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557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第09期

加快发展钢铁主导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莱钢生产销售及产品情况

(一)莱钢生产情况

莱钢始建于1970年1月。

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年产1300万吨钢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009年列山东企业100强第三位。

截至2010年,拥有总资产667亿元,职工3.9万人(包括职工家属共计7万多人)。

2010年,全年生产钢1250万吨、生铁1348万吨、钢材1249万吨,其中本部生产钢1017万吨、生铁1063万吨、钢材986万吨,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6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

(二)莱钢产品情况

1、钢铁产品。

莱钢钢铁产品主要有型钢、板带、优特钢、棒材四大系列。

型钢拥有大型、中型、小型三条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H型钢、工字钢、槽钢、角钢、矿U钢、热轧F型钢等六大系列240余个规格。

覆盖100×100---900×300所有规格的H型钢,14﹟---63﹟工字钢,16﹟---40﹟槽钢,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规格多样化。

2010年产量约260万吨,2011年计划240万吨。

板带现有620mm热轧窄带钢、1500mm热轧宽带钢、冷轧薄板、430mm宽厚板四条板带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碳素结构钢板、优质碳素结构钢板、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造船及采油平台钢板、管线用钢板、工程机械用钢板、汽车大梁板、桥梁板及耐候钢板、压力容器板、锅炉板和高强度高韧性钢板。

2010年产量约350万吨,2011年计划360万吨。

棒材现有中小型、第一轧钢、第二轧钢、小型轧钢四条棒材生产线,主要产品为热轧带肋钢筋、锚杆钢、热轧圆钢等。

2010年产量264万吨,2011年计划278万吨。

优特钢拥有大型、中型、小型材三条生产线。

主要产品为12mm---160mm热轧圆钢和光亮圆钢,拥有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铁路矿山用钢、电站锅炉及石油管用钢、轴承用钢、船舶及海洋系泊链用钢六大系列产品。

2010年产量约150万吨,2011年计划142万吨。

目前,莱钢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生产基地,全国品种、规格、标准最全的螺纹钢生产基地,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的和地区。

2、非钢产业。

莱钢在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非钢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证券业、铁矿石采选、钢结构加工、建筑、房地产、冶金设计与工程总承包、粉末冶金、水泥、耐火材料、铜业、煤化工、运输物流等产业逐步做大,莱钢已形成钢铁业为主、相关多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三)莱钢产品销售情况。

莱钢集团钢铁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省内市场占比接近60%。

2010年莱钢销售钢材966万吨,其中内销906万吨,出口60万吨。

内销产品按照区域流向分,其中省内540万吨(其中莱芜430万吨,占比79.6%),省外366万吨。

分品种看,优特钢内销116万吨,其中省内84万吨,销量占内销比重72.4%,型钢内销227万吨,其中省内78万吨,销量占内销比重34.4%,棒材内销252万吨,其中省内185万吨,销量占内销比重73.4%,板带内销223万吨,其中省内127万吨,销量占内销比重57%。

2011年计划销售1006万吨,其中内销956万吨,出口50万吨。

内销产品中省内657.3万吨,投放比例68.76%,其中优特钢71.52%,型钢44.65%,棒材82.72%,板带79.91%,宽厚板61.44%。

省外298.7万吨。

(四)莱钢原燃料供应情况。

莱钢集团原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焦炭、铁矿石、铁合金、耐火材料、冶金石灰、白云石等在内的十几种,其中煤炭、铁矿石、耐火材料、铁合金、萤石全部依靠外购,冶金石灰、白云石等原料依靠自产和内部回收。

2010年莱钢煤炭需求量792万吨、铁矿石需求量1404万吨、耐火材料10万吨、铁合金14万吨、冶金石灰175万吨、白云石126万吨。

2011年莱钢煤炭需求量792万吨、铁矿石需求量1622万吨、耐火材料8万吨、铁合金15万吨、冶金石灰214万吨、白云石139万吨。

二、我区钢铁产业的基本情况

钢铁是钢城的优势,钢城因钢铁建区,以钢铁强区。

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钢城立足地处莱钢腹地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钢铁资源优势,大力扶持钢铁产业发展,特别是举全区之力服务好莱钢发展。

截止目前,全区“吃钢咽铁”类项目已达1060多个,钢铁深加工能力350万吨,新材料生产能力13.5万吨,年销售钢材450万吨,物流配送能力2000万吨,炉料供应能力100万吨,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智能车库生产基地、省内较大的焊管生产基地、钢材营销基地,并培植起了泰达车库、粉末冶金、粉末冶金制品、方圆制管、京华焊管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目前,我区共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企业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26家,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7个。

其中,莱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完成了《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粉末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和《年产4万吨水雾化钢铁粉末生产技术研究》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粉末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4种产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新艺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是省科技重点单位,其高性能温压格力森齿轮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泰达车库有限公司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是省级技术中心,拥有8项专利技术,其产品获山东名牌称号,是我国停车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京华焊管有限公司的高频焊管获“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称号;宏强企业集团公司的双缸双作用转子活塞泵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一)钢铁深加工产业。

目前,全区各类钢铁深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年加工能力350万吨。

2010年实际加工186万吨,加工莱钢钢材70多万吨。

钢铁深加工产业主要包括钢结构加工、焊管生产、冷轧薄板、机械加工等四大类。

(1)钢结构加工类。

共有生产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2010年实际生产钢结构23.4万吨,绝大部分是莱钢的H型钢。

其中,泰达车库、双峰钢结构、青山钢构、隆强钢结构等四家企业,加工能力均达到5万吨以上,瑞和建设、龙泰钢构、金星钢构等3家企业达到2万吨以上。

(2)焊管生产类。

共有生产企业9家,年生产能力70万吨,2010年实际生产焊管产品31万吨,加工莱钢带钢16万吨左右。

其中,京华焊管生产能力30万吨,方圆制管生产能力20万吨。

(3)冷轧薄板类。

共有生产企业11家,年生产能力50万吨,2010年生产冷轧薄板32万吨,所需钢材以莱钢、泰钢为主,其中,隆兴薄板、鑫源板业2家企业年生产能力均为10万吨,乾坤金属生产能力7万吨。

(4)机械加工类。

共有加工企业54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2010年实际加工18.9万吨,加工莱钢钢材9万吨,其中,楔横轧、温岭锻造、中兴汽配、义和锻造等4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均达到2万吨以上。

(二)物流配送业。

全区共有38余家物流企业,年物流配送能力2000万吨,2010年实际运输量1900万吨,占莱钢总物流量的1/4多。

其中,云通物流年运输量各200万吨以上,利达物流年运输量100万吨以上,鑫大陆、宝丰、宝捷等6家物流企业50万吨以上。

(三)钢材销售业。

全区共有鲁中钢材大市场、颜庄钢材大市场、黄庄钢材大市场三个专业钢材销售市场,钢材销售业户210多家,年销售钢材450万吨,销售莱钢钢材430万吨。

其中,双峰物资公司年销量20万吨,金汇经贸、宝佳物资、汶源经贸等7家企业年销量10万吨以上,另外年销量5万吨以上的22家,2万吨以上的55家。

(四)炉料供应产业。

共有耐火材料、矿石开采、球团烧结、石灰石等炉料供应企业110家,年生产能力100多万吨。

2010年实际产量90万吨,其中,耐火材料主要有九龙耐火材料厂、新益耐火材料公司等28多家,年产19万吨,占莱钢需求量的16%,石灰石类26家,年产40万吨,占莱钢需求量的21.5%。

三、发展钢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最近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来看:

一是标准提升将会淘汰部分设备。

莱冶特钢的2台15吨电炉等是国家加快淘汰并禁止的,现已拆除。

二是规模限制将会使部分小钢铁企业关停并转。

因此新的产业政策对部分生产规模小的钢铁企业有较大影响,如果不能靠大联强的达到产业政策要求,可能会导致转产甚至停产,对地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2、从我区企业自身来看:

一是配套加工能力有限。

目前我区整个钢铁产业链总体规模小,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配套加工能力差,使莱钢大量产品销往外地,不能在本地实现加工增值,目前,我们加工的莱钢钢材只占适合加工钢材量的22%。

同时,由于地方企业在技术含量、产品层次等方面与莱钢有较大差距,使莱钢一些副产品不愿给地方企业加工。

如煤焦油,莱钢主要销往苏州等地,地方能利用的很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企业多为初级加工、粗加工等低层次加工项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外向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如粉末冶金方面,主要以生产粉末为主,粉末制品产量少,虽然企业本身也很想发展粉末冶金制品,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研发能力差,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三是市场化意识淡薄。

通过与莱钢座谈了解到,许多与莱钢合作的地方企业,还是抱着“靠山吃山、靠厂吃厂”的思想,缺乏诚信意识,不按照市场规律经营,项目效益好时就合作,效益差时就退出,致使莱钢对地方企业缺乏信任,不愿与地方企业合作。

3、从外部因素来看:

制约钢铁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运输问题。

目前公路运力占整个吞吐量的70%以上,公路运力比重过大,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钢铁企业快速发展。

从费用上看,水运:

汽运:

铁运=1:

10:

5,公路运力比重过大,钢材运输成本就会偏高。

二是水源紧张。

按一吨钢消耗4吨水,莱钢需要4000万立方水,现在主要靠雪野水库供水,而莱钢用水紧张时,往往是旱季,雪野水库供水少。

如果下一步莱钢达到1500万吨钢,尚有2000万立方水缺口,尤其是枯水年份,寻找水源应是当务之急。

三是资金问题。

钢铁工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面临资金问题。

企业在钢材价格下滑,铁矿石涨价,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库存增加,积压资金严重,而项目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钢铁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钢铁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偏高。

钢铁生产企业77%的铁矿石靠进口,对外依存度偏高,生产经营的风险较大。

4、其它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空间受限。

钢城区域面积小,可用土地有限,现有园区项目已基本布满,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国家从严控制土地审批,用地指标紧缺,给我区新上项目用地带来了很大困难,急需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68人,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8.91%,远远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16%的平均水平,无法满足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需要。

三是沟通机制不健全。

企地沟通只是停留在政府与莱钢之间的层面上,地方企业与莱钢缺乏沟通和了解,合作不够深入广泛,致使地方企业不能及时把握住一些合作机遇。

四是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区大多数企业家是从营销商发展起来的,起点比较低,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市场意识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企业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今后我区发展钢铁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积极适应莱钢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新形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以“产品延伸”为辅,扶持发展钢铁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整合发展物流和钢材销售产业,联合发展原辅材料供应及副产品加工产业,引导企业由销售向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资源型产品向产成品、由生产配套向协作带动、由单一投资向合资合作转移,培植壮大钢铁深加工,新材料、物流、钢材销售等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钢铁产业。

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适应莱钢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主辅分离的新形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以“产品延伸”为辅。

按照为莱钢年产1500万吨钢进行综合配套的标准,聘请钢铁冶金行业的高层次机构,高水平专家,进一步完善钢城的配套发展规划和钢城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首先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结合莱钢发展规划,明确为莱钢配套服务的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和完善钢铁产业配套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特别是对重点发展的钢铁延伸加工、副产品加工、炉料供应、物流配送、钢材销售等行业要制订出专项规划。

各镇(处)要综合考虑各自的区位优势,研究制定错位发展,配套协作的产业规划和发展重点,科学界定发展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钢”字号产业集群镇。

全区钢铁产业,主要是培植五大产业集群,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两大产业整合。

培植五大产业集群。

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把钢铁深加工和粉末冶金制品作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重点扶持发展钢结构加工,焊管生产、冷轧薄板、机械加工和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

其中,钢结构加工以泰达车库、双峰钢结构为龙头,新上项目主要向钢城开发分区、艾山工业园聚集;我们要借鉴浙江省绍兴市长江精工钢构集团的经验,长江精工钢构集团,1993年起步,2003年6月“借壳上市”,秉承“精于技术、工于品质”的发展理念,综合建筑钢结构系统技术集成商、钢结构建筑营造商和建筑钢结构新型建材供应商于一身,先后承接了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目前世界最高建筑——101层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等国内知名工程。

集团在安徽、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设有生产制造基地,现具有年制作、安装各类建筑钢结构40万吨,各类板材700万平方米的生产施工能力,已成为全国建筑钢结构产业的领航者。

2010年莱钢生产H型钢300万吨,我区12家钢结构类加工企业,实际生产23.4万吨,占莱钢产量的7.8%,是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的58.59%。

我区发展钢结构加工的潜力巨大;焊管生产以京华焊管、方圆制管为龙头,主要集中到钢城民营园,并引导企业发展螺旋焊管、镀锌管、异型管等高附加值的焊管产品;在现有9家焊管生产企业膨胀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先进大型焊管生产企业,提高全区焊管生产质量和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冷轧薄板以鑫源板业、隆兴薄板为龙头,重点向钢城民营园、开发区新区集中,并引导企业与莱钢薄板产品错位发展,防止撞车;莱钢总厂冷轧薄板厂,在现有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薄板能力基础上,下一步再投资120亿元上二期工程。

我区要加大对冷轧薄板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尽快膨胀现有企业规模,全区冷轧薄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机械加工以楔横轧、温岭锻造、金雷风电、中兴汽配为龙头,在开发区新区内规划专业园区。

一是借鉴宁波市的敏实公司成功经验,敏实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密封件、内外装饰件、门框、窗框总成、玻璃导轨等金属滚压件及三角窗、侧窗总成等整体注塑件的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因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研发、设计、制作、营销于一体,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

目前,已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众家知名汽车生产厂家配套,避免了一般汽车零部件企业因贴牌生产而拼设备、拼价格、拼人力的被动局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连年上升,并成功上市。

我区要充分利用莱钢产的优钢,进行产品深加工,莱钢的齿轮钢全国销量第一,轴承钢、碳结构、合结构等年产100多万吨,我们要积极动员全区有实力的钢材销售大户向钢铁深加工项目转移,充分利用莱钢的优钢资源优势,尽快发展一大批“小加工”、“小制造”等吃钢咽铁项目。

主要围绕汽车配件、汽车齿轮、汽车轴承、小五金件等上一批企业,使其形成规模,有条件的镇(处)村,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引导千家万户发展同一类加工项目,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群体竞争优势。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区投资建分厂等。

我们要针对青岛、烟台、威海等市的韩国、日本客商比较多,而且以上三市土地相对而言比较少,一般项目他们不要的实际,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韩国、日本客商的联系,争取韩国、日本客商到我区搞钢铁深加工项目。

在搞好利用外资的同时,抓住江浙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向外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工作,争取万向集团、海天集团等知名企业到钢城建分厂或合资建厂;新材料产业,在巩固、扩大粉末冶金生产的同时,以新艺粉末冶金制品公司为龙头,积极引导粉末冶金生产企业发展制品,现有粉末冶金制品企业扩大规模,拉长产业链,在开发区新区规划建设粉末制品专业园,以新艺粉末制品公司为龙头,新上一万吨粉末制品项目,把钢城建设成为省内最大的粉末冶金制品基地。

钢结构加工形成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泰达车库达到5万个车位的生产能力,双峰钢结构形成20万吨的能力;焊管生产形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京华焊管达到40万吨,方圆制管达到30万吨,新星焊管达到20万吨;冷轧薄板形成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鑫源板业达到20万吨,隆兴薄板达到30万吨;机械加工形成5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义和锻造达到30万吨,温岭锻造达到10万吨。

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龙头带动战略。

重点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三高产业、产品、拉长钢铁生产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对泰达车库、粉末冶金及制品、京华焊管、鑫源板业、信发钢铁、双峰钢构、金丰实业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市场好的重点企业,加大“培优扶强”力度,在用地、税收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快企业膨胀发展步伐,在每个产业都培植2-3个龙头企业,通过培大扶强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按照“抓龙头、带产业”的思路,努力构建“龙头强、骨干壮、企业多、品牌响”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科技强企战略。

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引导企业通过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五个一”工程,积极培养钢铁深加工和新材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对专业化程度高,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在引进的同时,借鉴外地做法,可以采取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培养的办法,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联合,抓紧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提高蓝领工人的比重。

在工资报酬、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积极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力争每个产业都建立一个省级以上科技研发中心,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名牌兴企战略。

鼓励支持泰达车库、莱钢粉末冶金、新艺粉末冶金制品等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加大争创名牌力度,积极做好企业和产品的筛选、申报等工作,力争在每个行业都培养1-2个省级以上名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资源、管理、技术等优势,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壮大经济规模,拉长产业链条。

四是招商开放战略。

坚持内外并举,在积极引进内资的同时,瞄准韩日等重点区域,加大外资引进力度。

在与莱钢供销中心张部长刘部长、莱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朱恒雁经理、规划发展部战略规划科姜书奇科长等座谈时,他们提出:

钢城区要借助莱钢的品牌、信息、产品优势,紧紧抓住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区资源、区位等优势,多方联系,主动对接,积极招引他们到钢城投资办厂,努力实现产业招商的新突破,如充分利用莱钢的优钢优势与杭州万象集团合作生产汽车大轴等,充分利用莱钢的带钢招引江浙客商到钢城合作生产五金件、汽车配件等。

实现两大产业整合。

一是整合物流和钢材销售产业。

针对当前物流、钢材销售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重点在整合发展上做文章。

依托泰捷信、云通等大型物流企业和三大钢材市场,打破“一家一院”,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引导企业通过参资入股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依托齐鲁钢铁物流园组建集仓储、运输、配送及信息管理于一体的大型钢材物流配送中心,实行网络化管理,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提高配套和周转能力,解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企业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矛盾。

二是整合原辅材料供应及副产品加工产业。

引导为莱钢生产各配套企业通过优化重组、加大研发力度,提升配套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好地适应莱钢发展要求。

耐火材料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招商引资、靠大联强等方式,扩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供应的产品更加符合莱钢的质量标准要求,石灰石企业,针对当前采石场规模小、秩序乱、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大的实际,重点是引导企业通过地方企业之间联合、地方企业与莱钢联合等方式,组建几家大的企业,集中进行开采,尽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对钢渣处理、煤化工等副产品加工方面,引导企业把目光放在拉长产业链上,针对后续产品上项目。

如钢渣处理后的废渣处理,可以发展免烧砖等项目,煤化工的主要产品洗油、苯、粗苯等,可以继续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终端产品,提高附加值。

我们要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