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4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新理念研究.docx

教育新理念研究

第一章简答题

1、课堂教学的革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课堂教学的革命表现在:

1、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2、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3、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4、研究性教学;5、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

2、为什么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越少?

答:

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

不回答、不提问问题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是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的学生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

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3、简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原因?

答: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简单的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为智慧。

4、简述learning、study和reserrch的区别

答:

learning和study,关于研究也有两个经常出现的词汇:

study和reserrch。

Learning侧重于接受性学习,R主要指学术性研究,而S一词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带有研究性的学习,从研究的角度说,则是带有学习性的研究。

S与学习的内容有关系,但更是指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方法。

我这里说的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索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

我们可以把知识变成思想,也可以把思想变成知识。

这全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

5、简述知识的综合和综合性教育的关系。

答:

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此,它提出了三个相关的要求:

第一,教师综合意识与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第二,培养教师的大学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

第三,改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6、什么是课程意识,教师为何要确立课程意识?

答:

所谓课程意识,简单的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

而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

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样教”自然也就不同。

当今的优秀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圆满的教授规定的内容,而要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

7、简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答:

所谓研究的过程:

1、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

2、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去验证或推翻假设。

3、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

4、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

8、简述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

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即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是最基本的,是无法跳过的。

可是这样的假设即缺乏事实根据、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点教学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

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9、如何理解“人生有限,学海无边”与散点教学?

答:

散点教学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我国在基础教育重视“双基”教育是必要的,但在知识堆积如山、信息铺天盖地、变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追逐前沿的选择性的学习恐怕才是最要紧的。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最个性化的知识——即最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竞争需要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散点式教学的目的也是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个空间。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用毕生的经历也不可能学完全人类的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自己创造性地转化知识。

10、如何理解“师者,传道解惑也”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答: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视为是知识的传播者,解答学生问题的绝对权威。

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并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要让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形成不断探究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凡是问题都要求有标准答案。

11、为什么说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答:

创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虽然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们并不期望中小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却希望或者是要求学校、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因为如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

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很多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

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

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

/创造性并不神秘。

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

它与人的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论述题

1、论述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答:

研究性教学并不是高不可攀,事实上研究性教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以下的重大差别:

第一、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

非标准答案的。

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接受性教学是有标准的、预期的答案,而研究性教学没有甚至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学科知识是分析的,是专门化的,分析化的认识世界,是人类走进文明的重要步骤。

学校教育为了有效地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采取了分科教学的方法。

随着人类专门化知识的日积月累,学校教育分科教学的时间越长。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有计划的,但却不是唯计划的,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的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一定是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而研究性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事实需要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特性。

2、论述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

答:

根据现代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的程序,要实现跳跃式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是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检查他们。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是最基础的是无法跳过的。

/散点教学是另外一种思路,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第一、关于什么知识是必要的基础,这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二、关于学习无法跳过的假设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知识堆积如山信息铺天盖地、变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追逐前沿的选择性学习恐怕才是最要紧的。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最个性化知识——即最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竞争需要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散点式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个空间。

3、你怎样理解课堂教学中渐进与跳跃的关系?

答:

在我们的教育学教科书上无不写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

教学强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条原理都要讲解清楚,每一个概念都要严密证明。

这对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缜密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但这对于创新思维、对尽快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随着学科的基础越来越厚,我们要学习和教学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恪守按部就班的知识教学程序,如果不谋求跳跃式学习,将有一个极大的危险:

我们离当代的知识、离知识的前沿会越来越远,永远接触不到科学的前沿。

/这里就要追问一个深刻的教育理论问题:

我们进行知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难道我们学习知识的谜底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我们证明定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确信定理是正确的吗?

显然不是。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当下的问题,证明定理是为了推论自己的命题。

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创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的学习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自己创造性的转化知识。

/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教育从“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必须与跳跃式的学习相结合,不断接触最新的科学成果,经常问津人类共同关注的科学难题。

涉及难题并不是就要解决难题,但想要解决难题却必须以涉及难题为前提。

/要引导学生跳跃式的学习,不光是个观念的问题,还有个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的任务。

第二章简答

一、简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何为真实的问题?

答: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为:

1、设计问题情境;2、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3、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主观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出的问题、杜威早就意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形成新理论的素材。

二、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过程,应该分为四个教学步骤,请表述其四个教学步骤。

答: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使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三、简述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性质上的区别。

答:

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

2、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

3、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文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

4、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

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价值和性质决定的科学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的不同。

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文科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

这就是说,科学教育也有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传授知识,为了提供一种工具,是启智的过程。

文科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工具,但他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四、简述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对教育的第三次飞跃的促进作用。

答:

(1)信息技术的职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强化了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3)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五、为什么说数学建模教学的关键是找到“好的问题”。

答:

第一,应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第二,应努力表现数学建模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是问题本身的解决,第三,选择的问题最好有比较宽泛的数学背景,有不同的层次,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注意问题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第四,应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工具和成品工具软件。

六、简述文科教育的价值。

答:

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文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

第一、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第二,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第三,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七、如何理解整体教育观。

答:

整体教育观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

第三是表达,能够以课文为例子,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最后,也是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的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的表达人生。

八、简述信息教育成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平台的原因。

答: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消除这些祸根,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的职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的模式,根据教学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第三,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活动退居次要地位,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将完全分离,智慧与人格也将不断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

九、什么是课程意识,教师为何要确立课程意识?

答:

所谓课程意识,简单的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

而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

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样教”自然也就不同。

当今的优秀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

十、如何理解“业有所专,学有所长”与综合性教学?

答:

各行各业确实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但从形式发展看能够综合所学知识以适应各种不同领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

过去大学里的专业分的越细越合乎考生的“胃口”,但从就业的角度看所谓专业不对口者大有人在,这些人运用综合知识根据需要实际问题。

而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受重视,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是高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

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述题:

1、请结合你所教学科,谈谈你的学科教育观。

(以语文老师为例)

答:

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育/文科教育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

/学科教育的课程是有限的,教材内容更是有限的。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

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

它是学习的向导,是开阔视野的镜子。

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所以我们用不着把一本教材嚼烂了,更不能把一篇篇的课文分解了,而是要以教材为核心,感悟人文精神。

鲁迅的杂文最根本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对的“憎”;巴金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对生活的“真”。

这里的“憎”和“真”,又都归结为对生命的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这不是靠哪一段文字、哪几篇文章就能反映的,这是他们全部生命的展现,是他们一生人格的乐章。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整体观,文科教育就有流入八股教学的危险。

/整体的教育观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第三是表达,能够以课文为例子,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最后,也是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的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的表达人生。

/文科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的教育,更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教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多义性、丰富性是文学的生命。

这是人的丰富多样性决定的,这正是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空间。

文科本身的多样性、个性化特点要求文科教育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

/文科教育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是文科教育不争的要求。

但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不得以词害义。

再好的文章也经不起串讲。

不管多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一篇篇领度、齐读、轮流读,变成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情感色彩、千篇一律的串讲的时候,也会索然无味的。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所以文科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如影和形的自然亲和,似声和响的关系相得益彰,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的是心灵交流的内容,这是文科教育与科学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这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

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获得了愉悦,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人文精神,教师也获得了满足和幸福。

/这样的文科教育一定会兴趣盎然的。

2、请结合学校教育生活的实际,谈谈你对“美育不是德育”的看法。

答:

德育真的能包容美育吗?

善能包容美吗?

德育是关于道德理性和道德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毫无疑问,美与善、美育与德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美与善,美育与德育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可能具有内在的冲突。

换句话说,美与善之间可能会面临二者只能择其一的矛盾。

比如现在学校里普遍流行的校服,善则善矣,经济、整洁,可能还有益于集体意识的培养,但美则不敢苟同。

任何统一化、标准化、固着化对美来说,都是灾难。

从本质上说,美与善,美育与德育是不同的。

/道德是社会的意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确定性,好还是不好,善还是不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对于善来说,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是理性的,所有道德条文都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而美感,尤其是深刻的美感,是非理性的,很难解说得很清楚,能解说得很清楚的,绝不是至美。

所以德育重在说理和模仿,美育重在感受和领悟。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元的,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是明确而标准化的。

社会道德不会允许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和标准,不会允许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德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人认识到社会道德的合理性和实践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而美在本质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之于审美对象的与众不同,来之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

美育则是要告诉人们美是非标准化的,越是与众不同、越是奇思异想、越是富有创造性的现象、思想、作品,越是灿烂的美。

/道德的社会性意志决定了德育的规则性,特别是道德具有明确的强制性,这就决定了德育不可能不或所或少地具有强制性,惩罚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一种方法,东西方皆然。

而美育在本质上是反规则的,是要打开人们观念中的所有限制和锁闭,返归自然、放松的状态。

与强制性相反,美育鼓励人们自由放纵,驰骋想象,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德育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处于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同志阶级的道德。

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工作任务,作为教师来说,维护和宣传一定时期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他的使命,他没有权利散布与社会主流道德背道而驰的观点。

没美常常是超功利性的,若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很多美便不能感受,更难创造。

/美感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

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这种特性,能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育的过程意义远远超过美育的目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育的目的就是美育本身。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在美育与德育之间保持良好的张力,倒是学校教育工作应有的使命和高超的艺术。

3、如何做一个网络时代是教师?

答:

教师优势的丧失与教师功能的突现并行不悖。

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丧失,面对每天排山倒海压过来的新的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教师反而会处于劣势。

但是,这并不表面教师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不重要了,并不表明教师功能的丧失。

恰恰相反,由于教师可以从次要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真正的功能,教师之为教师的功能,才更加凸现出来。

/1、使知识转化为智慧。

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

/要培养学生的智慧,教育就要有相应的措施。

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应该怎么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

这就是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转变。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源,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会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

按照传统的观念,知识是永恒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再无所求。

可是知识更新的历史却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知识的本质不但不是永恒,恰恰正是打破永恒,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疑知的态度,对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

知识经济的根本推动力在于知识的创新,所以创知的精神和相应的创知能力,是启智教育的最高目标。

/2、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明的成果,但却不能使其内化为人格。

/人格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内涵,人格不是教导出来的,更不是信息技术传递得出来的,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否根据社会、时常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又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形成有原则的适应性;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能力,又懂得社会协作的本性和协作的技能,形成有协作的竞争性;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又牢牢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有继承的创造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能否理解、尊重、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目标,又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形成有理想的包容性。

这些是任何技术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独特使命。

/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

/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挑战。

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

4、谈谈你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答: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重伦理道德教育,所谓知识主要是关于伦理规范、道德经验的知识,/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征:

/1、知识是预设的,也就是预先早已具备的,而非个人主体发现的,与我们个人的努力无关,我们既不能增加它,更不能改变它。

/2、知识被认为都是正确的,既然是知识,特别是写在教材上的知识,都是“圣人之言”一定是正确无误的。

/3、人格化的,即知识和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知识的可能性与权威性与人的地位和威望相联系。

/这些特征决定了传统知识教育的特征:

/1、被动接受的;/2、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3、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

/这些特征对于现代科学和科学教育具有难以摆脱的影响;/1、重结果甚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