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
《四上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第五六单元教案
17、长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⑴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观察彩图。
⑵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
⑶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⑷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长和高大)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三、生字、新词教学。
1、读新词,学新字。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城砖城墙垛子望口屯兵堡垒打仗肩膀智慧 凝结气魄雄伟
2、理解词语。
(1)教师讲解
山海关: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
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
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
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
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
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
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
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望口:
指用来了望的口子。
望:
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
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
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
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四、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
1、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
2、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
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揭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
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
二、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三、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巨大的石条,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领略着长城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及“没有”、“一步一步”、“数不清”、“无数”等词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
“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
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
(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
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
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五、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
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六、作业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像一条长龙
观察长城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王口、射口、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人民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工程 雄伟奇迹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
2、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3、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平舌音(栽zāi 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 爽shuǎng 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
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
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
(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
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2、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3、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
走完长廊,就到了( )。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
明确: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 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 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 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 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 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 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 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
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 “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
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 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
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 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⑶ 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
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陶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
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
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第二、三课时习作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
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
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佳作借鉴:
秦皇岛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
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
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
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
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
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
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
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
“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
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
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
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
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
白民之国有乘黄。
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
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
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
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
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
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
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
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
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
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
北海之神叫做禺京。
他的“分工”有两条:
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
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
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
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
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
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
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
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
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
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4、自己创作导游词。
5、组内交流,评改。
6、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
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
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
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孟、帆、唯”3个生字的读音,掌握字型。
2、朗读诗句,背诵诗句,默写诗句。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