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40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docx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

1.哲学的二重性:

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

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抽象的自然,唯心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或先验意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极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从其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来说,作为西方世界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都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产物,同时二者又在相同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它们之间既有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的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以唯物主义为立场、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无产阶级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产生的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观点。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21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位)的原因是:

(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着;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31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

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生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1.32意识的本质:

自然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有机方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没有人脑不可能阐释意识,有人脑也不一定有意识,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来源。

社会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1.33意识的结构:

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1)知:

主要指认识

(2)情:

情感,感受或评价(3)意:

意志

2.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总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

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的,有一定的目的控制,并用言辞表达的意识活动。

3.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意识的指向性看,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3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1.35人工智能:

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

1.36思维过程信息化的五个步骤:

1.信息的输入与接收;2.信息的存储与记忆;3.信息的运算或分析;4.信息的控制;5.信息的输出。

1.37“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

(1)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没有能动创造能力(4)模拟不是思维本身

1.4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多与一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人类学证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着物质统一性,人本身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物质生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起源,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结果。

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演化机制和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同源性,多样性就失去了基础和根据;离开了多样性,也就不存在同源性。

同源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

1.42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高级与低级的关系)

物质形态的层次以及新层次的产生表明物质形态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各有其特殊性,因而不能把各个层次、各个结构系统简单等同起来。

但是,从最低级的层次到最高级的层次,从最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结构,又存在着同构性,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有着相同性和相似性,它们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普遍证明。

同构性的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结构)的共同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

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性,这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1.43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1.44物质统一性的意义:

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上,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45“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因为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

人们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物,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同时实事求是又是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实事求是”所体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人们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11实践的两层含义: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2.12实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14

1)从反映的内容上看,反映的是客体的关系和规律,它把客体的规定性纳入主体认识之中,转化为主体能力;而‚反映的是主体的意志、需求以及主体的能力、道德原则和伦理水平等内容,其实质是要把主体对象化,依据主观世界去改造客观世界。

2)从追求的方向看,追求的是客体的必然性;‚追求的是客体的应然性以供主体根据应然性在客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3)从活动的方式上看,主要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则主要是以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目的在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

2.13实践的基本形式:

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践

2.14实践的理性结构:

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

反映主题本身需要和意志的理性。

评价理性。

体现了反应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2.15实践的社会结构:

1)含义:

在实践活动中,个人之间、集团之间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一个人都凭借着社会关系与他人、他集团及其活动发生联系。

个人、集团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

2)特点:

连续性。

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某一历史时代的实践结构,是在过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过去实践的结果,又是后来实践活动的前提。

可变性。

实践的社会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实践的社会结构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实践的社会结构也具有不同性质。

2.16社会分工:

是实践社会化的形式。

它使社会总体实践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社会成员也被固定的分配在不同类型的实践之中。

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

2.21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其三种基本要素为:

(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物质基础

(2)智力、智慧因素:

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

(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对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队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22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23成为客体的条件:

1.是否对人有用;2.人是否有能力使其成为客体。

2.24客体的基本类型:

1.自然形式的客体2.社会形式的客体3.精神形式的客体

2.25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2.26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27主体对象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这种对象物是在人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

主体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的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

2.28客体非对象化:

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2.29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实践过程中的双重否定:

1)主体否定作为目的前提的客体的现成客观性;2)主体否定了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2)目的包含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结合)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1)手段是人的过去活动与未来活动的统一

(2)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效果评价

(2)效能评价(3)效率评价(4)反馈调节实践

2.210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自然运动的发展机能(自然运动的结果一般都趋向于相对的平衡和终止,都是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方面能量的消失)

(1)对过去的继承机能

(2)对未来的选择机能

(3)对现在的自我革新机能

2.31主观世界VS客观世界

分化: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2)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统一:

1)内容上的同构性(主观世界实质上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化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源于客观世界)

2)运动规律的同一性(主观世界运动规律是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和升华,所以,它同样具有必然性、重复性的特征)

3)相互转化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32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的原因:

(p85)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

2.3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共同点:

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区别:

与人的活动的不可分性(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34在实践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35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2.36确立实践世界观意义何在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即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

(2)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3)并未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37客观性、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人类世界及其自在世界关系的总体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根本特征。

3.11社会的实践本质

(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三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识(物质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由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有没有外在动力?

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3.12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1)社会有机体形成与人的时间和交往之中。

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直接形成于人们的交往活动中,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枢纽地位,是社会有机体维系各种关系的控制器。

◎正是人自身再生产的要求构成了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产的内在动力,人自身的生产构成社会有机体不断在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是社会活动的基本方面,三者在历史上同时存在并相互制约,始终发生作用。

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两种生产。

3.13交往的三种基本形式(层面):

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

在这三种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构成了人们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

3.14经济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政治制度,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三者都根源于生产实践。

3.2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对象:

自然物和人工物

(2)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辅助性资料、自动化系统(3)劳动者:

经验、劳动技能、知识和智力

3.22生产力的特点:

(1)属人性(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使人能够直接掌握的力量,使人们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

(2)社会性:

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组织方式

(3)客观性(现存的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构成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既定前提。

根本上说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力量)

(4)历史性(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不变的生产力。

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即使是先进生产力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

3.23在生产力系统中,除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些实体性要素外,还有科学知识这样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科学偏重于知识体系,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科学上的突破常常引起技术上的发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科学也会从技术和社会需要中获得发展动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并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在生产力的硬件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也包含着科学的成分。

3.24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

(1)从静态看: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构成。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从动态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3.25生产关系根源于物质生产过程:

(1)客观性:

物质联系(物质的社会关系)

(2)历史性:

五种生产关系(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

3.26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1)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只是可能的生产力。

(2)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3.27阶级、等级和阶层(联系与区别)

(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联系,一个阶级中往往包含着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中也可以包含不同的阶级)

(2)阶层的含义

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其他标准划分的若干层次,如资本阶级中有工业***、商业***、金融***)

按照特定的标准把各阶级中的部分成员联合起来而构成的社会集团。

如知识分子是按劳动分工原则划分的)

(3)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的客观标准。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4)阶级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剩余产品、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

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

3.3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

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政治决定经济。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3.32国家的三个特征:

其一、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其二、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

其三、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机关就需要征收赋税。

3.33国家的起源和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34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

(1)对内的职能:

政治职能(实行阶级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调整阶级关系)和社会职能(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

(2)对外的职能(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3.35国家的消亡:

国家(是一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相异化的力量)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与社会走向同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其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41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共同构成上层建筑,文化结构又被称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3.4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43意识VS社会意识

(联系)社会意识的发生与意识的发生是同一个过程,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

(区别)意识可以只在个人头脑中盘旋,它必须在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成为人们共同的意识时才能成为社会意识;意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本来就是从人的活动中分化出来的,社会意识是人的意识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而且社会意识本身也日益分化开来,产生了各种意识形态。

3.44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

(1)社会意识包括:

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