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553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docx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辩证唯物论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概述

第二部分:

真题重现

第三部分:

真题解析

第四部分:

讨论话题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概述

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

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实践观

◆实践的含义:

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

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意义:

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的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分化和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三、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部分:

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997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003年)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008年)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998年)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995年)

  

  6.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995年)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999年)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994年)

  

  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009年)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001年)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005年)

  

  1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996年)

  

  1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2008年)

  

  1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007年)

  

  1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1993年)

  

  1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006年)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003年)

  1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002年)

  

19.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2010年)

 

  20.随着科学的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002年)

2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2001年)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999年)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000年)

  

  2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0年)

  2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2000年)

  

  2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1996年)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1997年)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2000年)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993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1994年)

  

  5.《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1996年)

  

  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1999年)

  

  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002年)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002年)

 

  9.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1997年)

  

  10.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007年)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出来的(1998年)

  

  1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1995年)

  

  1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2009年)

  

  14.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1999年)

  

  15.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

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

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

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2010年)

第三部分:

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章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记忆。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用正选法选出C即可。

2.D【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3.D【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

D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

A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选项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

故无论采用正选法还是排谬法,正确选项只能是D。

4.D【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理解。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一般考生知道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讲的天是自然界,故考生很容易判断D为正确选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一元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识记与理解。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选出C即可.

6.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彻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的实际应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C是正确选项,从任何教材上都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答案。

题干中的“根本要求”就是指方法论要求。

A、D选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赞成的观点,B选项是属于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作为方法论含义的“根本要求”,这是最大的干扰项。

7.B【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解。

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列宁指出: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恩格斯、列宁所说的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只要知道恩格斯、列宁的原话,无疑就会选择B。

8.A【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物质观中列宁物质定义的依据、角度或参照系的理解与掌握。

哲学是研究普遍性的学问,很多概念不能使用形式逻辑中的方法,只能通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就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物质,在意识之外的就是物质。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列宁物质范畴的含义即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正确选项为A。

9.A【解析】

(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理解。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

(3)故A选项是正确的。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

心指人的精神。

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

11.B【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200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

本题属间接性试题。

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12.D【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

A、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

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

13.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