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540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docx

国际投资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研究生国际投资课程论文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姓名:

董静

学号:

104753100222

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

国际贸易学

指导老师:

李素琴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08月10日

成绩鉴定: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粮食关乎到国计民生,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到国家的安全。

历史证明,每当粮食生产形势喜人,供求环境宽松时,社会和经济就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反之粮食生产不景气,国民经济运行中便会出现诸多矛盾。

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粮食问题已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

据专家估算,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高达16亿,粮食需求将达到6.4亿吨。

随着我国国内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将导致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

而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给粮食供给带来严峻挑战。

国际上,从2006年到2007年,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了23%,到2007年底已经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20个国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食品价格管制,国际粮食供给增长缓慢。

在这种内外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实现将何去何从?

本文以新形势下的国内外环境作为背景,考虑在确保粮食安全情况下中国的粮食贸易问题。

最终提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

一、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1、贸易规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从1950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从规模上来说很小,绝大多数年份为粮食的净进口国。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消费市场的限制减少,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人均消费量迅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规模也有了扩大。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年份净出口量为负,说明我国仍然

有相当一部分粮食需求是依靠进口来满足的,尤其是近五年来,粮食进出口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同时它也证明了我国进行粮食贸易的重要性。

具体的来说,

从1950年到2006年,我国粮食贸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1960年以前为粮食净出口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是粮食净出口国,1950年我国出口粮食122.6万吨,出口粮食总量在1959年达到高峰415.8万吨,年均增长14.5%。

出口的种类主要是稻米和大豆,其中稻米177万吨,占世界稻米出口量的26%,大豆为173万吨。

进口在这时显得微不足道。

(2)1961至1991年以粮食净进口为主。

从1961年开始,我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国,进口量由1961年的581万吨增加到1991年的1345万吨。

其中20世纪60年代年均进口量为492.5万吨,至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大幅度增加,80年代年均进口量达1299万吨。

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只有1985年和1986年两年粮食为净出口,其余时间均为净进口。

在此期间,进口的粮食种类以小麦为主。

(3)1992至今为净进口和净出口交互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出口和进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1992年开始,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净进口和净出口交互出现的阶段。

在1992—2006年的15年之中,有7年为净出口,8年为净进口。

粮食进口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为3286.3万吨,粮食出口在2003年达到2230万吨的最大值。

2、品种结构分析。

从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分析,我国粮食出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大豆出口量很小。

粮食进口主要有大豆、大米和小麦。

从1950年到2003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995年以前,我国主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小麦,小麦进口占粮食进口总量近80%以上;1996年以后,小麦的进口量急剧下降,稻谷和玉米的比例逐渐减少,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上升,成为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2003年大豆的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90.6%,2006年大豆的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88.7%。

出口的粮食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豆的出口量和出口比例减少,玉米的出口量和出口比例逐渐增加,小麦出口的比例也开始增加,稻谷出口所占的比例则有所下降。

3、地区结构分析

我国粮食出口的国际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临近国家。

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是中国粮食出口的最主要的目标市场。

由于粮食品种不同,而且年际间国家变化也较大,因此,进出口面临的地区各不相同。

下面采用分品种来进行地区结构分析。

(1)小麦进出口

中国小麦进口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

另外,中国也从法国、英国、丹麦、阿根廷等国进口一些小麦。

近几年来从加拿大进口一直比较稳定,一般占40%以上。

1998年以来我国从美进口小麦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31.6万吨,1999年为25.8万吨,占当年总进口量19的57%。

2000和2001年均为13.6万吨。

2002和2003年从美进口的绝对数量略有增加,为16.9万吨和23.5万吨,分别占当年进口总量的28%和55%。

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澳大利亚从80年代以来也处于下降趋势。

但总的来说,这三个国家仍占中国小麦进口量的80%-90%。

我国小麦出口主要是面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在2007、2008

年,连续两年分别位居我国小麦出口前三大市场。

(2)大米进出口

中国大米出口的地区和国家比较分散,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出口市场极不稳定,且年际间出口变化较大。

历年来中国大米出口五大洲都有,达三、四十个国家之多,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阿联酋、毛里求斯、捷克、古巴等国家。

斯里兰卡、利比亚、波兰、法国、瑞士等也是比较固定的顾客,其他国家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属于间或性买主。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大米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亚洲、非洲和东欧一些国家。

2008年,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国家和地区中,按金额排名第一位是科特迪瓦,数量为202,064.8吨,同比下降33.8%,金额为8,300.9万美元,同比增长5.5%,平均单价为410.8美元/吨,同比增长59.4%;第二位是韩国,数量为161,721.0吨,同比增长1.7%,金额为8,07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5%,平均单价为499.5美元/吨,同比增长12.6%;第三位是利比里亚,数量为146,709.7吨,同比下降1.6%,金额为5,528.6万美元,同比增长66.0%,平均单价为376.8美元/吨,同

比增长68.7%。

(3)玉米进出口

中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

1992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玉米209万吨,占中国玉米出口总额的20.21%,但当年日本玉米进口总量为1630万吨,中国只占12.8%,同期前苏联从中国进口玉米占中国玉米出口总量的9.2%,而当年前苏联进口玉米总量1280万吨,中国只占7.5%。

1997年后我国由玉米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

1997年和1998年分别净出口662万吨和469

万吨。

1999年为431万吨。

2000年我国玉米在政府高额补贴下出口1047万吨,达到我国玉米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对韩国出口602万吨,对马来西亚出口210万吨,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70%和87%。

2001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的连连上扬,出口量比2000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1年我国出口玉米600万吨,其中273万吨出口到韩国,103万吨出口到马来西亚,35万吨出口到日本。

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秘鲁以及周边国家。

中国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阿根廷和缅甸,印度尼西亚、荷兰、泰国、德国也曾经在中国玉米进口贸易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1998年,中国玉米进口市场上,美国占有75.38%的市场份额,印度尼西亚以11.86%的比重紧随其后,新西兰和阿根廷的比重分别达到9.53%和3.19%,分列第3和第4位。

2003年,中国玉米进口市场上,秘鲁占了20很大份额,和美国各占36%以上,缅甸排第三,占了24%的份额。

中国玉米进口市场有两个特点:

一是,进口国比较集中,一般前三位国家的份额能占90%以上,二是,美国在中国玉米进口市场上占据了显著位置,是中国玉米的出口大国。

(4)大豆进出口

在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大豆出国,我国大豆出口的主要国家为日本、朝鲜、香港、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但从1995年起,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大豆进口国,依赖海外供应来满足国内一半的大豆需求,“洋大豆”基本上来自美国、阿根廷、巴西和俄罗斯,以1998年为例,

我国分别从上述4个国家进口大豆175万吨、94万吨、39万吨和6万吨,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5%、29%、12%和2%,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大豆几乎占进口总

量的99%。

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2826万吨,从美国进口占41.2%,从阿根廷进口占31.1%,从巴西进口占26.3%。

(二)我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比重

虽然我国粮食贸易数量占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却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进口上看,我国占世界粮食进口的比重在1995年最高为1.39%,在2003年最低为3.23%,从1985年到1994年平均为7.73%,从1995年到2003年的平均为5%,从变化趋势的角度讲,由表3.2可得1995年之后我国粮食进口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就出口来看,我国占世界粮食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达到最低,为0.36%,在2003年达到最高,为8.13%。

从1985年到1994年平均为3.5%,从1995年到2003年出口平均占比为3.64%,从趋势上看,1995年之

后,我国在世界粮食出口中占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的进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约3个百分点,但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出口的比重则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表1中国谷物进出口量(单位:

万吨)

(三)对世界粮食贸易的影响

相对于国际粮食市场而言,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少则几百万吨,多则几千万吨,这足以引起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

中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

据马晓河等的研究,利用中国的小麦进口量、玉米出口量和大米的出口量,同国际同类粮食价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如果中国的小麦进口量、玉米进口量和大米进口量分别作为自变量,以国际小麦价格、玉米价格和大米价格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其价格变动有53%以上都可由中国的小麦进口量、玉米进口量和大米进口量来解释。

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我国,一方面因为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使我国在进口粮食时付出更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其他一些粮食进口国在粮食进口时付出更多的成本时会对中国有不满的情绪,尤其是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影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以大豆为例,凡是我国大量进口的年份,都是国际市场价格较高的年份,这也就说明了我国对粮食的大量进口,推动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升。

二、影响粮食贸易的因素

(一)资源禀赋

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各国资源禀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也会不一样。

他们通常会生产自己有相对优势较大的农产品,而购买相对优势小甚至没有的产品。

粮食生产也是这样。

影响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资源中,土地资源的影响最大,这也是形成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重要基础。

一般来说,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地广人稀的国家,他们能够较密集地使用土地资源从事粮食的生产与耕作从而有大量的粮食出口,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泰国等。

而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又少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就需要进口粮食。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就有必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

(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情况

国际市场粮食的供应也是影响一国参与粮食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当一国只需要进口粮食时,这时市场粮食的供应状况也就是进口国“买不买得到”

的问题。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世界市场长期粮食供应情况和粮食贸易状况;二是一国国内粮食生产量大量下降,需要进口的年份,世界市场是否有粮可供,即时点上世界粮食是否具有可供性。

(三)各国的粮食产业政策和粮食进出口政策

一般来说,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粮食也会很充裕。

但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所有情况,如前苏联可以说是土地资源丰富,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却一直进口粮食。

这与其当时推行的粮食产业政策有关。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对抗,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冷战时代。

60年代美苏争霸,二者疯狂的展开军备竞赛,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缓和。

在这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对抗,一直奉行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生产被严重忽视,最后不得不依靠进口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争端和粮食的特殊地位,出口国可能以粮食为武器,实行粮食禁运,这样的粮食贸易政策势必会给粮食进口国带来影响和政治风险。

从某个程度来说,这也是涉及到进口国“买不买得到”的问题。

(四)外汇储备水平和外汇收入

如果要进口粮食,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外汇支付能力,这是关系到粮食进口国“买不买得起”的问题。

不仅外汇储备的数量在满足其它正常需要的同时还能应付进口粮食的需要,特别是能保证粮食歉收年份突然扩大粮食进口的需要。

(五)粮食贸易带来利益的大小

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开展粮食贸易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福利,因此粮食贸易本身带给贸易国福利的大小反过来也会影响粮食国际贸易。

如果利用世界粮食贸易的结果能够有效地改善本国的资源配置状况,能以同样多的国内资源生产并通过交换获得更多的产品,就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因而从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国家安全,包括经济安全,从而更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

在粮食贸易中为了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考虑本国粮食生产的优势状况。

这一般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

(1)粮食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成本优势又是价格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

成本优势包括本国成本的纵向比较和各国成本的横向比较。

(2)显性比较优势:

由于显性比较优势系数考虑了实际贸易状况且计算简单方便,国内外有关学者经常会利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某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状况。

同时,由于粮食的特殊性,粮食的大量进口是否会产生“大国效应”也是粮食进口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大国效应”即本国的粮食进口超过一定的数量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大国效应”,使得本国具有部分叫价能力,这虽然在短期内会有利于本国,但长期看会使其他粮食进口国对本国的进口保持警觉,以致可能散布一些不利于本国的言论或采取相关的措施。

因此还应该考虑粮食贸易是否会牵制国际市场以致对本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所以,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部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来平衡国内需求并增强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是否买得到和买得起,而且还取决于利用粮食贸易能否增进本国的福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从利益角度来说,是否有利可图。

第二,从市场角度来说,有没有供给;第三,从经济上来说,有没有购

买力。

第四,从安全角度来说,粮食禁运风险有多大并且是否会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

三、中国应采取的粮食贸易策略

由以上对中国贸易现状及影响粮食贸易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粮食贸易策略。

(一)保持合理的粮食进口规模与进出口品种结构

我国粮食进出口应采取的方针是:

根据中国的国情,粮食的消费主要依靠自给,适当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在合理的限度内,适当进口。

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

广泛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合理进口一定数量的资源短缺型食物,降低粮食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

首先,从长远看,适量进口粮食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进口粮食实际上就是进口耕地、进口水、进口资源,进口粮食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如果进口3000万吨的粮食相当于节约300万hm2的耕地和300亿m3的水,在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下,300亿m3的水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城市和生活用水的矛盾,还可以保护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众多研究表明,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生产上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但是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如果过分强调“自给自足”,将会使中国经济运行付出很高的成本。

从利用国际资源的角度看,如果粮食比较优势缺乏的国家过分强调粮食自给,通过高强度的农业保护政策扭曲资源配置机制,不仅会加大国内粮食安全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世界资源配置效率。

不具备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花大力气发展粮食生产,意味着具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的粮食生产得不到充分发展,这是对世界资源的一种低效率的配置方式。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非常有必要实施“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将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

为了增强我国粮食的安全,不仅要保持合理的进出口规模,还要保持合理的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未来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时,应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原则,多发展那些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劳动密集型的粮食作物和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农作物生产,如水稻、杂粮、经济作物等,通过国际贸易,换回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粮食作物,如小麦、大豆等。

实现优势互补,以获取更为丰厚的回报。

尤其是我们可利用地域优势、特色品种优势,就近开拓邻国的粮食市场,实行北出南进,即北方余粮地区适当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南方发达地区利用WTO配额从国际市场进口一定量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高时出低时进,国内市场多时出,少时进,以确保国内粮食供求平衡。

根据这一原则以及前面几章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粮食贸易的进出口品种结构方面,要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进口,限制大米的进出口规模。

我国稻谷生产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来说,具有理论上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是考虑到大米作为我国居民的主食,国内需求量很大,粮食贸易市场供应量有限,因此,今后稻谷生产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限制大米的进出口规模,防止大米贸易的“大进大出”对国内水稻生产造成大的冲击,保证我国的“口粮安全”。

小麦则一直缺乏竞争力且属于极度劣势状态。

所以,适当增加小麦这一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视和发展本国粮食生产

1.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一方面,我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着力强化现有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

二是依靠科技,避灾减灾。

针对暖冬气候和倒春寒易发特点,我们通过扩大半冬性粮食品种比例和控制春性粮食品种早播,有效地避免和减轻了春季冻害。

针对水稻夏季高温热害,我们通过调整播种期、更换品种和灌水调温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减轻了高温天气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2.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从现行农村状况来看,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沟、塘水系不太畅通,有的沟渠淤塞,有的沟、塘长期得不到疏通,防洪泄能力较差,特别是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道路、水利、沟渠、塘坝、电力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因此,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这方面基础设施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整治。

3.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增加播种面积

我国“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1.4亩,全世界排名126位以后,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8,印度的1/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耕地还会减少。

因此,提高复种指数是增加播种面积的重要措施。

农艺部门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研究合适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搞间作套种,研究早熟、高产、优质品种,提高粮食总产水平。

4.合理提高粮价区间,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目前,种粮效益较低,农民不指望通过种粮挣钱。

据调查显示:

农业收入仅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30%至40%,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力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每年至少能有1到2万元的收入。

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农户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重视不够,粗放型耕作,靠天收,有的甚至种粮仅为解决自家的口粮。

农户“扩大粮食生产”的意识淡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利益驱动。

如果粮食价格有个合理区间,种粮效益达到社会的平均收入,农民种粮感到有奔头,从而就能吸引外出农民回归土地种植粮食。

这样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切实做到“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5.尽快调整粮补政策

2004年国家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间接补贴转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

国家出台这一粮食直补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民种粮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但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按农民承包土地面积计算,不管他种与不种,也不管他是全种了粮食,还是种了经济作物,都能得到补贴。

这样不科学,不但浪费了国家宝贵的钱财,还给基层镇村干部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所以这种补贴政策应尽快调整。

一方面要把种粮补贴的钱真正用到种粮上来,切实成为不种粮不补贴,多种粮多补贴。

另一方面应适当加大补贴额度,每亩种粮综合补贴可增加到200元左右,再加上农民种粮收获的粮食通过出售,单季稻可获净利900-1000元,双季稻净利在1200-1300元,种粮比较效益上来了,农民就有了积极性,多种粮产量就上来了。

如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对农民实行高额补贴,所以他们的农民可以通过种地获得社会的平均收入。

同时,对种粮补贴要结合对社会提供商品粮多少制定标准,多出售多补贴。

可制定亩出售计划,计划内按市场价收购,超计划出售实行加价,即加大补贴标准。

(三)搞活粮食流通体制,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搞活粮食流通体制,其关键是要搞活粮食外贸经营,实现内外贸相结合。

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瞬息变化,有些机会一纵即逝,只有把内外贸双方的优势融为一体,才能够抓住时机,开展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我国传统的贸易方式日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要。

国际上粮食行业的一些跨国公司,单就其规模和实力来说,并不比我国国有企业优越,但其经营触角却延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其业务范围之广,经营决策之快,是我们的企业难以比拟的。

这些跨国公司能够立足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把国内外的信息、市场、资金等各种资源很好地组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效能。

我国粮食对外贸易只有实现了内外贸结合,才能使贸易与实业、现货与期货、进口与出口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出内外贸双方多种资源潜力,发挥出我国粮食储备的先天优势,搞活外贸经营,解决内外贸脱节的问题。

逐步放开粮食外贸经营权,让具有竞争实力的非国有企业逐步进入粮食外贸体系,早日实现粮食由垄断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过渡。

同时,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国家对粮食的进出口实行总量控制,对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的进出口,根据国内余缺和国际市场情况,由国家粮食主管部门提出年度进出口总量计划,指导粮油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各级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应该考虑并要抓紧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一个突破口。

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负起筹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重任。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

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

一个合理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应包括两个子系统,一是粮食安全情况下的监测子系统,监测子系统是建立应急子系统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