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259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docx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真题回眸,了解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常见考题。

2.通过典型题例,能掌握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通过典型题例,学会结合文本分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二、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三、学习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回眸真题,了解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常见考题。

2.通过研习《一只鸟》来学会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二、学习过程

(一)请学生自读《核按钮》P111,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考题类型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3题(文本见第111页)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这一题目,请你说说描写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和答题的要领。

常用方法:

答题要领:

明确:

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或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等。

答题要领为先从文中找出表现人物的相关描写性的语句,然后加以归类概括,最后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书写时要分点表述。

2.学习“解题策略”,根据要求填写下面的横线上的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考虑:

①;

②;

③;

④;

⑤。

明确:

详见“核按钮”142页。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他往往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有密切的联系,小说往往也是以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为主要服务。

而小说中出现的其他物象,。

(3)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有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做。

这种手法又分为和。

明确:

(2)主人公。

往往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服务的。

(3)衬托正衬反衬。

(二)阅读真题,明了人物形象考题类型,并且能对题型要求加以区别。

1.(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①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致,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②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

“老了!

糊涂了!

答案:

①甜:

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好的归宿),可以为自己的女儿打首饰了。

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自己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

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甜”,为何“苦”;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

2.(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

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

作为人物形象要注意类,然后从文本中找出董师傅的言行进行归类概括。

此时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

从上述答案,你认为此完成此题在题干上要注意哪几个词:

3.(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2题)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的,但愿它不常有。

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话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在看完此题后,请你说说它与上面第2题的题干要求有什么不同,答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研习《一只鸟》来学会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1.请学生自读《一只鸟》,完成2、3两题。

2.变式题:

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一只鸟》中的退休老人的人物形象。

(四)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

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

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

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

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

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

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

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

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

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

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

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

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

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

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

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

屠夫说:

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

那我代病家谢你了。

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

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

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老者大惊,急问旧案。

屠夫日:

我已劈矣。

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

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

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

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

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

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

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矣。

(选自《小小说精读》)

【注】

悬壶:

指行医、卖药。

11.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小镇的特点:

景色秀美(或“山水十分有情趣”);街道古朴(古色古香);地处偏僻闭塞。

(2)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等背景因素,为下文的民风淳朴,为屠夫的古朴性情和都市人“老者”多疑心态间的对比作了铺垫。

(特点2分,作用2分)

12.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的形象。

(4分)

答:

(1)勤劳能干(“每日里杀头肥猪”,“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2)乐于助人,人缘极好(“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乐此不疲”);(3)人粗心细(“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4)朴实公道(“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5)仗义无私(“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1点1分,答出4点即满分。

1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

(6分)

答:

示例:

(1)将屠夫的真诚淳朴、坦荡无私与老者的谋取私利,猜疑屠夫敲竹杠的“偏狭之心”进行对比。

(2)将老者的穿着、外貌等,如“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与老者想骗取名贵中药“定风珠”的肮脏内心形成鲜明的对照。

(3)老者前后的言行形成对比,如开始想蒙住屠夫购买案桌,还担心屠夫“敲竹杠”,后来“汗颜”自己“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到最后叹道:

“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并“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老者的精神蜕变。

这些对比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让故事情节更具有可读性,而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一例一析各1分,总析2分)

1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答:

(1)小镇、小镇上的人们:

对民风淳朴的赞美;

(2)面对陌生人的索求,屠夫愿意让出自己十分钟爱的每天用得顺手的案桌:

对坦荡无私品质的赞美;(3)老者购买“案桌”:

对谋取私利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多疑之心的厌弃。

(4)老者面对案桌,面对屠夫时的心态:

对现代都市人的心态因商品经济风潮的侵染而悄然改变的担忧以及对我们作为人应该持有的宝贵品质应当坚守或者应当回归的期待。

(答对3点即满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的真题,学会分析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以及人物的情感活动。

2.透过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及其典型意义。

3.通过研习《祥和镇的怪事儿》,进一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及其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学习过程

(一)看真题,学习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以及分析人物的情感活动。

1.(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弗之不认得。

一个学生走近说: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

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为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在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2.(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

“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

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

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

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

“爹!

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

侯菊有什么呢?

她有这项花轿。

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1)学生自由阅读,以“花轿”为中心,梳理一下这段文字的情节过程。

明确:

要花轿——改装花轿——出租花轿。

(2)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3)此段文字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侯菊形象的,请作简要说明。

明确:

①语言动作的正面描写。

“爹,你多保重”,表明侯菊之善良孝顺;“飞针走线”等动作的灵巧。

②侧面描写。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接亲的人都愿意租侯菊的”,从侧面说明侯菊心灵手巧。

(二)研习《牛》(《核按钮》118页),进一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及其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请学生自读《牛》,完成1、3两题。

2.请简要分析作品是如何来刻画禄兴娘子这一形象的。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④金井是个小农庄。

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

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

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l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

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

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

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嗉地回到岸边。

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

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

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曼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

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

“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

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

”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

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

他们已是中年人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

“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

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

“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哭了!

”二鲁也说:

“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看呢!

苍苍婆说:

“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睛响睛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慕,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

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

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

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

他们冬天吃什么?

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

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

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囤火红的野刺莓。

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

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F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

(6分,一点2分)

2.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

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

(一点1分,答对3点给4分)(共4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

(4分)

答案:

①愚钝(智障),②老实本份(认“死理”),⑧勤劳肯干,④乐观(爱美)。

(一点1分)(共4分)

4.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6分)

答案:

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

(6分,一点2分)

 

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真题回眸,了解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常见考题。

2.通过典型题例,能掌握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通过典型题例,学会结合文本分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二、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三、学习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回眸真题,了解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类常见考题。

2.通过研习《一只鸟》来学会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二、学习过程

(一)请学生自读《核按钮》P111,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考题类型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3题(文本见第111页)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这一题目,请你说说描写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和答题的要领。

常用方法:

答题要领:

2.学习“解题策略”,根据要求填写下面的横线上的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考虑:

①;

②;

③;

④;

⑤。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他往往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有密切的联系,小说往往也是以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为主要服务。

而小说中出现的其他物象,。

(3)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有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做。

这种手法又分为和。

(二)阅读真题,明了人物形象考题类型,并且能对题型要求加以区别。

1.(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①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致,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②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

“老了!

糊涂了!

答案:

①甜:

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好的归宿),可以为自己的女儿打首饰了。

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自己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

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甜”,为何“苦”;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

2.(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

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

作为人物形象要注意类,然后从文本中找出董师傅的言行进行归类概括。

此时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

从上述答案,你认为此完成此题在题干上要注意哪几个词:

3.(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2题)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的,但愿它不常有。

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话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在看完此题后,请你说说它与上面第2题的题干要求有什么不同,答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研习《一只鸟》来学会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1.请学生自读《一只鸟》,完成2、3两题。

2.变式题:

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一只鸟》中的退休老人的人物形象。

(四)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

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

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

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

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

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

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

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

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

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

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

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

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

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

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

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

屠夫说:

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

那我代病家谢你了。

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

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

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老者大惊,急问旧案。

屠夫日:

我已劈矣。

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

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

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

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

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

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

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矣。

(选自《小小说精读》)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