会总产品的

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剩余部分,其中包括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

的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用字母表示就是c+v+m。

c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

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m表示社会总产

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F的就是社会净产品,其价

203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值形态就是社会净产值。

这部分价值最终形成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因而也称为国民收

入。

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用字母表示,就是v+m。

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产值是整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数量,其主要是

反映生产能力的大小。

国民收入是把总的生产数量中扣除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消耗以后净

产出的情况,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在一定时司内实际收入的情况,因而国民收八更能够反映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经济指标。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标志着一个国一

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一个国家按人均水平计算的国民收入,基本上

体现了这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国民收入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源

泉,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基础。

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八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通过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既定的条件下,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量)数量越多,牛产的社会总产品就越多,创

造的新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国民收入就相应增加。

这是从增加生产总量来影响国民收入的

数量。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增加国民收人的数量,但不能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它主要还

是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增长的。

从根本上说,这一方法不是我们增加国民收入的主

要方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上就是生

产效率的提高,它可以在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实现生产的增长,从而使国民

收入不断增加。

由于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中包含

的劳动量成反比,这样,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就越多,创造的

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不仅从内涵上扩大了生产规

模,而EL提高了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质最。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

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三,通过节约生产资料实现斟民收入增长。

在生产中节约使用生产资料,就意味着

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也就是节约了生产成本。

由于成本的节约,使同样的社会总产

值中创造的新价值增加了,这电能够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

这是从降低消耗的角度实现国

民收入增长。

或者说,节约也是生产力。

国民收入增加的途径不仅仅只是生产的问题,节

约也是增加国民收入的蕈要途径。

由于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以后剩余的部分,所以,节约的生产资料价值越多,扣除的部分也越多,剩余的价值即国

民收八也就越多。

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要经过分配过程才能形成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

国民收入分

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

是指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现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也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中

进行。

在国有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三部分收入:

(1)以税金和利润分

红的形式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归企业支配,形成企业的收入。

(3)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形成职工的收入。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在集体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四部分收入:

(1)以税金的形式形

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形成企业的收入。

(3)以分红的形式形成出

资单位的收入。

(4)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形成职工的收入。

在个体经济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两部分收入:

(1)以税金的形式形

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税后剩余的部分形成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在私营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四部分收入:

(1)以税金的形式形

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分红的形式形成出资者的收入。

(3)以利润的形式形成企业

主的收入。

(4)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形成职工的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最终形成了各方面的收入,这些收入直接涉及国家、企

业(集体)、m资者、职工的经济利益关系。

因此,处理好分配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社会

范围内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分配问题解决好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好了,就能够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之所以还必

须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涉及物质生产部门,社会的组成还

包括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运行,也需要取得收入。

同时,社会的

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费用、保证基金、后备基金等,这些都必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

决。

具体说,国民收入再分配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

需要。

这些需要包括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

需要。

(2)满足国家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家必须从全社会发

展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

时,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3)满足国家建立社会保证基金

的需要。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都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也

必须通过再分配来解决。

(4)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

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需要。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国家预

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订的财政收支计划,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2)银行信

贷。

银行信贷通过改变资金的使用主体、使用方向、使用时间,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

同时通过利率使一部分资金形成不同经济主体的牧入。

c3)劳务费用。

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劳动者通过提供服务,使一部分劳动者支付的劳务费用形成他们的收入,从而使国民

收入在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再分配。

(4)价格变动。

价格的变动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

经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再分配,通过价格变化使一些部门和一部分劳动

者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部门和劳动者手中。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述进行的分析只是理论上的抽

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

分配问题既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

系,又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需要

建立完善的制度、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还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分配问

题既要关注社会成员的民生问题,又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

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9.1.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供

给由国内供给与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国内供给部分通常以国内生』“+总值来计算,国外供

给部分是以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来统计。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

劳务的需求总量。

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三部分组成。

消费需求是一

指全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两部分。

投资需求是指对投

资品的需求,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的投资需求。

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

的出口总值。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是指供求双方处于基本相等的:

1船蠡,而不是指供求双方绝对相等。

社会总供给与

总需求的平衡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由于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由不同因素决定,它们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动。

正是由于

总供给与总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社会经济运动中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是

难以避免的,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手段,使总

供给与总需求由不平衡趋向平衡,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运行。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

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总供给大干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不足。

无论

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由于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在现实中的表现

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上各种商品和物资普遍短缺。

生产资料生产不能满足

再生产和积累的需要,消费资料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对消费品的需要。

这种状况与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在这一体制下,社会生产是由国家计划控制的,价格

是由计划规定的,市场机制对生产活动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也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经济活动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

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与企业的

切身利益不挂钩,企业没有生产的积极性,社会生产不能得到有效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

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只能是在鼓励生产的同时又通过各种行政手段限制需求,以这种消极的

方法来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已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关系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出现这

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有r极大的发展,总供给能力

有了极大的提高,如何使生产的商品都能够在tf场上实现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也就是出现

了生产过剩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的需求出现了不足。

人们消费的增长速

度赶不上收入的增长速度,社会储蓄规模的扩大又不能使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这就使生产

过剩的状况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当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

内的经济发展,使生产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

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企业会因为产品在市

206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场上难以实现而影响到再生产的继续,导致就业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严重的时候会产

生经济危机。

针对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通过扩大需求的政策,鼓励消费、增加

投资、扩大出口,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使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上,也表现为结构t的不平衡。

社会总

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部分构成的。

与这三部分相对应的总供给是收入、储蓄、进

口,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从理论上讲,在结构上应该是收入与消费相等,储蓄与投资

相等,进口与出口相等。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收入与消费、储蓄

与投资、进口与出口不可能同时相等,但町以通过不同方面的不平衡相互抵消来最终实现

总量的平衡。

例如,在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口大干进口的不平衡来抵消,

这时尽管这两方面都出现了不平衡,但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却达到了、-衡。

所以,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并不一定要求其结构的每一部分都要达到平衡,而是可以通过一方

面的不平衡来抵消另一方面的不平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从价值量指标方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这对于更好地认识和

把握宏观经济的情况是『‘分重要的。

因为从宏观上看,价值量的宏观平衡是最基本的,只

有在价值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形态上的平衡。

9.1.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按最终用途划分,形成积累和消费两大方面。

社会丰义积累和消费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协

调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实物形态来分析整个经济

的运行情况。

这一关系处理得是否合理,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

一方面,会影响社会

生产实物形态的比例关系。

如果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实物形

态不相符合,必然会影响到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

另一方面,会影响生产与

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积累主要是针对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而言的,反

映的主要是人们的长远利益。

消费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二者在根本t是统一

的,但在现实中又存在着矛盾。

必须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才能使生产与生活、长

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得到妥善解决。

只重视积累,轻视消费,或者反过来,只顾

消费,不顾积累,都是不可取的。

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多少才是合理的,这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而是要根据

不同的情况、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其他的各种因素,从实际出发来确定。

但在处理二

者关系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必须在年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

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做到二者兼顾。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与生产资料和消

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避免结构上出现过大的缺口。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

费之间的比例,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消费部分的扩大是一个基本趋势,应该不断提高社

会消费的比重。

(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

这既要根据经验数据,又要从

实际出发,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调整积累率。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总体上应该

逐步提高消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20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国家对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调控,主要是对人们消费水平的调控。

对于国家行政机

关部门、事业单位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各种政

策来决定是否提高劳动报酬的水平,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提高。

企业的工资水平虽然是由企

业自身决定的,但国家仍然可以通过规定相关的工资标准来影响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

家也可以通过税收的调整,来影响人们实际收入水平。

对消费水平的调控,实际上也影响

到积累水平。

当然,国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政策或手段来对这二者的关系进行调控。

+

9.2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客观必然性。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

调控包括任务、目标、政策和手段等。

9.2.1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同时又具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

国家具有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对经济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

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丰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r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

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

康发展的一种管理行为。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主要有: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从两个方面要求

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各部门、各产业之间保持合

理的比例关系,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备企业、各

部门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是拥有高度发达的分工和密切

的协作关系,分—r_使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彼此独立;协作又使各独立的企业和部门结成

一个整体。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关系就越复杂。

要使彼此独立的企业和部门形成协

调的比例关系,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

现其发展。

这就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协陶的比例。

二是在社

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来为经济发展刨造各种基础条件。

社会化大生产的另

一个特点是,企业的发展对社会基础条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企业

对社会条件的依粕性也就越强。

最典型的就是交通、通信、能源、基础设施等。

这些项目

的建设通常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只靠市场调节难以有效地进行建设.但这些项目

的建设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必须依靠宏观调控,由政府出面来进行投

资建设,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因此,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是生产力

和现代经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优势,但也

存在以’F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市场并不是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市场调节发挥作用的优势领域和范围主要是在微观经济领域。

在宏观领域中,市场的调节

作用比较弱。

例如对经济总量的调节、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等,市场调

208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节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因此,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来解决,否则经济就不能实现稳定、协

调发展。

二是市场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市场调节经济活动是通过

各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来实现的,它的作用机制是纯经济性的。

但是,经济发展

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纯经济性的,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有社会问题需要解决。

如,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当这一矛盾发展到

一定的程度,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又如,市场调育机制在引导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的时候,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进行宏观调

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

第三,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国家对内、对

外的经济职能都在进一步强化。

一是国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职能的发挥。

国家作

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具有重要职能的。

传统理论认为,国家只具

有外交、军事、政治等职能,而不具有经济职能,这种观点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国家

要防调整个经济的运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选择经济发展的重点;

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手中掌握了巨人的经济实力,并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创造基

础条件的责任。

国家经济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的。

在现代社

会,没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二是对外经

济的发展离丌:

开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经济发展

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等合作越来越多。

各国都在为本国的企业能

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这种条件的创造离不开国家,国家根

据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对经济进行凋控,为本国的企业创造更好的条

件,使其在国际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没有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

挥,本国企业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一方面必须由市

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现代市场经济同时又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只有把这二者

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A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9.2.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宏观调控目标是宏观

调控任务的具体化,主要目标有: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艮是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

念。

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同时.总量上的

增长是建立存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基础上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是否适度,在不同国家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第二,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够促使居

民收入的普遍增长。

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忐,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

现。

总供给大干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

业。

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在我

2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因此,要把增加就业作为长期的战略和政策。

第三,稳定物价。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

无论是

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导致价格预期紊乱,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

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通过货币政策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注意采用综合、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

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和逆

差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

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

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

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健康和平衡。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国际收支这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往往相互联系而又此

消彼长。

例如,在经济萧条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停滞甚至负增长,同时伴随着物价

下降、失业率上升;而在经济繁荣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l-升,失业率逐

步下降。

由于各国经济情况千差万别,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可能走向一致,也有可能互相背

离,往往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因此,宏观经济调控可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多种手段进

行调节,在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时寻求一个平衡点。

实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需要采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

宏观调

控的政策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