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22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讲稿.docx

货币银行学讲稿

货币银行学讲稿

第一章引言

现代生活中,我们处处都会遇到“钱”,每时每刻都在和钱打交道,正所谓无钱寸步难行。

钱的存在解决了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没有了货币,交换将非常困难,也很难作到等价交换,而没有了等价交换原则,整个社会将一片混乱。

但货币,尤其是现在纸币的流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会不时的发现自己手中的钱会贬值,也就是会觉得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金融部门是一个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作用。

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曾经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变的一片萧条,泰国由四小虎之一变成了一只病猫,韩国受到的打击更大,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破产倒闭,全球经济界开始反思东亚经济模式。

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金融问题。

我们这门课叫《货币银行学》,也可以叫《金融学》,研究的就是金融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和金融有接触,因为现代经济本来就是商品和货币的结合。

当然学习具体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来是靠理解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

这门课的内容从大的的方面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货币问题,一部分为融资问题,这都是围绕金融这一概念展开的。

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的流动。

第二章先介绍货币的起源,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介绍有关融资的一系列问题,第九章开始又在宏观层面上介绍货币问题,这是又很强政策含义的一部分,宏观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可能使很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这也是这门课的难点所在。

总之,《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对大家以后的学习、经济思想的形成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用心学好。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

明确货币的概念及围绕货币的一些概念性问题。

教学内容: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货币的定义,货币职能,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四大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

1、货币起源:

货币起源的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

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产生的基础: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

商品是为交换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

应有两个前提条件:

⑴社会分工。

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

⑵私有制。

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

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

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有交换,但发生的非常少,只是偶然的发生一次交换。

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表示产品A很偶然的和商品B发生了一次交换。

2、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交换越来越频繁,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的和另外一种商品进行一次交换,而是可以经常的和很多种商品进行交换,可以写成

B

A=C,表示商品A、B、C、D之间会经常发生彼此之间的交换。

D

3、一般价值形式:

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必须是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产品,且要有足够的可用于交换的数量才可以,这使交换发生非常困难。

人们在交换中发现有一种商品在交换中出现的次数会非常多,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被广泛需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商品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会很容易。

这种产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交换就分解成了两个步骤,即先用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

此为一般价值形式。

商品A=一般等价物=商品B。

4、货币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说明商品生产关系的日益确立,但那时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不一样,一般等价物的不唯一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一般等价物的统一,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时,就出现了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

此阶段可写成商品A=货币=商品B。

第二节货币形态

一、实物货币

是一般等价物而非真正的货币。

有缺点:

体积大,价值小,不易分割、携带、运输、保管。

二、金属货币

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四个优点:

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携带。

但以金属块为货币,每次交易时都要鉴定成色、称量重量、进行分割,这非常麻烦。

于是有一些富商借自身信誉在金属块上盖章,表明成色和重量。

后来国家有意识的发行了金属铸币。

(29页)

三、纸币

由于铸币使用频繁,在使用中不断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实际上降低了购买力,但人们只注意铸币上标明的购买力而并不关注其实际的重量,仍按足值货币去使用。

当国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就故意发行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

纸币是指由政府发行的依靠国家政治权利强制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它并不是由国家发行的而是由银行发行的,属于银行券。

四、信用货币

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票据。

其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存款货币和商业票据等。

银行券是主要的代表。

银行券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可兑现的银行券和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两个阶段。

1、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

银行券来自于古代伦敦的金店签发的金店券,金店券可以代替黄金货币进行流通,当金店主人成为银行家后,金店券就成为了银行券。

银行券是以银行家信用为基础的一种信用货币,是银行的债务证券。

银行券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分散发行,任何银行都可发行自己的银行券。

之后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

一战前的银行券都是可兑现的,持有银行券的人可随时用银行券兑换黄金。

2、不可兑现的银行券

一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银行券停止了自由兑换,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都停止了自由兑换。

目前的货币就是一种不可兑现的银行券。

五、电子货币

1960年代以来电脑广泛应用于银行领域特别是ATM、POS机的应用使货币进入了电子货币时代,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复合货币

其价值由多种货币的汇率加权确定。

如欧元、特别提款权。

第三节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一、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金银上时就产生了货币,因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本质只能说是一般等价物,不能说是商品,因为: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工具,在非阶级社会则不再有剥削性质。

这一定义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非常深刻,但现在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的货币已经与一般等价物商品完全没有了关系,因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主要为金属货币流通,他并不能想象到社会如此的发展。

其他人的认识:

列宁认为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

西方经济学中斯密认为货币是“选票”。

马克思从货币只能角度给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有人从法律角度把货币定义为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制偿付能力的事物。

IMF把货币定义为M0、M1、M2等。

二、货币的智能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执行四大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于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货币是一种尺度,一种单位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货币来表示。

这就是价格。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水平越高,单位货币的货币购买力越低,这里的价格指全部社会产品的价格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即通货膨胀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成反比。

(二)流通手段职能

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

即货币充当交换媒介。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特点:

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或想象中的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中可以。

由该特点引出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货币用来媒介商品交换,所以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由于货币可多次媒介,所以商品价格总额是货币量的倍数,所以:

M=P*Q/V。

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

因此仅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用该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

(三)价值贮藏手段职能

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拥有货币就拥有财富,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可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

金属货币价值贮藏的蓄水池作用:

流通中金银的数量超过需要量时,金属货币可买到的价值会低于其本身价值,用货币买商品有损失,不买,把货币藏起来,流通中货币量下降,币值上升。

当流通中货币量小于需要量时,货币买到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都买,把藏起来的货币投入流通,货币量上升,币值下降。

所以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无通涨。

(四)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此时无商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如果有就是流通手段了);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可超出商品领域,如银行信用、税收、工资等。

第四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一)含义: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及相应的章则条例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对币材、货币单位的规定;对本位币、辅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的规定等。

(55页)

1、币材

国家规定哪种金属作货币材料。

不同的币材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

银本位、金本位等。

2、货币单位:

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及货币单位所含金属货币的数量。

3、本位币:

用法定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为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如果流通中是完全不兑现的纸币,也可称其为本位币,其含义仅表示纸币是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大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当然也是本位币。

对本位币的规定:

⑴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本位币是可以自由铸造的。

公民可提供货币金属由国家造币厂代为铸造。

自由铸造可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

(蓄水池作用)

⑵规定了铸币的磨损公差。

本位币应该足值,但由于铸造技术或不断磨损的原因会使成色或重量下降,因此规定本位币法律所允许的铸造误差和磨损程度,是为公差,超过则可相政府兑换新币。

此两项规定都是为了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

⑶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60页)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某种货币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国家保护取得该种能力的货币无论一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4、辅币

辅助货币,指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的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小额通货。

其面值为本位币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辅币由贱金属铸成,不足值,铸造收益归国家,辅币与本位币的兑换比例由国家规定。

对辅币的规定:

⑴辅币不能自由铸造,由国家垄断。

因辅币是不足值的,如可自由铸造则会收藏本位币而大量铸造辅币。

⑵辅币是有限法偿的货币。

超过一定数额,对方可以拒绝。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一)银本位

银本位是指以白银为币材,并以白银的一定量作为计算和表示货币单位价值标准的货币制度。

是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货币制度萌芽的中世纪。

但存在时间并不长,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印度、墨西哥、日本等国。

我国于1910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到1935年法币改革就废除了。

银本位的缺点:

⑴白银价值低而体积大,不能适应大宗商品交易的实现。

⑵白银价格不稳定。

银本位的内容:

⑴以白银为币材。

规定一定成色的白银为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

⑵银币可自由兑换、自由铸造。

⑶作为货币代表物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平价兑换银币。

⑷白银可自由输出入。

(保证世界银价平衡)

⑸银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

(二)金银复本位

1、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为币材,铸造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货币制度。

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存在于16----18世纪的欧洲。

2、复本位的内容

⑴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同时被确定为币材。

⑵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

⑶金银两种本位币均可以自由兑换,都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⑷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

3、金银复本位的三种类型:

⑴平行本位制:

金币与银币两种本位货币,二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属市场比价决定,由经济力量自发调节,不受任何人为力量的管制。

⑵双行本位制:

金币银币同为本位币,均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均可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率不是按金属比价,而是按国家规定的交换比率进行交换。

这种实际比价与标明比价的不一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挥作用。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因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即劣币把良币逐出流通领域。

⑶跛行本位制:

即国家规定作为良币的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允许自由铸造。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白银过剩,银价爆跌,过度到金本位。

(三)金本位制

指以金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英国第一个,于1816年制定《金本位条例》。

1金币本位:

以金币为本位币,推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内容为: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

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

黄金可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块本位制:

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

指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本国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纸币也不能兑换黄金,职能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外一个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再用外币在国外兑换黄金。

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为了保证与另一使用金币本位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必须将外汇和黄金存于国外作为外汇基金。

(爪哇、菲律宾、印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指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黄金的信用货币为本位币,信用货币的单位价值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也不能要求政府给予兑换金银。

内容: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本位货币,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3货币发行靠人为调节,调节得当,币值稳定,经济繁荣,调节不当,则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4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增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人民币是唯一合法通货,禁止外币、金银流通。

人民币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反对财政发行;坚持集中发行、计划发行。

思考题:

1概念:

货币、无限法偿、铸币、格雷欣法则、银行券

2货币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不兑现货币制度的特点?

6货币的本质?

7若某年物价指数上升了10%,问1)该年末的货币购买力是年初的几倍?

2)某人年末持有一年的现金10000元,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相当于年初的多少?

第三章信用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用,及信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信用的含义;金融范畴的形成;高利贷信用的特征;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股

份公司。

教学重点:

理解信用的含义及与金融的关系;区分不同的信用形式。

教学难点:

信用关系无所不在;金融范畴的形成;股份公司与信用的关系。

第一节信用与货币的联系

一、信用的含义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借贷行为。

2信用的特征:

偿还性:

必须要还,还要付息。

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商品交易是价值的双向转移,信用是单向。

不论借还是还,都是价值的单方向运动,且只转移使用权,不转移所有权。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信用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理论上推应该是私有制产生以后。

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信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

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实物借贷被货币借贷取代。

3金融范畴的形成:

⑴信用和货币在很古老的时候就由密切的关系,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以前,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①关系:

A: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信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货币的余缺需要信用进行调节;单一的货币作为借贷的对象使约束信用关系的规则易于形成。

B:

信用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信用使在债权人手中的闲置货币流动起来,使金属货币的不足可由信用货币的创造得到补充,促进了信用货币的出现。

②独立性:

通过金属货币制度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看出来,金属货币制度的发展,不同本位制的更替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非不适应信用的发展。

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信用货币的普遍使用,由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借贷由独占了信用领域,这就使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的连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金融领域。

第二节高利贷

一、高利贷信用的特征

1、高利贷含义:

高利贷是通过贷放货币与实物,收取高额利息,占有农民或手工业者剩余劳动产品的一种借贷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运动形式。

2、高利贷信用的特征

极高的利率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

高利贷的高利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有两个:

⑴借高利贷的人举债不是为了用于生产和经营。

借债人是用于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借,别无选择,高利贷者可趁机索要高利息。

⑵可用于放高利贷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要求。

高利贷的供给小于需求。

二、高利贷垄断地位的削弱

1、高利贷的双重作用:

⑴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高利贷者可能成为资本家。

②大量农民、手工业者因遭受高利盘剥破产,成为无产阶级。

⑵高利贷信用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高利贷者不愿意看到大机器生产的发展。

2、资产阶级反高利贷的斗争。

焦点是使利息率降到平均利润率以下。

高利贷信用地位的真正削弱还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得经济繁荣,资本主义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借款的人少了,可用于贷放的货币资本多了,借贷资本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利率自然降低了。

3、中国共产党反高利贷斗争

在旧中国高利贷广泛存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灾难。

共产党反对高利贷,但为了使农民在有借贷要求时能够借到,事实上又允许了高利贷在解放区的存在。

建国后,农村发展了信用合作组织,就禁止了高利贷现象。

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而靠正常渠道获取资金非常困难,于是民间金融发展起来,其中大部分利息要远远高于银行正常的利息。

第三节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信用关系无所不在

1、资金盈余方和赤字方是无所不在的。

如果我们把政府、企业、个人看作“单位”,任何一个单位不是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单位,就是收入小于支出的赤字单位。

2、这些单位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调剂。

盈余方为了取得利息,必然要把多余资金借出,赤字方必然已经借入。

因此,信用关系是无所不在的。

与之相对应,债权债务关系也是无所不在的,盈余方借出资金取得债权,赤字方借入资金承担债务。

二、信用关系中的主体

1、个人

指有任何货币收入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

一般情况下,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盈余单位,是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

2企业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一般情况下会是需求大于供给,借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

3政府

政府一般是资金需求者,会有财政赤字。

三、信用关系的媒介——金融机构

各经济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多数是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发生的,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借贷的媒介,其收支差额有自身特征:

1、金融机构有业务收入,也有业务支出,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就是盈余单位,债权人,否则是债务人,这与一般单位是一致的。

2、金融机构聚集资金,形成债务,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可能债权大于债务,也可能债权小于债务。

这种债权、债务比较关系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

四、资金流量分析

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和赤字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具以进行统计分析,为资金流量核算或称资金流量分析。

我们如果把一国经济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Y=C+I+X-M成立,或Y-C-I-X+M=0

如果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在每一个部门内部这一关系式就不成立了,有的部门是盈余,有的是赤字。

(84页)五个部门的最后资金差额不是0而是F,有的是正值,有的是负值,正的是盈余,负的是赤字,如果把五个F加起来,应该是零。

第四节现代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概念

商业信用是企业单位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典型的商业信用是赊销。

2、商业信用的特点

⑴债权人、债务人都是生产经营者

⑵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

3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⑴(88页)商业票据是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的总称。

持票人可以转让票据,票据上标明了债务人有按照规定金额、期限等约定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受法律保护。

⑵票据流通:

商业票据通过背书是可以流通转让的,一张票据可以多次背书转让。

4、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⑴作用:

有利于协调企业间的关系,保证生产流通的连续进行,润滑着整个生产流通过程。

⑵局限性:

①在量上,由于商业信用仅存在与企业之间,他的规模受到产业资本总规模的限制。

②有严格的方向性。

只能向需要自己产品的企业提供,即只能是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或工业企业提供给商业企业,不能逆转。

③要求在期限、金额上取得一致。

5、中国的商业信用

在中国历史上商业信用可大致分为三类:

口头信用、挂帐信用、票据信用。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指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所进行的货币借贷,是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特点是:

⑴银行信用的发生是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

金融机构可以运用的资金并不是他的自有资金,而是他的债务,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信用表面是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实际是银行把别人的资金贷给这个企业。

⑵银行信用的客体是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货币资金。

银行信用所能使用的资金是金融机构的负债,这些钱必定是暂时闲置不用的是脱离了扩大再生产的。

因此,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里是不存在的,银行可以吸收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贷放,可以聚集小额资金用于大额贷放,下游企业的资金可以贷给上游企业使用。

2、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⑴间接融资是指货币的所有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机构而发生的融资活动。

如银行信用,资金供给者-----存款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钱借给了哪一个需求者,借款人也不知自己的钱到底是谁的

⑵直接融资:

没有金融机构为媒介的,由借贷资金的所有者与需求者直接进行的融资活动。

如企业发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