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471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docx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资料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1.举例说明自由基聚合时取代基的位阻效应、共轭效应、电负性、氢键和溶剂化对单体聚合热的影响。

解答:

以结构最简单的聚乙烯为标准,其聚合热为-88.8kJ/mol。

位阻效应:

单体的位阻效应加大,聚合放热下降。

如异丁烯,其聚合热为-54kJ/mol。

这是因为单体的取代基在空间伸展范围大,而成链后,伸展范围小,键角压缩,需贮藏一定能量。

共轭效应:

单体的共轭效应加大,聚合放热下降。

如丁二烯,其聚合热为-73kJ/mol。

这是因为聚合后,单体原有的共轭作用下降,稳定性下降,需用一定能量。

电负性:

单体带强电负性取代基,聚合放热上升。

如四氟乙烯,其聚合热为-154.8kJ/mol。

这是因为碳-氟键能大,氟原子半径小。

氢键和溶剂化:

单体的氢键和溶剂化大于聚合物的,聚合放热下降。

如丙烯酸,其聚合热为-67kJ/mol。

这是单体间氢键作用大的原因。

2.比较下列单体的聚合反应热的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乙烯、丙烯、异丁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氯乙烯、四氟乙烯。

解答:

单体

乙烯

丙烯

异丁烯

苯乙烯

α-甲基苯乙烯

氯乙烯

四氟乙烯

kJ/mol

-88.8

-81.6

-54

-69.9

-35.2

-95.8

-154.8

分析

标准

一甲基

位阻加大

二个甲基

位阻加大

一个苯环

位阻/共轭

甲基/苯环

位阻/共轭

一个氯

极性基团

四个氟

强极性

3.什么是聚合上限温度、平衡单体浓度?

根据表3-3数据计算丁二烯、苯乙烯40℃、80℃自由基聚合时的平衡单体浓度。

解答:

聚合上限温度:

当聚合和解聚处于平衡状态时,△G=0,则△H=T△S。

这时的反应温度称为聚合上限温度(ceilingtemperature),记为Tc。

一般规定平衡单体浓度为1mol/L时的平衡温度为聚合的上限温度。

平衡单体浓度:

链增长和解聚达平衡时体系的单体浓度,一般取标准状态。

丁二烯:

(1)40℃(313K),△H=-73.7KJ/mol,△S=-85.8J/mol,R=8.314

[M]e=1.52×10-8mol/L

(2)80℃[M]e=3.77×10-7mol/L

苯乙烯:

(1)40℃(313K),△H=-69.9KJ/mol,△S=-104.7J/mol,R=8.314

[M]e=6.36×10-7mol/L

(2)80℃[M]e=1.33×10-5mol/L

4.α-甲基苯乙烯在0℃可以聚合,升温至66℃后不能聚合,但进一步加大反应压力,该单体又可以发生聚合。

请说明其原因。

解答:

(1)在标准状态:

△H=-35.2KJ/mol,△S=-103.8J/mol,R=8.314

Tc=339k=66℃所以0℃可以聚合;升温至66℃,达Tc,故不能聚合。

(2)PV=nRTV近似不变,P加大,T下降,可聚。

5.什么是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解答:

自由基聚合:

活性中心为自由基的聚合反应。

阴离子聚合:

活性中心为阴离子(带负电荷)的聚合反应。

阳离子聚合:

活性中心为阳离子(带正电荷)的聚合反应。

6.下列单体适合于何种机理聚合:

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

并说明理由。

CH2=CHCl,CH2=CCl2,CH2=CHCN,CH2=C(CN)2,CH2=CHCH3,CH2=C(CH3)2,CH2=CHC6H5,CF2=CF2,CH2=C(CN)COOR,CH2=C(CH3)-CH=CH2。

解答:

以表2-4为主要分析依据

单体

聚合机理

分析

CH2=CHCl

一个弱吸电子基

CH2=CCl2

自、阴

二个弱吸电子基,作用叠加

CH2=CHCN

自、阴

一个强吸电子基

CH2=C(CN)2

二个强吸电子基

CH2=CHCH3

配位

一个甲基作用弱,不能阳和自(稳定的烯丙基自由基)

CH2=C(CH3)2

二个推电子基

CH2=CHC6H5

自、阴、阳、配

π-π共轭

CF2=CF2

四取代,但为-F

CH2=C(CN)COOR

二个强吸电子基

CH2=C(CH3)-CH=CH2

自、阴、阳、配

π-π共轭

7.根据表2-4,说明下列单体工业化所选择反应历程的原因

CH2=CH2,CH2=CHCH3,CH2=CHCl,CH2=CHC6H5,CH2=CHCN,CH2=CHOCOCH3,CH2=CHCOOCH3,CH2=C(CH3)2,CH2=CH-OR,CH2=CH-CH=CH2,CH2=C(CH3)-CH=CH2

解答:

单体

聚合机理

分析

CH2=CH2

自、配

无取代基

CH2=CHCH3

自、阴

一个甲基作用弱,不能阳和自(稳定的烯丙基自由基)

CH2=CHCl

一个弱吸电子基

CH2=CHC6H5

自、阴、阳、配

π-π共轭

CH2=CHCN

自、阴

一个强吸电子基

CH2=CHOCOCH3

一个弱推电子基

CH2=CHCOOCH3

自、阴

一个强吸电子基

CH2=C(CH3)2

二个推电子基

CH2=CH-OR

一个强推电子基

CH2=CH-CH=CH2

自、阴、阳、配

π-π共轭

CH2=C(CH3)-CH=CH2

自、阴、阳、配

π-π共轭

8.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1)共轭效应使烯类单体的聚合热降低而使缺类单体的聚合热增高。

(2)乙烯、乙烯的一元取代物、乙烯的1,1-二元取代物一般都能聚合,但乙烯的1,2-取代物除个别外一般不能聚合。

(3)大部分烯类单体能按自由基机理聚合,只有少部分单体能按离子型机理聚合。

(4)带有π-π共轭体系的单体可以按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机理进行聚合。

解答:

(1)主要为以下原因:

①对烯类单体而言,聚合包含有一个π键的断裂,两个σ键的生成。

打开一个双键所需能量为609.2kJ/mol,形成一个单键放出的能量为-351.7kJ/mol,总的能量变化为:

△H=2Eσ-Eπ=2×(-351.7)—(-609.2)=-94.2kJ/mol

对炔类单体而言,聚合包含有一个三键的断裂,一个π键和两个σ键的生成。

打开一个三键所需能量为812kJ/mol,形成一个双键放出能量为-609.2kJ/mol,一个单键放出的能量为-351.7kJ/mol,总的能量变化为:

△H=2Eσ+Eπ-E三键=2×(-351.7)+(-609.2)-(-812)=-500.6kJ/mol

相比乙烯聚合,乙炔聚合放热要多的多。

②对取代烯烃而言,聚合后无双键,共轭作用明显下降,聚合放热减少;对取代炔烃而言,聚合后还存在双键,共轭作用变化不明显,聚合放热变化不大。

(2)乙烯、乙烯的一元取代物、乙烯的1,1-二元取代物:

总体看这类单体空间位阻小电效应较大,故查聚合;但乙烯的1,2-取代物空间位阻大,电效应因互抵而下降,故除个别外一般不能聚合。

(3)一般取代基电效应弱的只能自由基聚合,如:

VC、VAC;有带强吸(供)电子取代基的单体可进行阴(阳)离子聚合,如:

CH2=C(CN)COOR(烷基乙烯基醚);处于中间的带较强吸(供)电子取代基的单体可进行阴(阳)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如:

MMA;故从目前可进行聚合的单体看,能进行自由基聚合的单体要多一些。

(4)带有π-π共轭体系的单体,如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不管形成什么样的活性中心,均存在较明显的共轭结构,这种共轭作用可稳定各种活性中心,一方面利于活性中心的形成,另一方面活性中心还有足够的活性以引发下一个单体,故可多种机理聚合。

9.判断下列烯类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C6H5)2,ClCH=CHCl,CH2=C(CH3)C2H5,CH3CH=CHCH3,

CH2=C(CH3)COOCH3,CH2=CHOCOCH3,CH3CH=CHCOOCH3。

解答:

单体

可否自由基聚合

分析

CH2=C(C6H5)2

二个苯基,位阻大

ClCH=CHCl

1,2-二取代,位阻大

CH2=C(CH3)C2H5

二个推电子基

CH3CH=CHCH3

1,2-二取代,位阻大

CH2=C(CH3)COOCH3

一个推电子基,一个强吸电子基,1,1-二取代

CH2=CHOCOCH3

一个弱推电子基

CH3CH=CHCOOCH3

1,2-二取代,位阻大

 

10.丙烯为什么不采用自由基聚合机理进行聚合。

解答:

丙烯自由基聚合,活性中心易生成稳定的烯丙基自由基,使聚合反应停止。

~~~CH2·CHCH3+CH2=CHCH3→~~~CH2CH2CH3+CH2=CH·CH2

·CH2CH=CH2

11.以偶氧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写出苯乙烯80℃自由基聚合历程中各基元反应。

解答:

引发剂分解:

(CH3)2C—N=N—C(CH)22(CH3)2C·+N2↑

|||

CNCNCN

形成单体自由基:

(CH3)2C·+CH2=CH→(CH3)2C-CH2-HC·

||||

CNC6H5CNC6H5

链增长:

(CH3)2C-CH2-HC·+CH2=CH→→→~~~~CH2-HC·

||||

CNC6H5C6H5C6H5

链终止:

2~~~~CH2-HC·→~~~~CH2-HC-CH-CH2~~~~

|||

C6H5H5C6C6H5

11.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由基聚合中为什么聚合物链中单体单元大部分按头尾方式连接?

(2)自由基聚合kt>>kp,但仍然可以得到高分子量聚合物?

解答:

(1)主要原因:

①于从活性链端结构分析,当取代基与自由基位于同一碳上时,取代基的电效应有利于活性中心的稳定;

②如要形成头-头结构,两单体的取代基处于相邻碳上,空间位阻加大;

③单体取代基使其双键电荷分布向与取代基相连的碳上移动,使活性中心易向单体电荷少的碳进攻。

(2)

自由基聚合中虽然存在kt>>kp,但自由基浓度很低[M·]=10-7~-9mol/L,而单体浓度则高达101~-1mol/L,故聚合反应以生成高分子量聚合物为主。

13.将数均聚合度为1700的聚醋酸乙烯酯水解成聚乙烯醇。

采用高碘酸氧化聚乙烯醇中的1,2-二醇键,得到新的聚乙烯醇的数均聚合度为200。

计算聚醋酸乙烯酯中头-头结构及头尾结构的百分数。

解答:

原理:

~~~~CH—CH~~~~+H5IO6→~~~~CHO+OHC~~~~~(邢其毅P403)

||

OHOH

1700/200=8.58.5/1700=0.5%

14.写出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60℃自由基聚合的双基终止反应式,分析三种单体聚合双基终止方式不同的原因。

解答:

苯乙烯:

可抽取的α-H少,活性中心与苯环间存在强的共轭,取代基为一苯环,空间位阻较小,偶合终止。

2~~~~CH2-HC·→~~~~CH2-HC-CH-CH2~~~~

|||

C6H5H5C6C6H5

醋酸乙烯酯:

活性中心共聚作用弱,歧化终止。

2~~~~CH2-HC·→~~~~CH2-CH2+~~~~CH2=CH

|||

OCOCH3OCOCH3OCOCH3

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三个抽取的α-H,有二个取代基,空间位阻较大,利于歧化终止;另一方面活性中心存在较强的共轭,利于偶合终止,故两种终止均存在。

CH3CH3CH3

|||

2~~~~CH2-C·→~~~~CH2-C—CH-CH2~~~~

|||

COOCH3CH3OOCCOOCH3

CH3CH2

|||

→~~~~CH2-CH+~~~~CH2-C

||

COOCH3COOCH3

15.以

为引发剂分别使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5℃下聚合,然会将其聚合产物分别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发现前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数倍,而后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只增加一倍,请说明其原因。

解答:

引发剂分解后,一端带有-OH,引发苯乙烯聚合,最后发生偶合终止,所形成的大分子链两端均带-OH,而-OH可与-OCN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结果是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数倍。

而引发MMA聚合,,大部分发生歧化终止,只在大分子链一端带-OH,反应的结果是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只增加一倍。

16.对于双基终止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每一大分子含有1.30个引发剂残基。

假定无链转移反应,试计算歧化终止与偶合终止的相对量。

解答:

①以终止反应后生成的大分子为基准:

设:

生成的大分子为1,偶合终止生成的大分子为X,则偶合终止生成的大分子含引发剂残基为

2X,歧化终止生成的大分子含引发剂残基为(1-X),则平均每个大分子所含引发剂残基为:

[2X+(1-X)]/1=1.3

解出:

X=30%

则:

偶合终止所得大分子为30%,歧化终止所得大分子为70%。

②以终止反应前存在的链自由基为基准:

思路同上

偶合终止的链自由基:

歧化终止的链自由基=6:

7。

即偶合为46.2%,歧化为53.8%。

17.表2-7中MMA聚合的终止方式随反应温度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解答:

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三个抽取的α-H,有二个取代基,空间位阻较大,利于歧化终止;另一方面活性中心存在较强的共轭,利于偶合终止,故两种终止均存在。

CH3CH3CH3

|||

2~~~~CH2-C·→~~~~CH2-C—CH-CH2~~~~

|||

COOCH3CH3OOCCOOCH3

CH3CH2

|||

→~~~~CH2-CH+~~~~CH2-C

||

COOCH3COOCH3

从表2-7可看出,反应温度上升,歧化终止比例加大,偶合终止比例下降。

这是因为歧化终止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需较高能量,故反温度上升,歧化终止比例加大。

(即反应受热力学控制)

18.自由基聚合时,转化率与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有何特征?

与聚合机理有何关系。

解答:

自由基聚合,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不随反应时间变化,各阶段生成的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随反应时间延长,转化率提高。

从聚合机理看,链式聚合存在活性中心,活性中心的特点一是在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二是高活性,可使高分子链是瞬间形成,因此在不同转化率下分离所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不大,延长反应时间只是为了提高转化率。

19.自由基聚合常用引发剂有哪几类,有何特点?

解答:

(1)热分解型:

①偶氮类:

如AIBN、ABVN,无副反应、生成一种自由基,多为有机化合物,有毒

②过氧类:

如BPO,有副反应,生成多种自由基,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毒性小,但不稳定

(2)氧化-还原型

①有机类、无机类、混合类,可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

②分解活化能低(低温引发聚合),反应复杂,生成多种自由基,有副反应

20.写出下列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分子式和生成自由基的反应式。

其中哪些是水溶性引发剂,哪些是油溶性引发剂,使用场所有何不同?

(1)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

(2)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异丙苯过氧化氢。

(3)过氧化氢-亚铁盐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盐体系,过氧化二异丙苯-N,N二甲基苯胺。

解答:

(1)偶氮二异丁腈: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

(CH3)2C—N=N—C(CH)22(CH3)2C·+N2↑

|||

CNCNCN

偶氮二异庚腈: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

CH3CH3CH3

|||

(CH3)2CHCH2C—N=N—CCH2CH(CH)22(CH3)2C·+N2↑

|||

CNCNCN

(2)过氧化二苯甲酰: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

OOO

—C—O—O—C—2—C—O·

如没有单体存在,苯甲酸基自由基可进一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

O

—C—O·→·+CO2↑

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

OO

CH3(CH2)2CHCH2-O-C-O-O-C-O-CH2CH(CH2)2CH3→2CH3(CH2)2CHCH2-O·+CO2↑

|||

C2H5C2H5C2H5

异丙苯过氧化氢: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

CH3CH3

||

—C—O—O—H—C—O·+·OH

||

CH3CH3

(3)过氧化氢-亚铁盐体系:

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

HO-OH+Fe++→HO-+HO·+Fe3+

过硫酸钾-亚硫酸盐体系:

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

S2O82-+SO32-→SO42-+SO4-·+SO3-·

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

油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

CH3CH3CH3CH3

||R||R

—C—O—O—C—+:

N—R→—C—O·+-O—C—+·N—R

||R||R

CH3CH3CH3CH3

21.60℃下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DCPD)的分解速率,数据列于下表,求分解速率常数kd(s-1)和半衰期t1/2(hr)。

时间(hr)

0

0.2

0.7

1.2

1.7

DCPD浓度(mol/L)

0.0754

0.0660

0.0484

0.0334

0.0228

解答:

时间(hr)

0

0.2

0.7

1.2

1.7

DCPD浓度(mol/L)

0.0754

0.0660

0.0484

0.0334

0.0228

Ln([I]/[I]o)

0

0.1332

0.4433

0.8143

0.9624

Ln([I]/[I]o)=-kdt以-Ln([I]/[I]o)对t作图,得:

斜率kd=0.589h-1=1.63×10-4S-1

t1/2=ln2/kd=1.176h

22.设计一个测定AIBN分解速率常数的实验,画出实验装置简图,写明实验原理。

解答:

原理:

偶氮二异丁腈热分解在产生自由基的同时,定量放出氮气,因此可通过测定出氮量来测定引发剂的分解速率。

(CH3)2C—N=N—C(CH)22(CH3)2C·+N2↑

|||

CNCNCN

实验装置:

略(要点:

体系密封、恒温、有气体采集和计量装置)

数据处理:

23.什么是引发效率?

分析实验中引发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并给予适当解释。

解答:

①引发聚合的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作引发剂效率。

②造成引发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诱导分解、笼蔽效应和杂质等。

诱导分解(inducerdecomposition)是指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或者说引发剂不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形成自由基,而是在已形成的自由基“诱导”作用下分解。

反应结果,尽管体系中总的自由基数目不变,但原本可形成两个新自由基的引发剂分解后只形成了一个自由基,等于白白消耗掉一个引发剂。

笼蔽效应(cageeffect)。

当体系中有溶剂存在时,引发剂分子处于溶剂分子“笼子”的包围之中。

引发剂分解形成的初级自由基只有扩散出笼子之后,才能与单体发生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

由于初级自由基的寿命只有10-11~10-9s,如不能及时扩散出笼子,就可能发生副反应而失去活性。

体系中存在的各种杂质也是影响引发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些杂质会与初级自由基反应生成无活性或低活性的物质。

如末除净的阻聚剂、氧等。

除以上因素外,向溶剂和链转移剂的转移反应也会使引发效率下降。

此外,引发剂、单体的种类、浓度、溶剂的种类、体系粘度、反应方法、反应温度等都会影响引发效率。

24.如何判断自由基引发剂的活性?

自由基聚合在选择引发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答:

引发剂的活性可用分解速率常数(kd)、分解半衰期(t1/2)、分解活化能(Ed)、残留分率([I]/[I]0)来判断。

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半衰期越短、分解活化能越低或残留分率越小,表明引发剂活性越高。

自由基聚合应用最多的是用引发剂(包括光敏引发剂等)引发聚合。

引发剂的选择十分关键,往往决定一个聚合反应的成败。

一般可从经下几个方面着手:

(1)溶解性

主要涉及到采用什么聚合方法,本体聚合、悬浮聚合和油溶液聚合需选用油溶性引发剂,如偶氮类和有机过氧类引发剂;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需选用水溶性引发剂,如无机过氧类或水溶性氧化-还原类引发剂。

(2)反应温度

从整个自由基聚合反应看,引发剂的分解多是活化能最高的一步,因此引发剂的分解温度也就决定着整个聚合反应的温度。

热分解型引发剂由于分解活化能高(80~140kJ/mol),分解温度一般在50~100OC,因而导致聚合反应需在高于引发剂分解温度下进行。

氧化-还原类引发剂只涉及电子之间的转移,故反应活化能低(40~60kJ/mol),可在低温进行聚合反应。

聚合温度不仅决定着整个反应的能耗,也会影响聚合物的质量。

如工业上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丁苯橡胶(E-SBR),采用K2S2O8-Fe++引发体系的低温聚合工艺(5℃)与采用K2S2O8引发剂的高温聚合工艺(50℃)相比,产物支链少,凝胶含量低,制品性能好。

(3)活性

在确定溶解性和聚合反应温度后选择活性适当的引发剂。

引发剂的活性可用分解速率常数(kd)、分解半衰期(t1/2)、分解活化能(Ed)、残留分率([I]/[I]0)来判断。

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半衰期越短、分解活化能越低或残留分率越小,表明引发剂的活性越高。

通常应选择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

半衰期过长(如大于100h),引发剂分解速率慢,导致聚合速率慢;一般用60OC时的t1/2值将引发剂的活性分为三类:

①低活性引发剂:

t1/2>6h

②中活性引发剂:

t1/2=1~6h

③高活性引发剂:

t1/2<1h

在一般的聚合时间内(如10h),引发剂残留分率过大,大部分未分解的引发剂残留在聚合物内,不但浪费而且会因副反应而使制品的性能受到影响。

如半衰期过短,聚合初期将有大量引发剂分解,易使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